《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合集下载

经典-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蕴含大道理

经典-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蕴含大道理

经典|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蕴含大道理经典| 《列子》中的十个寓言故事,蕴含大道理愚公移山【原文】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节选)【大意】北山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太顽固了,顽固得一窍不通,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

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寓意】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大意】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

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

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

邓林覆盖面积方圆达几千里。

【寓意】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也比喻自不量力。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大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

愚公移山《列子_汤问》原文

愚公移山《列子_汤问》原文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原文愚公移《列子汤问》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 b e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 mg )妻有遗男,始龀(ch n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一、感言识体,据体解读《愚公移山》选自先秦著作《列子•汤问》,由战国时期道学家列子所作。

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愚公移山》是融合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代小说为一体的糅合艺术。

其小说笔法体现在:文章体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发展脉络,以对话情节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行文线索我们可以概括为:移山原因(开端)一移山的准备(发生)一移山过程的艰难(发展与高潮)一移山成功(结局),整体脉络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结构。

寓言叙述方式体现在:讽刺意味的使用。

既然是寓言故事,必定是以假托之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愚公与智叟的辩论过程及人物命名使二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告诉人们原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道理,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之人,不要被自以为的聪明假象所迷惑,真相需要我们去透过现象去挖掘深层的本质。

神话结尾的运用:虚构手法。

战国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时期,各国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人们渴望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相信天人感应,因此人们创造出许多神并希望能借天神之力来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实现其愿望。

因此,《愚公移山》以“天帝助移”为结尾,达成了愚公想要移山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知,教学实施过程中若只简单植入文本而不去了解文体是不可取的,正如《愚公移山》预习部分首先便要我们先于文本了解寓言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悟得其神作为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讲述了年近九十的老翁带领家人移山开路的故事,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这与文章的语言朴素之美是不可分的。

其写作特点为:(-)故事完整。

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对比烘托。

愚公和智叟的智愚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积极参加移山和智叟竭力劝阻的对比。

开头叙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了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烘托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操蛇之神惧怕,却感动天帝助其移山,故事简单却极具感染力。

愚公移山批注

愚公移山批注

愚公移山批注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以下是对愚公移山故事的批注:
1. 坚持不懈的精神:愚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放弃移山的目标,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不畏困难:愚公所面临的移山任务非常艰巨,但他并没有畏惧困难,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3. 团结协作:愚公并不是独自面对移山的挑战,他得到了家人和邻居的支持与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移山的任务。

4. 目光长远:愚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出行方便,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他具有远见卓识。

5. 人定胜天:愚公的坚持感动了天帝,最终成功地移走了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人可以战胜自然。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毅力、
决心和勇气,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团结协作、人定胜天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笔记《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的《列子·汤问》。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年迈的愚公带领家人和邻居们一起将两座大山从自家门前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在本文中,我将从背景介绍、深入分析、对比与参照、个人感受和总结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文章。

一、背景介绍《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列国争霸,互相攻伐。

而愚公所在的晋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受到了大山的阻挡,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愚公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们一起将两座大山移走。

这个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二、深入分析1. 人物形象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愚公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他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但是他的信念和勇气却非常坚定。

他相信只要自己和家人以及邻居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够将大山移走。

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其他人如智叟等人则对这个计划持怀疑态度,他们的态度也从侧面衬托出了愚公的坚定和勇气。

2. 故事情节《愚公移山》的情节非常简单,但是寓意却非常深刻。

整个故事讲述了愚公如何带领家人和邻居们将两座大山移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愚公的信念和勇气让他们一直坚持下去。

最终,天神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派天神将两座大山移走。

这个情节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3. 主题思想《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坚定信念和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

这个主题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非常重要,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三、对比与参照1. 与其他故事的对比《愚公移山》与其他的故事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寓意深刻且表达方式简洁明了。

出自列子汤问的故事

出自列子汤问的故事

出自列子汤问的故事
1、《愚公移山》:这则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2、《纪昌学射》: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

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两小儿辩日》: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余音绕梁》:这个故事反映了韩娥唱歌的高超技巧和浓郁的感染力。

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5、《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介绍】【发音】 yú gōng yí shān【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

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

王屋山绝顶海拔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

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

2020初中语文八上《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习题

2020初中语文八上《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习题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讨论人物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 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 智叟“ 你的看法呢? 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 是用假托的故事, 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 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 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 愚公的“ 和智叟的“ 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敲,凿
用箕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 垦壤, 挖掘泥土 挑 运于渤海之尾。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换牙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反焉。
第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你太不聪明了。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 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 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 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 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 么样? 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连……都 都 若孀妻弱子。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列子·汤问》 汤问》 ---《列子 汤问
学习目标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的现实意义。 的现实意义。 熟读并背诵课文。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作家作品介绍
汤问》 列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 ,《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 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 名御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本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本篇寓言,就是把一 定的道理寄托在假托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定的道理寄托在假托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他,代愚公 这件事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帝感其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代愚公的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朔东, 雍南。自此,冀之南, 同“措”放 置 汉之阴,无陇断焉。 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 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 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 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 ,(一 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一 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思考: 思考: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 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 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 为下文设伏笔,形成人物对比, ①为下文设伏笔,形成人物对比,烘托愚 公精神。 公精神。 说明移山符合人们的意愿, ②说明移山符合人们的意愿,得到人们的 支持。 支持。
分析课文内容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 难在何处?

即使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增高加大 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加增, 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通“无” 何愁, 何愁,愁什么 以应。 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 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 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 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 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 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 答。
分析讨论人物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 以残年余力,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何苦而不平? 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 必胜信心。 必胜信心。
分析讨论人物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 看看有哪些不同? 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智叟
“献疑 ” 关切 忧虑
“笑而止 ” 嘲笑 讥讽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第二层,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第二层,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其妻献疑曰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献疑 君之力, 不能损 连……都 削减 都 提出疑问 凭 之丘, 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置土石?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哪里 怎么样 况且,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 之于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 这座小山也平不了,能把太行、 这座小山也平不了,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 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大家纷纷 说道: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 说道:“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面。”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交通阻塞,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 苦于山北交通阻塞 进出要绕远路。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分析课文内容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 从哪里看出来? 同,从哪里看出来? 杂然相许(显示众人的热情, ①杂然相许(显示众人的热情,目标一 团结一心)。 致,团结一心)。 杂曰。 ②杂曰。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跳往助之。”
愚公“ 愚公“愚”?智叟“智”? 智叟“
愚公不“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 大的抱负, 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 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 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 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 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 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智叟不“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 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北山愚公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九十,
将近 苦于 商量 南面 面对 绕远, 绕远,曲折 全部
险峻的大 一直 山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室而谋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吾与汝毕力平险 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赞同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乎?”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 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可以吗? 大家纷纷赞成他。 可以吗?”大家纷纷赞成他。 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 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 山的主张。 山的主张。
读准下列字音
1、高万仞(rèn) 、高万仞( ) 2、吾与汝(rǔ)毕力平险 、吾与汝( ) 3、惩山北之塞(sè) 、惩山北之塞( ) 4、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遂率子孙荷( ) 5、河曲智叟(sǒu) 、河曲智叟( ) 6、河曲智叟亡( wú )以应 、河曲智叟亡( 7、箕畚( 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 8、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 、京城氏之孀( ) 9、子子孙孙无穷匮( kuì )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 10、一厝( cuò )朔东 、一厝(
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 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 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 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