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导学简介老山界,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山脉。
本次导学活动将带领大家深入老山界,了解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人文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一、地理环境老山界地处云南滇中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米-2356米之间,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是植物、动物和鸟类的天堂。
尤其以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而闻名,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区域。
二、历史文化老山界历史悠久,是彝族、傣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古老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如彝族的独特服饰、傣族的泼水节等民俗活动。
同时,山脉中还遗留着古老的石碉群、石磨遗迹等历史文物,见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
三、人文景观老山界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值得一看。
如乡村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民间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手工业等。
此外,老山界还有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极具吸引力。
四、导学活动1. 导学主题:走进老山界,感受自然之美2. 活动内容:- 观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参与当地民俗活动,了解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参观历史遗迹,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与当地村民互动,体验乡村生活的情趣3. 活动安排:- 时间:两天一夜- 行程:第一天游览自然景观,第二天体验民俗活动- 住宿:当地民居或客栈- 人员:导学老师、学生、翻译、当地向导等4. 导学目的: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总结老山界是一处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
希望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老山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传承和弘扬古老的民族文化,从而增长见识、拓展视野,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以上为老山界导学案,欢迎各位同学和老师一同探索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开启一段别具特色的导学之旅。
愿我们在这片净土上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尽情领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课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陆定一(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惊惶.(huǎng)苛.(kē)捐杂税缴.(jiǎo)点缀.(zhuì)酣.(hān)然入梦蜷.(quán)呜咽.(yè)咀嚼.(jué)盛.饭(chéng )落.得很远(là)2、解释下列词语: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老山界介绍: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境上。
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
4、填空: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答: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答:时间变化、地点转移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填写下列表格。
4、本文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呢?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歇.歇脚攀.谈苛.捐杂税呜咽.酣.然入梦咀嚼..峭.壁..灌.输骨碌二、查找课文的协作背景,完成填空:红军长征,从开始 ,到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争取而进行的。
三、辨析下列形近字:瑶()谣()馋()搀()蜷()倦()四、辨析下列多音字:盛嚼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Array第二部分:探究案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2.说一说: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检测案一、看拼音,写词语:Pān tán hān rán rù mèng bù kě zhuō mō kē juān zá shuì()()()()wū yè gū lu guàn shū dū cù jǔ jué jǐng zhì chù lì jīng huáng qiào b ì()()()()()()()()()二.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使用修改符号修改)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杨林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名列前茅。
《老山界》 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惊惶”“苛捐杂税”等。
2、梳理文章的线索和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4、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展现出的精神。
2、难点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2、写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 8 万多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于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本文写的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情景。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huáng)苛捐杂税(kē)攀谈(pān)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点缀(zhuì)矗立(chù)咀嚼(jué)骨碌(gū lu)澎湃(péng pài)2、解释下列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攀谈:闲谈,交谈。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形容凄切的水声或哭声。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矗立:高耸地立着。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梳理文章的线索和层次。
《老山界》导学案[10]
![《老山界》导学案[10]](https://img.taocdn.com/s3/m/d6cdb219856a561253d36fdf.png)
《老山界》导学案七年级备课组备课人:覃莉审核人:黎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quon)呜咽(ye)点缀(zhui)澎湃(pOngpdi)咀嚼(ju jue)篱笆(ba)酣然入梦(hdn)苛捐杂税(juan)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表达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答复。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表达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答复)2、讨论明确(1)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一一天色已晚了一一天黑了才到山脚一一满天都是星光一一半夜里一一黎明的时候一一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一直到宿营地”。
(2)“难”表达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一一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一一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一一处境难(3)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山界》教案篇一一、导入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二、活动目标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讲述一次翻越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PPT展现要求1.生读文,圈画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屏幕显示)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什么样的老山界?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
火把。
写出了山的崎岖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
“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
(师生共同比画)师:对对。
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生:读第一段师:哦一一。
重读了30里。
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
30里。
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
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
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
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
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
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
好来。
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
读。
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老山界》导学案3

课堂随笔课堂随笔【反馈练习】1.下列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艰难困苦歪风邪气()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冽扶危济困()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____________ __②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4.“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观察点:______________ 观察角度:先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下列对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山界

《老山界》导学案柳文篆一、教材分析说明:1、教材说明:《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2、学习目标: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优良的革命传统3、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4. 学习难点: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二、导学案设计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点zhuì() 矗( )立péng pài()( ) 蜷( )曲jǔjué()( ) 呜咽( ) 酣( )然入梦落( )得很远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3.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二)研读赏析,1精彩片段一赏析“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2精彩片段二赏析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导学案陆定一(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得思想内容,感受长征得革命传统;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与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得特点;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得含义。
惊惶.(huǎng)苛.(kē)捐杂税缴.(jiǎo)点缀.(zhuì)酣.(hān)然入梦蜷.(quán) 呜咽.(yè) 咀嚼.(jué) 盛.饭( chéng ) 落.得很远( là)2、解释下列词语: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得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得械。
攀谈:本文就是找些话题与她人交谈得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得水声。
3、老山界介绍: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与湖南省边境上。
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
4、填空: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就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答: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答: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4、本文结构就是怎样安排得呢?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得地理位置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得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第三部分:(34段)写作者得感受。
(二)合作探究:1、老山界就是红军长征翻越得第一座难走得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得语句回答。
答: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得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就是如何克服得,体现了红军战士得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答:面对走路难,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面对睡觉难,红军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面对吃饭难 ,红军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面对处境难,红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得顽强意志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主题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得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得坚强意志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当堂训练:(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得字注音。
(难度系数☆☆)点缀.( ) 呜咽.( ) 酣.然入梦( )咀嚼.( ) 盛.饭( ) 落.得很远( )2、根据您对课文得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得词语,填到句中空缺得横线上。
(难度系数☆☆)①她拿出仅有得(A。
一点B。
一袋C。
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得一个灶上煮粥。
②她得房子与篱笆都就是枯竹编成得,我们(A。
害怕B。
担心C。
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得地方。
③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就是必须(A。
凭着B。
鼓着C。
靠着)勇气前进。
④难翻得老山界被我们这样(A。
沉重B。
笨重C。
繁重)得队伍战胜了。
3、选出与加点词含义相同得词所在得句子。
(难度系数☆☆)①准.会疼死人。
( )A.不准.她来。
B.钟走得不准.。
C.以此为准.。
D.这几道题十分钟准.能做好。
②我已经落.得很远了。
A.反而落.个不就是。
B.这里落.了两个字。
C.谁也不愿落.在后面。
D.她们两个落.伍了。
4、下列语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得一项就是: ( )(难度系数☆☆)A、坚定得意志,就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得关键。
B、中学时期打下得坚实得基础知识,使她得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得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得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得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得一项就是( )。
(难度系数☆☆☆)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得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得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得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得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得情节,这与课文得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得叹息,大概就是在叹息自己得命运”。
这句话有一定得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得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得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得心愿。
(二)阅读训练在“之”字拐得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瞧,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瞧,简直就是绝壁,火把照着人得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得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就是不可能得。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得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就是没有办法得,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就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得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得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得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得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与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得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得声响,极远得又就是极近得,极洪大得又就是极细切得,( ),( ),( ),( )。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得时候被人推醒,说就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在“之”字拐得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一步一步地”才能上去,而不能三步并作两步?答: 。
2.“黑得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得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得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得什么精神?答: 。
3.将下列四个句子得序号,按原文顺序依次填在文中得括号内。
A.像波涛在澎湃B。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C.像山泉在呜咽D。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4.文中写了“除此以外,就就是寂静”后,又描写了复杂得声响,对此正确得理解就是( )A.就是作者得想象与夸张。
B。
就是红军战士得幻觉。
C.用复杂得声响反衬山间深夜得寂静。
D。
前后矛盾。
5.“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这句话中“抢”就是否说红军吃饭时相互争夺?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答: 。
6.学了本文之后,对照您自己,谈谈红军战士身上有哪一种人格精神魅力最能吸引您、打动您?答: 。
参考答案:一、基础训练:1。
zhuìyèhān juéchéng là2。
①A②C③B④B3。
①D②C4。
C5。
C二、阅读训练:1.“一步一步”包含着一步就就是一步,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得意思,这里通过红军战士行军得谨慎与行军速度慢,来衬托老山界得陡峭与险峻。
2.比喻得修辞方法,写出了山势得险峻,这样写能表现红军身处险境而能镇静自若得乐观主义精神。
3.DBCA4.C5.“抢”就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得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就是为了说明吃饭得速度快。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得动人场面。
6.本题就是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可从不怕艰难险阻得顽强意志与革命得乐观主义精神,即红军精神入手。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体会文种重要词语得含义,赏析、背诵精彩得语段。
2、理解课文得思想内容,感受长征得革命传统;二、重点探究:1、阅读精彩段落欣赏: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1)作者就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得?答: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就是一种生平没见过得“奇观”“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得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得曲折与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得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得景象。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得什么精神答;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得乐观主义英雄气魄。
2、研读生动描写得段落。
学生朗读“山腰露宿”两段,回答下面问题。
(1)、“横着心”与“酣然入梦”就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横着心”就是因为四周环境恶劣,露宿条件差,战士们为了明天能够继续前进,服从命令就地休息,表现了红军不畏困难得坚强气概。
又说明红军严明得组织纪律性。
“酣然入梦”表现了红军太疲劳,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置生死于度外得乐观精神,从容镇定、坦然得襟怀。
(2)、作者半夜醒来“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3)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答:庄严、奇伟。
寂静(4)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得声音,极远得又就是极近得,极洪大得又就是极细切得”这句话?答:在深山里,在极静得时候,在半睡半醒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得声音,分明来自远方,分明很细切,可就是由于静,听起来像就是近在咫尺,而且响亮宏大,变化多端容易引起人得种种联想。
(5)如何理解“像山泉在呜咽”这句话?答:它得原意应该就是形容凄切得流水声,这种解释与同篇洋溢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所以此处取“流水声若断若续”得解释为宜,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一来,整个革命乐观主义得基调又不至于失去统一。
(6)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答:“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得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得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得声音。
人声与大自然得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答: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3、体会下面横线得词语得意义,它们有何表达作用?(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得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