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楼兰的敌人誓不回还。
”诗人前两句写景,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
“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长云蔽空,雪山阴暗,孤城与玉关遥遥相对,这画面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又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还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
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辽阔、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气干云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黄沙”是指“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
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经典诗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
译文1: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译文2: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译文3:西北边陲,烽火城西面,四顾苍茫,原野荒寂,只有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楼。
时令正值深秋,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凉气袭人,久戍不归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
四顾沉沉暮霭,重重关山,一勾凄清的残月,在这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笛声。
在这一阵阵的呜咽声里,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实在无法消除了,那故乡闺里的愁苦,那遥隔万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头。
赏析:《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望台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
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原文《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
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 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 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 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 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鉴赏]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
在后, 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那不是汉兵, 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 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 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 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 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 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 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附>王昌龄及其《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 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
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 象鲜活。
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 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事。
唐太宗到玄 宗时,对外用武颇盛,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
因此盛唐诗 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
边塞诗有反映积极立功、保家卫国的作品,这对于抗 击外族入侵之战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乡厌战情绪的作品,这种对开疆拓 土之战中朝廷过分的穷兵黩武的反对, 无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身当其境的 战士,更是如此。
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
既有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 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情。
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 外战场景色的白描! 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 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 复杂性, 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描写, 表明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 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 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 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 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 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 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 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