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赏析

从军行其四赏析从军行其四赏析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解释

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解释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云长雪山暗,一座孤城俯瞰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
开元十二年(724年),27岁的王昌龄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其中著名的边塞诗大多作于此时。
30岁左右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后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授江宁丞,后被谤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757年10月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妒才杀害。
唐玄宗将官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文人开始参军做副业。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疆,深刻体验边塞生活,创作了大量边塞诗。
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他的边塞生活。
后人据此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开创者。
兵役:乐府老话题,内容多为军事战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连绵不断的阴云。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指将士驻守的古城,“孤”字突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而得名,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关口。
第一联意思是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暗淡了皑皑雪山,驻守孤城的将士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第一联上半句描写了开阔、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关环境,下半句通过孤城与玉门关的遥望连线,蕴含着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等丰富情感,并对下一联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磨穿。
“黄沙”突出了西北战场特征,“百战”说明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说明了战事之艰苦。
楼兰:汉西域国名,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第二联意思是守城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虽然战事如此频繁艰苦,但将士们意志坚定、视死如归,坚决完成杀敌守城的神圣使命。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一起来看看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欢迎读者参考!从军行王昌龄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青海长云暗雪山,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孤成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黄沙百战穿金甲,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王昌龄《从军行》(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带拼音、注释、译文)《从cóng军jūn行xíng七qī首shǒu·其qí四sì》作zuò者zhě: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青qīng海hǎi长cháng 云yún暗àn雪xuě山shān,孤gū城chéng 遥yáo望wàng玉yù门mén关guān。
黄huáng 沙shā百bǎi战zhàn穿chuān 金jīn甲jiǎ,不bù破pò楼lóu兰lán终zhōng 不bù还hái。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龙荒:荒原。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从军行其四王昌龄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释①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三、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四、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原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①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从军行(其四)

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破 铁甲
译文: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 盔和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西域国名 回来
译文: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表现战士长期残 酷的战争生活以 黄沙百战穿金甲, 及决心破敌的豪 情。表现杀敌卫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国的英雄气概和 坚强意志。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心思想: 表现边疆将士不畏艰险、保卫 边疆的决心,全诗意境广阔、气势 雄伟。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
雪山 晦暗无光。
孤城遥望玉门关。
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一座桥 译文: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 关。
勾画出一幅极为 辽阔的边地风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图,渲染战争气 氛。 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
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