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完整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段的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特点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特点。

本文将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在遇到问题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婴幼儿阶段(0-3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情绪发展和依恋关系上。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会经历一些情绪波动,如哭闹、害怕和不安等。

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同时,这个阶段的婴儿通常会与一位成年人建立依恋关系,如母亲或父亲。

这种依恋关系会对婴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应对策略:家长应该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同时,家长应该注意婴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抚和照顾,以帮助婴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儿童阶段(4-12岁)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经历许多情绪波动,如兴奋、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开始了解自己的喜好、优点和缺点。

此外,这个阶段的儿童也开始与同龄人交往,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应对策略: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教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同时,家长应该鼓励儿童与同龄人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三、青少年阶段(13-19岁)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健康特点主要体现在情绪波动、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上。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通常会经历许多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自卑和迷茫等。

同时,青少年也会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此外,青少年也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但也可能面临与父母关系紧张、社交压力等问题。

应对策略:家长和学校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里特点

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里特点

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里特点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在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6-12岁):- 童年心理: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他们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 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充满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注意力短暂: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容易分心。

- 自信心脆弱:小学生的自信心较脆弱,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 规则意识: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明白社会规范和学校规则的重要性,并努力遵守。

初中阶段(12-15岁):- 身份探索:初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

- 增强自主性:初中生希望能够独立处理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 社交焦虑:初中生对同龄人的看法极为在意,可能会出现社交焦虑现象。

- 情绪波动: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经常会有情绪化的表现。

- 学业压力:初中生在学习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适应更快的学习节奏。

高中阶段(15-18岁):- 身份建立:高中生更加注重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开始明确自己的未来目标。

- 自我控制:高中生逐渐具备自我控制和自律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 思维发展:高中生的思维更为抽象和复杂,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推理。

- 社会关系:高中生开始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同龄人的友谊和恋爱关系。

- 考试压力:高中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备考。

总结起来,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需要教育者和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理解和引导他们。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和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年龄心理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年龄心理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年龄心理学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年龄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年龄段人们在心理上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本文将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探讨。

一、婴幼儿(0-2岁)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他们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主要心理特点如下:1. 探索欲强烈:婴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去探索新事物和新环境。

2. 依恋需求:婴幼儿对母亲或主要抚养者有强烈的依恋需求,渴望得到关爱和安全感。

3. 情绪易变:婴幼儿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针对婴幼儿的心理特点,父母和照料者需要给予他们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情感支持,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依恋需求。

二、儿童(3-12岁)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展现出以下心理特点:1. 好奇心强烈: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大幅提高。

2. 自我意识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

3. 社交需求增强:儿童逐渐开始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渴望获得友谊与归属感。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玩耍环境,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自我探索能力。

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青少年(13-18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

主要心理特点如下:1. 自我意识的加强: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他们对自身特点和社会地位有着强烈的认识和需求。

2. 角色认同的探索:青少年开始对不同角色进行认同探索,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 独立需求:青少年追求独立和自主,他们渴望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和支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的探索。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9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9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关于9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的详细说明:1.学龄前儿童(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探索和模仿的发展阶段。

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

他们还缺乏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2.小学儿童(6-12岁):小学儿童进入了正式的教育系统,他们开始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赞扬,同时对评价敏感。

他们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3.青少年(12-18岁):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大量的变化,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和身份认同。

他们对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地位非常关注,并尝试与家庭和社交圈形成独立的关系。

4.大学生(18-22岁):大学是迈向成年生活的过渡阶段。

大学生面临着更高的学习压力和更多的自主决策。

他们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并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他们也可能面临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挑战。

5.大学毕业生(22-25岁):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起点。

他们可能面临就业压力和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他们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并发展职业技能。

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规划。

6.年轻成年人(25-35岁):年轻成年人通常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平衡。

他们可能面临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的挑战。

他们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追求个人成长和满足。

7.中年人(35-55岁):中年是一个经济和家庭责任最为重要的阶段。

中年人通常面临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的忙碌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他们可能会面临职业疲劳和压力,同时也需要解决家庭和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8.中老年人(55-70岁):中老年人进入了退休阶段。

他们可能面临身体上的变化和健康问题,同时也面临家庭角色的转变。

他们努力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目标和意义。

9.老年人(70岁以上):老年人可能会面临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衰退。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失落,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完整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完整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小学阶段:一至四年级:这 4 年是从幼儿园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慢慢转化为以“学” 为主的过程,对于小学的“学习环境” “学习内容” “作息时间”都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

但由于其年龄的特征,对此感受不大,尤其是各方面的压力。

所以在这四年中是一个对学生综合习惯培养的一个最佳时机(比如说心质的培养;智力开发;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五至六年级:属于学生的心理的少年阶段,在各方面处于半成熟期,对许多事情的好奇心,超乎咱们的想象。

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是成熟阶段(集中力记忆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对知识认知度的最好的时机。

初中阶段:初中生智力的发展最主要在于其新的思维特点的出现.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的第二个发展飞跃期会出现自我意识的高涨,反抗心理,情绪表现的矛盾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的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并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等比较极端的情绪类型)和人际交往的新特点初一:学生还保留小学生的特点,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发育速度的突飞猛进,使其在智利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记忆力系统发展更加完善,记忆能力随着记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明显增高.在这阶段学习强度与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学习方法与小学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是一个让学生认可,信任的好机会).初二:初二是一个学生整体发展的关键阶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成为主导学习成绩的关键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成为学习成绩是否优良的主要因素.初二年级没有刚入学时的天真,又没有初三年级的紧张,也是青春期特征表现明显的一段时期,是心理问题的" 多发期".在此期间学生的成人感增强,想极力表象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摆脱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的约束.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 成人感的急速上升与个人独立能力的矛盾日益明显.,情绪起伏较大.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精力转化到别的方面,寓于解脱.尤其是互诉衷肠(班主任一定要掌控好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杜绝在尚学的早恋问题,不让让他影响到学习意识,知识价值观的形成.)初三:这个年级段的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于成人,尤其是心态也相对成熟,稳定.但中考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考的压力甚至要大于高考.在学习压力外, 中考也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许多现实问题第一次摆到了学生的面前,加之许多社会现象的出现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会焦躁,不安,失落和有挫败感.咱们班主任带这个阶段的学生时除了要摆正学习等问题,要对学生的心理极为关注.高中阶段: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也日趋成熟与理性,并产生了较强的自尊心.确立自我价值观.高一:从思维水平上看已经从经验型转变成理论型,学习能力已经与成年人相差无几.由于其自己的一些观点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在其心理上形成了一种" 我以是大人的萌芽思想"在各方面都想脱离父母,来证明我是可以的.其实在学习上就能反映出来,高一和初三其实一样是个分水岭,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开始感到学习的压力和急迫感,开始奋发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终于从中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高考还遥不可及, 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了解你在某方面还是个孩子,还有许多要和家长老师学的,让他把你当成成长的拐棍,有助于后期的加科和续费)高二:对事物的思维水平已经进入了理论型发展的成熟期,对某一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处理办法。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本文将分析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是指6岁至12岁之间的学生。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都在迅猛发展。

他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好奇心强: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新事物。

2.依赖性强:由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成人和同伴的依赖性较强。

3.想象力丰富: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能够以非常奇特的方式理解世界。

4.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儿童在这个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事物的喜好和态度没有固定。

5.学习能力高:儿童的大脑在这个阶段非常灵活,他们能够迅速吸收和理解新的知识。

青少年是指12岁至18岁之间的学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他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2.自尊心脆弱: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非常敏感,他们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3.追求自主权:青少年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出决策和选择。

4.社交需求增加:青少年对同伴和他人的认同和支持需要较高,他们渴望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亲密的关系。

5.思维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抽象概念的理解。

大学生是指18岁以上的学生。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已经进入成年期,他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自主性增强:大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决策压力增加:大学生需要做出许多重要决策,例如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这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3.成功焦虑: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前景产生焦虑,他们担心自己无法达到他人和自己的期望。

4.角色转变:大学生不再是依赖他人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需要逐渐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和责任。

5.独立性增强:大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不同年龄段会有所不同,下面将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来探讨他们的心理特点。

1.0-2岁幼儿期:在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依赖性强:幼儿时期的孩子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关注。

-情绪化: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会因为小事而产生大的情绪波动,需要父母的情绪稳定来引导。

-探索欲强: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触摸、咬、感知各种事物,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语言能力有限: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发展出语言能力,通常只能通过表情、眼神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2.3-5岁儿童期:在儿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儿童期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和他人。

-想象力丰富:儿童时期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玩耍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社交意识的增强:儿童时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喜欢与其他孩子玩耍,并且渴望成为一个被接纳的一员。

-认知能力的提升:儿童时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如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

3.6-12岁学龄期:在学龄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学龄期的孩子开始根据自己的表现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学龄期的孩子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同时开始注意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

-规则和责任意识的形成:学龄期的孩子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责任,懂得遵守规则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龄期的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4.13-18岁青春期: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我认同的探索: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增强的自主性: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追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的小学阶段不同年级年龄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
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

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

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

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

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

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

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

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


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

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

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

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

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

六年级学生敬仰英雄和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