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合集下载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一节
概 述
影响土地需求量的因素
1、以人口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影响土地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3、规划地区土地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土地条 件也是影响土地利用需求量的一个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二、土地需求预测的内容
( E P) 1 S (1 ) LF D
其中:S E P L F D – – – – – – 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公顷); 规划目标年粮食需求量(公斤); 规划目标年粮食调出量(公斤); 规划目标年粮食播面单产(公斤/公顷) 规划目标年耕地复种指数 规划目标年粮经比。
规划年期 2010 2020 耕地总需求量(公顷) 97132.93 97638.29
1)基础数据预测:包括人口预测、消费水平预测、 作物产量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 2)农业用地预测: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 及水产养殖用地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取决于人 口发展规模、消费水平变化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 的需求量。 3)建设用地预测:按用地类型分为城乡居民点用地、 工业用地、矿山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用地、 风景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2、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本地区人口粮食需求量 = 总人口 * 粮食消费水平 注意区分:粮食自给类型、城乡粮食消费类型对粮食需 求量计算的影响。 粮食需求总量=本地区人口粮食需求量+商品粮调出量 结合人口预测结果,计算得到2010年粮食需求总量为 803637吨,2020年为922659吨。
3. 主要粮食播面单产水平预测
(二)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预测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供需分析:是指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 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借以评价供需关系, 引导土地供需平衡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公式

土地利用规划公式

土地利用规划公式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进行分类和合理利用的一种规划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等。

下面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和公式,供参考:1.土地规划目标确定公式土地规划目标是指规划编制者对土地利用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希望达成的预期效果,通常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等。

其中,经济目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率×土地利用面积2.区域土地需求预测公式区域土地需求预测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口增长趋势等因素,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土地需求量。

常用的土地需求预测公式如下:土地需求量=人口增长率×城市化率×人均土地需求3.土地资源评价公式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包括生态环境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等。

常用的土地资源评价公式如下:土地评价指数=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数×生态环境评价指数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公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常用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公式如下:调整矩阵=实际土地利用面积×调整系数5.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公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常用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公式如下: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产出×产出价格-土地投入×投入价格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公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规划目标,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常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公式如下: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优化目标值×(土地适宜性指数/平均适宜性指数)以上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常用的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S2=S1/1-(K1+K2) 三、其他农用地面积 1、副业用地需求量 2、渔业用地需求量 3、林地需求量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建设用地又称非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内容主要有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公 路交通用地。
一、居民点需求量用地预测
1、指标概算法
第三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 题,寻求协调土地供Biblioteka 的途径和方法。一、基本概念
1、土地供给
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2、土地供给量 3、土地需求
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 的数量之和
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
4、土地供需分析
n—规划年限 d—建房户比例 e—宅基地定额
Z—规划期新增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 K—规划人口数
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地面积类加即可得 到居民点用地面积
Pi—各种生产建筑物面积 K—系数,K=1.2~1.3 S—系数,S=10~15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 1、渠道工程用地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 本原理,能够通过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找出供需 问题。
第一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的用地大户, 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农 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二)预测程序
(1)每户宅基地指标、每人占地指标或按耕地面积概算指标
(2)人均定额指标:

第5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5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内容提要】土地需求量预测是确定各部门未来用地 数量,为合理配置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也是土地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各部 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供需问题分析的基 本原理。 【重点内容】掌握部门用地预测的程序和方法,土地 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本原理 ,能够通过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找出供需问题。
2004
2810.26
506.94
5543.58
湖南省粮食单产水平预测
年份 单产(千克/公 顷)
集约程度 高集约 低集约
2010
7080.00 6487.95
2020
7780.00 7075.02
4、粮作比
湖南省1997—2004年粮作比 年份 1997 1998 1999 63.97 2000 62.86 2001 60.55 2002 59.73 2003 58.59 2004 62.06




(二)土地利用目标的内容(在定性的基础上,通 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实现) 1、总目标:定性描述,主要依据国家土地利用政策 、法律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资源状况综合确 定。 2、具体目标(强制性控制和指标性目标): (1)耕地保护方面。 (2)建设用地方面。分总量控制和各项建设用地分 项控制目标。 (3)土地生态方面。 (4)土地利用效率方面。
规划 目标 年
粮食需 求 (万吨 )
复种 指数
粮作 单产 比 (千克/公顷) (%)
2010
2896.1
2.30 56.58
高集 约
低集 约 高集 约 低集 约

第二篇第四章 土地需求预测

第二篇第四章 土地需求预测

ˆ a bx 1)直线性: y
2)指数曲线:
ˆ axb y
ˆ a b1 x b2 x 2 y
ˆ a b1 x b2 x 2 b3 x 3 y
ˆ ax y
3)二次抛物线:
4)三次以上多项式型:
bm x m
此外,还可有:双曲线型; y ˆ a (b / x) 幂指数型: b
第二节
一、人口预测
(一)人口预测含义
基础数据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对规划末期年度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估算。
(二)人口预测的方法
1、人口自然增长法 2、劳动平均法 3、回归预测法 4、部门预测法
第二节
(二)人口预测的方法
基础数据预测
1、人口自然增长法 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又称复利 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预测公式:
R
D'
D
D'
D
L
图7-2
• 土地需求量会受到自然、社会、 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 例如,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但 人口增加了,在相同的租金下, 人们将需要更多的土地。得需 求曲线 D′D′。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需求内涵
3、土地需求影响因素
①人口数量
②土地产品的收益及其需求状况
③人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预测、决策和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现状
预测
未来结果
决策、计划
结果的实现
①预测和决策的关系: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②预测和规划的关系:预测是规划的科学工具 ③三者联系:预测在决策之前,规划在决策之后, 规划既是决策的产物,也是预测和决策实现的桥梁。

第09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09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9
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
(3)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支出构成会发 生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均GDP每增10个百分点将 增加间接粮食消费4300万t。
(4)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1994年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中最高收入组的动物性 食物消费量分别相应高于平均值5.llkg、l.59kg、 3.82kg、1.60kg。由于中国人口饮食习惯,其膳食结构 仍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并将逐步、 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
18
一、耕地需求量
2.人工饲料地面积 5)确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S1) 式中:A为复种指数。 6)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2) 式中:S2为饲料作物轮作地净面积(hm2);S1为饲料 作物种植面积(hm2);n为饲料作物轮作中田区总数;n 为饲料作物所占田区数。 7)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3) S3=S2(1+K) 式中:K为道路、沟渠、林带面积占饲料作物轮作净面 19 积比重,一般取K=2%~3%。
第九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节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六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七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一、土地需求
二、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 三、土地需求预测
7
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
(1)人口增长 据有关部门研究,21世纪的前10年,年平均增加人 口在1000万左右。据此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可达14亿 (13.94亿~14.3亿)、2020年达到15亿(14.7亿~15.4 亿)、2030年达到16亿(15.3亿~16.3亿)。2050年达 到16亿,此后可能实现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 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认为,2007年我国“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 388公斤”。每增加1亿人增加口粮3880万t。预测中人均 粮食占有量参数2010年为395kg,2030年保持400kg,认 为基本可以满足消费。

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内容

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内容
27
1)回归预测法
3.6.5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例如:
28
29Biblioteka 30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内容
1
3.6.1 概述
1)预测的程序
确定预测目的 —→ 制定预测计划 —→ 收集基础资料 —→ 检验现有资料 —→ 实施预测过程 —→ 分析预测误差。
2)预测的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至今所采用的预测方法达150多种,其中 常用方法15—20种。大致可分为三类: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
人口增长率、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分布、消费人口、 劳动资源、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迁移趋势等的预测。
3
三种方法: (1)系统动力学模型
3.6.2 人口预测
1)总人口预测
4
(2)自然增长法
3.6.2 人口预测
1)总人口预测
在人口变动比较稳定的地区
ⁿ Pn = P0 (1+ K) +△P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九条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其用地定额近期为6~10平方米/人,其 中市级为3.5~5平方米/人;居住区级为1.5~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3平方 米/人。远期为11~14平方米/人。
第十条 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近期为3~5平方米/人,其中市级为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为1~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2平方米/人。远期为7~11平方米/人。 公共绿地的内容,包括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动物园、开放性的植物园、 儿童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级绿地和不小于8米宽的林荫带。但不包括行道树、防风
徐州市:截止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宅基地57.63万 亩,按全市农业人口231.66万人计算,人均宅基地达到166平方 米,超过省级标准66平方米。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科学协调土地的供求关系,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以某市为例,就加强土地资源供求平衡关系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1、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

某市近几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据相关统计,2008年至2013年供地总面积2209公顷,年均增长29.9%,可以看出,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

2、供地率显著提高。

该市积极筹划存量建设挖潜,尽可能将项目引导到已经转用的地块上来,供地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三年内全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0.34%、80.62%、66.41%,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情况,工业用地闲置明显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二、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分析1、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长。

人口将随城镇化率提高而稳定增长.当前某市总人口为85.5万人。

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总98万人,城镇人口达78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

2、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将减大幅减小。

当前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均匀、分散。

根据某市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将在现有镇(街道)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形成中心村、新市镇两个职能等级且相对集中的新型农村村庄布局形态。

预计至2020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口为20万人。

结合规划各农村居民点,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07平方米测算,并考虑农村其它部分建设用地,测算后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5067顷,可以说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提高,该市农村居民点也将较快集聚。

3、土地供给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今后必须进一步挖掘耕地补充潜力,以实现地方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保量目标。

(1)农用地整理。

通过对废弃的零星园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

(2)农居点整理。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均农居点用地指标偏高;二是农居点用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村庄住宅间隙过大,零星分布一些农田,利用率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已知庞村2014年人口数为158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假设城镇化率为50%,则
Pt(规划年人口数)=p t0(1+K)(t-t0)=15843*(1+7‰)(2020-2004)≈17714人所以,规划期城镇人口=规划年人口数*城镇化率=17714人*50%=8857人
规划期农村人口=规划年人口数*(1-城镇化率)=17714人*(1-50%)=8857人
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
(1).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U=P*A/10000
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P规划期城镇人口
A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说明: ①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表1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等级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城市和县城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3级内确定;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地区应在第2级内确定. ④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 4级内确定;经济特区城市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可在第3 级内确定. 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和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 150.0平方米/人.
已知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1028400平方米,现状城镇人口7288人,城镇化率则
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口数=1028400平方米/7288人≈141.1(平方米/人)
已知耕地面积为14896900平方米,人口数为15843,则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为=14896900平方米/15843人≈940.28平方米/人=1.41亩>1亩
所以,设定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人
U=P*A/10000=8857人*120平方米/人/10000=106.3公顷
(2)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与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根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3-93),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下表。

说明: ①已有的村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

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再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指标级别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表中第3级确定;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应按3级确定。

④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农村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现状人口总数=1557800平方米/8555人≈182.1(平方米/人)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于1亩,所以设规划年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缩减到140平方米/人
所以,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年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期农村人口/10000=140平方米/人*8857人/10000≈124公顷
所以,规划期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建设用地=106.3公顷+124公顷=230.3公顷
已知原有居民点建设用地258.62公顷
所以,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期建设用地-原有居民点建设用地=230.3公顷-258.62公顷=-28.32公顷
3、已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00kg/hm2,粮食播种单产为15000kg/hm2,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菜地播种面积调整到 7∶10:5,所以
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7714人*500kg/hm2)/(15000kg/hm2*2.5)=2361867m2=236.19公顷
经济作物用地=粮食用地*10/7=2361867m2*10/7=3374095m2=337.41公顷
菜地=粮食用地*5/7=2361867m2*5/7=674819.142m2=168.71公顷
所以,规划年耕地=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菜地=2361867m2+3374096m2+1687071m2=7423033m2
已知原有耕地为1489.69公顷=14896900平方米
所以,新增耕地=规划年耕地-原有耕地=7423033m2-14896900平方米=-7473866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