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第八章 非甾类抗炎药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一、最佳选择题1、以布洛芬为代表的芳基烷酸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是A.中枢兴奋B.利尿C.降压D.消炎、镇痛、解热E.抗病毒【正确答案】:D布洛芬的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2、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BA.β-内酰胺酶抑制剂B.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抑制剂C.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D.D-丙氨酸多肽转移酶抑制剂,阻止细胞壁形成E.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了抗炎的作用。
3、下面哪个药物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S(+)-异构体A.安乃近B.吡罗昔康C.萘普生D.羟布宗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C临床上萘普生用S-构型的右旋光学活性异构体。
萘普生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括性是阿司匹林的12倍,布洛芬的3~4倍,但比吲哚美辛低,仅为其的1/300。
S(+)-异构体代表S右旋的异构体。
看下图,注意H原子是在纸面外头的,跟我们之前讲的规则翻转一下(最小的原子离眼睛最远)应该是逆时针;所以应该是S型的;4、下列化学结构中哪个是别嘌醇【正确答案】:B A.秋水仙碱 B.别嘌醇C.安乃近D.巯嘌呤E.吡罗昔康5、萘普生属于下列哪一类药物A.吡唑酮类B.芬那酸类C.芳基乙酸类D.芳基丙酸类E.1,2-苯并噻嗪类【正确答案】:D非甾体抗炎药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芬那酸类药物、芳基烷酸类药物、1,2-苯并噻嗪类药物以及近年发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一、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二、芬那酸类:甲芬那酸(扑湿痛)、氯芬那酸(抗风湿灵)、氟芬那酸三、芳基烷酸类(一)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钠、奈丁美酮、芬布芬(二)芳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四、1,2-苯并噻嗪类舒多昔康、美洛昔康、伊索昔康、吡罗昔康、美洛昔康五、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6、下列哪个药物属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A.安乃近B.塞来昔布C.吡罗昔康D.甲芬那酸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B选择性COX-2抑制剂:萘丁美酮,塞来昔布,美洛昔康抗痛风药:别嘌醇,秋水仙碱,丙磺舒吡罗昔康本品分子存在互变异构,因此具有酸性,属于1,2-苯并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
药大版 药物化学名解各章简答题汇总

【名词解释】1、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在同一基本结构的一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称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其研究对揭示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新药等有重要意义。
2、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
广义的非甾类抗炎药也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3、生物烷化剂(bioalkylating agents):也称烷化剂,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进行亲电反应和共价结合,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生物烷化剂是抗肿瘤药中使用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
4、抗代谢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5、代谢拮抗(lethal synthesis):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6、致死性合成:是指与细胞正常代谢物结构相似的外来化合物,参与代谢过程,生成高毒性的、可导致细胞死亡的毒作用。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学损害。
7、结构特异性药物(structurally specific drug):其生物活性与药物结构和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在相同作用类型的药物中可找出共同的化学结构部分,称为药效团(pharmacophore)。
药物化学课件: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_图文

六 、
97
98
非甾体抗炎药
吡罗昔康(piroxicam) 炎痛昔康
结构与命名
43 2
1 4H-1,4-噻嗪 2H-1,2-噻嗪
2-甲基-4-羟基-N-(2-吡啶基)-2H-1,2-苯并噻嗪 -3-甲酰胺-1,1-二氧化物
代表药物
64
非甾体抗炎药
结构和命名
1
2
1
23
2-[(2,3-二甲基苯基)氨基]-苯甲酸
2-[(2,3-dimethylphenyl)amino]benzoic acid
65
非甾体抗炎药
理化性质
1、其氯仿溶液在紫外灯下呈强烈的绿色荧 光; 2、其硫酸溶液与重铬酸钾反应显深蓝色, 随即变为棕绿色。
66
27
对乙酰氨基酚 (1893)
临床上用于发热、头痛、风湿痛 、神经痛及痛经等,其毒性低于 phenacetin。在paracetamol上市50 年后,才发现它是phenacetin和 acetanilide的体内代谢产物。它的 解热镇痛作用与aspirin相当,但 无抗炎作用。
代表药物
解热镇痛药
salicylic acid和胆碱成 盐后,加速salicylic acid的吸收,口服后血 药浓度在痛药
阿司匹林铝
aspirin的盐类衍生物 ,在胃内不分解,因 此对胃无刺激。
赖氨匹林
对胃刺激小,水溶 性好,可制成注射 剂,起效快。
14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药物
8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9
解热镇痛药
1875年Buss(巴斯)
首次将水杨酸钠作为解热
镇痛和抗风湿药物用于临
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课件

• 本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 节炎,其抗炎、镇痛、解热 作用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 似,比对乙酰氨基酚好。在 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 泰松等时,可试用。
• 药用外消旋体
Page ▪ 10
•一、羧酸类--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的合成
• 本品的合成是由甲苯与丙烯在钠-碳(钠-氧化铝)催化下制得 异丁基苯。异丁基苯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下与乙酰氯作用,生成 4-异丁基苯乙酮,再与氯乙酸乙酯进行反应,生成3-(4-异丁基 苯)-2,3环氧丁酸乙酯,经水解、脱羧、重排,制得2-(4-异丁 基苯)丙醛,再在碱性溶液中用硝酸银氧化后即得本品。
Page ▪ 5
•一、羧酸类--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O CH3
N
OH
O Cl
OCH3
•本 品 含 有 酰 胺 键 , 在 空 气 中 稳定,但遇光会逐渐分解;遇 强酸或强碱易水解。水解产物 还可进一步被氧化生成有色物 质,且随温度升高,水解变色 速度加快。
•本 品 的 稀 碱 溶 液 与 重 铬 酸 钾 试液共热后,用硫酸酸化并缓 缓加热,显紫色;如与亚硝酸 钠溶液共热,用盐酸酸化显绿 色,放置后,渐变为黄色。
美洛昔康 meloxicam
OH O
N
• 本品分子中有烯醇式 羟基结构,显弱酸性 ,易溶于碱。
N S CH3 H N S CH3 OO
• 本品为解热镇痛、非甾体 抗炎药,用于类风湿关节 炎和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 。
• 本品炽灼产生的气体 可使湿润的乙酸铅试 纸显黑色。
• 本品加三氯甲烷溶解后 ,加三氯化铁试液,三 氯甲烷层显淡紫红色。
•一、羧酸类--芳基乙酸类
• 双氯芬酸钠
药物化学第8章 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题库

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选择题每题1分(d) 3-苯基-4-(4-甲磺酰苯基)-1,4-二氢一呋喃-2-酮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是_______。
(a) 阿司匹林(b) 安乃近(c) 吲哚美辛(d) 贝诺酯具有下列化学结构的药物是_______。
(a) 依托度酸(b) 丙磺舒(c) 甲氧苄啶(d) 别嘌醇下列药物中,哪个具有3,5-吡唑烷二酮的基本结构_______。
(d) 与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成具有香味的酯化学结构为下列的药物与下面_______药物作用相似。
(a) 苯巴比妥(b) 肾上腺素(c) 布洛芬(d) 依他尼酸下面_______药物在常用剂量中,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填空题1 每空1分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概念题每题2分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问答与讨论题每题4分试比较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
试叙述阿司匹林作用机理(含反应的使用及对反应机制的深刻理解。
说明萘丁美酮对胃肠刺激较小原因及该设计方法意义为非酸性前体药物,其本身无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小肠吸收后,经肝脏首过效应代谢为活性代谢药物,即原药6-甲氧基-2-萘乙酸(类似萘普生)起作用,由此对COX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肾功能不受损害,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因不含有酸基,对胃肠道粘膜刺激小,不良反应低。
阿司匹林可能含有什么杂质?主要杂质种类及来源:主要杂质是未反应完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合成/代谢/反应/设计题每题6分1,2各占1分,3,4为2分以无水糖精钠合成吡罗昔康1,2,3,4,5,6各为1分以4-甲基苯乙酮合成塞来昔布1,2,3 各占2分完成塞来昔布代谢反应1. 2.3.1,2,3 每个各2分完成布洛芬代谢反应1.1分2.1分3.1分4.1分5.2分完成双氯芬酸的氧化代谢反应1. 2. 3.4.1,2各1分,3,4各2分完成芬不芬的代谢反应1. 2.3. 4.51,2,3,4各1分,5为2分请写出萘普生合成路线前三步每步1分,后两步3分写出扑热息痛的合成路线每步3分,试剂1分,产物2分。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一、最佳选择题1、以布洛芬为代表的芳基烷酸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是A.中枢兴奋B.利尿C.降压D.消炎、镇痛、解热E.抗病毒【正确答案】:D布洛芬的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2、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BA.β-内酰胺酶抑制剂B.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抑制剂C.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D.D-丙氨酸多肽转移酶抑制剂,阻止细胞壁形成E.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了抗炎的作用。
3、下面哪个药物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S(+)-异构体A.安乃近B.吡罗昔康C.萘普生D.羟布宗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C临床上萘普生用S-构型的右旋光学活性异构体。
萘普生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括性是阿司匹林的12倍,布洛芬的3~4倍,但比吲哚美辛低,仅为其的1/300。
S(+)-异构体代表S右旋的异构体。
看下图,注意H原子是在纸面外头的,跟我们之前讲的规则是不同的,看箭头此时是顺时针,但是H是在外头的,所以翻转一下(最小的原子离眼睛最远)应该是逆时针;所以应该是S型的;4、下列化学结构中哪个是别嘌醇【正确答案】:B A.秋水仙碱 B.别嘌醇C.安乃近D.巯嘌呤E.吡罗昔康5、萘普生属于下列哪一类药物A.吡唑酮类B.芬那酸类C.芳基乙酸类D.芳基丙酸类E.1,2-苯并噻嗪类【正确答案】:D非甾体抗炎药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芬那酸类药物、芳基烷酸类药物、1,2-苯并噻嗪类药物以及近年发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一、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二、芬那酸类:甲芬那酸(扑湿痛)、氯芬那酸(抗风湿灵)、氟芬那酸三、芳基烷酸类(一)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钠、奈丁美酮、芬布芬(二)芳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四、1,2-苯并噻嗪类舒多昔康、美洛昔康、伊索昔康、吡罗昔康、美洛昔康五、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6、下列哪个药物属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A.安乃近B.塞来昔布C.吡罗昔康D.甲芬那酸E.双氯芬酸钠【正确答案】:B选择性COX-2抑制剂:萘丁美酮,塞来昔布,美洛昔康抗痛风药:别嘌醇,秋水仙碱,丙磺舒吡罗昔康本品分子存在互变异构,因此具有酸性,属于1,2-苯并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非甾体抗炎药

⾮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类具有抗炎作⽤和解热、镇痛作⽤药物。
临床上⽤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例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等。
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质激素类抗炎药物不同,因此被称为⾮甾体抗炎药。
抗炎作⽤机制与其在体内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s, PGs)的⽣物合成有关。
已经证明前列腺素是⼀类致热物质,其中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
前列腺素本⾝致痛作⽤较弱,但能增强其他致痛物质例如缓激肽、5-羟⾊胺等的致痛作⽤,使疼痛加重。
另外,前列腺素也是⼀类炎症介质。
⾮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断前列腺素的⽣物合成发挥消炎、解热镇痛作⽤。
近年来发现环氧合酶有COX1和COX2两种亚型,COX2是导致炎症反应的酶,因此寻找⾼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得到更安全的药物。
⾮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类型分为:⽔杨酸类、⼄酰苯胺类、吡唑酮类、3,5-吡唑烷⼆酮类、芳基烷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1,2-苯并噻嗪类等。
药物化学——芳基烷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包括芳基乙酸类和芳基丙酸类。
一、芳基乙酸类:5-羟色胺(3-(β-羟基乙基)-5-羟基吲哚)是一种炎症介质。
对吲哚乙酸衍生物进行研究,发现了吲哚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但常有胃肠道等副反应。
对吲哚美辛进行结构改造,将吲哚环上的-N=用其电子等排体-CH=取代,得到茚衍生物,找到抗炎药舒林酸(Sulindac),副作用小于吲哚美辛。
临床上常用的还有苯乙酸衍生物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Sodium),依托度酸(Etodolac)与其他多数非甾体抗炎药相比,对COX-2有更大的选择性(COX2:COX-1活性比约为10),胃肠道副作用小。
芬布芬(Fenbufen)具有羰基酸结构,为前体药物,在体内生成联苯乙酸发挥药效。
1.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化学名:1-(4-氯苯甲酰基)-5-甲氧基-2-甲基-1H-吲哚3-乙酸。
又名消炎痛性质:(1)吲哚美辛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室温下在空气中稳定。
结构中含酰胺键,其水溶液在pH2-8时较稳定,遇强酸,强碱易被水解,生成对氯苯甲酸和5-甲氧基-2-甲基-1H-吲哚3-乙酸,其分解产物可进一步氧化成有色物质。
吲哚美辛遇光也会逐渐分解,应避光保存。
(2)吲哚美辛溶于稀氢氧化钠液中,加重铬酸钾溶液加热至沸,酰胺键被水解,再加硫酸加热则显紫色。
吲哚美辛溶于稀氢氧化钠液中,加亚硝酸钠溶液,加热至沸后放冷,加盐酸显绿色,放置后渐变黄色。
用途:吲哚美辛为芳基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
2.舒林酸(Sulindac)舒林酸为前药,体外无活性,在体内被代谢为甲硫化物发挥药效。
副作用比吲哚美辛小。
3.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Sodium)化学名: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钠,又名双氯灭痛。
双氯芬酸钠为苯乙酸衍生物,结构中有氯原子,加碳酸钠炽灼至炭化,进行有机破坏后,加水煮沸过滤,滤液显氯化物鉴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三烯的作用
• 白三烯及其降解产物在类风湿关节液内、痛风渗出液内具有 较高的浓度。它能促进白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导致炎症的
扩大与加剧。LTB4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的白细胞趋化剂。在过
敏反应时所发现的慢反应物质(SRS-A),主要是LTC4 和 LTD4的混合物。它们对许多过敏性炎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因此抑制5-脂氧化酶的活性,控制白三烯的生物合成,可治疗 过敏和炎症等疾病。
P-262
一、苯胺类 (Anilines)
发展 乙酰苯胺(Acetanilide) ,1886年发现,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 用,称“退热冰”并在临床上使用。后因其毒性太大,可导致 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黄疸,已停用。人们认为乙酰苯胺体内代 谢得到对氨基酚,毒性较大。 非那西丁: 1887年,长期服用可致癌,已停用。 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等。
解热镇痛药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渗出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发热、疼痛 )
镇痛作用特点
•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 痛等慢性钝痛 • 无效:创伤引起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 •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抑制环氧合酶活性,使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前列
腺素(prostaglandins, PGs)
• 麻醉性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全麻)或外周神经(局麻),阻断神经的传导, 使意识、感觉、反射暂时消失。
• 阿片样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痛觉中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使 疼痛减轻或消除,不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影响意识、触觉 及视觉等。
氧化物(LTA4)。在水解酶的作用下,LTA4水解成5,12-二羟基20 碳4烯酸(LTB4);LTA4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用下,可转变成
LTC4。LTC4通过γ-谷氨酰转移酶作用去除谷氨酸形成LTD4,
LTD4再进一步代谢失去甘氨酸后成为LTE4,LTE4还能在γ-谷氨酰 转移酶作用下与谷氨酰基结合形成 LTF4。LTC4、LTD4、LTE4 和 LTF4均为白三烯与肽结合的产物,称为肽基白三烯( PLTs)。
P-259
(二)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作用
•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PGH2分别通过相应的酶,可合成血栓 素(TXs),血栓素也为20碳的羧酸,但有一含氧的六元环 (四氢吡喃环)。 • TXA2提高血管张力和血小板聚集能力。在Ca2+参与下,使腺 苷酸环化酶受抑制,降低血小板内cAMP水平,导致炎症发展。 TXA2与血栓的相关疾病有关。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 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 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 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现等 • 治标不治本
二、前列腺素及相关物质的生物合成和作用
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途径代谢,首先有氧分子加入,通过环合, 形成化学上很不稳定的环内过氧化物PGG2,再经前列腺素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作用降解为PGH2,同时释放氧自由基。PGG2和PGH2都是 寿命很短的中间体。在不同的细胞内,PGG2分别代谢为各种前列腺素 (PGs)和血栓素(TXs)两大系统。在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PGH2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用转变成PGD2;经前列腺素内过氧化 物E异构酶作用转变成PGE2;经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还原酶作用生成 PGF2α。PGE2在炎症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可扩张血管,使神经末梢对 缓激肽和组胺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炎症性疼痛。
药可导致肾脏的损害,诸如急性肾炎、潴留或稀释性低钠血症等。 这些不良反应都与非甾类抗炎药抑制肾脏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 • 此外,非甾类抗炎药抑制了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合酶途径,却使较多 的花生四烯酸进入脂氧化酶的代谢途径,导致白三烯类炎症介质的 合成增加。结果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解释病人在服用阿司匹 林或其他NSAID时,常出现的支气管哮喘,头晕及气管痉挛等不良 反应。从现在研究的文献来看,有些NSAID,如双氯芬酸和酮洛芬,
用途: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感冒复方制剂的活性成 分
P-262
二、水杨酸类 (Salicylci Acid)
早在在公元前15世纪,Hippocrates 描述了咀嚼柳树皮可以减
少疼痛。
1838年,首次从植物中提取得到Salicylic Acid 。1860年Kolbe 首次用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成功地合成得到水杨酸,从而开辟了 一条大量且廉价合成水杨酸的途径。 1875年,Buss首次将水杨酸钠作为解热镇痛和抗风湿药物用
液中,产生大量的化学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补体、 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这些化学炎症介质导致了无数的多形核白细胞
吞噬免疫复合体。溶酶体膜变得不稳定,并从白细胞和关节细胞中释放
出水解酶(蛋白酶、胶原酶等),酶的作用损伤组织,造成持续的发炎 症状,组织破坏,胶原蛋白解聚,进而使结缔组织和关节丧失其生理功
P-261
三、
非甾类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 非甾类抗炎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合酶途径,使前列腺素的生物 合成受阻,起到了抗炎、解热和镇痛的作用。抑制环氧合酶途径,
也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特别是阿斯匹林可选择性抑制血小板
合成TXA2。因TXA2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其合成,可用于防治 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栓塞。
P-258、259
(一)前列腺素及相关物质的生物合成和作用
• PGE2和PGI2具有较强的扩张血管作用,降低血管张力,提高血管通透性, 增强其它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组胺等)引起的水肿;刺激白细胞的趋化,
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生成PGs的同时产生各种氧
自由基,包括超氧离子、羟自由基、环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它们都能 引起组织的损伤。
还有一定抑制脂氧酶的作用。发展同时具有脂氧酶抑制作用的
NSAID,被认为是提高NSAID抗炎疗效的一个方向。
P-261
第二节
化学结构可分为:
解热镇痛药
20世纪40年代前问世的非甾体类药物,按照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无抗
炎作用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吡唑酮类(安乃近)
头疼的时候,吃一片阿司匹林就好了。 在处身孤寂无助的时候,电影啦、爱情啊,也不过是 一片阿司匹林而已。 —— 电影《阿司匹林》
芳基烷酸类
N-芳基邻氨基苯甲酸类
1,2-苯并噻嗪类
COX-2选择性抑制剂
一、3,5-吡唑烷二酮类
• PGE2本身不引起疼痛,但能使痛觉敏感化。前列腺素、缓激肽和组胺等都
是刺激痛觉感受器所必需的。非甾类抗炎药的镇痛机理与阿片样镇痛药不 同,主要用于外周神经导致的钝痛。
• 致热原引起体温升高与下丘脑PGE的合成与释放有关。将PGE注入各种哺
乳动物的脑室均可使体温升高。抑制下丘脑体温中枢的PGE的合成,可使 体温恢复到正常。故非甾类抗炎药也具有解热的作用。
100多年的历史。
水杨酸类
发展
—水杨酸:对胃刺激大,现只供外用。
—阿司匹林:1898年上市,副作用低,广泛应用。
—阿司匹林的盐、酯或酰胺等前药。(贝诺酯、乙酰水杨
酸铝、乙氧苯酰胺、赖氨匹林)
—水杨酸的5位氟取代的氟苯柳及二氟尼柳,消炎镇痛作
用较aspirin强,胃肠道刺激小,药效持久。
P-264
阿司匹林(aspirin)
内容提要
非甾类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痛风治疗药物
第一节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一、炎症的病理
• 发炎: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体制,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
发热等。
• 发病机理:抗原进入病人体内,与关节中的组织结合,激活了补体程
序,产生抗原-补体-抗体免疫复合体;随后复合体沉淀在滑膜和关节腔
于临床。
•水杨酸的酸性比较强(pKa3.0),即使将其制成钠盐后,对
胃肠道的刺激仍比较大,因此,对水杨酸的结构改造一直是人 们关注的重点。 •1886年,水杨酸苯酯被合成并用于临床。1859年Gilm首次合 成得到乙酰水杨酸,但40年后(1898年)才由Bayer公司的
Hoffmann应用于临床,改名为阿司匹林(Asprin),至今已有
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物,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Acetanilide
Phenecetin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 , N-(4-hydroxyphenyl) acetamide,别名醋氨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
结构:
一、苯胺类(Anilines)
发展 —乙酰苯胺:1886年,退热效果好,但毒性大,易引起虚脱、 贫血。已停用。 —苯胺:体内代谢得到对氨基酚,毒性较大。 —非那西丁: 1887年,长期服用可致癌,已停用。 —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谢物,较强的解热镇痛作 用。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和痛经等。
用较小,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
P-264
三、吡唑酮类
发展 —意外获得解热镇痛药安替比林(antipyrine)。 —3-吡唑酮的结构改造 氨基比林(aminopyrine) 安乃近(metamizole) 异丙安替比林(isopropylantipyrine)
P-266
第三节 非甾类抗炎药
20世纪40年代后问世的环氧合酶抑制剂 3,5-吡唑烷二酮类
• 由于在胃肠道分泌的前列腺素,对胃膜有保护作用。大多数非甾类
抗炎药,在抑制炎症部位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同时,也抑制了胃壁 细胞的前列腺素的分泌。故非甾类抗炎药大都具有胃肠道刺激的副 作用。一些长期服用该药的患者,还可能因胃出血而被迫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