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掌握其功能及配置方法;3. 学生掌握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网络故障的能力,能够针对常见的网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设备搭建小型网络,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编程知识,开发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增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网络项目中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类网络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2. 网络硬件设备- 常用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3. 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 TCP/IP协议族- 常用传输层协议及其特点- 网络层路由与交换技术4. 网络编程基础- 网络编程基本概念- 套接字编程- 简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5.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 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 网络项目实践- 小型网络搭建与配置- 网络编程实践- 网络故障排查与处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周:网络硬件设备第3周: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第4周:网络编程基础第5周:网络安全与防护第6周:网络项目实践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2)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
(2)网络故障的排查和解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搭建和配置,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互联网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网络。
2、知识讲解(30 分钟)(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①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②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和网络软件(如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等)。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①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共享(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资源共享(如应用软件、数据库等)和数据资源共享(如文件、数据库等)。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信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了解传递和信息方法的发展过程初步认识现代通信网知道保存信息方法的变革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3、情感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现代技术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提出希望,并为此努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人类信息的传递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冲“鸿雁传书”“狼烟滚滚”到现在的信息数字化,可以说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真正实现了沟通的零距离。
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网络的学习了解人类在信息传递方式上的飞速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信息保存方法的变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相关录象资料、挂图、几条新闻录象、磁带、磁盘、光盘、竹简、木简教学流程一、导入1、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很多事情发生。
就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信息是怎样传递和保存的吗?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1、介绍信息的传递方法(1)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新闻、消息、知识等)(2)信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能看的远、听的远,人们很早就渴望“千里眼、顺风耳”,于是,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传递信息。
(3)阅读P32第一段2、讨论保存信息的方法和变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1)随着信息的传递向更快、更远、更准的方向发展,人们保存信息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古到今,聪明的人类想出了什么方法呢?你能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出?(2)究竟你列出的顺序对吗?我们一起来揭示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本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 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网络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提高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3.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及网络素养的人才。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常用网络协议(TCP/IP、HTTP、FTP等)-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2.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等拓扑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网络设备在不同拓扑结构中的配置与调试3. 网络通信协议- 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概念- 常用网络诊断工具(如ping、tracert等)的使用4.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攻击手段及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5. 实践操作- 搭建简单网络环境,进行设备配置与调试- 分析网络故障,排除问题- 网络安全防护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第二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配置第三周:网络通信协议第四周:网络信息安全第五周:实践操作(含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第三章:网络通信协议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完整版)

校园网络设计一、设计目的1.通过对网络的具体规划和组建,掌握网络互连设备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增加对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组成的感性认识,初步学会典型局域网络的操作和使用技能;2.加深理解网络分层结构概念,尤其是对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等高层协议软件的通信功能、实现方法,掌握网络互连设备的使用及工作原理,掌握IP地址的配置;3.初步掌握局域网的设计技术和技巧培养开发网络应用的独立工作能力,掌握IP 地址的配置及数据传输过程道贺路由的选择。
二、设计方案校园网络设计拓扑图如下所示:网络中心路由器网络配置如下图:中心服务器IP及网关配置如下图:高级管理用户IP及网关配置如下图:一号楼普通用户1的IP及网关配置如下图:三、设计结果与分析1.方案达到目的(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电子阅览室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不同权限的用户通过网络邻居,电子阅览室或者通过电子阅览室的内网IP地址连接,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完全可以达到客户要求。
同时在外网用户通过通过学校的网站的资料下载链接匿名访问电子阅览室下载课件、软件、资料等,电子阅览室授权用户通过域名,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FTP服务器,使用不同的权限来访问服务器资源。
(2)内建设多媒体教室对外实现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同时提供相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老师、学生、学校领导等相关人员在外网和内网通过不同的域名和授权用户登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完成相关工作,缩短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3)内部用户管理,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功能,通过路由器对用户下载和上传做相应的带宽限制。
通过路由器管理功能实现针对老师、学生、领导上网做不同的设置,满足他们的相关要求同时对其访问的网站、使用的上网软件、下载和上传等做不同的限制。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层级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掌握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小型网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命令和软件分析网络故障,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3.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网络定义、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体系结构: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了解各层功能及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3.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介绍常用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及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详解:深入学习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ICMP等协议。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协议5. 网络配置与管理: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网络协议一、教学目标1.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网络协议的分类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结合案例2.实验演示3.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在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并通过案例,引入网络协议的重要性。
2.主体部分(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在进行互联网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标准。
它可以定义传输数据的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控制过程、错误处理方法、应用程序接口等多方面的内容,使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系统能够互相通信。
(2)网络协议的分类网络协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多种,如层次结构、功能分类、应用类型等。
其中,在层次结构上最为常用的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由四层组成,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其特点包括:端到端通信、面向连接和独立于传输媒介。
(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常用的网络协议有很多,如HTTP、FTP、SMTP、DNS、TELNET等。
它们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域名解析和远程登录等功能。
3.实验部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协议的具体应用。
4.总结部分在讲解完网络协议的基本知识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考试或实验,测评学生对网络协议的掌握程度。
2.教学过程评价: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3.教学质量评价: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及分类,掌握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协议的特点与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类型及其功能;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简单的局域网,进行网络配置与管理;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掌握网络编程基础,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提高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4.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与分类;- 课本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课本章节:第二章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环型、总线型等;- 课本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4. 常见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课本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5. 局域网的构建与配置;- 课本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6. 网络故障分析与诊断;- 课本章节:第五章 网络管理与维护7. 网络编程基础,如Socket编程;- 课本章节:第六章 网络编程8. 网络安全,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 课本章节:第七章 网络安全9. 网络道德规范与个人信息保护;- 课本章节:第八章 网络道德与法律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2周:网络通信协议- 第3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 第4周:局域网技术- 第5周:网络管理与维护- 第6周:网络编程- 第7周:网络安全- 第8周:网络道德与法律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里木大学毕业设计目录前言 (1)摘要 (1)1.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 (2)1.1 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的相同点 (3)1.2 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的不同点 (3)1.3 TCP/IP协议的封装 (3)2.TCP/IP的栈 (6)2.1应用层 (7)2.2传输层 (9)2.3 网络层 (13)3.TCP连接 (16)3.1 断开TCP连接 (17)3.2 滑动窗口 (18)4.TCP/IP协议在华为技术的应用 (19)5.TCP/IP的安全性和解决方法 (20)致谢 (21)参考文献 (22)前言随着网络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越来越重要。
从定义上讲,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发展不断地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现在由于自身的缺陷,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黑客的攻击是造成互联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当前,TCP/IP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在其制订之初,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他本身无安全可言。
TCP/IP作为Internet使用的标准协议集,是黑客实施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和对象。
TCP/IP协议组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互连协议。
但TCP/IP协议组本身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
TCP/IP协议是建立在可信的环境之下,首先考虑网络互连缺乏对安全方面的考虑。
其次,TCP/IP是建立在3次握手协议基础之上,本身就存在一定不安全的因素,握手协议的过程当中有一定局限性。
摘要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
关键词:TCP/IP协议,OSI参考模型,栈1.TCP/IP 协议与OSI 参考模型 为了解决网络之间兼容性的问题,帮助各个厂商生产出可兼容的网络设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于1984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它很快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
对应关系请看图1.11234567OSI 参考模型TCP/IP TCP/IP 协议栈具有简单的分层设计,与OSI 参考模型有清晰的对应关系TCP/IP 协议与OSI 参考模型图1.1 TCP/IP 起源于6 0年代末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分组交换网络研究项目,到90年代已发展成为计算机之间最常应用的组网形式。
它是一个真正的开放系统,因为协议族的定义及其多种实现可以不用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公开地得到。
它成为被称作“全球互联网”或“因特网(Internet)”的基础与OSI参考模型一样,TC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发,每一层负责不同的通信功能。
但是,TCP/IP协议简化了层次设计,只有五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从上图可以看出,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有清晰的对应关系,覆盖了OSI参考模型的所有层次。
应用层包含了OSI参考模型所有高层协议。
因为TCP/IP协议栈支持所有的标准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而且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在前面已经做过简述,所以本章不对TCP/IP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做进一步的描述。
关于这两层协议和标准的深入细节,在后续章节会有讲解。
1.1 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的相同点(1)都是分层结构,并且工作模式一样,都要层和层之间很密切的协作关系。
(2)有相同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注意:这里为了方便比较,TCP/IP才分为5层,在CISCO,在其他很多文献资料里都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network access layer)。
(3)都使用包交换技术(packet-switched)。
(4)网络工程师必须都要了解这两个模型。
1.2 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的不同点(1) TCP/IP把表示层和会话层都归入了应用层;(2) TCP/IP的结构比较简单,因为分层少;(3) TCP/IP标准是在internet网络不断的发展中建立的,基于实践,有很高的信任度。
相比较而言,OSI参考模型是基于理论上的,是做为一种向导!1.3 TCP/IP协议的封装同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过程一样,TCP/IP协议在报文转发过程中,封装和去封装也发生在各层之间。
同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过程一样,TCP/IP协议在报文转发过程中,封装和去封装也发生在各层之间。
TCP/IP协议栈的封装过程请看图1.3.1TCP/IP协议栈的封装过程发送方,加封装的操作是逐层进行的。
各个应用程序将要发送的数据送给传输层;传输层(TCP/UDP)对数据分段为大小一定的数据段,加上本层的报文头。
发送给网络层。
在传输层报文头中,包含接收它所携带的数据的上层协议或应用程序的端口号,例如,Telnet 的端口号是 23。
传输层协议利用端口号来调用和区别应用层各种应用程序。
网络层对来自传输层的数据段进行一定的处理(利用协议号区分传输层协议、寻找下一跳地址、解析数据链路层物理地址等),加上本层的IP报文头后,转换为数据包,再发送给链路层(以太网、帧中继、PPP、HDLC等)。
链路层依据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加上本层的帧头,发送给物理层以比特流的形式将报文发送出去。
在接收方,这种去封装的操作也是逐层进行的。
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逐层去掉各层的报文头部,将数据传递给应用程序执行。
图中帧头和帧尾下面所标注的数字是典型以太网帧首部的字节长度。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帧头的具体含义。
以太网数据帧的物理特性是其长度必须在4 6~1500字节之间。
所有的Internet标准和大多数有关TCP/IP的书都使用octet这个术语来表示字节。
使用这个过分雕琢的术语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TCP/IP的很多工作都是在DEC-10系统上进行的,但是它并不使用8 bit的字节。
由于现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采用8 bit的字节。
更准确地说,图中IP和网络接口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应该是分组(packet)。
分组既可以是一个IP数据报,也可以是I P数据报的一个片(fragment)。
UDP数据与TCP数据基本一致。
唯一的不同是UDP传给IP的信息单元称作UDP数据报(UDP datagram),而且UDP的首部长为8字节。
由于TCP、UDP、ICMP和IGMP都要向IP传送数据,因此IP必须在生成的IP首部中加入某种标识,以表明数据属于哪一层。
为此,IP在首部中存入一个长度为8bit的数值,称作协议域。
1表示为I C M P协议,2表示为IGMP协议,6表示为TCP协议,17表示为UDP协议。
类似地,许多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TCP或UDP来传送数据。
运输层协议在生成报文首部时要存入一个应用程序的标识符。
TCP和UDP都用一个16bit的端口号来表示不同的应用程序。
TCP和UDP把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分别存入报文首部中。
当应用程序用T C 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
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时还要增加尾部信息)。
T C P传给I P的数据单元称作T C P报文段或简称为T C P段(TCPsegment)。
I P传给网络接口层的数据单元称作I P数据报(IP PACKETS)。
通过以太网传输的比特流称作帧(Fr a m e )。
在物理层转变为二进制BIT流。
数据封装方式图1.3.2TCP协议数据封装方式图1.3.2网络接口分别要发送和接收IP、ARP和RARP数据,因此也必须在以太网的帧首部中加入某种形式的标识,以指明生成数据的网络层协议。
为此,以太网的帧首部也有一个16bit的帧类型域。
2.TCP/IP的栈TCP/IP协议请看图2.1TCP/IP协议提供应用程序网络接口传输层建立端到端连接网络层寻址和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物理介质访问物理层二进制数据传输图2.1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它实现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性及过程等手段,提供检错、纠错、同步等措施,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一条无错线路;并且进行流量调控。
网络层检查网络拓扑,以决定传输报文的最佳路由,执行数据转发。
其关键问题是确定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
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有IP(Internetprotocol)、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和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等。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为两台主机间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传输层从应用层接受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
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TC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ph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应用层显示接收到的信息,把用户的数据发送到低层,为应用软件提供网络接口。
应用层包含大量常用的应用程序,例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Telnet (远程登录)、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TFTP(Trivial File Transter Protoco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