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④要多观摩、多揣摩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第二章历史课程论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
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
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3、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P30(一)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鲁教版

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玄奘取经与小说电视中的情节有何不同呢?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同,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以有虚构的情节。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日本。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
展示:日本风光、人文(配乐)
教师: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有名的富士山和樱花,走在日本的街市,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日本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隋朝时,已向中国派遣使团,称为“遣隋使”。
展示:日本遣唐使船
教师:唐朝时期的前后200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8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大家看书,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
24版于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高分笔记参考书目

24版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分笔记参考书目《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一本教材,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于友西老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笔记则是本教材的补充,对于学生在备考中取得高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参考书目,供大家参考使用。
1. 《辅助教材》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辅助教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丰富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推荐的辅助教材有《中学历史辅助读物》、《通俗历史读本》等,这些书籍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2. 《历史教育研究丛书》这是一套由多位著名历史学家编写的丛书,内容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这些书籍不仅涵盖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推荐的书目包括《中国古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等。
3. 《历史教学案例集》历史教学案例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借鉴这些案例,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推荐的案例集有《中学历史教学案例集》、《历史教学案例大全》等。
这些案例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 《历史学习方法指导书》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方法指导书》就是一本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历史的参考书。
它介绍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5. 《历史名著欣赏》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历史名著欣赏》就是一本帮助学生欣赏历史名著的书籍。
这些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要求,体现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P49①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的性质,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范畴。
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全面阐释课程目标。
心课程提出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③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
④精选历史教学内容。
⑤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力图将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为中学历史学习体系。
避免教学内容上的成人化和专业化倾向。
⑥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⑦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动手动脑,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伦1、史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宗旨:1.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史学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3.史学与生俱来的鼓舞教育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4.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5.吸纳消化古今优秀文化,增加知识2、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经济、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3、历史课程功能转变: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学生得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智力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精华版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④要多观摩、多揣摩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第二章历史课程论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
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
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一、名词解释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
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
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
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34课时开课单位:政史学院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二年级一、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性质:《中学历史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它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它是历史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来自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又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应用教育学科。
学习好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运用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历史教学特点、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一门学科。
这门课程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综合了历史学和教育学科理论,包括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任务、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实质、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具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教学论的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它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揭示其特殊规律,提出中学历史教学适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特殊方法,使高师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掌握历史学各门基础课的理论和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本课程与历史学各门专业课程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这门课程是完成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任务的“最后一道工序”。
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主干课程。
其教学目的为: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历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历史中教法推荐书籍

历史教育学1.赵亚夫、齐健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5.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英)朱莉娅•墨菲著张锦译:《历史教学之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7.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1年。
8.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
9.王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
10.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齐渝华:《怎样做课例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姬秉新、李稚勇:《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4.朱汉国:《青蓝工程专业能力必修系列: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
16.赵亚夫、唐云波、黄牧航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
17.王棣编著:《外经济成长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18.谢放编著:《中外文化发展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19.魏恤民编著:《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长春出版社,2013年。
20.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21.左双文编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长春出版社,2013年。
22.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长春出版社,2011年。
2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④要多观摩、多揣摩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第二章历史课程论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
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
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3、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P30(一)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取向,以学习者的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三)问题中心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4、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的主要类型P32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设计方案类型:通史式、主题式、课题式的历史课程5、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P34①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②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③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6、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P46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本科学位、科目众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要求,体现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P49①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的性质,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范畴。
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全面阐释课程目标。
心课程提出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③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
④精选历史教学内容。
⑤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力图将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为中学历史学习体系。
避免教学内容上的成人化和专业化倾向。
⑥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⑦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动手动脑,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伦1、史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宗旨:1.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史学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3.史学与生俱来的鼓舞教育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4.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5.吸纳消化古今优秀文化,增加知识2、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经济、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3、历史课程功能转变: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学生得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智力发展。
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一个模式发展,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终身发展。
2、历史课程功能转变:①历史课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②历史课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通识知识”。
③历史课程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要求4、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依据:1.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2.社会发展的需求3.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4.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5、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
四个要点:一是时限。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是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
四是国家的期望,即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
6、学习历史基本要求:1、历史基础知识。
2、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特点:1.积极吸纳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徕构建目标体系。
2.对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8、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1.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2.目标确立的全面性,从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
3.目标具有针对性,对时代需求和教育实际,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9、历史教育目标的世界性发展趋势:1.注意健全人格发展2.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
3.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第四章历史教材论1、历史教材的含义P88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2、制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P92①要符合国家立场。
编纂收到政府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约束,又必须接受政府教育部门的审查,因而从内容选材到观点论述都要体现国家政权或者主流社会的立场②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一历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深入,改变了对整个历史的看法。
第二,更新了一些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
第三:考古学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第四,历史教材论及历史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程度的发展。
第一、必须从传统的“教本”向“学本”发展,穿插生动故事,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第二,不宜编入艰难涩懂的知识或者不成熟的学术观点。
总的来说,历史教科书编纂第一、内容要难易程度、叙述深度、分量大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要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要采用学术界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叙述的史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学习方法。
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P99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定性原则、工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4、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P112①注意选择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②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③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5、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P116①编排力求生动活泼②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③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④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6、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①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②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③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④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7、如何有效运用教科书P125①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②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充实教学内容③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④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第五章历史教学论(上)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现P129认识的目标、主体、对象、条件、活动具有特殊性2、历史教学过程特征P130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3、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结构)P133激发动机、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评估反馈4、教学原则的含义P138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及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5、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P140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原则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③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④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⑤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⑥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⑦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6、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P147(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第六章历史教学论(下)1、历史课堂讲授方法P152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2、谈话法的含义P155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3、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因素P157①是否适于历史的教学特点②是否适于教学目标的完成③是否适于教学内容的特点④是否适于学生的学习⑤是否适于教师本人的教学⑥是否适于教学实践的要求4、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P162讨论、辩论、史料研习、角色扮演、竞赛、制作5、历史课堂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P163①对于讨论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实现有一定的准备②讨论的问题应是学习的重点,使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重点③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发言,并把讨论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