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征是体内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对贫血进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可以帮助确定其病因并指导治疗方案。
1. 临床症状贫血患者常表现为乏力、疲倦、头晕、心悸等症状。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
2. 血常规检查2.1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程度和类型。
2.2 红细胞比容(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HCT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MCV反映红细胞平均大小。
这些参数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贫血。
3. 鉴别诊断3.1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常见症状包括乏力、苍白、头晕等。
血清铁蛋白和铁饱和度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3.2 酶病性贫血酶病性贫血是由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常见类型包括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
血涂片和血红蛋白电泳是诊断酶病性贫血的关键检查。
3.3 慢性疾病相关性贫血慢性疾病可以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引起贫血。
血清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有助于鉴别慢性疾病相关性贫血。
4. 处理和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口服铁剂补充,酶病性贫血需要根据特定的遗传病学情况进行治疗。
结语贫血的鉴别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贫血状况,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重度贫血诊断标准

重度贫血诊断标准重度贫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营养物质的不足,或者由于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
重度贫血会导致机体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因此,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重度贫血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重度贫血患者常常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如皮肤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
由于缺氧导致的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20-160g/L。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且伴有贫血症状,应高度怀疑重度贫血。
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也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通常与血红蛋白浓度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是衡量红细胞大小变异程度的指标,对于鉴别贫血的类型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难以确定病因的重度贫血患者,骨髓穿刺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贫血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重度贫血,如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及骨髓象检查、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重度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g/L,伴有严重贫血症状;或者血红蛋白浓度在70-90g/L之间,伴有严重贫血症状,并且有明显的病因,如失血、营养不良、肿瘤等。
五、治疗和护理。
一旦确诊为重度贫血,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包括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纠正贫血症状、治疗原发病等。
同时,患者还需要合理饮食、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一、概念
•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 是一组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或者不明原因所 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表 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 特点 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骨髓中无恶性细 胞浸润 ,无网状纤维增生,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 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较为贫血、 出血和感染
胞病态造血现象
3. 染色体核型异常 4. 骨髓活检:幼稚前体细胞异位(ALIP)
(三)恶性组织细胞病
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可与再障类似 鉴别点: 1. 高热 2. 肝脾肿大,黄疸 3. 骨髓有异常组织细胞
(四)低增生性白血病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无幼稚细胞或偶见幼稚 细胞,骨髓灶性增生减低,但原始细胞百分比已达 白血病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一)PNH: 无血红蛋白尿发作、骨髓增生低下者易误诊AA 鉴别点: Ham’s ,糖水试验 ,蛇毒因子溶血实验,尿 Rous试验,细胞膜抗原CD59和CD55
(二)MDS
MDS-RA型易与再障混淆 鉴别点:
1. 外周血:三系减少,也可一系或两系减少 2.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不减少,三系细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教学要求
一、掌握再障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有关发 病机理的学说 三、了解发病情况、病理改变、预后
教学内容
1.概念 2.流行病学 3.再障分类、分型 4.病因和发病机制 5.临床表型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防 10.预后
3、免疫异常
“虫子”学说 • 临床:BMT抑制免疫后未输骨髓已恢复造血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贫血

· 科普与经验交流 ·902020年 第27期先兆,如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更应该及时寻找医生的救助。
习惯性流产可以通过饮食护理、卫生护理和心理护理三方面进行护理。
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的搭配,保证有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习惯性流产患者应该更加注意会阴部的卫生,每日清洗外阴部,勤换衣物等。
习惯性流产不会对女性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也有少部分女性朋友在习惯性流产后经受较大痛苦,如焦虑和抑郁等。
对此家属和医务人员应该多给予孕妇安慰,进行心理疏导,让其能有信心重新怀上宝宝。
以上,我们了解了习惯性流产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希望对备孕的女性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贫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类型疾病。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多种系统疾病都有可能会使人体出现血红细胞容量减少的情况。
当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较为常见。
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测能够发现缺铁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但无法对贫血的症状及类型鉴别,应用血液检验能够实现对贫血症状的诊断与鉴别,对患者血液中的MCH、RDW、Hb、RBC 等指标检验,最终的检验结果能够作为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的依据。
一、了解贫血的病因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的生成与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有关。
一旦人体红细胞生成不足,会使人体出现贫血症状。
①造血细胞异常: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骨髓无效造血;肿瘤放射或者化学治疗可能会对造血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出现贫血;各种肿瘤的骨髓移植会使骨髓有效造血细胞减少,从而导致贫血。
②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异常: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增殖所必需的条件,而造血调节因子的异常,比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的分泌增多或减少,都有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贫血情况。
③造血物质缺乏:当人体缺少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可能会出现巨幼细胞贫血,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细胞内DNA 合成障碍。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症状非常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0g/L即为贫血。
下面将介绍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病因学诊断。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因此需要结合血液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血液学检查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的检测。
在进行病因学诊断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信息,以确定贫血的原因。
根据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贫血可以分为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疾病性贫血等几种类型。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导致的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导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的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是由于慢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的贫血。
不同类型的贫血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因此对贫血进行准确分类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在诊断贫血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也会出现贫血症状。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病因学诊断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总之,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症状非常重要。
通过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病因学诊断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诊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为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患有贫血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儿科贫血诊断标准

儿科贫血诊断标准儿童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儿童贫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判断。
贫血对儿童的生长和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儿科贫血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
在婴幼儿中,还可能出现生长迟缓、发育迟缓等表现。
2.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贫血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手段,需要关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
2. 骨髓穿刺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贫血的病因,对于难以确定病因的贫血患儿尤为重要。
3. 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还包括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相关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确定贫血的类型。
三、诊断标准。
根据《儿科贫血诊断标准》,儿童贫血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异常;3. 临床表现与贫血相关;4. 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贫血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在进行儿科贫血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因此,对于疑似贫血的患儿,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以确定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治疗。
儿童贫血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常见的治疗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对于严重贫血患儿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
六、预防。
对于易患贫血的儿童,需要加强预防工作,包括合理膳食、补充营养素、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预防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七、结语。
儿科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准确地诊断对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儿童贫血的认识,提高对贫血的诊断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病史、临床表现1 病史追问:注意⑴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膳食结构不合理、生长发育迅速而补铁不足或异食癖。
⑵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痣、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钩虫病;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
⑶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
2 临床症状⑴贫血的一般表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
症状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⑵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易感染。
⑶原发病表现:如黑便、腹痛、消瘦、血红蛋白尿等3体征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
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病人)。
口腔炎、舌炎。
二、辅助检查(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多,RDW>0.1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2)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
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常为正常。
核分裂细胞多见。
骨髓涂片作铁染色后,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亦缺少。
(3)生化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以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改变明显,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增高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时,FEP都会增高。
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小于27皮克(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
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机体缺乏铁元素而导致的贫血症状。
在临床上,需要进行
一系列的鉴别诊断,以确保对患者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出现疲乏、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而其他类型的贫
血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进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表现为红细胞小、色素减少、中心淡。
鉴别诊断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vs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常见于维生素B6或烟酸缺乏,骨髓显示铁粒增多。
–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缺铁表现。
2.巨幼细胞性贫血 vs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见巨幼细胞及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缺铁性贫血主要以缺铁表现为主要特征。
3.再生异常性贫血 vs 缺铁性贫血
–再生异常性贫血可见异常红细胞形态,骨髓有明显异常细胞出现。
–缺铁性贫血主要表现为缺铁。
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补充铁剂,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同时,也
要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
预防
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等。
同时,也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结语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
患者也应注意预防缺铁性贫血,保持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干/祖细胞量和/或质的异常:再障、纯红再障、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 造血调节异常: •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髓外肿瘤转移、感染或非感 染性骨髓炎 •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AA、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免溶贫 •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肾功能不全、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 (EPO低下);肿瘤性疾病、慢性贫血(TNF、IFN、炎性因子负调控) •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MDS、AA ▪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 利用障碍性贫血
LOGO
贫 血(anemia)
血常规检查报告
项目
白细胞总数(WBC) 淋巴细胞数(LYM) 中性粒细胞数(NEU) 单核细胞数 嗜酸细胞数 嗜碱细胞数 淋巴细胞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单核细胞百分数 嗜酸细胞百分数 嗜碱细胞百分数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红细胞比积测定(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分布宽度-SD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比积(PCT) 平均血小板容积(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一般认为平原地区成年 ❖男性 HB<120g/L ❖女性 HB<110g/L ❖孕妇 HB<100g/L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极重度
90g/L 60g/L 30g/L 小于30g/L
11~15% 0~300G/L 1.08~2.72ml/L 7.4~12.5fl 15.5~18.1GSD
序——血象
定义及判断贫血的注意事项
1
有贫血的症状吗?——临床表现
2
3
检查?——诊断的过程
4
能诊断贫血吗?——诊断标准
5
严重吗?——贫血的分度
6
贫血的原因?——病因
贫血概述
定义**
❖ 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相应的健康者正常范 围下限。
数值
5.13 1.29 3.61 0.21 0.01 0.01 25.1 70.4 4.1 0.2 0.2 4.76 150 0.434 91.2 31.5 346 48.1 14.4 152 1.5 9.6 10.5
单位
G/L G/L G/L G/L G/L G/L % % % % % T/L g/L L/L fl pg g/L
/铁蛋白正常
1
缺铁性贫血
2
巨幼细胞性贫血
3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溶血性贫血
贫血个论
概述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 谢的药物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维生素B12的病理生理
❖ 合成DNA所必需
巨幼样变,全 血细胞减少
❖ 最常见、最突出的体征: 面色苍白
其他: 心悸、气促、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食欲 下降,恶心、便秘、蛋白尿、月经失调等。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
1)贫血的速度 2)贫血的程度 3)机体的代偿能力
最基本的
血象、网织红细胞
血涂片、骨髓涂片/病理
很多时候 是
必不可少 的
贫血病因相关检查
最为重 要
1:临床表现
❖ 精神行为异常: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 ❖ 粘膜损害:口角炎、舌炎、反甲;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 ❖ 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症) ❖ 易感染 ❖ 小儿:哭闹、躁动、生长迟缓、智力低下;
2:检查
❖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RBC大小不等, 中心淡然区扩大
❖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 红细胞自身异常:膜异常、酶异常、珠蛋白异常、血红素异常 ▪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免疫性、血管性
❖ 失血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
(大细胞高色素性红细胞)
(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
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MCV(fl)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HC(%)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 铁代谢检查—— 铁蛋白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 骨髓——增生性贫血,中晚幼红“核老质幼”, 骨髓细胞内外铁(-)
❖ 寻找缺铁的原因相关检查
(正常RBC)
最为重要
(IDA的RBC)
3:缺铁的原因
▪ 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生长快婴幼儿、妊娠哺乳、 育龄妇女
▪ 慢性失血 :月经多、胃肠道溃疡 失血1ml=丢失铁0.5mg
常见疾病
>100
32~35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
2
巨幼细胞性贫血
3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溶血性贫血
贫血个论
概述
❖ 铁的来源:外源性铁:食物;内源性铁:衰老红细胞 ❖ 铁总量:男1000mg,女300~400mg ❖ 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 ❖ 贮存: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 G/L ml/L fl GSD
正常参考值
3.6~9.7 G/L 1.0~3.3 G/L 2.0~7.0 G/L 0.12~0.80 G/L 0.05~0.3 G/L 0.0~0.1 G/L 18.7~47% 50~70% 3~8% 0.5~5% 0~1% 4.0~5.5T/L 120~160g/L 0.4~0.5L/L 82~95fl 27~34pg 320~360g/L
▪ 常见的 临床症状 ▪ 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 共同的症状 ▪ 不是一种 疾病的名称
判断贫血时的 注意事项
❖ 婴儿、儿童及妊娠妇女 vs 成人 ❖ 久居高原的居民 vs 平原 ❖ 血容量变化
血容量增加: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衰 血容量减少 :脱水、急性大失血
❖ 最早出现的症状: 头晕、乏力、困倦
▪ 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道功能紊乱
4:治疗
❖ 原则:根除病因,补足储铁 ❖ 补铁,同时口服VitC ❖ 饮食:少进食谷类、乳类和茶,多进食鱼、肉 ❖ 治疗有效最早表现是网织红细胞升高,5~10天高峰,2周
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 停药指针 :贫血纠正后4~6月小剂量补铁(补充贮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