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后宫位次变化顺序
古代后宫妃子等级排序是什么 古代帝王嫔妃等级

古代后宫妃子等级排序是什么
古代帝王嫔妃等级
古代帝王嫔妃等级
不同的朝代妃子的排位是不同的:
1.周:夫人、妾、妾、妾、妃。
古代的《周礼》制度对同等级嫔妃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即三妻、九妻、二十七妻、八十一御。
2.东汉:高贵,美丽,宫人,采女。
东汉在西汉妃嫔位基础上大幅度简化
3.元:大皇后、皇后、贵妃、珍妃、、、婕妤、美人、才子、顺义、淑华、。
4.明:皇太后、皇后、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景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5.清:皇太后,皇后,贵妃,贵妃,妃子,妾,贵人,一直在场,答应。
古代后宫妃子等级排序是什么
1、皇后,有一位;
2、正一品:皇贵妃,有一位;
3、从一品:惠妃、淑妃、贤妃、德妃各一位;
4、正二品:妃,有四位;
5、从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位;
6、正三品:婕妤,有四位;
7、从三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温仪各一位;
8、正四品:贵嫔;
9、从四品:嫔;
10、正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11.从五品:贵姬;
12.正六品:姬;
13.从六品:贵人;
14.正七品:才人、美人;
15.从七品:常在、娘子;
16.正八品:选侍;
17.从八品:采女;
18.正九品:答应;
19.从九品:更衣。
乾隆帝后宫年表

乾隆帝后宫年表雍正三年佐领翁果图之女富察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册封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皇子福晋,奉旨成婚。
赐封河道总督高斌之女高氏为皇子侧福晋,戴敏之女黄氏入侍潜邸为格格。
(约于此年)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格格富察氏生皇长子永璜。
十月初二福晋富察氏生皇长女。
苏召南之女苏氏入侍潜邸为格格,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珂里叶特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二子永琏,陈廷璋之女陈氏入侍潜邸。
(约于此年)雍正九年四月二十日总管王朝卿等差司房太监卢玉堂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遇喜,每人外添肉一斤,姥姥一人每日添肉一斤。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二十七日格格富察氏生皇二女。
五月二十四日福晋富察氏生皇三女。
雍正十年七月三十日总管陈福传说,四阿哥下官女子一人病故。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女子姓氏不详。
赐封佐领那尔布之女乌拉那拉氏为皇子侧福晋。
(约于此年)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初五苏培盛等差司房太监张福寿传说,宝亲王下官女子一人遇喜。
《宫内等处添减女子嫫嫫妈妈里底帐》此官女子姓氏不详,后也未见生育记载。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格格富察氏薨逝。
九月初三宝亲王继皇帝位。
二十四日诏立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诏封皇子侧福晋高氏为贵妃,皇子侧福晋乌拉那拉氏为娴妃;诏封格格黄氏为仪嫔;格格苏氏为纯嫔;赐封珂里叶特氏为海常在;陈氏为陈常在。
乾隆元年追封格格富察氏为哲妃九月二十八日仪嫔黄氏薨十月行哲妃、仪嫔追封礼。
同年赐封上驷院卿三保之女金氏为贵人;海常在晋封海贵人;赐封裕常在。
乾隆二年晋封纯嫔苏氏为纯妃;诏封贵人金氏为嘉嫔;晋封陈常在陈氏为贵人。
十二月初四行皇后册立礼。
贵妃、娴妃、纯妃、嘉嫔册封礼。
乾隆四年正月十四日嘉嫔生皇四子永珹。
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海贵人生皇五子永琪。
十三日晋封嘉嫔为嘉妃;册封海贵人为愉嫔;柏士彩之女贵人柏氏为怡嫔。
赐封兵部左侍郎永寿之女叶赫那拉氏为贵人。
古代妃子位分

古代妃子位分古代妃子位分正超品: 正宫.圣尊皇后东宫.尊尘皇后、中宫.懿妖皇后(各一名)从超品:(西南北宫各一名)正一品:皇贵妃、皇淑妃、皇贤妃、皇德妃(各一名)从一品:封号贵妃、封号懿妃、封号尊妃(各2名)侧一品:元妃、惠妃、静妃、涟妃、华妃、湘妃、温妃、柔妃、安妃、令妃、庄妃、容妃、宁妃、宸妃、宜妃、昭妃、伊妃(各一名)正二品:昭仪、昭容(各3名)从二品:淑仪、淑媛、淑容(各3名)侧二品:贤仪、贤媛、贤容(各3名)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各3名)从三品:充仪、充媛、充容(各3名)侧三品:贵嫔(共4名)正四品:淑嫔、德嫔、贤嫔(各3名)从四品:婕(jíe)妤(yú)(共4名)侧四品:容华(4名)正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各4名)从五品:祥嫔、惠嫔、静嫔、涟嫔、丽嫔、温嫔、柔嫔、安嫔、庄嫔、容嫔、宁嫔、宸嫔、宜嫔、(各一名)侧五品:贵姬、淑姬、德姬、贤姬(各4名)正六品:良仪、良媛、良娣(各5名)从六品:小仪、小媛、小娣(各5名)侧六品:祥姬、惠姬、静姬、涟姬、丽姬、温姬、柔姬、安姬、庄姬、容姬、宁姬、宸姬、宜姬、(各一名)正七品:贵人(10名)(以下不限)从七品:才人、丽人侧七品:常在、正八品:选侍从八品:御女、采女、淑女、黛女侧八品:小主、秀女末九品:更衣无品级:秀女古代宫女等级正一品官职名称:掌事女官正二品官职名称:监事姑姑正三品官职名称:代诏女官正三品: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从三品:御前尚义(皇帝贴身宫女)正四品官职名称:内廷姑姑正四品:礼教司仪(教导正七品以下小主和宫女)从四品:风仪女官(太后,太妃,皇后或侧皇后贴身宫女)(每个主子1名)正五品:尊等宫女(从六品『含』以上妃嫔的贴身侍女。
)(每个主子1名)从五品:各宫主管(每个宫里的主管宫女,可监督其他宫女)(每个宫1名)正五品官职名称:女史正六品官职名称:司记正六品:御花园,佛堂等其他宫殿里的主管宫女从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正七品: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正七品官职名称:昭训正八品官职名称:采女正八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从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正九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从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正九品官职名称:奉仪正十品:浣衣局里的宫女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古代大臣品级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亲王尊御一品;和孝亲王【此乃为皇帝的哥哥】和硕亲王【此乃为皇帝的弟弟】尊庶御一品:固伦亲王【此为皇帝的叔叔】固孝亲王【此为皇帝的伯伯】尊二品:和硕宗王【此为阿哥中最能干的阿哥之封号】居:【絮冉府】尊三品:和孝宗王【此为阿哥中最聪睿的阿哥之封号】居:【清域府】尊四品;固伦宗王【此为皇子中最能干的皇子之封号】居:【歆音府】尊五品;固孝宗王【此为皇子中最睿智的皇子之封号】居:【绊马府】尊六品;硕托宗王【此为贝勒中最能干的贝勒之封号】居:【善墨府】尊七品:硕执宗王【此为贝勒中最睿智的贝勒之封号】居:【惊流府】尊八品;和孝王爷【此为有战功的阿哥、之封号】居:【月殃府】尊九品:和硕王爷【此为有政功的阿哥、之封号】居:【征遄府】尊十品:固伦王爷【此为战功的皇子、之封号】居:【醉纥府】尊十一品:固孝王爷【此为有政功的皇子之封号】居:【锁离府】尊十二品:硕托王爷【此为有战功的贝勒之封号】居:【枫荻府】尊十三品:硕执王爷【此为有政功的贝勒之封号】居:【平章府】尊十四品:荣王爷【此为皇后最喜爱的阿哥之封号】居:【鳌天府】尊十五品:睿王爷【此为皇后最看重的阿哥之封号】居:【岱妍府】尊十六品:辰王爷【此为皇后最喜爱的皇子之封号】居:【宛清府】尊十七品:钰王爷【此为皇后最看重的皇子之封号】居:【恬粱府】尊十八品:渊王爷【此为皇后最喜爱的贝勒之封号】居:【萱若府】尊十九品:靖王爷【此为皇后最看重的贝勒之封号】居:【倾颜府】皇子懿尊皇一品:帝尊皇太子懿尊皇二品:镇国尊皇子懿尊皇三品:安德皇子懿尊皇四品:安宁皇子懿尊皇五品:安定皇子懿尊皇六品:昭和皇子懿尊皇七品:昭硕皇子懿尊皇八品:固伦皇子懿尊皇九品:和硕皇子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皇子。
各朝嫔妃制度

各朝嫔妃制度各朝嫔妃制度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周礼》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容华、充衣,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容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衣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
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
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
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文帝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除顺成官。
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
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宋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余仍用晋制。
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华、修容,置贵妃,位比相国;进贵嫔,位比丞相;贵人,位比三司,以为三夫人。
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嫔贵人常在答应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二、后妃礼仪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三、后妃的自称与她称1、嫔以上可称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称本宫,2、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X贵人,或X常在等,对上自称奴婢、XX氏,对下自称我四、秀女选秀1、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2、选秀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

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后宫指帝王的妻妾所生活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周制后宫设内官以赞内治汉设内官一十四等凡数百人唐设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选良家女充之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历朝历代后宫等级制度欢迎阅读一、周秦两汉时期1、周朝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2、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3、西汉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皇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4、王莽新朝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5、东汉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1)魏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妃嫔爵位: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倢伃视中二千石俸;容华视真二千石俸;美人视比二千石俸;良人视千石俸(2)吴蜀吴蜀两国史料不详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2、两晋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3、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1)南朝宋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妃嫔等级为: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散役:美人、才人、良人齐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梁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太子妾:良娣、保林陈沿袭梁制(4)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北齐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比丞相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散号:才人、采女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北周史料不详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1、隋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2、唐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芳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3、金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元史料不详四、明清时期1、明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2、清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更多热门文章:。
乾隆帝在位期间的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的地位

乾隆帝在位期间的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的地位乾隆帝16岁大婚,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妃嫔35人,其中皇后三位(孝贤纯皇后、皇后那拉氏、孝仪纯皇后),皇贵妃5位,贵妃5位,嫔6位,贵人12位,常在4位。
皇后折叠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1712--1748),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生于1712年二月十二日(农历,下同),雍正五年(1727年)赐婚为宝亲王嫡福晋,时年十六岁(虚岁,下同)。
雍正六年(1728年)生皇长女,雍正八年(1730年)生皇二子爱新觉罗·永琏;雍正九年(1731年)生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年)册封皇后,时年24岁,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皇七子爱新觉罗·永琮。
皇后性情节俭,平日冠饰皆草线绒花,不御珠翠。
皇长女、爱新觉罗·永琏、爱新觉罗·永琮先后夭折,皇后悲痛万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她在东巡途中,于德州崩逝,终年三十七岁。
谥号为: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葬裕陵。
折叠皇后那拉氏皇后那拉氏(1718--1766),辉发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十三年抬入正黄旗,三十一年六月拨回镶蓝旗。
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
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指婚为宝亲王侧福晋。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封娴妃。
乾隆十年(1745年)晋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孝贤纯皇后去世,七月初一,谕旨册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
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初五,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册封礼。
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册为皇后。
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皇十二子爱新觉罗·永璂,乾隆十八年(1753年)生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年)生皇十三子永璟。
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十八南巡之时因剪发触犯国忌,被打入冷宫。
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晋令贵妃为皇贵妃。
五月十四,收缴四份册宝,实质废后。
乾隆后宫年表

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 1.29薨2.11谥令懿四十一年四十二年 5.30薨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九年五十七年 5.21薨贵妃礼五十九年婉妃六十年孝仪皇后嘉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婉贵太妃八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薨二十五年道光二年索绰罗氏和卓氏陆氏陆氏巴林氏林氏白氏西林觉霍硕特氏拜尔噶斯戴佳氏钮钴禄氏博尔济吉人11月舒嫔魏贵人令嫔贵人林常在4.12日陆鄂常在慎贵人白常在揆常在颖嫔林贵人庆嫔6.8册嫔4月忻嫔皇贵妃17日谥淑嘉7.17六女7.15七女6.9兰贵人7.17十四子永璐薨12.7八女7.14九女11.17多贵人庆妃颖妃豫嫔6.19伊贵郭常在瑞常在12.14禄10.6十五子郭贵人瑞贵人2.4和贵人8.26薨27追恂嫔11.30十六子 1.2慎嫔5.21册礼容嫔9.10忻妃豫妃6.4薨7.4册礼4.28薨贵妃礼治5.10令皇贵妃6.11册礼薨5.11十七子永璘6.5庆贵妃10.6册礼容妃12.20薨7.15薨1.29薨2.11谥令懿禄贵人11.18诚嫔薨册礼4.11薨 4.19薨薨恭嫔白贵人鄂贵人孝仪皇后颖贵妃庆恭皇贵妃薨薨薨薨富察氏汪氏柏氏武氏钮钴禄氏陈氏金氏伊尔根觉罗氏12.14禄常在6.27新常在晋贵人10.3福10.18永10.25宁常在3.22福贵人8.5薨3.20那常3.22武常在11.16明常在6.26常贵顺嫔 5.21平常在1.27永贵人10.10惇嫔11.28册礼9月惇妃11月册礼薨 1.3十女明贵人11.14循嫔6月顺妃 5.8金常9.11金贵人11.3惇嫔薨薨惇妃10.8册礼册礼武贵人薨薨1.29顺贵人2月薨那常在寿贵人芳嫔循妃薨芳妃薨薨薨晋妃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后宫位次变化顺序
乾隆后宫位次变化(以嫔位为界限):第一阶段(雍正十三年):宝亲王承继大统为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
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超拔侧福晋高氏为贵妃,亲赐侧福晋那拉氏为娴妃,(追封格格富察氏为哲妃),格格苏氏为纯嫔,(追封格格黄氏为仪嫔)排位: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娴妃那拉氏、哲妃富察氏(追封)、纯嫔苏氏、仪嫔黄氏(追封)。
第二阶段(乾隆二年):行皇后册立礼,贵妃、娴妃、纯妃、嘉嫔册封礼。
(纯嫔苏氏直接晋妃行册封礼,金贵人晋嫔行册封礼)排位: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娴妃那拉氏、纯妃苏氏、嘉嫔金氏。
第三阶段(乾隆六年):此年为崇庆皇太后五旬大庆,皇五子诞生。
嘉嫔金氏晋妃,海贵人珂里叶特氏为愉嫔、贵人柏氏是怡嫔、贵人叶赫那拉氏为舒嫔。
排位: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娴妃那拉氏、纯妃苏氏、嘉妃金氏、愉嫔珂里叶特氏、怡嫔柏氏、舒嫔叶赫那拉氏。
第四阶段(乾隆十年):贵妃高氏病重晋皇贵妃,追封皇长子生母哲妃富察氏为皇贵妃。
娴妃那拉氏晋封贵妃、纯妃苏氏晋封贵妃、愉嫔珂里叶特氏晋封妃,魏贵人封令嫔。
(册封时纯贵妃位次在娴贵妃之前,正副使都是纯贵妃在娴贵妃之前,这是清朝后宫首次出现双贵妃并存制度,可见当时纠结情况,娴妃是雍正亲赐侧福晋,却输给了宠妃苏氏,虽然晋位贵妃,但是她依然是第三位)
排位:皇后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氏(薨逝)、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追封)、纯贵妃苏氏、娴贵妃那拉氏、嘉妃金氏、愉妃珂里叶特氏、怡嫔柏氏、舒嫔叶赫那拉氏、令嫔魏氏。
第五阶段(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崩于德州舟次,册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
娴贵妃那拉氏晋皇贵妃,摄六宫事。
嘉妃金氏晋封嘉贵妃,令嫔魏氏晋封令妃,陈贵人封婉嫔。
(魏氏封妃,一跃成为仅次于纯、嘉二贵妃的妃位之首,排在舒妃、愉妃之前。
十五年,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正位中宫宫里只晋几个新人,没有嫔位以上的变动)排位:孝贤皇后富察氏(崩逝)、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纯贵妃苏氏、嘉贵妃金氏、令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怡嫔柏氏、婉嫔陈氏。
第六阶段(乾隆十六年):此年为崇庆皇太后六旬大庆,贵人陆氏封庆嫔,贵人巴林氏封颖嫔。
排位:皇后那拉氏、纯贵妃苏氏、嘉贵妃金氏、令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怡嫔柏氏、婉嫔陈氏、庆嫔陆氏、颖嫔巴林氏。
第七阶段(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二年):戴佳氏入宫封忻嫔,嘉贵妃金氏薨逝,追封为淑嘉皇贵妃,怡嫔柏氏薨逝。
(淑嘉皇贵妃是追封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最末位西垂手,东垂手是给纯贵妃预留的,可见苏氏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高过金氏,虽然苏氏并没有葬入裕陵地宫,但是乾隆给她修建了超规格的皇贵妃园寝)排位:皇后那拉氏、淑嘉皇贵妃金氏(薨逝)、纯贵妃苏氏、令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
特氏、怡嫔柏氏(薨逝)、婉嫔陈氏、庆嫔陆氏、颖嫔巴林氏、忻嫔戴佳氏。
第八阶段(乾隆二十四年):此年令妃魏氏晋封贵妃,庆嫔陆氏晋封妃,颖妃巴林氏晋封妃,多贵人博尔济吉特氏封豫嫔。
排位:皇后那拉氏、纯贵妃苏氏、令贵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庆妃陆氏、颖妃巴林氏、婉嫔陈氏、忻嫔戴佳氏、豫嫔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阶段(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纯贵妃苏氏病重晋皇贵妃,并行册封礼。
薨逝后,册谥为纯惠皇贵妃。
郭贵人霍硕特氏薨追封恂嫔。
册封伊贵人拜尔噶斯氏为慎嫔,册封和贵人和卓氏为容嫔。
排位:皇后那拉氏、纯惠皇贵妃苏氏(薨逝)、令贵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庆妃陆氏、颖妃巴林氏、婉嫔陈氏、忻嫔戴佳氏、豫嫔博尔济吉特氏、恂嫔霍硕特氏(追封)、慎嫔拜尔噶斯氏、容嫔和卓氏。
第十阶段(乾隆二十八年):忻嫔戴佳氏晋封妃,豫嫔博尔济吉特氏晋封妃。
排位:皇后那拉氏、令贵妃魏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庆妃陆氏、颖妃巴林氏、忻妃戴佳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婉嫔陈氏、慎嫔拜尔噶斯氏、容嫔和卓氏。
第十一阶段(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三十一年):忻妃戴佳氏薨逝,以贵妃礼治丧。
慎嫔拜尔噶斯氏薨逝。
皇后那拉氏剪发,囚禁永和宫至死。
令贵妃魏氏晋皇贵妃,管理后宫。
排位:皇后那拉氏(薨逝),皇贵妃魏氏,忻贵妃戴佳氏(以贵妃礼治丧)、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庆妃陆氏、
颖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婉嫔陈氏、慎嫔拜尔噶斯氏(薨逝)、容嫔和卓氏。
第十二阶段(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庆妃陆氏晋封贵妃,容嫔和卓氏晋封妃,常贵人钮祜禄氏入宫封为顺嫔。
永贵人汪氏于崇庆皇太后八旬大庆封为惇嫔。
排位:皇贵妃魏氏、庆贵妃陆氏、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颖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容妃和卓氏、婉嫔陈氏、顺嫔钮祜禄氏、惇嫔汪氏。
第十三阶段(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豫妃博尔济吉特氏薨逝。
庆贵妃陆氏薨逝。
惇嫔晋封妃。
皇贵妃魏氏薨逝,册谥为令懿皇贵妃。
顺嫔钮祜禄氏晋封妃。
伊尔根觉罗氏入宫为循嫔。
兰贵人钮祜禄氏封为诚嫔。
排位:令懿皇贵妃魏氏(薨逝)、庆贵妃陆氏(薨逝)、舒妃叶赫那拉氏、愉妃珂里叶特氏、颖妃巴林氏、豫妃博尔济吉特氏(薨逝)、容妃和卓氏、惇妃汪氏、顺妃钮祜禄氏、婉嫔陈氏、循嫔伊尔根觉罗氏、诚嫔钮祜禄氏。
第十四阶段(乾隆四十二年至五十七年)自令懿皇贵妃薨逝后,已为诸妃之首的舒妃叶赫那拉氏薨逝,惇妃打死宫女降位为嫔,复封为妃。
诚嫔钮祜禄氏薨。
顺妃降为顺贵人。
容妃和卓氏薨。
自舒妃叶赫那拉氏薨逝后,成为诸妃之首的愉妃珂里叶特氏于乾隆五十七年薨逝,以贵妃礼治丧。
排位:舒妃叶赫那拉氏(薨逝)、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以贵妃礼治丧)、颖妃巴林氏、容妃和卓氏(薨逝)、婉嫔陈氏、循嫔伊尔根觉罗氏、诚嫔钮祜禄氏(薨逝)。
第十五阶段(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禅位
前最后一次集体晋封后宫。
年届八十高龄的婉嫔陈氏,终于从呆了四十六年的嫔位晋封为妃。
循嫔伊尔根觉罗氏晋封妃,林贵人林氏封恭嫔,明贵人陈氏为芳嫔。
排位:颖妃巴林氏、惇妃汪氏、婉妃陈氏、循妃伊尔根觉罗氏、恭嫔林氏、芳嫔陈氏。
第十六阶段(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同时追赠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魏氏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
嘉庆二年循妃伊尔根觉罗氏薨逝,以贵妃礼治丧。
嘉庆三年太上皇帝晋封颖妃巴林氏为贵妃,芳嫔晋封为妃。
排位:孝仪皇后(追封)、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以贵妃礼治丧)、颖贵妃巴林氏、惇妃汪氏、婉妃陈氏、芳妃陈氏、恭嫔林氏。
附:嘉庆五年颖贵太妃巴林氏薨逝,嘉庆六年颙琰尊封婉妃陈氏为婉贵太妃。
同年芳妃陈氏薨逝。
排位:颖贵妃巴林氏(嘉庆五年薨逝)、婉贵妃陈氏(嘉庆十二年)、惇妃汪氏(嘉庆十一年薨逝)、芳妃陈氏(嘉庆六年薨逝)、恭嫔林氏(嘉庆十年薨逝)。
(完)作者仁宪纯睿誠懿皇贵妃微信公众号满族文化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