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第2讲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点模拟测试卷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1山东临沂枣庄联考)PM2.5因直径微小又称“可入肺颗粒物”。
当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时,PM2.5会长期滞留在低空,达到250微克/立方米以上即为空气严重污染。
据分析,我国北方某城市大气污染物PM2.5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下图示意该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时段与气温日变化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是()A.0—4时B.6—10时C.12—16时D.16—20时2.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段影响该城市的气象条件为()A.冷锋过境,西北风较强B.近地面气温较高,大气不稳定C.雨雪较多,空气湿度增加D.冷空气活动减弱,风速较小(2021湖南模拟)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甲)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
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
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速度明显减缓。
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图,完成3~5题。
3.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森林破坏D.草场退化4.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A.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C.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5.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A.增加植被覆盖率B.提高土地利用率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D.提高水电发电量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完成6~7题。
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km2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量kg粮食总产量108kg 1985193335203810205 1.025 19951047845042351350.9756.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7.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风沙危害加剧B.水土流失严重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第 2讲
第 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区位优势
十字路口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_________ 水陆交通便利:_____ 莱茵 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 公路密布 铁矿 区近 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离__工业生产的共同运输方式是 )
(3)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但乙区的内河航运发达,其 )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 2讲
解析 从图示信息可知,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区位因素 有: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鲁尔区地处平原,地形 平坦,河流水流平缓,而攀枝花地区地处山区,河流落差 大,不利于通航。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 2讲
(1)这里的“乌金”是指________。“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 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生产基地。 (2)“乌金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自东向西,处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渡地带,地表形态遭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的交错地带,呈现典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 区位条件。 (4)简述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 2讲
【误区警示】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是所 有城市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而是要 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

专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③关隘要冲④人口集聚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太行八陉中,连接长治与河北邯郸之间的是()A.飞狐陉B.井陉C.白陉D.滏口陉在昆仑山的南麓有一个叫英雄地的地方,这里被称为亚洲的寒旱中心,顾名思义这里又干又冷,下围为英雄地位置示意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测绘部队测绘到昆仑山南麓,将一个原本无名的地方命名为“英雄地”,现在要对“英雄地”地理环境研究,应用不到的技术是()A.RSB.GNSSC.GISD.GRS4.英雄地成为亚洲寒旱中心的原因是()A.纬度高、海拔高B.海拔高、周边山高C.周围山体多冰川D.亚洲陆地的中心点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极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5.大同市素有“煤都”之称时,最可能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下图)中的哪个时期()A.兴起期B.繁荣期C.衰退期D.新生期6.大同市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有()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煤)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③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提升地区经济实力④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⑤完善交通运输网,提升原煤外运能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2009年9月15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三峡坝前水位开始按“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规程缓慢上升,三峡工程迎来了新的全面挑战。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三 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12 区域发展与联系

专题十二区域发展与联系区域农业发展[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2)东北平原()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要考查图中某地的地理现象。
解题思路是先在图中确定位置然后分析其地理现象的正误。
第(2)题,主旨词是“东北平原”,主要考查东北平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解题思路是回忆有关东北平原的地理特征,与四选项加以对比分析。
第(3)题,主旨词是“主要原因”,限定词是“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和“20世纪50~70年代”。
解题思路要结合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背景来分析。
(2)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误区一:甲地是我国陆地上最东点,误认为是日出的最早地方。
误区二:我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或200 mm等年降水量线,但并不说明大兴安岭就是内外流域的分水岭。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农业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区开发)的分析思路(1)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常见农业区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典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向农耕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牧区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只采不育、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区域特色农业形成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农业技术水平高南疆我国最大长绒棉基地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低温并非对农业全是有害的低温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冬季低温不利于病虫的越冬,使该区域病虫害较少,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低温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目录——高三地理

15 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16 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第 9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 地理
17
山地的形成
18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9 20 21 22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迁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4 35 36 37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资源的开发例析 流域的综合开发例析 产业转移例析
38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
第12页
谢谢观发展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五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选修部分
旅游地理(选修3)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环境保护(选修6)
第 5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 地理
考前一个月 (word)
第一步
1. 1
破解《考试大纲》四大能力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地理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 地理
第一部分
专题
第1讲
学科素养与基本技能大突破
学科素养与基本技能
等值线图的判读
第2讲
第3讲
图表判读技法
四类地理计算
第 2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 地理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1讲
专题热点大讲堂
自然地理的重大规律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23 农业区位
24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第10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 地理
高考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析其因、究其理、想其法第一讲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发挥能__源__优势,建 设全国的能源和原 材料基地;建设农 产品的生产、流通 和加工基地;加强 东西向交通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业生__态__环__境__, 稳定粮田面积,提高 单产;大力发展交通 运输,开发能源、矿 产,建设中国动力基 地
循流程解题>>> 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类试题时,可遵循以 下思维流程:
12/10/2021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 化。图 2 为 2005~2013 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2)据图 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 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温__带__季__风__气候
同
点 土地 _水__稻__土__为主,耕地多为 _黑__土__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_石__油__等矿产丰富
12/10/2021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要素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_水__田__耕作业
旱__地___耕作业
水稻、油菜、棉花 玉__米__、春小麦、大豆
一年_两__熟__至__三__熟___
_一__年__一__熟__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_综__合__性__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高频考点01区域定位与区域认知(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真题研习1】
【例1】(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 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 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 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3.区域定位的方法和技巧
区域 定位
区域 特征 分析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2017·全国文综Ⅲ)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 分布于我国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3.该 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2021·全国文综乙,37)(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 垦的自然条件。(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 的形成。(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4)有 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 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 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真题研习2】
【例2】(2021·湖南卷,6~8)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 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题。
(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
江苏省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Word版训练 第五部分 专题三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三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1~3题。
1.图中A、B、C、D四处,土壤最肥沃的是()。
A.A处B.B处C.C处D.D处2.影响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灌溉水源短缺B.水土流失加剧C.作物种植结构单一D.农业经营方式粗放3.该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B.增施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单产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商品率D.加强水利建设,确保高产稳产解析第1题,A处地处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
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土壤水肥条件较好;B处是由河流的冲积物组成的冲积低平原,地势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C处位于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表层含盐量大,土地生产力低;D处位于山地、丘陵区,受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土地生产力也较低。
第2题,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第3题,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因此加强水利建设是其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A 2.A 3.D(2013·湖北三校联考)下图是我国各区域近30年平均霾日数月际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4~5题。
4.灰霾天气最多发生在()。
A.冬季B.春季C.夏季D.秋季5.我国灰霾天气东部多、西部少,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势B.降水C.城市化水平D.植被覆盖率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各个区域基本上都在冬季时霾日数最多。
第5题,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造成空气中悬浮颗粒多,发生霾日数多。
故选择C项。
答案 4.A 5.C(2013·烟台四校联考)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赞同。理由:拆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 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拆除水坝需要投入 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省区利益。
【母题拓展变式】 (1)说出红碱淖附近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植被等方面回答。 答案:地处高原;气候干旱;荒漠(半荒漠)广布(或植被 稀少);土壤贫瘠;河流匮乏。
(3)湖泊水量减少,水质恶化,鱼类绝迹,以鱼虾为食的鸟 类数量减少,原有旅游项目难以开展,旅游人数下降,旅 游收入减少。 (4)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 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 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国家可给上游农业区提供一定 的经济补偿,使拆坝成为可能。
【答题技法】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 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 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 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 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4.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 措施有哪些? 提示:
考点一 生态环境建设 【典题探究】 (2016·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 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❶。红碱淖原为低洼沼 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 km2,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
(2)为促进红碱淖附近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 些生物措施? 【解析】要结合本区域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生物措施角度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煤矿区)煤炭开采中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对废 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风沙草滩区)退牧还 草,扩大草地面积;(黄土高原沟壑区)植树种草,固沟护 坡。
第2讲 区境保护 ③采取对策 ④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 ⑤土地荒漠化 ⑥生态危害 ⑦生物措施
【主干自查】 1.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 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土地荒漠 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灌溉不当造成的。
【考场思维模式】 第一步:审材料,获信息。 (1)材料信息。 信息❶:红碱淖的传统旅游项目多样。 信息❷:红碱淖形成的时间_较__晚__。 信息❸:红碱淖地势低洼,其面积变化是_先__增__大__再__减__小__。
(2)图示信息: 信息❹:河流水流入湖泊;水坝位置,建坝时间为2009 年。 信息❺:开采煤矿会产生采空区,导致地下水位_下__降__。 信息❻:毛乌素沙地,降水_少__,气候_干__旱__。
(3)关键词“水位下降”:红碱淖水位下降,会使水质 _恶__化__、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影响原有旅游项目,导致收 入减少。 (4)关键词“拆除水坝”:若赞同,可从水坝存在的问题 或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回答;若不赞同, 则从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回答。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 加;连年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 盐分累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 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 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题组通关】 (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 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 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为“生态裂谷” 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治理? 提示:(1)问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 业衰落;外运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等。 (2)治理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治理污染,加强监督管理。
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西部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1)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 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2)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 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 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
第二步:析设问,抓关键。 (1)关键词“沼泽地变为淡水湖”:从材料可知,红碱淖 地势_低__洼__,通过_排__水__渠__汇入大量淡水;20世纪60年代 连年水灾汇入淡水;形成时间较晚,盐分积累有限。 (2)关键词“水位急剧下降”:由材料、图示可知,工农 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农业指的 是水坝建设及灌溉,工业指的是_煤__矿__开采,气候变化指 的是_全__球__气__候__变__暖__。
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 km2,成为 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❷。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 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 年12月湖面仅存31.51 km2❸。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推测红碱淖水位下降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 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 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 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 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