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的新技术综述 王洋
氮氧化物的治理

氮氧化物的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是用改进燃烧的过程和设备或采用催化还原、吸收、吸附等排烟脱氮的方法,控制、回收或利用废气中氮氧化物(NOx),或对NOx进行无害化处理。
NOx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认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防治途径一是排烟脱氮,二是控制NOx的产生。
氮氧化物治理是用改进燃烧的过程和设备或采用催化还原、吸收、吸附等排烟脱氮的方法,控制、回收或利用废气中氮氧化物(NOx),或对NOx进行无害化处理。
NOx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认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防治途径一是排烟脱氮,二是控制NOx的产生。
排烟脱氮的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类。
分类干法主要有催化还原法、吸附法等。
催化还原法适用于治理各种污染源排放出的NOx。
可分为非选择性还原法和选择性还原法。
非选择性还原法是以一氧化碳、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作为还原剂,以元素铂、钯或以钴、镍、铜、铬、锰等金属的氧化物为催化剂,在400~800℃的条件下,将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同时有部分还原剂与烟气中过剩的氧发生燃烧反应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热。
此法效率高,但耗费大量还原剂。
选择性还原法是以元素铂或以铜、铁、钴、钒等的氧化物为催化剂,以氨(NH3)或硫化氢(H2S)为还原剂,有选择性地同排放废气中NOx反应,以NH3为还原剂时,反应温度为200~450℃(以H2S为还原剂时反应温度为120~150℃)。
此法还原剂消耗仅为非选择性还原法的1/5至1/4。
中国采用金属钼、铜铬系和铁铬系作催化剂,选择温度的范围为100~120℃。
吸附法用分子筛等吸附剂,吸附硝酸尾气中的NOx。
氢型丝光氟石、13X型等分子筛、硅胶、泥煤和活性炭等是良好的NOx吸附剂。
在有氧存在时,分子筛不仅能吸附NOx还能将NO氧化成NO2。
通入热空气(或热空气与蒸汽的混合物)解吸,可回收硝酸(HNO3)或NO2。
浅谈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处理技术_杜娟

2013年第9期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与应用浅谈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处理技术杜娟(哈尔滨瀚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30)1大气污染的现状目前大气污染已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区域范围内,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污染的危害直接影响着各国的民众及地球的环境,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球性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所形成的温室效应即是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同时,南北极臭氧层的受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我国各地的酸雨现象等,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随着大气污染的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性。
氮氧化物每年全球直接排入大气中的就有三千万吨之多,同时还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氮氧化物不仅诱发化学烟雾,同时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针对氮氧化物的治理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机构不断的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保证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得以控制,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程度。
2氮氧化物的来源目前燃料所使用的燃料多为石化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氮氧化物直接溶排放到空气当中,占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主要部分。
2.1工矿企业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炼焦厂等及各种窖炉、炉灶、取暖锅炉等燃料燃烧过程中均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从而导致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
2.2各类工业企业在原材料的生产、运输、粉碎及加工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氮氧化物产生排放到大气中。
2.3目前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施用氮肥,也是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之一,施用后的氮肥可以直接通过土壤或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大气当中,增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加速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程度。
3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目前针对氮氧化物在排放中的处理措施大致有二种,即从源头上控制排放和通过烟气脱硝实现尾部控制技术,这二种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控制燃料中所产生的氮氧化物的生成,另一方面是把已生成的NOx通过某种手段还原为N2,从而降低排放量。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综述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综述一、前言大气环境污染是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为了对抗空气污染,各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里采取了多项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改善工业过程、控制机动车排放、改变燃料类型等。
在这些措施中,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环保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控制技术1.氮氧化物(NOx)污染氮氧化物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来源包括发动机排气、工业排放等。
氮氧化物不仅会影响人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当前主要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以及燃烧优化技术等。
2.二氧化硫(SO2)污染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其来源包括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氧化硫不仅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会损害植被和建筑物。
目前主要的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包括吸收剂法、燃烧优化技术和固定床焚烧技术等。
3.颗粒物(PM)污染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和采煤等。
颗粒物污染对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
目前主要的颗粒物控制技术包括电除尘技术、静电除雾技术、过滤技术、湿洗技术等。
4.挥发性有机物(VOC)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挥发性有机物不仅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
目前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技术、氧化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
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中,需要进行技术评估。
与其他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一样,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也需要评估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在评估技术可行性时,需要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工艺特点、运行可靠性等因素。
在评估经济效益时,需要考虑投资和运行成本。
另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结果需要考虑其实际应用性。
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际应用条件进行调整。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发表时间:2018-06-01T10:49:22.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纪嫄[导读] 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环境保护局 242100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燃煤电厂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污染,其中包括颗粒污染和气态污染两个重要方面,气态污染物又可以分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因此,必须对相关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保证环境的清洁。
本文以氮氧化物的治理为切入点,介绍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及发展趋势。
以期更好地促进脱硝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氮氧化物;烟气治理;脱硝SCR1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日益深刻。
我国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是SO2和烟尘,酸雨问题依然较严重,电厂的烟道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较高,超过了排放标准,不能直接排放,因此要对电厂的烟道气进行脱脱硝处理,,因此本文结合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烟气治理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以期更好地促进烟气的洁净排放顺利完成。
2氮氧化物脱除概述我国的一次能源中有70%-80%的能源是由煤炭提供,尤其是电力资源。
目前,我国电网中的电力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燃煤电厂提供,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氮氧化物(NOx)是在煤炭燃烧中产生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NOx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和酸雨、光化学烟雾有关,同时也是诱导温室效应和光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燃烧1t的煤炭可以产生约20-30kg的氮氧化物。
因此,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电厂NOx的排放量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改善燃煤结构,燃烧优质煤,从源头降低NOx生成。
其二,通过烟气脱硝装置吸收或者还原烟气中的NOx。
烟气脱硝方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减少环境中NOx的方法。
氮氧化物排放监测与管理方法研究

氮氧化物排放监测与管理方法研究氮氧化物(NOx)是指氮氧化物中的一类常见化合物,包括氮一氧化物(NO)和二氧化氮(NO2)。
它们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研究氮氧化物排放的监测与管理方法对于保护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氮氧化物的排放源头主要有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生物质燃烧等。
因此,为了准确监测和管理氮氧化物的排放,需要对不同排放源进行采样和测试。
监测方法的选取应考虑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周期和监测标准等因素。
在氮氧化物排放监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连续排放监测。
该方法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在排放源的烟囱或排放通道上,利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实时监测氮氧化物的浓度和排放量。
这种方法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以用于排放源的日常监测和数据记录。
除了连续排放监测,还可以采取间歇性或定点式监测方法。
间歇性监测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排放源进行监测,以评估其排放水平。
定点式监测是指选取排放源周围的特定点位进行监测,以评估周围环境的受污染程度。
这两种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氮氧化物排放管理方面,核心是控制和减少排放量。
一种常用的管理方法是采用尾气净化设备,如催化转化器和氮氧化物捕集器。
这些设备可以有效地去除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达到减排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工艺、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峰值,降低燃料中的氮含量等措施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在管理方法方面,政府的监管和政策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制企业和个人执行减排要求。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税收和奖励等政策支持,鼓励和促进减排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另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氮氧化物排放管理的重要一环。
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投诉和参与环境监测等方式,推动企业和监管部门加强对排放源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公众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过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式,减少个体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
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技术

浅谈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的进展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的现状,介绍了燃煤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以及相关的控制技术进展,了解控制技术的原理,从而加深对氮氧化物处理技术的理解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关键字:NOx 形成机理控制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 NOx) 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也是形成区域细粒子污染和灰霾的重要原因,从而使我国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大气能见度日趋下降,灰霾天数不断增加。
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火力发电、机动车排放和工业锅炉炉窑排放,本论文通过对火电行业和锅炉的NOx的形成机理、并了解NOx控制所存在问题,和相关控制技术进展全面回顾,对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巩固和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
1. NOx的形成机理1.1热力型氮氧化物[1]热力型NOx源于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被氧化成NO,它主要产生于温度高于1800 K 的高温区,反应的大概机理为:2N + O →NO +N2;N + O →NO +O;N + OH →NO +H控制热力型NOx生成的主要方法有:(1)降低燃烧温度水平;(2)降低氧气的浓度;(3)降低空气量以降低氮浓度;(4)缩短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在工程实践中,采用烟气再循环、浓淡燃烧、水蒸气喷射以及新发展起来的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等都是利用上述原理来控制热力型NOx的生成措施。
[2] 1.2快速型氮氧化物快速型NOx是碳氢类燃料在过量空气系数<1 的富燃料条件下,在火焰面内快速生成的Nox,它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中间反应过程较多,存在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大致的反应过程为:2CH + N →HCN +N2 ;2CH + N →HCN +NH。
控制快速型NOx的生成的主要手段有:(1)添加水或水蒸气,CHi与OH 的反应抑制其与N2的反应;(2)纯氧燃烧;(3)预混(稀薄)燃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九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NOx包括
N2O、NO、N2O3、NO2、N2O4、N2O5 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
NOx的性质
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 氧层的破坏 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 组分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NOx的性质(续)
NO2: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
NOx的来源
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 人类活动(5×107t/a)
燃料燃烧占 90% 95%以NO形式,其余主要为NO2
氮氧化物的来源
氮氧化物的来源
第二节 燃烧过程NOx的形成机理
形成机理
燃料型NOx
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x
热力型NOx
高温下N2与O2反应生成的NOx
热力型NOx的形成
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热力型NOx的形成
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热力型NOx的形成
上述数据说明:
1)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都
转化为NO2
2)
800K左右,NO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生成量已 经超过NO2
3)
常规燃烧温度(>1500K,有可观的NO生成,但NO2量仍
原理: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分段燃烧技术
1. 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x直流燃烧器
炉壁设置助燃空气(OFA,燃尽风)喷嘴
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
先进的低NOx燃烧技术
2. 空气分级的低NOx旋流燃烧器
氮氧化物排放治理技术研究

氮氧化物排放治理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氮氧化物由汽车、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石燃料在工业过程中的燃烧所释放而来。
在较高浓度的情况下,这些氧化物可造成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严重影响。
因此,不断寻求有效的排放治理技术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大量研究得出了多种排放治理技术,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氮氧化物产生和种类氮氧化物包括NO和NO₂。
NO主要由汽车尾气、电厂和燃料动力的燃烧过程中产生,而NO₂则是由NO在大气中氧化而来。
此外,NOx(氮氧化物)的产生主要在高温条件下,这种反应具有自加速性和自维持性,因此减少NOx的排放是一个困难而关键的任务。
第三章:氮氧化物的危害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的存在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其危害包括:促进酸雨的形成、进行光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温室气体等。
第四章:氮氧化物的排放治理技术1.选择更绿色的交通工具是最根本的方法之一,这是消除由交通行业产生的NOx排放的最佳解决方案。
公共交通手段、步行和骑自行车是最有益的选择。
2.使用低含氮的燃料:使用低氮燃料可以显著减少NOx的排放。
例如,化石燃料添加一定数量的氢气或气态燃料甲醇,这样可以有效将产生的NOx还原为N₂。
3.液化石油气(LPG)替代油和天然气,成为普及能源的一种新趋势。
因为低污染、低噪音、能量密度高,排放物为CO2和H20,加之存储、运输简便等优点,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4.其中,三元催化器的应用是氮氧化物排放治理技术的一项重要进展。
该技术通过使用先进的不锈钢结构,附着保护层和降低失活温度的材料来使催化器具有更大的抗污染性能和更低的温度失活,从而更有效地降低NOx的排放。
5.基于S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即通过在排放系统中加入氨或尿素,来让它与NOx反应再生成氮气和水蒸气,以实现减少NOx排放的目的。
其中,SCR是降低NOx排放的最佳选择。
6.低氮燃煤机组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如炉膛加套管,减小燃烧时的空气过量系数,使热点温度降低,从而诱导NOx基本还原成氮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的新技术综述王洋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氮氧
化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不便,加强氮氧化物
污染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文章对氮氧化物污染现象进行概述,分析氮氧化物产生
的原因,并提出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的新技术。
关键词: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新技术
前言
空气中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氮氧化物也是常见的一种,从种类上来看,氮
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达到一定含量时,就会
形成阴霾,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石油、煤炭等化工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都会产生
氮氧化物,其中工业燃烧成为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也是进行污染控制的重中之重。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加大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为人们营造健康、和谐的生
态环境。
从氮氧化物控制现状来看,我国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面仍存在较大
不足,传统的污染控制方法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污染治理效果上不尽如
人意,基于此,研究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新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氮氧化物定义及现状
氮氧化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大气产生一定危害。
煤炭燃
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NO、NO2、N2O 3、N2O 4、等,其
中NO占据比例最大。
NO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在光化学反应下,NO2会生
成一氧化氮和臭氧,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从氮氧化物排放情况来看,超过60%来
源于煤炭燃烧。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工业企业面临结构转型和
产业升级,加大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力度。
在进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时,主要
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研究氮氧化物新技术,我国关于氮氧化物排放技术研究起
步较晚,主要用于排放量较低的氮氧化物控制,比如尾端治理,在污染控制效果
上达不到预期要求。
二是控制工业燃烧中氮氧化物的成本。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
不断推进,污染排放物处理消耗成本较大,很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污染处
理费用,因此,通过降低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成本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2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作为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氮氧化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有较大
影响。
煤炭燃烧不充分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在燃烧阶段,氮氧化物的来源分
为三种,即热力型、燃烧型和快速型。
从比例来看,热力型氮氧化物约占燃烧的百分之二十,在高温作用下,空气
中的氮气和氧气会形成氮氧化物。
热力型氮氧化物受温度影响较大,从试验情况
来看,当温度超过1300℃时,热力型氮氧化物增加较为明显。
在燃烧过程中,一些含有氮氧化物的燃料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相应的氮氧化物,燃烧型氮氧化物
生成机理相对复杂,占据的比例也较高,这个阶段氮氧化物生成时,燃料的结构
和种类对此影响不大,主要受到温度、浓度等方面的影响。
快速型氮氧化物主要是由于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作用下生成相应的CH 原子团,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原子团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HCN
类化合物,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声场氮氧化物,从比例上来看,氮氧化物总量不多,在氧气浓度较低才会发生这种反应,在生成时对于温度敏感程度较低。
燃料燃烧释放的氮氧化物一部分来自于燃料本身含有的燃料氮,但相比于煤
燃料,生物质燃料的燃料氮含量较低。
尽管生物质燃料中含有的燃料氮含量较少,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燃料氮质量转化比超过百分之七十。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
每年产生的生物质燃料总量较大,主要来自农作物秸秆,秸秆类生物质燃料氮质
量分数较大,其中玉米秸秆占比最大,将近百分之一。
在我国很多地区,玉米秸
秆处理不当,很多农民采用就地燃烧的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污染了大气环境。
由于生物质燃烧可能造成的污染,如何有效控制氮氧化物排放也是我们应该
重点考虑的问题。
3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的新技术
3.1 提高工业锅炉的设计水平
工业锅炉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我国在工业锅炉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加强燃煤工业锅炉的设计对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有积极作用。
强化锅炉设计,从
而有效提升锅炉煤的燃烧率,能够节约企业能源消耗,同时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提供企业经济效益。
在进行锅炉改造时,主要从改进锅炉的辅助仪器出发,从而
大幅提升锅炉的运行能力,随着工业锅炉燃烧效率的提高,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
减少,对于污染控制有积极作用。
3.2烟气脱硝技术
从原理上来看,烟气脱硝主要对氮氧化物进行再加工,从而形成稳定性较强
的氮气,氮气化学稳定性强,不会轻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不会对大
气造成污染。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烟气脱硝技术有两种,即干法和湿法,
其中干法主要采用催化还原的原理,具有投资成本低、设备工艺简单、脱除氮氧
化物效率高等优势,同时在应用不会产生废水和废弃物,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湿
法应用时,主要采用液体吸收的方式,一氧化氮溶水性较差,在液体吸收时要将
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在氧化剂的作用下,二氧化氮可以被水或碱性溶液吸收,达到烟气脱硝的目的。
3.3再燃烧技术
通过在燃烧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明显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在操作时可以
将锅炉进行划分,主要由主燃区、再燃区和燃尽区三个部分组成。
在燃烧技术投
资成本不高,可以将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百分之三十。
在接近于空气量的情况下维
持锅炉燃烧,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
燃尽区将燃料的百分之八十在主燃区内经过
空气系数大于等于1的情况下燃烧,剩余的燃料会经过再燃区,从而将大量的氮
氧化物转化为氮气,燃尽区会通过少量的空气保证燃料燃尽,增加燃料的使用率。
3.4低氮燃烧和尾端治理技术
对氮氧化物防治的重点区域,当低氮燃烧技术不能满足排放要求时,可以采
取尾端治理的技术,以达到更高的氮氧化物脱除效率。
适用于工业锅炉的尾端治
理技术为 SNCR,SNCR 技不需要催化剂,投资成本较低。
该技术在锅炉炉膛适当
位置喷入含氮的还原剂,对温度和流动的要求较为苛刻,业锅炉的炉膛温度恰好
处于 SNCR 技术的反应窗口内,但是氮氧化物的排放仍要重视
3.5生物质锅炉控制技术
在生物质锅炉控制技术的应用时,主要分为炉内脱硝和烟气尾部脱硝。
炉内
脱硝也称低氮燃烧,从流程上看,一是引风机后的烟气直接引到一次风机入口,
该方案一次风机无需改动,再循环烟气也不需要抽风机,这种改造方式具有操作
简单、节能电能的优势,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百分之三十五以上。
二是引风机后的
烟气直接引到炉膛一次风室和二次风室,在操作时,要降低一次风机的负荷,在
高温抽风机的配合下,风压和一次风机相对稳定。
这种改造方式操作复杂,同时
消耗电能较多,可以将氮氧化物的含量降低百分之四十左右。
在烟气再循环技术
的应用时,烟气的二氧化硫和含水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烟气排放的总量是
减少的。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加强大气污染控制显得愈发重要,氮氧化物作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威胁,其污染控制和新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通过提升锅炉设计水平、烟气脱硝技术、
在燃烧技术、低氮燃烧和尾端治理技术、生物质锅炉控制技术等,从而有效控制
氮氧化物的排放。
参考文献:
[1]李刚, 徐文亮, 麻刚斗. 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的氨混合优选方案[J]. 中
国环保产业, 2018, No.236(02):40-46.
[2]刘宇.王凡.朱金伟等.燃煤工业锅炉减排NO_x研究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0,7(12):12-25
[3]徐程宏,温智勇.燃煤锅炉进行空气分级低NO_x燃烧改造的有关问题探讨[J].广东电力,2010,8(6):87-88.
[4]张登松. 氮氧化物控制关键催化材料的设计及性能[C]// 第十一届全国环境
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