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文明的较量黄河和长江是中国两大重要河流,背负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
它们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对比,更是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一、源头之争:黄河的傲慢与长江的智慧黄河自青藏高原发源,奔流而下,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也因此形成了辽阔的黄土高原。
然而,黄河的水质泥沙混浊,十分凶猛,常常引发洪灾,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黄河文明以其奔腾澎湃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留下了“黄河父子”的悲壮。
相比之下,长江的源头来自青海的冰川,水质清澈,流淌悠远。
长江流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孕育了繁荣的江南文明。
长江文明以其灵巧聪明的特点,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古代文化比拼:黄河的创造力与长江的积淀古代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良渚、龙山、夏商周等众多古代文化。
黄河文明注重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培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铁器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代国家逐渐形成,争霸中原,催生了著名的帝王文化和兵器文化。
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文物。
长江文明注重航海贸易,孕育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长江流域的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现代文明展现:黄河的挑战与长江的活力在现代,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也成为重要议程。
然而,黄河的傲慢与顽强的精神使得人们对黄河充满敬意,也促使着人们不断努力保护这片土地。
黄河文明通过对苦难的抗争,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长江流域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创新力量不断涌现。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
长江文明的活力和开放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和谐发展的对策:黄河与长江的合作与交流黄河与长江的文明较量并非对立,而是和谐发展的关系。
两条重要的河流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中国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是一个主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社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重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本文将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行比较,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环境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地势平坦,河水泥沙较多,土壤肥沃。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势复杂,河流起伏较大,河水慢流,土壤肥沃程度略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气候条件比较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而长江流域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两个流域在农业生产的种植作物、农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三、农业生产比较在农业生产方面,黄河流域主要以小麦、大豆、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同时也兼有一定的农牧业结合的特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和河川的水资源,通过引黄灌区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比较稳定与高产。
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也兼有一定的经济作物产量。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多河流交汇,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因此,两个流域在农业的作物种类、农产品产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四、社会组织比较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对较早形成了贵族统治的奴隶社会制度。
社会组织以王权为核心,奴隶主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之一,相对较晚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以租佃关系依附于地主。
两个流域的社会制度在农业生产、土地使用和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黄河流域以冬小麦、大豆、棉花为主要农作物,依靠灌溉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高产;而长江流域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流域,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带大家回溯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流域之一。
黄河被誉为“中国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众的生命。
黄河流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生存或作为过境之地。
黄河流域的历史因源远流长而复杂。
在黄河流域,早期的文明就出现了,其特色就是饮食、服饰、住房、武器等方面较为落后,但在水利方面有很高的智慧,比如灌溉农田的相互调节、运河的开凿等等。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的风化作用也让黄河的水变得浑浊不堪,黄河及其支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黄河流域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文化遗址,如永乐宫遗址、壶口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
这些遗址见证了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二里头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典型地反映出了早期华夏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图景,被认为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第一大河流。
它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流经中国南方地区,周围环境鲜美,风景优美。
在这里,大量的人类历史和文化都从这里起航。
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长江流域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到了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就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首都南京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周边地区也发生了许多重要文明事件,如文艺复兴和科学文化的高峰。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文化、楚文化、吴文化、湘文化等等。
其中,三国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留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文化就在江南地区得以发扬,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与黄河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治理与开发。
本文将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一、长江与黄河的自然特点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约 6300 千米,流域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
其水量丰富,年径流量约 9600 亿立方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约 5464 千米,流域面积约 75 万平方千米。
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少,年径流量约 580 亿立方米。
其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下游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二、治理方面的异同1、防洪治理长江的防洪治理重点在于中下游地区。
由于中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包括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分蓄洪区等。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洪水预报,提高防洪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黄河的防洪重点在下游。
由于“地上河”的存在,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治理措施主要有加固大堤、修建水利枢纽调蓄洪水、进行河道清淤等。
相同点:都注重加固堤防和修建水利枢纽,以提高防洪能力。
不同点:长江侧重于整治河道和分蓄洪区的建设,黄河则更注重解决“地上河”的问题。
2、水土流失治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上游地区,特别是西南山区。
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相同点:都通过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
不同点:治理的重点区域不同,长江在上游,黄河在中游。
3、水资源保护长江水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污水治理、推广节水技术、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等。
黄河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是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水污染治理。
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比较项目
黄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江
发源地
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长度
5400多千米
6300多千米
地位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滋润着全国近20%的国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作用
黄河流域一般降水不足。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就书写了引黄灌溉的历史。千百年来,黄河水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和水电站,加强了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
长江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长江干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以四季通航。长江水道将长江延岸地带地区与沿海地区连为一体,以它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吸引着国际资金和技术进入。(黄金水道)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成为“地上河”。
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河,泥沙淤积在河底,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加大了保堤防洪的难度。
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由于近年来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江地带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洞庭湖)、汉江和赣江(鄱阳湖)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黄河入海口
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峰、三峡工程、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著名峡谷——虎跳峡、长江入海口。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比较,黄河流域发展整体上落后于长江流域.

详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相对落后于长江流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自唐宋以来,南方经济就全面反超北方,直到当代,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依旧远远超过黄河流域。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造成了人口重心的转移,引起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较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红壤为主,平原地区水稻土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矿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发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黄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铁矿资源、海盐资源丰富。
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轻重工业发达,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之所以发源于黄河中游,主要是因为远古时代世界气候温暖,整体气温水平明显高于当代。
因为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气温水平相当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水平,甚至还略有超出。
比如甲骨文中记载,商代国王在都城郊外狩猎,猎杀到象。
显然,这里提到的肯定是野生大象,商代的都城在黄河流域,可想而知,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云南南部,而当时的长江流域更是非常湿热的。
黄土高原土壤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土质相对疏松,而南方土质则黏重。
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黄土高原也就更适合土地开发与农业生产。
所以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中游,炎黄部落逐渐击败周边的部落(联盟),成为华夏的主体。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北方经济一直是要好于南方的,从夏商周到秦汉时代,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的粮仓,经济的重心。
秦国因关中而国力强盛,横扫六国。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

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异同比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无疑是两大文明的代表。
两大文明经历了各种风雨,历经沧桑,但却依旧熠熠生辉。
然而,在两大文明中,又存在着哪些异同之处呢?一、地理位置的不同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不同。
黄河文明主要聚集于黄河流域,其中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中原地区。
而长江文明则主要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江西等省份,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明聚集地。
这样的差异也为两大文明的区域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态环境,从而在文化发展和经济局面上造就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水利灌溉技术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水利灌溉技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种植作物方面,黄河文明以大麦,小麦,杂粮为主,而长江文明以水稻为主导。
这些作物性质的不同,以及所在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两大文明在灌溉和水利方面技术的区别。
在黄河文明中,人们用河流中的水开凿了渠道,采用了闸门控制的方法来调节水量。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利用泥沙淤积的一系列技术,防止河道淤积引起的水患。
而在长江文明中,由于水量更大,人们采用了某些更为创新性的灌溉技术。
例如:堤防围田,隔离水源和农田,避免了洪水过年,同时又通过排水排泄的方法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压力。
三、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黄河文明人的生活比较朴素,主要是耕作和养殖为主,同时崇尚家族、家道和家风,有较为严格的家族谱系和世系。
而长江文明则比较繁荣,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更为富庶和成熟。
此外,长江文明人民崇尚自由,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哲学体系,深刻反映于他们的建筑、家具、服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政治和历史的差异在政治和历史多个方面,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也存在差异。
黄河文明有个贵族地位,世袭政治制度的政治模式优于长江文明,而长江文明则更倾向于民主和自由观念。
长江黄河_精品文档

长江黄河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两大摇篮。
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点、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点。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97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而黄河则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由于两大河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它们的水质、水量和水流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次,长江和黄河的经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的农业以稻谷、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为主,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长江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支撑着中国的发电产业。
黄河流域则是中国的黄金农业区,以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籽等作物的种植为主,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
黄河还是中国的重要水利枢纽,为灌溉、发电和防洪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长江和黄河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有许多古代文化名城,如三峡、武汉、南京等。
这些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黄河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黄河上游的秦岭、黄土高原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和古代遗址,如兵马俑、司母戊鼎等。
然而,长江和黄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长江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黄河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严重威胁到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长江和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节水措施以及推动沿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情况对比研究
摘要: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两河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养育着不用的人,形成着不同种类的城市,发展着不同类型的经济。
这些人文现象差异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而在这些自然地理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涵,因此对长江、黄河流域进行对比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刻原理。
关键词:长江;黄河;人文;自然;对比
一、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
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长江流域水文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
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对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两个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到东大致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但是在共性中还有不同之处,黄河流域途径高原、山地较多,丘陵和平原地区很少,而长江地区丘陵平原地区多于黄河流域。
这样的地形因素差异导致了人口、文化、经济的情况。
黄河流域的气候主要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为黄河流量的补给相对较少,导致流量较小,另外黄河途径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导致黄河含沙量较大。
而长江流域的气候多为湿润的亚热带的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加上支流数量多,流量大,因此对河流流量的补给较多。
无论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还是流量的年际变化,二者都有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农业、工业、旅游业、运输业等行业有很大影响。
总体来说,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导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别,而自然地理上总体的差异会对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响。
三、对长江、黄河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人口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产业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
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
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据1990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
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
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
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
四、对长江、黄河流域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长江与黄河流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在这样人口和经济差异现象背后是与两个流域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有关。
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途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势高,地形相对崎岖,土质疏松,多黄土和泥沙覆盖。
该地形地貌情况导致居住和农业、工业用地较少,不利于人类活动和经济的发展。
而长江流域则是丘陵、山地为主,人们居住在山间平原和丘陵地带,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于生产活动与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较少,河面宽,利于农业灌溉,造船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五、结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江、黄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地理的差异对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其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
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于自然地理,间接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参考资料
[1]张士锋, 贾绍凤, 刘昌明, 等. 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中国科学 E 辑: 技术科学, 2004, 34(增刊Ⅰ): 117–125
[2]秦年秀,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 589–594
[3]田尚.黄河河源探讨.地理学报,1981,36(3):338-343.
[4]邵玉红,张海玲.长江黄河源头地的气候特征.青海环境,1998,8(2):68-72
[5]王飞,李锐,杨勤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3, (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