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方案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Color measurement and computer color matching
L/O/G/O
小组成员介绍
• 组长:王 想
•
组员:柴琼芳、陈缘晴、陆芳、沈欢、 王成波、朱文浩
2
仅仅拥有测色仪器不能定量解决配色问题;
3
计算机配色系统准确性好、效率高且经济节约。
第一节 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Content 01 Content 02 Content 03
迅速提供合理 的配方,使染 料的成本会降 至最少,降低 配色次数,提 高打样效率。
•对变色现象进 行预测,预先得 知配方颜色的品 质。具有精确的 修色功能。提高 对色率。
主要学习内容:
1.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2.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3.计算机的配色理论 4.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
5.计算机配色的实施步骤 6.精明配色
Question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1
传统配色有很多的困惑。如首次配色时间长、次数多。 并且人眼具有局限性,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 异;
L/O/G色号归档检索: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
值分类编号、存档,需要时输出,可以避
免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问题,但对许多新
的色泽往往只能提供近似的配方。
第二节
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2、反射光谱匹配:决定纺织品最终颜色的是反射
光谱。因此使产品的反射光谱匹配标样的反射光
谱是最完善的配色,又称为无条件匹配。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2.三刺激值配色法(条件配色)
原理
三刺激值相等的两个颜色,即使它们的光谱反射 率曲线不相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也是相同的,能 达到颜色匹配——同色异谱 达到等色的前提是影响三刺激值的各个因素(如 照明体、观察者和测色仪器)都相同,否则会引 起色差 最有实用意义的配色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 的配色法
于当织物中的染料为单位浓度﹝1%(owf)或
1g/L﹞时的K/S值。
对Kubelka—Munk函数的讨论:
1.含ρ0的一项可以省略,变成K/S =(1-ρ)2/2ρ条
件是:
①ρ值较小(深色);
②在比较两样品的相对表面色深度时。
2.同P应该取最大吸收波长对应的值,即ρ min。 3. 若吸收峰平坦,无明显ρ min时,λmax是一个范围,
表面色深度测试和计算的意义
牢度比较;
研究染料的染色性能。
常用测试项目:
染料上染百分率(%)
owf
(%)
表面深度
常用K/S值
(一)、库贝尔—卡 蒙克(Kubelka—Munk)函数 颜料涂布于某基质后,通过研究其表面深度与颜
料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函数。
原函数相当复杂,常用的是简化式:
通常,不需要K、S的
物K—当体系—颜的数被料吸测涂收层无K限/S厚=具(,的体1比没-数ρ值“值有,K,/光)因S仅”值此透2计/称2算过ρ作K时/S :
S——被测物体的
散射系数
ρ ——被测 物体为无限 厚时的反射
率因数
Kubelka—Munk函数与固体试样中的有色物质
浓度之间的关系:
K/S =(1-ρ)2/2ρ -(1-ρ0)2/2ρ0 = k*c 式中:ρ0 ——不含有色物质固体试样的反射率; k —— 比例常数; c ——固体试样中有色物质浓度。其值等
调漆技术与工艺——经验调色与计算机调色

2)色母走向分析
在分析色母特性时,要掌握以下3个要点: (1)熟悉色母色相,正侧面表现,银粉色母与珍珠色母还要注意颗粒的大小; (2)了解色母的色光偏向,每种色母的色光均可向两个方向发展; (3)了解各色母的遮盖力,根据遮盖力的不同,所有的色母可以分成三大类。 ①遮盖力好的色母:银粉、白色、黑色等 ②遮盖较较差的色母:珍珠系列、艳黄、鲜红、紫红、玫瑰红等; ③透明色母:透明红、发红蓝、标准蓝、霜雪蓝、等;
珍珠漆手工调色
二
计算机调色
4.实例
下面以“施必快”CR-PLUS系统为例,
介绍利用计算机查阅配方的操作程序。
普通查询(F2)
特殊查询(F3)
(1)从汽车或随车手册中找出制造商的色码 测色仪查询(F4)
(如LY7W)。
个人数据库(F5) (F6)
(2)鼠标左键双击桌面Crplus快捷方式,进
入主页面,左键单击
⑥调偏红的蓝色 可选用标准蓝或群青加少量的紫红色母。
蓝色的三种基本种类
珍珠漆手工调色
一
经验调色
3.调色流程
1)准备工作 (1)确定比色样板; (2)确定汽车面漆属性; 常用的方法有:目测法、溶剂擦拭法和打磨法; (3)确定漆膜类型:确定漆膜类型,即区分素色漆、银粉漆或珍珠漆;
珍珠漆手工调色
一
经验调色
珍珠漆手工调色
一
经验调色
1.调色三原则
所谓经验调色,就是在没有配方的条件下,利用颜色基本理论,通过调漆师个人的 经验制定颜色配方,然后再按配方进行颜色调配的方法;
1)色相调整
将红、黄、蓝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获得不同的中间色,中间色与中间 色混合,或中间色与三原色的一种混合,又可得到复色。可以通过颜色的拼色来 改变颜色的色相。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三章)

a* = 500 (X/Xn)1/3 - 500 (Y/Yn)1/3
-a
0
+a
a*: 红—绿轴
+a*:偏红(不够绿) -a*: 偏绿(不够红)
CIE L* a* b* 颜色空间
+b
b* = 200 (Y/Yn)1/3 - 200 (Z/Zn)1/3
b* : 黄—蓝 轴
0
+b* :偏黄(不够蓝)
a *= a * bat – a *std (+表示偏红, -表示偏绿)
b *=
b
*
bat
–
b
*
std
(+表示偏黄,
-表示偏蓝)
E *= ( L2 + a2 + b2)1/2 ( 差异值 )
CIE L*C*h* 色 差 公 式
批次样与标准样之间的差异:
L* = L*bat – L*std (+表示较浅, -表示较深)
CIELAB计算得出的亮度差、饱和度差、 色相差。
SL=0.040975*L std/(1+0.0176*5L std) 当 L* std < 16 , SL=0.511时
SC=[0.0638 C* std /(1+0.0131* C
std )]+0.638
SH=SC(tf+1*-f), *
其中f=﹝C std4/(C *std4+1900)½﹞
1. 总色差: E = ( L*2 + a *2 + b* 2)1/2
3. 色相角差: H *=H *sp – H *std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四、五章)

一般采用凹面光栅(用
刻蚀球形反射面的方法 制成)。
干涉滤光片及其透射特性
干涉滤光片
典型干涉滤光片的透射特性
4.积分球(兼工作白板) 内壁用硫酸钡等材料刷白的空心球体。 直径60~200mm,开孔面积不超过反射面10%。
积分球刷白剂配方 见教材中表4-2。
5.检测器 检测器是检测光谱辐射通量的元件。把光能转变 为电能后检测(现代测色仪将光栅和检测器集成为一 个部件)。
单 光 束 分 光 测 色 仪
光电二极管阵列组合
单 光 侦 测 器
光
源
电 子 信 号
色
样
准双光束测量
双光束:一束测试白板(参比光束),另一束 测试样品(试样反射光束)。每次测试时,都根据 校正时的数据对样品光路测试值进行修正。 所谓“准”是指将单光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
工作白板和样品一先一后进行测试。相当于有两束
MC—90
光
色
80 80
栅
光缆
样
镜
变焦镜头
参考光束
覆盖一层硫酸钡的 152mm 直径的积分球
SF600 PLUS 系 统 介 绍
氙灯
反射光镜头
D65 滤镜 紫外线 滤镜 挡板
挡板
光缆 镜面光输出口 不包含
MC—90
阵 色
80 80
光
列 光缆 组 合
栅
镜
样
变焦镜头
参考光束
覆盖一层硫酸钡的 152mm 直径的积分球
光的效果。由于减少了一条光路,降低了成本,但 是测试精度变差。
真双光束测量
工作白板和测试样品同时进行测试。参比光束、
试样反射光束分别通过独立的检测器接受。
特点:随时对样品的测试值进行修正,从而排除了外
电脑配色方案

电脑配色方案介绍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电脑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除了电脑的性能和功能之外,一台美观与协调的外观也是同样重要的。
电脑配色方案就是指通过合适的色彩组合来打造出美观与和谐的外观。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电脑配色方案,让您的电脑在外观上也能与众不同。
1. 传统黑白配色方案传统的黑白配色方案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种配色方案简约而经典,能够给人一种沉稳和专业的感觉。
黑色和白色是完美的对比色,通过在外壳和配件上的运用,能够让整个电脑看起来简洁而时尚,适合商务场合或追求简约风格的用户。
2. 高对比色配色方案高对比色配色方案能够在电脑外观上营造出鲜明的效果。
常见的例子是将黑色和亮黄色、亮蓝色或鲜艳的红色相结合。
这种配色方案能够吸引眼球,适合追求个性和时尚感的用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使用高对比色可能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疲劳感,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适度考虑。
3. 温暖色调配色方案温暖色调配色方案能够给人一种舒适和温暖的感觉。
常见的温暖色调包括橙色、黄色和褐色。
这种配色方案适合用于家庭和休闲场合,能够营造出轻松和愉悦的氛围。
搭配木质或皮革材质的外壳和配件,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温暖色调的效果。
4. 冷色调配色方案冷色调配色方案能够给人一种冷静和专业感。
常见的冷色调包括蓝色、绿色和紫色。
这种配色方案适合用于科技和创新领域,能够传递出高科技和前沿的感觉。
搭配金属质感的外壳和配件,能够更好地体现冷色调的特性。
总结电脑配色方案是打造出美观和和谐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传统的黑白配色方案、高对比色配色方案、温暖的色调配色方案还是冷色调配色方案,都能够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和使用场合来选择。
一个合适的电脑配色方案能够让电脑在外观上脱颖而出,彰显用户的个性和品味。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并帮助您选择一个理想的电脑配色方案。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六、七章)

V ——孟塞尔明度;
tanH º——色相常数;
dH5p ——从孟塞尔色相5P开始色相极差的最小值。
四、高尔(Gall)式 表达式:B = K + S · Φ)Y1/2 – 10Y1/2 α( 式中:B ——颜色表面色深度。但是其值不直 接表示深度大小,而是表示与1/1、 1/3等标准深度的接近水平。 K ——常数,其值随颜色深度而变化。如 K1/1=19, K1/3=29, K1/9=41, K1/25=56, K1/200=73。 S ——颜色点与消色点之间的距离,与颜色 的饱和度成比例。标准C光源2°视角 时: S=10[(x-0.3101)2+(y-0.3162)2]1/2 式中:Y ——亮度值; α(Φ)——与色相相关的实验数值。
同色同谱色。
第二种情况下,如何在ρ1 (λ)≠ρ2(λ)的条件下, 使等号两端的式子相等,从 而使它们等色呢?
2. 如果两个色样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 率 曲 线ρ1 (λ)≠ρ2(λ),而却有相同的三刺激值,则称这 两个颜色叫做同色异谱色。
从下式可以看到,当观察者是同一个人的时候
d
d
只有式的两端SD(λ)是不同的数,上式才能成立。
第一节 条件等色
光源导致的色变
标准样 批次样
标准样 批次样
无条件等色
标准样
条件等色 批次样
日光下
同色异谱的一对物体
L* = 68.5 a* = 8.7 b* = 29.7
ΔE = 0.5
L* = 68.5 a* = 8.6 b* = 29.2
不同光源 不同光源 同色异谱的一对物体
L* = 71.2 a* = 12.8 b* = 32.8
染料力份的测定。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工拼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熟悉Datacolor SF600系列软件的使用;3.了解计算机测配色数据库的建立;4.根据数据库测出标准样的配方;5.了解人工拼色与计算机测配色的差别与成本;二、实验原理1.拼色原理拼色是以“减法”混色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实际应用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三原色,常以红、黄、蓝作为代用三原色(也称一次色)。
如果用两种不同的一次色拼混,可以得到橙、绿、紫等二次色;若以两种不同的二次色拼混,或以任意一种原色与灰色相拼,可得到三次色。
拼色结果如下所示:一次色红黄蓝红黄二次色橙绿紫橙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棕) (橄榄) (咖啡)2.计算机配色仪工作原理照明光投射于不透明织物时,除少量表面反射外,大部分光线被织物吸收和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是染料所致,不同的染料选择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导致织物呈现各种色泽。
同时,染料越多,吸收地越多,反射出来的光线越少,可见,染料浓度和该织物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Kubelka-Munk的K/S 函数可作为测配色中的理论依据。
(K/S)λ=(1-Rλ)2 /2 Rλ式中R为反射率,λ为波长。
因为假设散射作用全由纺织妨碍了所致,即S与染料浓度无关,则:(K/S)λ=KλC在可见光400-700nm范围内,以20nm作间隔,取16个波长点测量,可得到一下方程组:(K/S)λ,400=(K/S)λ,400 + K1,400·C1 + K2,400·C2 + … + K n,400·C n (K/S)λ,420=(K/S)λ,420 + K1,420·C1 + K2,420·C2 + … + K n,420·C n ···(K/S)λ,700=(K/S)λ,700 + K1,700·C1 + K2,700·C2 + … + K n,700·C n 根据Mc Ginnis 的研究,用三种浓度满足上式,则浓度上的自由度很小,不妨先考虑考虑在一些波长上上式两边出现微小差异,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差值是的解,即产生了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射光反射
织物纹路表面
光源
B 观察者
A 观察者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少量的镜面光反射效果
光照射至透明物体后 , 光波会穿透 此物体而透射出光线。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正常的穿透
透 射— 吸 收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一般的传送方式
光 的 散 射——半 透 明 物 体
光照射至半透明物体后 , 某些波 长会穿透此物体 , 有些色光会散射出 而无法经此半透明物体透射出。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散射式的穿透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四、人的视觉系统 —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网膜 视觉神经
眼睛
光源
透视膜 虹膜
眼角膜
光源 瞳孔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人眼睛的视觉特性:
1.视角
视角为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对人眼睛形成的
张角。其大小决定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
CIE 观测者
2°
2°视角
1931
10 °
10°视 角
1964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角α的特征:
tan = A 2 2D
A:物体面积的大小; D: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
因此,视角的大小决定于:(1)物体面积的大小;
(2)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距离一定,物体大,则视角大; 同一物体,距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参考书 1. 《测色及电子计算机配色》,董振礼、郑宝海、轷
桂芬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2. 《测色配色CAD应用手册》,“纺织工业CAD系列丛
书” 金远同、李勤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3. 《色度学》,荆其诚等,科学出版社出版 4. 《颜色科学》,何国兴,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5.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新技术》,徐海松,中国纺织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黃 色 560~590 nm
二、光的色散 光源
紫
青
蓝
可见光谱
绿
黄Hale Waihona Puke 橙红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三棱镜
牛頓─三棱镜色彩实验
物理学概念: 复色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在一起的光。 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如激光。 颜色测量中光的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的区别:
较窄波长范围内的光(物理学中仍然认 为是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复色光)在颜色测 量中通常被看成是单色光。
8.00% 8.76% 9.31% 6.15% 4.50% 6.00%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在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如何避 免视觉上的错误呢?
我们需要一种可靠评定颜色的方式, 请看“NEXT”是如何运作的?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颜色的数字信息
NEXT颜色标准 31 组反射率值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织物样品
以色差值
判断颜色的视觉差异
NEXT
色度学(colorimetry)
研究人的颜色视觉规律、颜色测量 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以物理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 心理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还应包括现 代工业技术) • 以统一的标准,对颜色做定量的描述 和控制。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颜色以及颜色测量和 评价的基本理论。 熟悉颜色计算。 了解配色的基本实施过程及影响配色结果的 各种因素, 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研究工作中 能够正确处理颜色的评价、远程传递和计算机 配色等各种问题。
NEXT
光源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反射率
样品颜色的表征
单色光镜
样品
光电二极管阵列
电子信号
NEXT
反射率数据
布样
分光光度计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反射率数据
NEXT
波谱曲线
R/%
反射率数据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λ/nm
波谱曲线
NEXT
根据色差值判断
R/%
λ/nm R/%
CMC色差公式
λ/nm
ΔE = 0 完美匹配 Δ E = 0.3 刚可察觉 Δ E ≤ 0.8 可接受 Δ 拒绝 E ≥1.2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 方案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感
觉
是 认 识
的客 开观 端世
听 觉
视 觉 神经
系统
对 外 界 现 象 和
界
味
事
知
觉
物
识
产
的
嗅
生
源
觉
认
泉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识
视觉是感觉中重要的一种 眼睛是一种高级的光学系统,能够反映外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人的眼睛仅对380~780nm的光波敏感 颜色视觉决定于光源(illuminant)、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光照射至物体会产生: 镜面光反射 散射光反射 固定式的穿透 散射式的穿透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平 滑 光 泽 面
光源
B 观察者
A 观察者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高镜面光物体表面
散射光反射
略平滑光泽面
光源
B 观察者
A 观察者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低光泽表面物体或略粗糙的物体表面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色彩视觉测试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色彩视觉测试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世界上超过2亿人在判别颜色时有视 觉上的障碍 超过8%的男性有这方面的障碍
仅有0.5%的女性有这方面的障碍
不同的测试过程会有不同的结果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人类视觉障碍率统计数据
北美 欧洲 西欧 中国 日本 亚洲
物体(object)、观测者(observer)
什么
颜色?
太阳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觉现象
• 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不一样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错觉现象
被观察物体的背景、物体的大小和形 状等常常引起人们对颜色的错觉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眼 前 的 色 环 颜 色 相 同 吗?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眼 前 的 色 环 颜 色 相 同 吗?
出版社出版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第一章 光与色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光 与 色
一、光
可见光区域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可见光与电磁波波长的关系
X 射线 Cosmic rays
l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可见光波长范围 物理学意义:380~780nm 人的颜色视觉意义:400~700nm
比视感度
红 色480 ~560 nm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三、物体的颜色 物体显示颜色的原因: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R/% R/%
λ/nm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λ/nm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R/%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00
500
600
700
λ/nm
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物体的色泽决定于吸收光的波长,如吸收400~420nm的光,显 示黄色;吸收560nm左右的绿光,则显示紫色。 颜色的纯度决定于反射率曲线的形状。 物体颜色的深浅决定于反射率的高低,这与物体中的有色物质 浓度和有色物质的状态、物体的表面积大小、表面性质、照明 光源以及入射角大小等物理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