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
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
1、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2、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3、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4、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生产力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得到均等化
4、作用机制
要素丰裕度 要素价格 产品成本 价 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5、理论分析
(1)、各国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
(2)、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必要条件
(3)、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由生产要素 价格的相对差异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
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增加物质财富。
4、举例说明
①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毛呢产量 所需人数 (单位) (人/年)
1
70
酒产量 (单位)
1
所需人数 (人/年)
120
劳动生产率
0.011
1
110
1
2
2
80
0.011
②分工后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23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 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 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 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 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 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 国际分工格局。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 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 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 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兴 起不仅使商品交换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还推动 了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17
五、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影响IDL的参与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现 代化,特别是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的出现和物 流产业的兴起,商品交换的空间距离正日益 缩小、运输时间不断缩短、运输费用大大减 少,推动了分工的国际化进程。
(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IDL中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IDL的形式、广度与深度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IDL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火星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15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影响参与IDL的张力
各国人口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国际贸易和 国际分工提供了必要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 的国家往往侧重于发展农业、牧业、矿产等产 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则 更偏重于对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 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 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 时期。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则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国际分工开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类型(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分工的含义:分工又叫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在历史上,劳动分工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并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以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占支配地位。
92)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这种自然的分工逐渐以劳动部门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所取代。
自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但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种社会分工还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未能超出国家的界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产业革命发生后,大机器工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终于使社会分工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国在参加国际分工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分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地。
当然,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出口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完全从单一的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对工业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还教高,工业品情况仍然存在。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因素 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五、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 六、推动或阻碍国际分工:经济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1、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 的有机整体。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又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 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菱形模型中. (The diamondof national advantage)。 • 这四个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及组织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1.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毛呢 1.71(单位) 1(单位)
(两国利益 均会增加)
14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酒(1单位) 120(人) 80(人)★ 毛呢(1单位) 100(人) ★ 90(人)
(分工前)
毛呢 2.2 (1单位)
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 两害取轻。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酒
2.125 (1单位)
2.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认为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这 一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裕来进行研究.设有甲(L相 对丰富而K相对稀缺)乙(K相对丰富而L相对稀缺)两 国,开展贸易后,甲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乙国的资本 密集型产品---渐渐地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其相对 价格也随之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满足甲国 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减 少---渐渐地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必然使资本相对价 格下跌。乙国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资本的相对价格随之 上升,劳动的相对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要素稀缺和丰 裕程度的变化,两国L和K的价格差别会有所改变,亦即 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 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 国际贸易必将造成的一种趋势。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国际分工理论 教学难点: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2
城市交响曲 分工成韵律
3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 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直 接基础,对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 进生产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积极 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也会 反过来起促进作用。 4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