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

合集下载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论文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

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

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

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

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

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

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

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

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
自然韵律含蓄地展现 出来。他 的意象派诗歌 中渗透 着 中国古典诗歌 的神韵 , 有着凝练 的语 言、 充沛的情
现代 诗歌 的 巨匠,为世界 文学宝库 留下了大量令人 称颂 的诗篇 ; 同时积极 翻译 了大量 的中国古典诗歌 , 把诗歌创作 的疆 界推 向更遥 远的时空 ,认 真研读并 大量借 鉴中国古典诗人创 作诗歌 的技 巧 ,寻求新 的 诗歌源泉 , 并创造性地融 入 自己的诗 歌创作 中, 以全 新 的理念创 立了美国意象派 ,开辟 了美 国现代 新诗 之路 , 创立了一 种新的独特 的诗学理论 。
分” 。
这 首诗再现 了诗人 走出 巴黎 阴湿 繁忙的地铁站 时见到的情境 , 忠实地体现 了意 象派的创作 原则 , 诗
中直接描 写了脸庞 、 人群 、 花瓣 和树 枝 , 其清 晰意象 客观 而有力地展现在读者 眼前 ,突 出了压 抑背景 中
■基 金项 目: 中央高 校基本 科研 业务 费专 项资 金 资助 。 项 目名 称 : 美国 意象 派诗 人庞 德对 中 国文化 的多元 借鉴 与 吸收 。
黎明特 有的意境 细腻地 描绘 出来 , 所以T . S . 艾略特称
学资料 ,正苦 于为苍 白无 味的英美诗歌寻 求出路 的
庞德 , 发现 中 国古 典诗 歌语言 简洁 、 意 象丰 富 , 感受
到 了中国诗学清 新之风扑 面而来 ,开始借鉴 中国古 典诗学思想 。中国古代诗人擅 长使用意象 , “ 物各 自
二、 对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借鉴
庞德认真研读 中国古典诗歌 , 其 中的意象美 、 简 洁美和韵律 美对 意象派诗歌 的影响 巨大 。庞德 把 中 国古诗 视为宝库 , 正如美 国当代 著名诗 人 w. s . 默 温 所言 , “ 到如今 , 不考虑 中国古诗 的影 响 , 美 国诗 就不 可想 象 ,这种 影 响 已成 为美 国诗 自己传 统 的一 部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律 。后来 , 庞德 的漩 涡主义发展 了意象理论 , 他认 为意象 就是

杂的情绪 , 这或许就是两者形同而意不 同之处 。
二、 庞德对 中国古典诗歌理论 内涵的解读 以庞德多次提到的李白的《 玉阶冤》 为例:
玉 阶 生 白露 , 久侵 罗袜 。却 下 水 晶 帘 , 珑 望秋 月 。 夜 玲
T e a p r i n o h s a e n te co ; h p a i o f t e e f c s i h rwd t
Pea s / a tl OI we , lc bo g tbak u h.
种表现形式 ; 是有特殊或深刻 意义 的形 象。笼统地说 , 意象
原 则 , 者 可 以 在 创 作 的 过 程 中有 意 地 增 加 美 的 艺 术 效 果 。庞 译
力 ; 叶代称传 情之物 , 红 后来借指 以诗传情 ; 意指气节 , 竹 积极
向上 ; , 柳 谐音为“ , 留” 意思是送 别 , 留恋 , 伤感 , 寓有惜 别怀远 之 意。由此 可见庞德对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功力之深 。 三、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 庞德在对 中国古典诗 歌 的创译 过程 中 ,主要 以其创 造性
个漩涡 , 很多思想不断地从 其中产生 , 穿过或者沉入其 中。 从 以上原则可 以看 出 ,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 象的描
述 中, 一刹 那间地体 现出来 。主张用鲜 明的形 象去约束感情 , 不加说教 、 抽象抒情 、 说理 。因此意象派 诗歌短小 、 简练 、 象 形 鲜明。 往往一首诗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 。 意象派是从象征符 号走 向实在 世界 , 把重点放 在诗 的意象 本身 , 即具 象性上 , 让
是思想情感 与具体物象 的完美结合 。而“ 处于 主导地位 , 意” “ ” 意 决定 了“ ” “ 反映 了“ ”意源 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 象 ,象” 意 ; 托 来表 达。意在象 中若 隐若 现 , 又仿佛 呼之欲 出, 象却似有心 似 无意地一勾一 画一点一染 , 而为 意增 彩而绽放 。所谓 “ 的 意 暗示 , 象的契合” 就是这个 道理。 由此总结 , 喻意之象 的本质 , 就是 一切可入作 品的事景物 象 , 与作者 的主观情 意 、 味 、 趣 感 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 、 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 的创作 实践 中总结 出了意象主义创作 的三原则 , 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 国文学的地位 : 用精 确 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 ; 使用简练语 言 , 取消修饰 的多余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庞德英译汉诗中意象的翻译   王萍

I. IntroductionPoetry, the most core part in cul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best ideas and comments, is created by the huma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concise language, plentiful emotion, abundant imagination, deep meaning, exquisite rhythm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ry hasn’t national boundary for cultures are mel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becomes the tool for conversions of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becomes very significant in cultural exchang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d begun long time ago.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mutual exchanges and learning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In order to reform the former poem’s style in that time, the western poets in new era launched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Pond, as a theorist and organizer, contributed to the imagistic verse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He became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founders of modernism poetry. In addition, Pound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zra Poun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oetry and made a special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Nowaday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r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Li Li’s Introduction to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Jiang Yi’s Observation on the Image Process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Angle of Knew Language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o study image from the p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ost papers stress on the rhythm’s transfer of the tang poetry in a small nu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 For instance, Yao Qiaomei’s Commen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Xiao Y a”---- Example of Cai Wei from the R hythm’s Features of Poetry describes rhythm of poetry.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as made a variety of attempts and theories. But Pound's point of view is very uniqu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the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Through Ezra P ound’s analysis on the imag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to explore Pound’s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oetry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of image in Chinese poetry, which reflects Pound’s unique style i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analyzing Pound’s translation of imagist poetry and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pecial style of poetr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reach two targets. Firstly, it aims to objectively strengthen the beauty of image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i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opens up a broad roa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ry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ly, it aims to inspire the translator to obtain the best effect of imagery in poetic translation,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be affect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omantic charm of poetry imagery.II.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2.1 Movement of Imagist PoetryWhitman’s death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poetry, the poetr y bottomed out with his death.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 movement came into being to push forward poetry in the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Under the backwash of the decadent mood, excessive wordy poetry and emotional catharsis appear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 group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s combined the oriental art (e.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Japanese haiku) with western empiricism.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ferenced to methods of moder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s well 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imagist poetry.The imagist movement originated in London, then, sprea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even representatives emerged, four American poets (pound, H • D, Lowell, Fletcher) and three British poets (Al Paddington, F • S • Flint, D • H • Lawrence). Pou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among them. In 1908, "Poets club" in London published the Hume's poetry booklet---- For Christmas MDCCCCV Ⅲ, Autumn and A City Sunset were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and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earliest imagist poetry. Then, Pound recommended the latest works of Al Paddington and H•Dto American Poetry Journal. They are models of written characters----“Imagist Poet”. In 1912, Pound published poetry anthology---- Ripostes and announced a few commandments in 1913. In 1914, he issued Imag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zra Pound, the imagist poetry movement was launched.Afterwards, Imagist poets all have mad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o different degrees, but they always didn’t le ave the core of image. Thus, imagist movement's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etry was extremely deep, which avoided many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most poetries are much too obscure, extremely educated and filled with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rough the imagist’s rendering of imagist, it was conducive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under some basic principles took root in the United States field. Although the imagist poetr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on itself, its merits rest on initiating modernist school poetry. T • S • Eliot looked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poetry in his work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Language.2.2 Imagery and Imagist Poetry of PoundEzra Pound (1885—1972) is a significant Modern American poet and critic. He is also the principal representative of Imagism. Ezra Pound is the "blaster" of American modern poetry. Talking about him, we must refer to his imagism and imagist poetry. The Poems of Imagist was published by Pound in 1914 and it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And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ain and American modern poetry greatly. He proposed the famous "image theory"----"An image is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during an instant period." (“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

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

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

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小议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

小议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
21 ̄ 5期 试 周 0 -第0 考 2- f 刊
小 议 庞 德 意 象 诗 歌 之 “ 意 象"
韩 海 燕
( 义 师范 学 院 中文 系 , 遵 贵州 遵 义 5 30 ) 6 0 0

要 : 方 意 象 派 是 在 中 国古 典 诗 歌 的 “ 象” 念 的 西 意 观
“ 象 主义 诗 歌 ” 没 有 形 成 一 个 独 立 的 体 系 , 没 有 一 个 意 意 并 也


象 ” 词 的理 解 。 中 国的 古 代 文 学 批 评 是 一 种 感 性 的 批 评 , 一 并 没 有 把 “ 象 ” 词 用 专 业 的词 语 解 释 出来 。 严 格 来 说 , 国 意 一 中 人 过 程 中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进行 自省 ,并 对 不 符合 要 求 的思 想 和 行 为 进 行 严 肃 的 字 者 和 及 时 纠 正 。道 德反 思不 仅 能 帮助 个 体 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 , 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 , 形 变 外 在 的 规 范 为 内 在 要 求 , 且 能 促 进 个 体 反 省 、 考道 德 言 而 思 行 . 整 自己 的价 值 取 向和 行 为 追求 。 调 道德 反思 要 求 我 们 在掌 握 道 德 知 识 的 同时 , 格 要 求 自己 。 严 自觉 剖 析 自 己 , 断 抵 制 不 和 消 除 外 在 不 良诱 惑 的 侵 蚀 .保 持 积 极 健 康 的 精 神 和 价值 追 求 。 因此 , 道德 反 思 的过 程 即不 断 修 正 和完 善 自己道 德 认 知 , 审 视 和 慎 思 自 己道 德 行 为 习 惯 的 过 程 。教 师 通 过 自己 的 教育 教 学 实 践 , 断 获得 教 育 教 学 体 验 : 过 教 育 的 结 果 和 教 育对 不 通 象 的反 馈 , 自己 的教 育 行 为 进 行 重新 审视 。 这 种 反 复 的体 对 在 验 与 持 续 的反 思 中 . 师 的教 育 行 为 日益 完 善 。 德 反 思 的 过 教 道 程 . 是教 师不断调节心理活 动 , 免身心的不平衡 现象 , 也 避 从 而使 教 师人 格 品质 不 断 趋 于完 善 的过 程 。从 教 师 职 业 道 德 的 发展 规律 看 .反 思 是 实 现 他 律 道 德 向 自律 道 德 转 化 的重 要 的 标 志 , 表 明 个 体 道 德心 理 的发 展 进 入 到 自觉 化 阶段 。 它 四 、 德 信 念— — 教 师 职 业 道 德 成 长 的 目标 道 古语 云 :欲为 经 师 , 为 人 师 。”德 高 为 师 , 正 为 范 。” “ 先 “ 身 伦 理 学 的 观点 认 为 , 的 品 德 要 通 过 个 人 内 心 的 信念 来 控 制 , 人 品 德 并 不 是 “ 单 的 , 般 生 活 的行 为 习 惯 , 是 一 个 人 按 照 简 一 而 自己 的信 念 程 度 ,凭 着 自己 的意 志审 慎 抉 择 之 后 逐 步 形 成 的 种 社会 性 习惯 , 德 习 惯 体 现 出 品德 的水 平 ” 。 因 此 , 这 道 ③ 从 个 意 义 上来 讲 ,教 师 的 道德 信 念 的程 度 是 标 示 一 个 教 师 品德 发 展 水平 的重 要 参 数 ,它在 教 师 的 品德 结 构 中居 于 核 心 的地 位. 发挥 着 关 键 性 的 作 用 。教 育 的 前 提 之 一 是 ,教 师 , 其 是 “ 尤 那 些 从 事 道 德 教 育 工 作 的 专 门 人 士必 须具 有坚 定 的 道德 信 念 和 优 良 的德 行 ” 。道 德 信 念 的 确 立 , 是 道 德 教 育 的 最 终 目 ④ 既 标 . 是 师 德 教 育 的 最 终 目标 。 师 的道 德 信 念 是 教 师 对 一定 又 教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4600字 周五给我~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4600字  周五给我~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摘要埃兹拉·庞德,有着现代诗歌之父的称号,他所提倡的意象主义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有很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庞德及其作品《在地铁站》中的意象主义进行了分析,包括从庞德意象派思想、诗歌本身的文本意象主义,以及文本之外的前景化、原型批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引言作为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是上世纪初期的英美诗歌文学的中心人物。

他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人于1912年发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在文学界内刮起了一场不容小觑的旋风。

庞德的《在地铁站》可谓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短短的两行诗句,经历了百年的文学风雨锤炼,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

一、庞德与意象主义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庞德的学生时期在美国度过,1906年于哈密尔顿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庞德选择了欧洲。

庞德自1898年首次前往欧洲后,到1908年共赴欧五次,最后定局伦敦。

在伦敦,庞德成为了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1912年,庞德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好友一起建立了沙龙,并提出了意象派诗歌三原则,即对事物的主观或客观的描绘要直接,而不掩饰作者的情感或事物自身的“情感”;对没有帮助诗歌表达的词汇,一律不使用,不借助浮华的辞藻做无用的修饰描绘;诗歌节奏感更富音乐节奏感,使用更多的音乐性词汇,而不再去借助“节奏器”来硬化诗歌的曲调起伏。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吸收了很多日本俳句试的的写作形式和诗歌特点,并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国诗歌元素的加入,他在自己的《诗章》中就阐述了孔子学说。

意象主义的诗歌,严格说来,是中国诗句所特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关于意象的记载。

而庞德在接触到中国的诗句,特别是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后,发现这些诗歌的意象感十足,是严格的意象主义诗句。

庞德提出的意象派,更像是当时的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的结合体,这与当时的丁尼生式诗歌的陈词滥调截然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

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

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

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

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

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

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

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

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其后王昌龄、何景明、姜夔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擎著作中提到“意象”。

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

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过诗人的审美筛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

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因而意象多半附着在词和词组上。

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

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汉语占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xxx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典诗歌就取得了英语诗歌无法达到的意象密度,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纯名词句。

同时意象的连续使用就给人一种诗歌如同一幅活动的画面的感觉。

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

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

2 庞德意象诗学庞德在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营养之后提出了他的意象主义宣言,意象派于1913年发表的“意象派宣言”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原则:(t)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2)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3)韵律方面,根据词语本身的韵律,而不是人为的韵律进行创作。

从前两个原则来看,庞德倡导的意象(image)定义是指那么一件事物.它在瞬间呈现出理智与情感的一种复合体,即运用想象、幻想、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

庞德与和他持有同样观点的人主张,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的诗歌,要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后面,不加任何解释、说教和评论,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这与中国古诗追求含蓄蕴藉,避免点破说尽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

第三项原则是在替力主言之有物的自由诗辩护,反对为十四行而凑卜四行的世风。

庞德主张写短诗,他认为诗不必写得太长,但每首诗都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自己的诗作也往往是只有几行的小品或仅有十来行的短诗(《诗章》是个例外)。

显然,这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关。

这些原则在庞德的代表作《地铁车站》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里庞德运用了“意象迭加”的手法。

意象迭加是他自己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连在一起.中间省去联接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庞德所说的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可以看出,第一诗行使人联想到那些忽隐忽现的美丽面孔,第二诗行与第一诗行在句法上独立而互不关联.但在意义上却相互补充、紧密交融而不可分割。

因为花瓣像美丽的脸庞一样,给人美的享受。

然而,由于花瓣处于阴暗的地方,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因此显得时明时暗,给人一种神秘感,与第一诗行的“隐现的脸庞”给人同样的感觉。

诗人将花瓣置于阴暗潮湿之处.无疑衬托出地铁站的氛围。

诗人运用“意象迭加”手法.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快速节奏或者美的易逝性。

诗人将意象之间微妙而又必然的联系,用“意象迭加”的手法.完全表达出来,从而收到了一种置理智与情感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诗中运用“意象迭加”手法的诗很多.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的“落叶他乡村,寒灯独夜人”以及辛弃疾的“照影溪梅,帐绝代佳人独立”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庞德自己说过,这首诗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的。

这首诗无论在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酷似白居易的“玉容寂寞}甘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庞诗和白诗的第一句都是面孔.后一句都是花,中间都无连接词.都运用了“意象迭加”手法.众所周知.庞德无论是在汉诗英译中还是创作英诗时,都试图让英语尽量靠近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以达到简洁、凝练。

3、庞德诗中意向的运用在庞德的《汉诗译卷》中,他是这样翻译李白的诗《古风第六》中的“京沙乱海日”一句的:Surprised.Desert turmoil. Sea sun 另外,李白《古风第十四》中“荒城空大漠”被译成: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在这里,庞德取消了传统英语涛中常用的动词、连接词和冠词,通过几个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来传达他心日中中国古典诗的真正意境与独特风格。

显然,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庞德都几乎完全误解了这两句古诗。

而在费诺罗萨的笔记原件中,这两句诗的英语注解是比较详细而准确的。

因此,庞德在翻译这两句诗时脱离了费诺罗萨笔记的串解不能不说是别有用意的。

他在翻译中依据字注写出上述诗句的做法,是有意借李白和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来进行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

这种由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更加突出了意象.并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成为现代诗的重要形式特征。

的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相当数量的句子中有意象并置现象,这是由于汉诗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而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

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给出了细草、危樯、独舟、星空、月、涌江、沙鸥等一个个客观事物,在读者脑海中产生一个个意象,从而描绘出一幅图画.令读者有一种赏画之感:读者仿佛可以听见涛声,看见风吹草动、荡漾在江面上的一叶小舟以及飞旋的沙鸥。

但是庞德的这种创新摹仿完全达到了他的极端,物极必反,他的这种翻译不能说是成功的。

在庞德的下面几首诗中,诗行简洁,意象鲜明,读起来犹如这些景物都在眼前,如同自己看到一样《题扇诗,给她的帝王》噢洁白的绸扇.像草叶上的霜一样清湛.你也被弃置在一旁《阿尔巴》幽谷中的百合花苍白、潮湿的叶子一样冷,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蔡姬》深山中花瓣飘零.还有橘黄的玫瑰叶,叶子的赭色紧贴在石头上意象派诗人不仅模仿中国古诗运用意象的手法,还模仿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创作。

庞德就曾模仿一些古诗只用名词、省略动词的特点写成了他的《涛章》第四十七章:雨;空阔的河;远行,冻结的云里有火:暮色中的雨,茅屋檐下有一盏灯。

芦苇沉重;垂首;竹林细雨,如哭泣。

在读这些诗句时,中国读者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们与我们极其熟悉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诗句很相似。

其实,这种意象的叠用,运用一系列客观景物形成一个整体意象.恰恰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古诗中借用来的.中国古诗中这种常见的叠用意象的写法,最为意象派所称道和推崇。

4 结语由于意象派在哲学上深受19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和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未能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框架,存在着某种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更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完全僵化地模仿中国占典意象的庞德的意象主义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西方的诗歌发展。

在诗歌创作中刻意追求意中之象的呈现,过分强调简洁、紧凑、精确、硬朗、不加叙述和雕饰,意象派将自己陷在预设的圈子内而难有所为,这给其自身发展带来了束缚及局限,最终导致了意象主义运动走向消亡,而庞德诗歌也转向了漩涡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