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力和力臂的变化)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12.1《杠杆》(共3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12.1《杠杆》(共33张PPT)

画出各力和力臂
L1 O
L2
F2
F1
F1 A
B 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
F2
F1
B
O
(1)找出支点的位置
A
F2 L1
(2)沿动力、阻力的作用 方向将力的作用线画出
(3)从支点作动力、阻力 作用线的垂线
O L2
想一想
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
L1
F1
O
L2 F2
O
F2
L1
L2
F1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 (3)等臂杠杆:l1=l2,则F1=F2,使用这类 杠杆,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杠杆, 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剪刀最合 适( )
①剪铁皮的剪子、②钓鱼杆、③动
滑轮、④定滑轮、⑤天平、⑥电工钳,其 中省力的杠杆是_________________省 距离的杠杆________________,等臂的 杠杆是_______________.
O L2
F1=G1=600N F2=G2=200N
钢丝钳
杆秤
瓶盖起子
道钉撬
火钳
独轮车
这些用具是杠杆吗?
古代的杠杆
汲 水 的 桔 槔
古代的杠杆
提问:什么是力臂? 想 一 想?
回答: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 垂直距离。
思考讨论:
1 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答:不是
2 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答:杠杆可以是直的,也 可以是弯的
2 猜想与假设: 假设一: F1+L1=F2+L2 假设二:F1–L1=F2–L2 假设三: F1/L1=F2/L2 假设四:F1 ·L1=F2 ·L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1《杠杆》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1《杠杆》课件

等臂杠杆
如天平、定滑轮等,特点 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02
杠杆分类与特点
第一类杠杆:省力杠杆
特点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 阻力。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
实例
钢丝钳、铡刀、动滑轮、轮轴、撬棒、 油桶扳手、剪铁皮和钢材的剪刀等。
第二类杠杆:费力杠杆
特点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虽然费力,但是省 了距离。
实验器材:滑轮组、重物、弹簧测力 计、刻度尺、细绳等。
实验步骤
1. 组装滑轮组,将重物悬挂在滑轮组 下方。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的重力。
3. 缓慢拉动细绳,使重物上升一定高 度,并记录下重物上升的高度和拉力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4.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数据记录、处理及结果分析
数据记录
06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重点知识点回顾总结
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支点、 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组成。 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杠杆的分类
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和等臂杠杆三类。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如天平、剪刀、镊子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1《杠杆》 课件
目录
• 杠杆基本概念与原理 • 杠杆分类与特点 •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探究实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 杠杆与滑轮组合系统分析 •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01
杠杆基本概念与原理
杠杆定义及组成部分
杠杆定义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 的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组成部分
中有哪些优点?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一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二、设计思路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课前准备:(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杠杆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4.实践:学生进行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3.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12.1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2.1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理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的理解。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关系,杠杆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即F1×L1=F2×L2。

4. 力臂的理解: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力臂的理解。

难点:力臂的测量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是如何实现省力或省距离的。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及平衡条件,讲解力臂的概念和作用。

3. 实验演示: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力臂,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平衡条件、力臂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杠杆是一种可以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②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

()③ 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力臂测量方法?A. 力臂是力的作用点到杠杆转轴的距离。

教科版八下物理111杠杆课件

教科版八下物理111杠杆课件

教科版八下物理 111 杠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111章“杠杆”部分。

教学内容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五要素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详细内容如下:1. 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2. 杠杆的分类:按力臂关系分为三类,即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3. 杠杆的五要素:力、力臂、负载、负载臂和支点。

4.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的乘积等于负载的乘积,即F1×L1 =F2×L2。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定义、分类及五要素。

2. 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五要素及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尺子、三角板等。

2. 学具:杠杆实验器材(每组一套)、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及五要素。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理论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杠杆2. 定义:杠杆的概念及实例3. 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4. 五要素:力、力臂、负载、负载臂、支点5. 平衡条件:F1×L1 = F2×L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杠杆的定义及分类。

①已知力F1 = 10N,力臂L1 = 0.5m,负载F2 = 20N,求负载臂L2。

②已知力F1 = 15N,力臂L1 = 0.6m,负载臂L2 = 0.4m,求负载F2。

2. 答案:(1)杠杆的定义及分类见板书。

12.1杠杆专题教案-《力臂的理解和作图》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2.1杠杆专题教案-《力臂的理解和作图》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12.1杠杆专题教案—《力臂的理解和作图》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重点是力臂的理解和作图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力臂的概念,学会如何作图找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知道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臂作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臂的作图方法,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力臂。

重点:力臂的概念,力臂在杠杆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直尺、三角板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力臂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力臂的含义。

3. 作图方法讲解(10分钟)讲解如何作图找力臂,引导学生运用直尺和三角板进行力臂的作图。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几个有关力臂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力臂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有关力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5分钟)六、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杠杆,并标出力臂。

A. 以力的作用点为圆心,力的方向为半径画弧,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B. 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力的方向为直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C. 以力的作用点为起点,力的方向为射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D. 以力的作用点为终点,力的方向为射线,与杠杆相交点即为力臂。

答案:C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力臂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复杂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实例,思考力臂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力和力臂的变化)
杠杆
1、如图,轻质杠杆AB 可以绕O 点转动,在A 点用细线悬挂一重物,在B 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动力,使该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若将动力的方向改为沿虚线方向,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 ) A .动力臂增大,动力增大 B .动力臂增大,动力减小
C .动力臂减小,动力减小
D .动力臂减小,动力增大
2、如图所示,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作用在杠杆B 点的力在位置1时为F 1,在位置2时为F 2。

则F 1与F 2的大小关系是( )
A .F 1<F 2
B .F 1=F 2
C .F 1>F 2
D .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杠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其从①→②→③。

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4、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 中点悬挂重为60N 的物体,在A 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F 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_,保持F 的方① ② ③
G 1 2 B
O A A
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力F将铁棒从水平地面拉至竖直立起。

在这个过程中,力F作用在A端且始终与铁棒垂直,则用力F将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先变小后变大
6、重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点,在其下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让木棒缓慢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

在转动的过程中()
A.动力臂逐渐变大 B.阻力臂逐渐变小
C.动力F逐渐变大 D.动力F逐渐减小
7、图中AOB可绕O点无摩擦转动的轻杆,A端挂重300N的物块,AO与OB 长度之比为5︰4.人始终沿竖直方向拉挂在B端的轻环.要使轻杆水平平衡,
人应施加拉力为____N,人要不被拉起,则人重至少为____N.与水平平衡相比,当轻杆在图中虚线位置平衡时,人的拉力将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
O
8、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10的物体,所用拉力为4 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如果用该滑轮组提升重15N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