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茶馆》教案《茶馆》教案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王踢传》、《离婚》、《四世同堂》等。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
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茶馆》不是以一个主要人物和事件贯穿全剧的纵式结构,而是用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展示出来。
剧中人物的活动,只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也是一闪而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剧本的背景、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茶馆(节选)》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3. 领会《茶馆》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包括地方方言、对话和独白等。
4. 把握《茶馆》剧本的结构特点,包括场景设置、人物出场顺序等。
5. 欣赏《茶馆》剧本的艺术价值,理解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1. 《茶馆》剧本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
2. 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3. 领会《茶馆》剧本的语言特色。
4. 把握《茶馆》剧本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茶馆》剧本中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
2. 分析《茶馆》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和人物命运。
3. 欣赏《茶馆》剧本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茶馆》剧本中的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进行分析。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茶馆》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有关《茶馆》剧本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相关研究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教学工具:笔记本、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茶馆》,激发学生对剧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茶馆(节选)》剧本,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剧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释《茶馆》剧本的历史背景。
2. 人物分析: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3. 语言特色:讲解剧本中的地方方言、对话和独白等语言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节选)》精品教案语文版

《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戏剧所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3、细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的风格。
4、重在欣赏,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
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话剧,去体验剧本中所反映的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
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3、本文选自《老舍文集》。
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
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
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
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
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
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4、戏剧基础知识:(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主旨及特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现今流行的的酒吧、茶室、奶茶店、咖啡馆,我们不是因为口渴才进去,更多的是为聊天交际、放松减压。
旧时的茶馆有门有户,环墙带顶,貌似一个闭合的地理空间,但它又是开放的公共场所,为三教九流的顾客提供茶饮点心服务,但无需佳酿珍肴的昂资,能让不同人等入得门来;就其价值而言,它是无界的文化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二、新授任务一:.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百年后,裕泰茶馆重新开张,馆长想在现场还原《茶馆》第一幕中的场景,以使每一名茶客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走进那个时代,感知时代风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剧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加工改编。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二:表演的学生谈感悟,观看的学生谈优点与不足。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三:学生结合预习资料中三幕剧的整体剧情,在教师引领下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1.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
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茶馆(节选)》中的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
3. 领悟《茶馆(节选)》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茶馆(节选)》的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茶馆(节选)》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领悟。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茶馆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茶馆(节选)》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茶馆在戏剧中的作用。
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茶馆(节选)》,让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讨论。
3. 人物分析:分析《茶馆(节选)》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动机、性格和命运。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4. 戏剧结构分析: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结构,包括开场、发展、高潮和结局。
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手法。
5. 表现手法探讨:探讨《茶馆(节选)》中的表现手法,如对话、动作、表情等。
学生举例说明戏剧中的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分析文章。
选取一段戏剧对话,进行分析并解读其含义。
2. 评价:通过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对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茶馆(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茶馆(节选)》的评论、分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比较《茶馆(节选)》与其他戏剧作品的不同之处,如《雷雨》、《哈姆雷特》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茶馆(节选)优秀教案

茶馆(节选)优秀教案《茶馆》(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4.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重点)2.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对话的潜台词的含义。
(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分支。
茶馆文化是商业经济、市民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经济和社会交往加强的结果。
唐宋以来坐店式茶饮业即茶馆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商业交往、市民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
茶馆在唐宋形成后一直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宋元明清茶馆文化的多姿多彩,建立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在近代社会走向东西方文明撞击的过程中,自成丰、同治年间南京路最早的一洞天茶楼建立以来,茶馆业的发展明显是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在茶馆内进行各种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信息往来、百业杂处,成为茶馆的主要内容……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裕泰茶馆的兴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和崩溃。
3. 欣赏老舍独特的戏剧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体会戏剧的魅力。
4.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茶馆》节选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裕泰茶馆的兴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3. 老舍的戏剧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1. 对裕泰茶馆兴衰原因的深入分析。
2. 老舍戏剧语言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参考资料:关于《茶馆》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相关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茶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探讨裕泰茶馆的兴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欣赏与鉴赏:分析老舍的戏剧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
5.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馆》的背景资料,提高鉴赏能力。
教案示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茶馆》,引导学生关注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茶馆》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探讨裕泰茶馆的兴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人物命运、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思考。
4. 欣赏与鉴赏:分析老舍的戏剧创作手法和语言艺术,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让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提高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馆》的背景资料,如历史背景、创作动机等,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发言质量。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茶馆》节选内容的掌握程度。
25《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掌握《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3、通过茶馆这个特殊的舞台了解更广阔的背景上所反映的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进而认清那个时代的腐朽性;4、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把握台词的言外之意,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5、剖析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分析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1、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品味《茶馆》中人物对话的北京方言特点;2、分析、讨论法。
对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达到认识和理解的目的;3、比较鉴赏法。
对《雷雨》和《茶馆》的结构特点等进行比较鉴赏,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作家。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__________”的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等。
(2)《茶馆》共三章,依次截取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时期的横截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__________茶馆由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生活的变迁,反映近_________年的社会面貌。
参考答案:(1)舒庆春、舍予、满、小说家和戏剧、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2)清代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裕泰、盛、衰、五十二、导入新授老舍先生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在小说、《骆驼祥子》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他的戏剧更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剧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茶馆》,再次走近老舍,领略老舍戏剧创作的特殊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老舍及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介绍《茶馆》剧情全剧共三幕,分别截取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展现出气势庞大的历史画面。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
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必然灭亡。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
经过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与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茶馆前景暗淡。
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只好贿赂巡警免交。
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了他们。
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并述说了自己十多年来的经历。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着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应了每月给他们送钱。
十多年前被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账。
原国民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又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中国寻巨亡不可”。
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吴样子以抓逃兵为名,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逃兵交公。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裕泰茶馆也已败落不堪,难以维持。
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
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砸掉茶馆。
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度日的常四爷,一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
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三、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字词积累:趿拉珍馐兵荒马乱文绉绉说媒拉纤绫罗绸缎四、欣赏影片《茶馆》,把握话剧情节第二课时一、分组讨论:①这一幕写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②写了哪些事件?分别用小标题来归纳概括。
二、集体交流,明确: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中的一幕,人物众多,事件纷繁。
①这一幕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
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
第就在一幕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
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
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等。
②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涉及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三、请学生分角色初读剧本。
(课文较长,人物众多,选取片段,读出其中的京味儿)四、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的反应,体会剧本是如何形象化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第三课时一、讨论交流作业剧中的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有不同的反应。
王利发是漠不关心,连茶客们议论这件事,他都非常害怕,始终抱着“莫谈国事”的态度。
茶客们对戊戌变法非但不了解,甚至加以指责,说康有为“心眼多毒”。
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对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他“早就知道”变法长不了。
封建王朝的宫廷太监对戊戌变法则是又怕又恨,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庞太监的气焰更加嚣张,直言:“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与历史学家不同,对于戊戌变法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舍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对事件的不同态度,从而含蓄深刻地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整体把握第一幕的主旨,理解潜台词的含义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一定要扣住剧本来回答。
)课文结尾“茶客甲”说:“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文中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人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人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三、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先完整地介绍王利发在整出戏中的命运,再请同学找出有关王利发的台词细细品读,要求能分析出这个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复杂性,要让学生学会用动态而不是静态,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方法来分析人物。
难点解析:如何看待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四、结合课文内容读读常四爷的台词,说说常四爷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
虽然同样是“吃俸禄”的八旗子弟,但却不同于胆小怕事、只知喝茶请安、侍弄黄鸟的松二爷,这个人物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械斗,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
从茶馆里两起乡民卖女的悲剧中,他预感到“大清国要完”,因而招来横祸被捕入狱。
他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锋利地回敬对方,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
危难时刻他也不像松二爷那样被吓得魂不附体,语无伦次,而是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
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村妇两碗面。
直到后来他参加义和团,与洋人拼杀,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然而,这位刚强了一世的爱国志士,最终变得穷困潦倒,他一生的美好愿望。
与顽强奋斗都成为泡影。
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
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社会,理想遭践踏,美好被毁灭。
剧本通过常四爷这个人物,揭露了旧时代政治的腐败,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
五、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人物评论:我看王利发。
第四课时一、请表演最出色的小组分角色朗读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体会这些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并通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由“将!你完了!”这一双关潜台词作启发) 老舍的戏剧语言讲究含蓄深刻,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人物对话莫过于秦仲义与庞太监的交锋了,表面看似乎只是两人之间偶然见面时的一次简短问候,但却意味深长,丰富的潜台词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反映出时代的面貌。
秦仲义对庞太监的第一句问候就是话中有话,说明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的心里很是忐忑了一阵,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得以“安顿”。
庞太监的回答当然是气盛一筹,因为“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句话点明了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又重新得势。
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则根本不害怕庞太监的威胁讽刺,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最后两人在“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决不服输。
他们的较量,实质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
这样两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对话,含义可谓丰富、深刻。
三、体味剧中精练而又个性化的语言老舍认为,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也就是每个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地位、身份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圆滑得体、机敏善辩,与各种人物应酬从容自如,非常符合一个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侠气,并且毫不忌讳他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思想性格。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大茶馆折射出小社会”,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五、作业课外阅读全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