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用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波的存在方式.(举例)观察绳波(书本23页)思考:1.绳波是如何形成的?2.演示,用红颜色在绳上做的标记,怎样运动,是否会随着波向绳另一端移动?观察并回答:答1手摇摆形成(振源)答2不会,上下振动.问:绳子上的波是怎样传播呢?一、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案

第十二章机械波本章教材的分析:本章是上一章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机械振动只是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
本章着重介绍了有关波的共性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光学和电磁波的重要基础。
聪明的你一定可以学会的,你先看一遍标题看看这一章可以分几个单元?1.波的形成和传播设计者:巩勇刚审定人:周密军【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和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2.理解什么是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振动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3.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4.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习重点】:1.认识机械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2. 机械波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认识机械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展示法;通过演示和表演弄清横波和纵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运用用抽象思维建立波的模型并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教具】:纵波演示仪、横波演示仪、柔软长绳《波的形成和传播》问题导读——评价单【内容回顾】: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一种运动“简谐运动”和一个特例“单摆”。
你还可以想起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相信你应该可以回忆起来的。
简单写一下吧,比一比,看谁写的好,小组长检查评价。
【新课导读】:一、机械波的形成阅读课本23页的内容,了解什么是波动,并用绳子演示和体会波的形成过程,试试你们小组能不能上台展示演示实验并做出讲解。
认真阅读24页,再次体会波动形成过程,观察右侧图总结各质点间运动的关系。
做一做:学术助理组织学生表演“波浪”。
每组出2到3名同学,认真体会和观察波的形成。
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波是如何形成的:。
二、横波和纵波阅读课本25页的内容,观察横波和纵波演示仪,回答下列问题。
1、横波的定义:。
在横波中,叫波峰,叫波谷。
2、纵波的定义:。
在纵波中,叫密部,叫疏部。
3、声波属于波,绳波属于波。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3、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沿绳传播的波,理解横波的形成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图解和模拟装置认识波的形成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用具:丝带、软绳、软弹簧、音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抖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波的形成和传播[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
[现象]看到一列凸凹相间的波形(振动形式)向绳子的另一端传去,这就是机械波(给出学生波的直觉感受)。
在绳子上的任意一点系上一圈红布或者用红墨水涂上一圈(要让学生能明显观察到红色标志),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振动。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有红色标志的点如何运动?会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现象]有红色标志的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上下振动,而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
教师:既然沿波的传播方向各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依次振动,又不迁移,那么机械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一起分析波的形成原因。
[课件演示:波的形成与传播](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作质点。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波动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学会用波动方程描述波的行为。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第二章:波的分类和特点2.1 机械波2.1.1 定义: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1.2 分类:纵波和横波2.1.3 特点:纵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2.2 电磁波2.2.1 定义:电磁波是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2.2.2 分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2.2.3 特点: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速度恒定为光速。
2.3 声波2.3.1 定义:声波是机械振动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过程。
2.3.2 特点:声波传播需要介质,速度随介质性质变化而变化。
第三章: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1 波的形成3.1.1 振源:振源是产生波动的源头,可以是简谐振动或非简谐振动。
3.1.2 介质:介质是波传播的媒介,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3.2 波的传播3.2.1 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任意两点相互连接。
3.2.2 非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存在间断现象。
3.2.3 波的传播条件:波在介质中传播需满足连续性和波动方程。
第四章:波动方程及其性质4.1 简谐波的波动方程4.1.1 一维波动方程:y = Acos(kx ωt + φ)4.1.2 二维波动方程:u = Acos(kx ωt + φ)4.2 波动方程的性质4.2.1 波动方程中的各参数含义:A为振幅,k为波数,ω为角频率,φ为初相位。
4.2.2 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类型的波,如平面波、球面波等。
4.2.3 波动方程的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历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波的形成过程,包括介质中质点的振动与波传播的关系。
2、掌握波的传播特点,如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
3、能够区分横波和纵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实例。
4、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
(2)横波和纵波的特点。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难点(1)理解质点振动与波传播的关系。
(2)通过波的图像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
三、知识讲解(一)波的形成当手握绳的一端,上下抖动时,绳端就会形成一个凸起,并沿着绳向另一端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质点会依次被带动起来,使得振动的形式得以传播。
波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振动的源,即振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振动的介质。
介质中的质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一个质点振动时,会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力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
以绳波为例,当振源开始振动时,它附近的质点会跟着振动起来。
由于质点之间的相互牵引,后面的质点会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但会滞后一定的时间。
这样,振动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形成了波。
(二)波的传播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而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
例如,在水面上形成的水波,虽然我们看到水面上的“波纹”在向前移动,但实际上水分子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没有随着波向前移动。
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
当波传播到一个新的位置时,那里的质点就会开始振动,并具有与振源相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而对于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三)横波和纵波横波是指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常见的横波有电磁波、绳子上的波等。
在横波中,凸起的部分称为波峰,凹下的部分称为波谷。
纵波是指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常见的纵波有声波、弹簧上的波等。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通过本节学习,要学生了解物理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丝带、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新课引入】
(2)从构成介质的某一质点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从构成介质的整体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波动.
(3)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必要条件,但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动.
(4)波动是振动形式(信息)的传播过程.
10
分钟
讨论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
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5
分钟
小结
作业:课本26页,第2、3题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1、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2、地震波。
5
分钟
【新课讲解】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找五名学生互动演示波的形成与传播。
1、波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2、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1、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掌握波的分类和常见的波的例子。
1.2 教学内容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常见的机械波:声波、水波等。
常见的电磁波:光波、无线电波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常见的波的例子。
1.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概念。
2. 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连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或信息。
3. 讲解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4. 分析常见的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例子。
第二章:波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原理。
使学生掌握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 = λf,其中c为波速,λ为波长,f为频率。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传播原理。
采用公式推导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讲解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3. 讲解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4. 推导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公式:c = λf。
第三章:波的干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干涉条件。
3.2 教学内容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干涉现象。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1. 复习波的传播原理。
2. 讲解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3. 讲解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4.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第四章:波的衍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衍射条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波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海浪、声波、光波等。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波动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概念,掌握波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波动现象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教学内容1.3.1 波的定义与分类1.3.2 波的产生与传播条件1.3.3 波动现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机械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机械波的传播特点,了解机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2.2.1 机械波的产生原理2.2.2 机械波的传播特点2.2.3 机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第三章:电磁波的形成和传播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3.2.1 电磁波的产生原理3.2.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2.3 电磁波的应用第四章:波动方程的建立与应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掌握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了解波动方程在分析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4.2.1 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4.2.2 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4.2.3 波动方程在波动现象分析中的应用第五章:波动现象的观察与实验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波动现象,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进行波动现象的实验研究。
5.2 教学内容5.2.1 波动现象的观察方法5.2.2 波动实验的基本技能5.2.3 波动实验案例分析第六章:波的干涉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件的判断,了解干涉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6.2 教学内容6.2.1 波的干涉现象6.2.2 干涉条件的判断6.2.3 干涉现象的应用第七章:波的衍射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衍射现象,掌握衍射条件的判断,了解衍射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必要条件,但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动.
(4)波动是振动形式(息)的传播过程.
10
分钟
讨论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
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10
分钟
三、机械波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介质和波源: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3.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同时存在振源和介质.
【讨论】
振动与波动有何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质中许多质点的集体运动.
2.联系
(1)都是周期性的运动:波动周期等于质点的振动周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要学生了解物理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丝带、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新课引入】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竖直方向,波的传播沿水平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③质点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这种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10
分钟
2、纵波
实验(二),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2、波传播了信息、能量、振动形式等。
5
分钟
二、横波与纵波
1横波
讨论与探索
实验(二),观察波动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
【实验二】
现象: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落后,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5
分钟
小结
作业:课本26页,第2、3题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1、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2、地震波。
5
分钟
【新课讲解】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找五名学生互动演示波的形成与传播。
1、波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2、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1、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演示]视频一:《万物生》萨顶顶。
视频二:《新贵妃醉酒》李玉刚
在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
1、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2、大家听说过地震吗?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在弹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
【实验二】
①红布条不随波迁移,说明了质点不随波传动。
②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由于质点左右振动产生的。
③各质点的振动沿水平,波的传播沿水平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