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1)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赵明悦★授课对象:七年级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安排,七年级下期期末进行地理中考。
七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各种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八年级学生既无较重的学习负担,也无对环境的不适应,所以难管。
在地理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有些学生学习上掉队。
本期由本人继续任教地理,师生彼此熟悉,有的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学习地理,但也有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发了对异性的朦胧感情。
学习上的分化开始,明显地出现学科兴趣的偏向。
要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直接兴趣,还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协助班主任搞好思想教育工作。
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为地理会考做好准备。
二、教材分析:本期使用新课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该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联系中国基本地理国情,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
教材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课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可教性都很好,给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地理,包括地域差异、认识区域,共分两大板块:(一):地域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认识区域。
1.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教学材料】:星球地图出版社2022年6月第2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授课时间】:25课时【授课教师】:曲阜市实验中学蒋德旺【授课对象】:曲阜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二)专题目标1.认识大洲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纲要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地理(七年级下册)》,星球地图出版社授课对象:七年级授课时间:38课时背景分析: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入门,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基础差,地图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少,大多数学生懒惰,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里,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读一读、地图册、课件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以提问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
通过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希望新学期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4、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6、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的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星球地图出版社。
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形、正文、实验、相关链接、以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
2.助学:《地理(七年级下册助学)》,星球地图出版社。
合理利用助学各环节,指导学习,并及时巩固提升,达标检测。
3.课内资源:文中插图、表格、活动、多媒体。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初中地理》★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中学七一班——七六班一、课程目标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2课时)第二节人文环境(2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2课时)第二节东南亚(1课时)第三节印度(2课时)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2课时)第二节欧洲西部(2课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课时)第四节澳大利亚(1课时)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3课时)第二节巴西(2课时)第十章极地地区(1课时)共计24课时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纲要.doc

亚洲人口过1亿的国家有六个(中国)(印度)(巳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H本)。
亚洲三个人类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P12页上部活动题;P13页连线。
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新加坡等国家依靠(出口加工)工业,沙特阿拉伯依靠(大量出口石油资源)。
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经济越发达。
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南北多(山地),中部为(平原),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
地形(海)洋暖湿气流深入内部。
形成全年湿润的气候。
主要平原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章节 名 称
课时数
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2
第二节 自然环境
2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2
第二节 东南亚
2
第三节 印度
2
第四节 俄罗斯
2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2
第二节 欧洲西部
2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
第四节 澳大利亚
2
第九章 第一节 美国
2
第二节 巴西
2
第十章
极地地区
2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 评价内容: • 1、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 2、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 • 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
行评价; • 4、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 评价形式:
•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单元以来的变 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 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地理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授课教师:程群飞 授课时数:26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程单元章节】
•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新课程七年级地理下学期内容复习纲要

新课程七年级地理下学期内容复习纲要孔令建亚洲1、国家、地区:48个,6大分区(东、南、西、北、中、东南)。
2、地形特点: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占总面积3/4;地表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数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阿姆河、锡尔河注入咸海)。
4、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5、农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易造成洪涝、干旱灾害。
6、人口:总数37.2亿,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大国中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日本。
7、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达国家只有日本一个,其余均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历史上遭受长期殖民统治;依靠石油获得经济发展的一些国家典型为沙特;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代表的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东南亚(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地理位置: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马六甲海峡(见课本P17)。
3、河流: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是湄公河。
4、地形特点:山河相间,南北走向,纵列分布。
5、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6、农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泰国、缅甸、越南)7、火山之国——印尼。
西亚1、地理位置:地处五海(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四通道(土尔其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得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三洲(亚、非、欧)、两洋(印度洋、大西洋)之地。
2、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中部为两河流域。
3、传统经济部门:畜牧业、灌溉农业(前者优先选择)。
4、气候:以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
5、石油主要分布地区(国家):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6、石油输出路线:课本P28。
7、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OPEC),总部为奥地利维也纳。
8、居民:阿拉伯人最多,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9、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发源地,该三大宗教圣城为耶路撒冷。
7下地理课程纲要

1. 课程目标
以上五章内容,包括了初中地理的 两大方面:
1.自然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2.人文地理:农业、工业、经济、人教版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章 节 3 课时分配
1.我们生活的亚洲
2.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4.西半球的国家 5.极地地区
8 重难点内容
4 重难点内容 1
3.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8
3.课程实施 (1)实施进度:
周次 1—2 3—6 7—10 11—12 13 -14 实施内容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综合复习
(2)教学方式:
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 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七年级下册地理
课程纲要分享课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地理 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3.授课教师: Olive 4.授课对象: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 5.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内容 6.授课时间:七年级下期 7. 授课总时数:24左右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世界地理
1. 课程目标
(1).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 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 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 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 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1
2
★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4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初中地理》
★授课时间:24——26课时
5
6
★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7
★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中学七一班——七六班
一、课程目标
8
9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10
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11
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12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3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4
15
(一)、知识与技能
16
1.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
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7
18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19
相互关系。
20
(二)、过程与方法
21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22
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23
变化的基本规律。
24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5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
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26
27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28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
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30
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31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
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2
33
34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35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36
第一节自然环境(2课时)
37
第二节人文环境(2课时)
38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39
第一节日本(2课时)
40
第二节东南亚(1课时)
41
第三节印度(2课时)
42
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
43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44
第一节中东(2课时)
45
第二节欧洲西部(2课时)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课时)
46
47
第四节澳大利亚(1课时)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48
49
第一节美国(3课时)50
第二节巴西(2课时)51
第十章极地地区(1课时)52
共计24课时
53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