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总(素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总(素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必背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 1 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地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北击匈奴,南平越族)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巩固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农业生产。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总之: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推行暴政稳固统治,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连年征伐,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

)第 3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1、巩固国家统一:①平定三藩之乱——避免大分裂,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使台湾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①崇儒尊孔,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还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复习提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复习提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一、 千古一帝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吞并六国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谋略正确。

2、吞并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 的混战局面,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措 施 影 响政治 中央: 地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疆域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文化发展; ③促进交通发展。

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承认土地私有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灵渠)2、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三)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③严刑酷法 ④大兴土木: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2、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经典资料汇总大全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经典资料汇总大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1、对政治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须注意以下几点:⑴特定的历史背景。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⑵确定评估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⑶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⑷克服英雄史观。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⑸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秦始皇的功过评价(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内容:①平靖边疆:东突厥强大,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用兵击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②加强管理: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课件 选修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课件 选修4

[史论要旨] 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 点。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 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 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有专 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这跟康熙晚年 的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战而后和: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 策略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
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
(1)措施
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
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措施
影响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制 权制度
地方:郡县制
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文化
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 控制,摧残文化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促进经济交流
交通 修筑驰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巩固 统一
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
(4)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 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加强与蒙、 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 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5)抗击沙俄,捍卫北疆: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 交双重手段。1689 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 维护了中国主权。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 的先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②战争后,反对君主立宪,拒绝做国王,辞去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
③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④担任美国总统,开创了美国政治、经济、外交新国策。
⑤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拒绝连任,确立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超两届的制度。
过: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3、总评: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2、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现实意义:倡导创新。
2.政治思想:《理想国》 和 《法律篇》
(1)《理想国》
①构成: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 “智慧之德”
军人——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勇敢之德”
平民——从事生产,要有节制 “节制之德”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④儒家主张天下定于一,有助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⑤道德修养上,讲诚信,尊老爱幼;
⑥教育上,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言之有理即可)
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教版⾼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物评说复习提纲选修4 中外历史⼈物评说复习资料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统⼀六国1、原因:⑴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③民族基础: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群众基础:诸侯割据混战,⼈民渴望统⼀;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⑵主观条件:①商鞅变法最彻底,秦国的实⼒最强;②秦王的雄才⼤略——⼴揽⼈才,制定正确统⼀⽅针。

2、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巩固统⼀的措施1、政治上:建⽴皇帝制,推⾏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统⼀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3、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4、⽂化上:统⼀⽂字(⼩篆),有利于国家的统⼀和国内经济⽂化的交流;5、交通上:建⽴起以咸阳为中⼼的⽔陆交通⽹,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化;②⼤兴⼟⽊,劳民伤财。

③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盾,加速秦的灭亡。

★注意:评价古代政治家的⼀般⽅法:(了解基本史实、⼀分为⼆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四、评价请始皇(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 符合⼴⼤⼈民的愿望,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的新纪元。

他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战争,扩⼤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复习课件

朝步入盛世奠定了基 国家得到巩固,基本奠定

了中国版图
一二三四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闭关锁国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一二三四
二、全面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与“盛世”。 1.所谓“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留一些生产资料, 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 “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 (1)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 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 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2)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 “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 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3)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王朝 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兴武中兴”,但中兴并未 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完善三省六部制, 平定三藩,加强中央
发展科举制,实行均田 集权;收复台湾,加强台
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 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抗
赋;重用人才,虚怀纳 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
谏;开明的民族政策和 约》,从法律上划定中俄
开放的外交政策,形成 东段边界;平定准噶尔贵
了“贞观之治”,为唐 族噶尔丹叛乱;使多民族
解题指导:“主要立足点”应从康熙帝对国家、民族的最主要贡献 这一角度分析,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其执 政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缔造和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展】怎样评价贞观之治?既要注意到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到其阶级实质。

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1)平定三藩: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1)统一台湾: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基础过关练】1.“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国学大师章太炎这段话认为秦始皇A.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B.以严刑酷法进行政治统治C.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D.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故D项正确。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

依据材料“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知,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排除C。

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C.开创统一格局D.建立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根据“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颂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D项。

故选C。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

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字样,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①领土疆域②文字书法③政治制度④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由“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可研究秦朝疆域,①正确;根据该石刻上的文字,可研究秦朝的文字书法的状况,②正确;“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政治制度,③正确;因此A项正确。

该石刻没有体现秦朝的经济方面,④错误,因此,B、C、D项均错误。

4.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

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故D项排除。

5.贞观时,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

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

据此可以推断……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形象D.谏官制度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唐太宗详细记录隋炀帝的劣迹反衬自己的英明,同时对玄武门之变模糊描写,企图遮盖自己逼父轼兄的行为,想将自己塑造成明君形象。

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修史书能较为详细真实的反映历史。

故A项错误。

B项,“全面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唐代继承了隋朝许多制度。

故B项错误。

D项,材料并未涉及谏官制度。

故D项错误6.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

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

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

这则史事A.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B.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C.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D.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来看,说明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因此这则史事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

故答案为D项。

唐初政治不存在“民主性”,排除A项;材料中唐太宗采取建议与“施仁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排除C项。

7.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统一后,在台湾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糖谷之利甲天下”可以看出台湾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产食糖和粮食等,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A。

8.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反映了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故答案为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