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报告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技术应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界面和功能,了解地理数据的组成和类型。

2.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地图扫描、GPS定位等。

4.学习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查询、空间关系分析等。

5.完成一个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例如根据地图数据绘制出一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图。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实验环境准备:安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了解其基本功能和操作方式。

4.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查询和分析功能,绘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5.实验结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四、实验心得与体会本次实验使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现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进行遥感监测、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应用。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具,在地理学、规划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场景,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三篇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三篇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三篇篇一: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报告1.1系统目标针对特定条件规划某种农作物适宜的种植区涉及复杂的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等。

通过开发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有效地解决此类空间选址问题。

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包的组件开发模式,可以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下快速搭建一个实用的GIS系统。

目标系统需要支持多源数据(包括各类矢量数据、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其他非空间数据)的显示、编辑、查询、统计,并提供空间分析及地图制图功能:1)显示主要指地图浏览(包括缩放、漫游和鹰眼导航)、属性查看和几何测量;2)查询指利用多种交互方式实现目标定位、属性获取;2)统计指对某类数据中特定属性的统计特征进行概括或总结;3)编辑指对目标对象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更新;4)空间分析指对空间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空间信息;6)地图制图指利用各种制图要素进行地图整饰,以清晰表达相关空间信息。

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并实现了数据显示和数据查询等基本功能。

其他系统功能将在后期逐步实现,从而建立可用的GIS系统。

1.2功能设计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被划分为数据显示、查询统计、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和地图制图等几个功能模块,如图2.1所示。

图2.1功能模块结构图 1、数据显示本模块具体功能应包括:1)视图控制,比如图形的缩放、漫游等; 2)几何测量,如距离测量、面积测量;3)图层管理,包括改变图层次序、控制图层可见性、删除图层、打开图层属性表等。

2、查询统计本模块具体功能应包括:1)信息导航,弹框显示选中对象的属性信息;2)空间查询,查找目标图层中与参考对象符合特定空间关系的要素集; 3)属性查询,查找目标图层中包含特定属性信息的要素集; 4)数据统计,获取属性表中特定字段的统计信息。

3、数据编辑本模块具体功能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数据编辑 地图制图查询统计 辅助决策 属性编辑 图形编辑 地图整饰 属性查询 空间查询 数据统计气象分析阳坡分布 适宜区生成数据显示视图控制 空间测量 信息导航图层管理 符号化 打印输出水文分析1)图形编辑,对矢量类型图层添加、删除要素,或修改已有要素的形状信息;2)属性编辑,对矢量图层中要素的属性信息进行修改,或对非空间数据图层增加、删除、修改记录。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解,
掌握GIS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提高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熟悉GIS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
2. 创建地理数据,包括点、线、面数据;
3. 对地理数据进行编辑、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操作;
4. 制作地图输出,并进行布局设计。

三、实验步骤
1. 打开GIS软件,创建新项目;
2. 导入地理数据,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3. 对数据进行编辑,添加属性信息;
4. 进行空间分析,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5. 设计地图输出,包括添加比例尺、图例、文字标注等;
6. 输出地图文件或打印地图。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包含多种地理数据的GIS项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编辑和分析,最终设计制作出了一幅具有美观布局
和丰富信息的地图输出。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GIS的应用和功能,提高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五、实验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处理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对地理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展示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
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空
间数据处理和地图制作流程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
能更加灵活和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

六、参考文献
暂无
七、附录
实验数据文件及地图输出截图
以上为本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实验报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集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输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地理信息处理系统,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一种技术体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ArcGIS软件,熟悉GIS的基本操作,掌握GIS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实验内容:1.数据准备与导入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实验中所用到的数据。

本次实验的数据城市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道路、建筑物和绿地等要素。

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导入到ArcGIS中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在ArcGIS软件中,选择“文件-导入”命令,将地理空间数据导入到工作空间。

导入完成后,可以通过浏览工具栏上的各种控制按钮,了解导入的数据。

2.数据显示与查询在导入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显示与查询。

通过选择“工具-选择”命令,选择要素,在地图上显示选中的要素,并可以进行查询操作。

通过使用查询命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属性对数据进行查询,并在地图上显示结果。

例如,我们可以查询城市中所有建筑物的位置,并将其显示在地图上,方便我们进行进一步分析。

3.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主要用于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实验我们将通过使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两种方法,对已导入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首先,我们使用缓冲区分析,将其中一地点设为分析点,对周围的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并绘制缓冲区范围。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地点周围的道路、建筑物和绿地等要素分布情况。

其次,我们使用叠加分析,通过将不同要素进行叠加,来得到新的结果。

例如,我们可以将建筑物要素与道路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建筑物与道路相交的部分,从而了解建筑物与道路的关系。

4.数据输出与报告生成最后,我们可以将分析结果进行输出,并生成实验报告。

在ArcGIS软件中,选择“文件-输出”命令,将分析结果输出为图片或PDF文档等格式。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6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6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要素输入与编辑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点、线、面要素的输入和编辑
一、实验过程(实验详细步骤)
1、新建Shapefile
在Windows下,选择/ArcGIS/ArcCatalog,启动ArcCatalog,在左侧的目录中\ex19\temp文件夹中如图分别建立Road、Town、Country三个Shapefile文件,将其保存在文件夹中并退出。

启动ArcMap,打开地图文档\es19\ex19.mxd.点击,加载上面新建的3个
Shapefile.
2、输入、编辑要素
基本工具(sketch工具)
在菜单栏中选择View/Toolbars/Editor,出现如图的sketch编辑工具,点击Editor/Start Editing,对Road、Town、Country进行编辑。

设置捕捉环境
设置捕捉距离:选择Editor工具条中Editor/Options,在Editor Options对话中进行如
图设置
预先设置:在Editor工具条选择菜单Editor/Snapping,如图进行自己选择
需要捕捉的要素,按鼠标右键,弹出绘图环境菜单,选择Snap To Feature.
二、实验探索(对课程内容的应用、创新与功能探索)
在上图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班级:地信10701班学生姓名:陈鹏学号:200701144指导老师:何贞铭刘少华邵燕林日期: 2010年9月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1)二、课程设计任务 (1)三、空间数据建库 (1)四、系统功能设计 (1)五、系统界面设计 (2)六、系统功能实现 (2)七、实习成果展示 (2)八、总结和体会 (2)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目的(标题四号宋体加黑,正文五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18,首行缩进2字符)本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软件工程》等课程后开展的实践性课程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完成地图矢量化(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库)、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和部分功能的实现;通过本次实习对三个GIS平台软件(SuperMap、ArcView、MapGIS)的各个功能模块有了较深入了解、熟悉和掌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进一步熟悉了基于GIS平台提供的组件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思路和流程。

其主要的目的概括为:1、熟练掌握三种GIS的公共平台及其开发环境;2、熟练掌握三种GIS二次开发组件开发GIS应用软件;3、掌握GIS数据库建库方法和地物编码方法;4、理解和掌握GIS工程原理及方法。

二、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G IS公共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环境开发一套“校园GIS软件”,在遵循国家基础地理编码的基础上建立更详细的校园地物编码系统,实现校园内的地面建筑、道路、绿化面积等地物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和查询,并可据此进行简单的空间分析。

1.建立校园地物编码系统(各个教学设施,如各个楼层的编码等)2.建立校园地物的空间拓扑关系;3.建立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库(最好采用独立的商业数据库进行建库或设计数据库);4.建立空间数据的查询系统;5.实现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如道路的缓冲区分析;6.提交书面报告(编码系统、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流程和软件使用说明等)和校园GIS系统软件运行程序及原始程序代码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训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加深对GIS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地理信息系统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

二、实训目标1. 理解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功能。

2. 掌握GIS软件(如ArcGIS)的基本操作。

3. 学会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GIS基础知识学习: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2. ArcGIS软件操作:学习了ArcGIS软件的界面布局、基本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空间分析等操作。

3.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了如何利用GPS、遥感等技术采集空间数据,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编辑和转换。

4. 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了如何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5. 项目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GIS技术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四、实训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GIS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2. 第二阶段:软件操作训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输入、编辑、查询等。

3. 第三阶段: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利用GPS、遥感等技术采集空间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编辑和转换。

4. 第四阶段: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

学习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5. 第五阶段:项目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GIS技术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五、实训成果1. 个人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GIS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以及ArcGIS软件的操作技巧。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习报告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习报告

GIS理论与实践学习报告一、GIS理论1.GIS根本概念GIS全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中文名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局部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展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它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根本技术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和空间分析。

2.GIS的开展(1)GIS的开拓期〔60年代〕: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首先提出了GIS这一术语,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GIS——加拿理信息系统,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这一时期,GIS开展的另一显著标志,是许多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例如1966年美国成立城市和区域信息系统协会,1969年又建立州信息系统全国协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68年设立了地理数据收集和处理委员会。

这些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对于传播GIS的知识和开展GIS的技术,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GIS的稳固开展期〔7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及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环境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促使GIS迅速开展并得以稳固。

(3)GIS技术大开展时期〔80年代〕: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推出了第四代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传输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地理信息的传输时效得到极大的提高。

GIS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从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到应急反响,从商业效劳区域划分到政治选举分区等,涉及到了许多的学科与领域。

(4)GIS的应用普及时代〔90年代〕:国家级乃至全球性的GIS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例如GIS已列入美国政府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方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战略也包括GIS。

毫无疑问,GIS将开展成为现代社会最根本的效劳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习报告教学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专业名称: 14级测绘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 指导教师:徐春迪张辉2015年7 月3 日一、实习目的1、熟悉GIS软件——ArcGIS的体这种系结构,掌握ArcMap用于地图数据的编辑、显示、查询和分析等功能,了解ArcCatalog对数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GIS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掌握地图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图像配准,进一步理解坐标变换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利用ArcMap对数据的获取及存储,熟悉ArcMap的空间查询、叠加、缓冲区分析等常用的地图分析功能,能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掌握地图渲染方法及制图输出。

5、根据采集数据集,建立DEM,并基于DEM进行地形因子提取,制作专题图,并进行三维可视化,了解虚拟现实的构建过程。

二、实习任务(1)熟悉ArcGIS(2)完成给定区域的地图矢量化,建立地理数据库。

地理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分层组织,先从几何特征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基本类型的空间对象。

(3)进行地图编制,制作专题地图并进行渲染输出。

(4)以采集的等高线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三、实习内容(附实习具体操作步骤)1、熟悉ArcGIS软件结构及基本功能2、地理数据库的创建3、图像配准及矢量化4、空间查询5、地图渲染6、制图输出7、构建TIN四、实习时间2015.6.23——2015.7.3五、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实习地点:科技楼518实验楼机房实习时间:上午(1~4节课)、下午(5~8节课)六、实习总结1、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基本熟悉了GIS软件——ArcGIS的体这种系结构,掌握了ArcMap用于地图数据的编辑、显示、查询和分析等功能,了解了ArcCatalog对数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GIS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掌握了地图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图像配准,进一步理解了坐标变换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了利用ArcMap对数据的获取及存储,熟悉了ArcMap的空间查询、叠加、缓冲区分析等常用的地图分析功能,能有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4、掌握了地图渲染方法及制图输出。

5、根据野外采集的离散点数据集,建立了DEM,并进行三维可视化,了解了虚拟现实的构建过程。

6、在完成了此次的实习后,我更加学会了怎样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与同学交流,遇到不懂的通过自己上网查询、求助同学、向师哥师姐及老师请教,因此也让实习进行得很开心、较顺利。

如此,提高了自己的交流能力,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这次实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意义非凡。

7、当然此次实习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实习一开始我并没有利用点、线、面的捕捉功能,对于矢量化中拓扑关系的建立,一开始都是手动连接,导致后面多边形之间放大后空隙较大,也不得不返工检查补修,造成了不少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实习中,遇到不懂的或不理想的应该多询问老师,这也让我明白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的含义。

在此后的学习中引以为鉴,脚踏实地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七、实习注意事项:1、各图层坐标系严格一致,均为Gauss-Kruger,Beijing-1954-GK-Zone-18;2、尽量多数字化一些内容,尽量提高数字化精度;3、每加一图层,最好至少矢量化一个要素,否则很难保证在一个视窗范围内显示;4、及时保存实习结果。

附实习具体步骤:一、大致了解ArcGIS体系结构从软件本身功能模块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功能。

1.空间数据的编辑和管理功能2.制图表达及高级制图功能搜索3.地理处理功能4.空间分析等扩展模块5.三维可视化和分析扩展模块二、创建地理数据文件(1) 打开ArcCatalog,选择要保存文件的路径,点击右键新建->新建文件数据库,命名为太ArcMapArcCatalogArcMap是ArcGIS Desktop中一个主要的应用程序,具有基于地图的所有功能,是一个用于编辑、显示、查询和分析地图数据的以地图为核心的模块,包含一个复杂的专业制图和编辑系统。

ArcCatalog是以数据为核心,用于定位、浏览和管理空间数据的模块,是用户规划数据库表,用于定制和利用元数据的环境。

利用ArcCatalog可以组织、发现和使用GIS数据,使用标准化的元白,然后右击新建文件数据库->新建->新建数据集,如下图所示(2)在数据集下面创建要素类,如下图(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要创建要素类文件的名称、类型及坐标系等特征。

(4) 为要素类文件添加属性字段。

右击要添加属性字段的要素类文件,选择Properties中的Fields选项卡,在Fields Name中添加所需字段名,在Data Type中选择相应的类型。

(4)用以上方法建立河流,等高线图层。

三、图像配准及矢量化第1步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1)打开ArcMap:…/ArcGIS/ArcMap,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A new empty map,进入ArcMap界面。

(2)添加影像配准工具栏:在菜单栏选择自定义->工具条->地理配准,将影像配准工具栏加入。

(3)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taibai3jpg添加到ArcMap中:在工具栏上右击Add Data,选择影像所在路径添加,此时Georeferencing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第2步输入控制点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此处选择公里网格的交点。

(1)首先务必地理配准工具条中地理配准菜单下自动校正处于不选中状态。

(2)在地理配准工具栏上,点击添加控制点,后在影像上找到精确控制点(即公里网格的交点),用鼠标点击交点处,并点击右键,选择Put X and Y,输入该点的实际坐标值。

(3)用同样的方法,在影像上添加多个控制点,后在Georeferenceing工具栏上点击ViewLink Table,可查看影像坐标及其对应的实际坐标值,数据的最后一列表示残差。

对于残差很大的项,可以选中并删除。

(4)完成后,在Georeferenceing工具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Update Display,进行更新显示,此时影像坐标与实际坐标值一致。

第3步设定数据框的属性(1)更新显示后,执行菜单命令View->Data Frame Properties,打开数据框属性对话框。

(2)在General选项卡中,将地图显示坐标Display设置为对应类型,此处设置为Meters。

(3)在坐标系选项卡中,将数据框的坐标系统设置为“beijing 1954 GK zone 18”第4步分层矢量化(1)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图层。

打开ArcCatalog,在指定目录下,点击右键,选择New->Shapefile,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该要素类的名称及类型、坐标系等特征。

例如,首先建立“河流”要素,即Name为“河流”;Features Type为Polyline;在Edit中,选择Select->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Gauss Kruger-> beijing 1954 GK zone 18 (同于前面设置的数据框的坐标系统)->确定->OK,此时,已建立一个名为“河流”的线要素类的文件。

(2)从已配准的影像中,提取河流要素。

切换至ArcMap,将新建的“河流”加载至已配准的地图数据框中,双击“河流”下的线符号,或者右击“河流”->Properties->Symbology,设置河流的线型及宽度、颜色等。

(3)添加编辑器工具栏:在菜单栏选择自定义->工具条->编辑器,将编辑工具栏加入;点击编辑工具栏下拉菜单中的开始编辑,编辑工具栏被激活,此时可以根据影像图提取河流要素。

(4)编辑好的河流图层如下(5)(6)重复上述步骤,将影像中所需地物全部提取(居民点,等高线),可自己按照需要进行图层的分类等,便于以后的修改与使用第6步为矢量化要素输入属性方法1、选择要输入属性的图层,右击选择打开属性表,对其中的对应项进行属性的添加及修改。

方法2 、在Editor工具栏上,选择,然后在图面上点击需要添加或修改属性的要素,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对应项,进行修改即可。

同样的方法为居民点,等高线分别添加名称和高程四、空间查询利用sql语句进行查询(1)单击选择菜单,并单击按属性查询(2)单击Layer下拉箭头,点击需要选择的要素所在的图层;单击Method下拉箭头,并单击一种选择方式;双击一个字段,将字段名添加到表达式框中;单击一个运算符,将其添加到表达式中;单击Get Unique Values来查看选中的字段的值,双击某个值,将其添加到表达式中。

(3)要检查语法是否正确或者输入的条件是否会选中要素,单击保存按钮;单击应用。

ArcMap窗口底部的状态栏会显示总共有多少要素被选中。

根据位置信息进行查询(1)单击选择菜单,然后单击按位置查询(2)在“I want to”下单击下拉箭头,并选定某一选择要素方式,此处选择selectfeatures from;“the following layers”, 选中需要选择的要素所在的图层;“that”,是选择要素方式(3中给出详细介绍);“the features in this layer”,选择用来搜索的要素所在的图层;选中“Apply a buffer to the features in ”<图层>,可以为搜索要素创建缓冲区。

单击Apply。

ArcMap就选中了符合要求的要素。

(3)“that”选择要素的方式,主要有intersect(相交)、are within a distance of(在…距离范围内)、contain(包含)、completely contain(完全包含)、are within(在…内)、are completely within(完全在…内)、are identical to(与…等同)、touch the boundary of(与…接触)、share a line segment with(与…有公共线段)、are crossed by the outline of(被…跨界)、have their centroid in(中心在…里)等。

六、专题图的制作1.制作等高线专题地图(1)只打开等高线图层(2)切换视图到版面制图,即Layout View,可以在菜单栏View下选择Layout View,也可以点击图形窗口左下角处的按钮。

(3)添加制图元素及输出①插入标题。

执行菜单命令:插入 >>标题,输入图名;在图名上点右键后选择属性,以设置合适的字号、字体、图名位置等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