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孔子弟子;(2)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魅力;(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内容;(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文章;2. 运用儒家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3. 收集有关儒家文化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分析1. 文本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段对话,展现了孔子教育弟子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治国安邦的智慧。
2. 文化背景: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体会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的影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
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
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
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
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
或,有人。
则,那么。
如……则……假设语气。
)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明确:第一段。
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
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侍坐”、“子曰”等。
(3)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孔子对不同弟子的评价和期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和期望。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和期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内涵。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
6. 总结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2)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3. 角色扮演评估: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和对孔子思想的把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1. 文章背景介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是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
2.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孔子的问题和四位弟子的回答。
3. 成语和典故讲解: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
4.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涵和对自己启示。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背诵情况,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进行演讲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或典故,进行演讲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十三、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背诵、作业、演讲和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自我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十四、教学改进:
1. 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重点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内容讲解、成语和典故讲解、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练习和课堂总结等。难点主要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Biblioteka 色扮演,模拟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
6. 演讲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或典故,进行演讲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最新8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一【教学设想】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
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案(精选13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一、导入新课: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拼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shěn 相,音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yí 喟,音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介绍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教学活动:1.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论语》的了解。
2. 教师讲解《论语》的地位和意义。
3. 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
第二章:子路的志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子路的志向。
2. 引导学生学习子路的豪迈和勇敢。
教学内容:1. 分析子路的言行。
2. 探讨子路的志向和理想。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扮演子路,朗读课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子路的豪迈和勇敢。
第三章:曾皙的志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曾皙的志向。
2. 引导学生学习曾皙的温和和智慧。
教学内容:1. 分析曾皙的言行。
2. 探讨曾皙的志向和理想。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扮演曾皙,朗读课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曾皙的温和和智慧。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曾皙志向的理解。
第四章:冉有的志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冉有的志向。
2. 引导学生学习冉有的勤奋和务实。
教学内容:1. 分析冉有的言行。
2. 探讨冉有的志向和理想。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扮演冉有,朗读课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冉有的勤奋和务实。
第五章:公西华的志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公西华的志向。
2. 引导学生学习公西华的忠诚和敬业。
教学内容:1. 分析公西华的言行。
2. 探讨公西华的志向和理想。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扮演公西华,朗读课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公西华的忠诚和敬业。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公西华志向的理解。
第六章:对话与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
2.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对待志向的见解。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
2. 探讨孔子对待志向的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分角色扮演孔子,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对待礼、乐、射、御、书、数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章中的角色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高尚。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对待礼、乐、射、御、书、数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并尝试翻译。
3. 合作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角色的言行举止、内心情感,并准备代表发言。
4. 课堂展示:(1)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教育理念,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魏县一中高三语文刘建兴
教学目标:
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
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讨论探究、点拨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学生,“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学生说:“是快乐!”记者疑惑地说:“你是不是没有明白我的问题,我问的是人生理想。
”学生却说:“是你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看来关于理想,人们各有各的理解。
几千年前孔子也曾围绕“理想”这个话题问过他的学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点击图片1)
孔子,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论语十则》。
谁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语录体,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关于教育的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点击图片2)
二、展示教学目标:(点击图片3)
教学目标:
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
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三、教学过程:
(一)解释题目:(点击图片4)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子路,姓仲名由。
冉有,姓冉名求。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曾皙,姓曾名点。
称名表示
亲昵(一般用于上对下)或自谦。
称字表示尊敬(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下对上)。
侍坐:陪长者闲坐。
(二)交流合作:(点击图片5)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出错或者不会的地方,并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释疑,并强化重点。
一词多义:(点击图片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质疑)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相当于“然”。
)
鼓瑟希,铿尔(…的样子,相当于“然”。
)
尔何如(你)
词类活用:(点击图片7)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名作动,穿礼服,戴礼帽)。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是非标准。
译成“为人的道理”)
翻译句子:(点击图片8)
1.毋吾以也。
(4分)——(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分)——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分)——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三)问题探讨:大声朗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点击课件9)
1、划分层次结构;
2、分析四弟子性格(提示: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
3、总结概括孔子的形象。
讨论5分钟,小组展示答案,老师总结并展示答案(点击图片10、11、12)
(四)突破难点:(点击图片13)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呢?(讨论3分钟)
1、孔子为何“哂由”呢?(点击图片14)
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2、孔子为何“与点”呢?(点击图片15)
曾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表现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这个图景,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
我们将去沂(yí)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yú)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其一,其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真正高层次的生活途径,是令今人心向往之的图景。
其二,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
曾点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
其三,孔子的愿望或许并非治理政事,他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哪里还需要我去改变呢?或许,他的最大愿望与孟子无二,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吧。
其四:喟然,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点击图片16)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孔子期望的太平景象:“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
四、畅所欲言:(点击图片17)
雨果曾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
四弟子的志向你赞同哪个?请说明理由。
你有怎样的理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司仪,而曾皙用生活画面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既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以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正应了儒家的核心:礼乐教化。
五、总结:(点击图片18)
周国平曾说: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他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
所以我希望大家的理想不要只建立在物质享受上,而应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富足,就像伏尼契说的一样,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那么,美好盛世、和谐社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