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赏析
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

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导语: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又呈吴郎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
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杜甫

又呈吴郎[唐代]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马:兵马,指战争。
盈:满。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说的正是杜甫。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又呈吴郎》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又呈吴郎》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又呈吴郎》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又呈吴郎》鉴赏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shū)篱(lí)却甚真。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róng)马泪盈巾。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马:兵马,指战争。
盈:满。
赏析: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是在对吴郎说: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又呈吴郎》杜甫唐诗鉴赏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诗鉴赏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
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如何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音调强烈的上声字“打”,而用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与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难怪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从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又呈吴郎的诗意与解释

又呈吴郎的诗意与解释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又呈吴郎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原文:《又呈吴郎》唐代: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诗意: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上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首联是说,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临妇扑枣的态度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任”就是放任。
草堂前面种着枣树,西边的邻居便来打枣,打就随她打去,从来不加干涉。
那是个什么人呢?那是一个无食无儿、孤苦伶仃的妇人。
这两句写自己任人打枣的态度,好像是让吴郎对照一下,让他感到自己态度的不对。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颔联是说,如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应该与她相亲。
但是杜甫的可贵不仅仅在可怜那妇人,让她来打枣,杜甫的可贵在于他体贴那妇人的心情。
那妇人也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她心怀恐惧,唯恐受到主人的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她更亲切些。
她如果不是因为困穷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呢?只是因为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使她可以放心来打枣。
以上是正面写应该怎样来对待那个来打枣的妇人。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颈联是说,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这一联才落到吴郎身上,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 杜甫的文学文章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
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 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夫子凶。
”
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 而通。
”宁
有此: 怎么会这样 (做这样的事情 )呢 ?宁:岂,怎么,难道。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
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 作者以前已写
即有筑“篱”,
⑵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易 恒》:“妇人吉,
⑶扑枣:击落枣子。
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
扑:打。
任:
善。
亲:亲善。
⑹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 心存戒
备。
一作“知”。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⑺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 太。
⑻征求:指赋税征敛。
《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
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
贫如洗)。
⑼戎(r 0 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
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译文】
人。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
巾。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
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 就是放任。
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
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
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这里说明杜甫
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说的正是杜甫。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的主语是寡妇。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
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 以来持续了十
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
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
然流露;另一方面,
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
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
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
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
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
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
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
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
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
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
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
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
( 《读杜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 私言》)。
全诗正是在这
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
和品质的。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