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考点复习分析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河北省近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情及真题讲解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必考,14~15分)《河北考试说明》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年份20202019201820172016考查方式课外三篇文言阅读课外单篇课外四篇文言阅读课外单篇课外单篇考查篇目【甲】选自黄庭坚《答宋殿直》【乙】选自苏轼《东坡续集》【丙】选自陆游《跋岑嘉州诗集》选自《父子宰相家训》1.选自《荆楚岁时记》2.选自《夜航船》3.选自《南史·刘峻传》4.选自《孔子家语·辩证》《复儿子书》选自《东坡卜居》文章主题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传统习俗、人物传记、读书学习、叙事说理传统美德(勤俭好学)传统美德(善、义)实词解释T 7:亦、及、绝、已T 7:固、若、尽,通T 7:谓、旦、是T 8:去、宜、是、作T 7:闻、怆然、即、竞虚词意义—T 7:何,T 8:于—文言断句T 9 T 8 句子翻译T 8 T 8 T 9 T 10 T 9文意理解T 10 T 9 T 10、T11T 11 T 10、T11知识迁移T 9:谈启示T 10:谈启示考情总结1.考查范围:①课外文言文考查(2015—2020年);②课内与课外对比考查(2009—2014年)。
2.考点分析:比较固定,主要是实词解释、虚词意义或用法、文言断句、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所考实词、虚词、翻译都是迁移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释义,故考生要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多读并理解课内文言文,培养语感。
文意理解多涉及内容概括、情感理解、人物分析、根据文意谈启示等。
3.命题预测:人物传记、读书学习类考查较多,考生应加强相关训练。
河北中考核心考点攻略河北近五年中考考情分析考例剖析【例】(2020 ·河北中考第7~10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孙权劝学》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孙权劝学》①本文《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务]事务。
(4)[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6)[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语气词,同“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
(22)[见]了解。
(23)[往事]指历史。
(24)[及]到,等到。
(25)[过]经过。
(26)[今者]如今,现在。
(27)[才]才干和谋略。
(28)[非复]不再是。
(29)[更]另,另外。
(30)[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1)[刮]擦拭。
(32)[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33)[见事]知晓事情。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案】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答案】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案】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案】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①蒙乃始就学。
【答案】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案】和人分开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名师提醒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名师提醒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
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丽水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0 文言文全解

丽水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0 文言文全解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 (共10题;共137分)1. (13分) (2017八上·重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四时俱备________ ②与其奇者________③月色入户________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自古以来,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发端,把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写了这封信给他,一起共赏这秀美的山川景色。
B . 《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 两篇短文抒发的都是作者欣赏自然风光后的伤感之情。
D . 两文行文风格不同。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饰雕饰,天然中见真章;以散句为主,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2. (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
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
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
形式。通假字的考查点 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 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即:通什么字,意思是
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 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 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
什么。
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
通假字数量不多,
质发生了改变。
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
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请用“/”给下面的 句子划分节奏 1. 广故数言欲亡。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规律探究
有的词语
请用“/”给下面的句
在现代汉语 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中是一个双
音节词,在 古汉语中则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是两个单音 节词,意义
2. 今天下三分……
有解释,复习时注意整 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
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
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
上进行识记。
并认真分析、体会。
文言文的实词注解(二)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 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 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 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 析。
一方面要注意积累 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 义和不同用法。另一方 面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 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 阅读中加以运用。
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题类型二:课外
常见考题2: 文段选自课外—— 1、所考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基本在课内里能找到,或
学生多能根据已学知识判断而出的。 2、课内外用法的比较。课内的语句安插在题目选项里。 3、分析题课内外有时有千丝万缕联系(有时没有)。 (主题、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
词序转换过来;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
括文章中心。 4、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
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例一:《岳阳楼记》
(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题)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称谓及评价
课内作品
选集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唐家代和文思学想家家,、哲“学唐家宋、八散大文家”《小石潭记》 《柳河东全集》 之一。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岳阳楼记》 《范文正公集》 世称“范文正公”。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 家、政治家、史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
《欧阳文忠公 文集》
学法指导(二)
文
言
文
的
句
中
停
顿
规律探究
句首表示 领起的词 语之后, 关联词语 之后,应 当停顿。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 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1. 夫战,勇气也。 2. 盖大苏泛赤壁云。 3. 然胡不已乎? 4. 即书诗四句……
规律探究
宾语也是 句子的基 本成分, 独立性较 强,谓语 中心语和 宾语之间 一般也要 停顿。
文言文复习考点
6课时
文言文考点梳理:
文学常识 朗读节奏 常用实词解释 准确翻译语句(句式、语气) 文章内容理解
①掌握文言实词的音、形、义
具
▪ 文言实词: ②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体
③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④辨析常见的多义词
知
⑤了解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情况
能
▪ 文言虚词: 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②区分部分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 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 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 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 地方。
教材中这类词大部 分都有注释,复习时注 意集中整理。
学法指导(四)
文
言
文
的
句
子
翻
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三原则
信:信用。即忠实于原文及其语气; 达:通达。即译文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表意明确;(注意顺序) 雅:不粗俗。即译句讲究文采,原汁原味 (注意使动、意动、活用)
也有所不同, 3. 荆之地方五千里……
诵读时中间
要稍有停顿。
文言句中停顿的方法:
按意思划分 按音节划分
具体来说: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 应当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学法指导(三)
文
言
文
的
实
词
注
解
文言文的实词注解(一)
通假字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词1分,共3分)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பைடு நூலகம்
尝:
⑵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 求
▪ 阅读理解: ①理解课文大意,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把 握语句的停顿 ②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并能够翻译成 现 代汉语 ③理解课文全篇或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 ④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点
存在典型问题:
1、对课内重要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不牢 固,不扎实。
2、不会灵活迁移到课外的考查中去。 3、节奏把握不准。 4、翻译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不能准确判断
语句的关键词、句式、语气。 5、不能冷静梳理巧推理巧判断文章的内容。
学法指导(一)
文
言
文
的
文
学
常
识
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 介。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 积累。最好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
作家 柳宗元 范仲淹 欧阳修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部分)
朝代 唐
北宋 北宋
尽量字字落实,不要意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得分点:
1.字字落实,尤其重要实词虚词(一 个分句会有1-2个得分点)
2.语句通顺,意思明确 3.语气正确
学法指导(五)
文
言
文
的
全
文
考
察
考题类型一:课内
常见考题1: 文段选自课内—— 1、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
别通假字; 2、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