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文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小公鸡和小鸭子》是一篇适合幼儿园小班的儿童课文。

通过讲述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情意识。

本文将对《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设计在教学目标方面,本节课主要着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故事情节的介绍,让幼儿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的观念。

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课前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交流,引发幼儿对主题的兴趣;课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故事情节;课后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回顾1.课前准备环节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我与幼儿进行了情感交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幼儿对小动物的认知和兴趣。

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2.教学展示环节在教学展示环节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向幼儿展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情节。

通过这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提高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合作讨论环节在合作讨论环节中,我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故事中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的友情和合作。

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剧情的讲述,能够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和友情意识。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展示再到课后小组讨论,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激发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提高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会读、会背诵课文。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和生词。

3.能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会读音节。

2.理解故事情节。

难点1.区分鸡和鸭的叫声。

2.理解并讨论小鸟们为何要休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

2.生字认读:公鸡、小鸭子。

3.教授字词表。

2. 活动设计1.听录音,师生一起跟读。

2.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3.以小组形式讨论小鸟们的行为。

第二课时1. 教学内容1.复述课文内容。

2.鸡和鸭的叫声区分。

3.课文情景再现。

2. 活动设计1.学生自由组合,模仿鸡和鸭的叫声。

2.分组编排小短剧,展示小鸟们休息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课文以及相关活动,较为生动地学习了《5 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内容。

其中,模仿鸡和鸭的叫声的活动尤为受欢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但是,部分学生在课文理解上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加强。

五、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画出小鸟们休息时的场景。

六、课堂效果评价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部分学生在发音上仍有欠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整体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5.小公鸡和小鸭子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5.小公鸡和小鸭子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5.小公鸡和小鸭子5.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学会7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句子,理解词语。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

请一位同学读课题。

板书:小公鸡和小鸭子(1)从课题上看,这课书讲的谁和谁的事?(小公鸡和小鸭子)(2)“和”在题目中是什么意思?(表示事情发生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小公鸡怎样对待小鸭子,小鸭子又怎样对待小公鸡)二、初读课文,看图,了解大意,读准字音,能读成句。

(读2遍课文)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几幅图?(4个自然段,2幅图)师述:同学们结合看图,一段一段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出示生字卡片,读准生字的音。

三、结合看图,分段阅读。

1.读第1自然段。

这段讲什么?(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2.读第2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小黑板)①他们来到什么地方?②他们一块做什么?怎么样?③谁帮助谁干什么?(2)看看图上画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她们长得什么地方不同?(嘴:小公鸡尖嘴,小鸭子扁嘴。

脚:小公鸡脚趾分开,小鸭子脚趾间有蹼相连)(3)这段讲了什么事?(小公鸡帮助小鸭子捉虫吃)(4)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鸭子的嘴是扁扁的,脚有蹼连着不容易捉到小虫)3.读第3自然段,(自读2遍)。

(1)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问题:(小黑板)①他们来到什么地方?②小鸭子为小公鸡做什么了?他说了几句话,什么意思?③小公鸡怎样做?(2)读读小鸭子讲的话,说说他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①小鸭子要到河里去为小公鸡捉鱼吃,②他不让小公鸡下水)(3)小公鸡为什么捉不到鱼?(小公鸡的爪子是细尖的,无法用来拨水,所以小公鸡不会游泳,也就捉不到小鱼)(4)小鸭子为什么能捉到小鱼?4.读第4自然段,(读2遍)观察第二幅图。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5篇

【导语】《⼩公鸡和⼩鸭⼦》是⼀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课⽂讲的是⼩公鸡和⼩鸭⼦⼀起玩,⼩公鸡捉⾍给⼩鸭⼦吃,⼩鸭⼦想捉鱼给⼩公鸡吃,⼩鸭⼦在⼩公鸡落⽔时救⼩公鸡的故事。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学⼀年级下册语⽂《⼩公鸡和⼩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公鸡和⼩鸭⼦》这篇课⽂。

这篇课⽂是⼀年级语⽂下册第三单元的第⼀篇课⽂。

主要讲了⼩公鸡捉⾍给⼩鸭⼦吃,⼩鸭⼦捉鱼给⼩公鸡吃以及救了⼩鸭⼦的故事,让孩⼦们懂得互相帮助的道理。

这篇课⽂,我还是分为两个课时来讲。

第⼀课时先进⾏了⽣字新词的学习,然后让让孩⼦们在认会⽣字新词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在认识⽣字新词时,我还是通过“加⼀加”、“减-减”“换⼀换”和“熟字加偏旁”以及“拓展”词语等⽅法,让孩⼦们来识记⽣词。

同学们学得兴味盎然,⼤部分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掌握住,只有极个别识字困难的学⽣没有完全掌握。

第⼆课时是对课⽂的深⼊理解。

为了从⼩培养孩⼦们的语感和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我依然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和练习说话上。

在练习说话上,我让孩⼦们⽤“⼀块⼉”“……也……”造句⼦。

在讲到“为什么⼩公鸡会捉⾍⼦,⼩鸭⼦不会捉⾍⼦?”以及“为什么⼩鸭⼦会游泳,⼩公鸡不会游泳”的问题时,我让孩⼦们⽤上“因为……所以……”来练习把话说完整。

⼀开始孩⼦们说得不是很流利,后来经过多次练习,孩⼦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接下来就是朗读的指导,在读到“⼩公鸡捉到许多⾍⼦,吃得很欢”时,我指导孩⼦们读出⼩公鸡⾼兴的⼼情;在读到“⼩鸭⼦捉不到⾍⼦,急得直哭”时,我指导孩⼦们读出着急的语⽓,为了让孩⼦们有更深切的体会,我还让孩⼦们带上了动作来读,孩⼦们的表演还都挺到位的。

在讲到第三⾃然段时,我让孩⼦们分⾓⾊朗读课⽂,我挑了两组同学来进⾏,可能孩⼦们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分⾓⾊朗读,所以,刚开始读得不是很好,不过经过⼏次尝试后,孩⼦们就读得越来越好了。

最后我⼜来当旁⽩,让左边的孩⼦扮演⼩鸭⼦,右边的孩⼦扮演⼩公鸡,然后⼜反过来,进⾏了两次合作朗读,孩⼦们读得都⾮常不错! 在经过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后,孩⼦们对课⽂内容也更加有所了解。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章节。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如“公鸡”、“鸭子”、“捉虫”、“拔河”等;学习使用“一边……一边……”的句型;培养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友谊。

2.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习使用“一边……一边……”的句型,丰富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字词的掌握,句型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重点讲解易错字。

c.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友谊。

3. 句型练习:a. 教师出示句型“一边……一边……”,并给出例句。

b. 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句子练习。

4. 随堂练习:a. 用生字词填空。

b. 造句练习,运用“一边……一边……”句型。

5. 课堂小结:强调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展示生字词,右边展示句型及例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用“一边……一边……”句型造句。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例如: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课文学习、句型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和句型。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小动物之间的互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掌握2. 句型“一边……一边……”的运用3. 课堂互动的趣味性4. 课后观察与写作练习的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掌握1. 选择合适的教具和学具,如生字卡片、挂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生字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5課《小公雞和小鴨子》原文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塊兒出去玩。

他們走進草地裏。

小公雞找到了許多蟲子,吃得很歡。

小鴨子捉不到蟲子,急得直哭。

小公雞看見了,捉到蟲子就給小鴨子吃。

他們走到小河邊。

小鴨子說:“公雞弟弟,我到河裏捉魚給你吃。

”小公雞說:“我也去。

”小鴨子說:“不行,不行,你不會游泳,會淹死的!”小公雞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鴨子後面,也下了水。

小鴨子正在水裏捉魚,忽然,聽見小公雞喊救命。

他飛快地遊到小公雞身邊,讓小公雞坐在自己的背上。

小公雞上了岸,笑著對小鴨子說:“鴨子哥哥,謝謝你。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5課《小公雞和小鴨子》教案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夥伴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2.學會7個生字及生字組成的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1.讀懂句子,理解詞語。

2.識字,寫字。

教具準備:圖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讀題、解題。

請一位同學讀課題。

板書:小公雞和小鴨子(1)從課題上看,這課書講的誰和誰的事?(小公雞和小鴨子)(2)“和”在題目中是什麼意思?(表示事情發生在小公雞和小鴨子之間,小公雞怎樣對待小鴨子,小鴨子又怎樣對待小公雞)二、初讀課文,看圖,瞭解大意,讀准字音,能讀成句。

(讀2遍課文)1.這篇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幾幅圖?(4個自然段,2幅圖)師述:同學們結合看圖,一段一段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出示生字卡片,讀准生字的音。

三、結合看圖,分段閱讀。

1.讀第1自然段。

這段講什麼?(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塊兒出去玩)2.讀第2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1)指名讀課文,大家思考問題:(小黑板)①他們來到什麼地方?②他們一塊做什麼?怎麼樣?③誰幫助誰幹什麼?(2)看看圖上畫的小公雞和小鴨子,她們長得什麼地方不同?(嘴:小公雞尖嘴,小鴨子扁嘴。

腳:小公雞腳趾分開,小鴨子腳趾間有蹼相連)(3)這段講了什麼事?(小公雞幫助小鴨子捉蟲吃)(4)小鴨子為什麼捉不到小蟲?(小鴨子的嘴是扁扁的,腳有蹼連著不容易捉到小蟲)3.讀第3自然段,(自讀2遍)。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上。

这节课教学环节安排周到,上课伊始通过复习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之后进行“他、地”两个字的写字指导,重点强调了两个字在部件、结构、宽窄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写字姿势。

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利用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象小公鸡和小鸭子当时的心情、动作,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师生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同桌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

在重点词句分析的环节中,对比两个句子的不同,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心理,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这两个词在句中的意思。

学生在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这两个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拓展练习。

这节课练习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通过教师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有话说。

这节课的情感体悟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戴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朗读和表演中体会小公鸡捉虫子跟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这种伙伴之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

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授课教师的许多问题。

需要教师及时反思,今后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

写字环节时,“他”和“地”两个字老师应该拓展,例如简要指出“他、她、它”的用法,简要提示“地”的两个读音,并用本节课出现的词语“飞快地、偷偷地”加以解释。

第二是板书不到位。

教师的板书应是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或重点内容的呈现。

这节课教师的板书过少,使得板书内容不完整,不利于整体教学内容的呈现,且板书中箭头方向错误,给学生一种不规范的印象,教师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一种规范、严谨的示范。

第三是环节设计不到位。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公鸡和小鸭子》|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公鸡和小鸭子》|部编版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他们对于互助友爱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今后,我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者是缺乏自信。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生字词,流利地朗读和复述故事;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友爱互助,感受文本传递的美好情感;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互助友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互助友爱相关的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下册《5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讲的是小公鸡和下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后落水时救小公鸡的故事。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为后面的互相帮助做铺垫;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发生在草地里、小河边、水里的三个场景,草地里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河边小公鸡想跟着小鸭子下水捉鱼,水里小鸭子救起落水的小公鸡。

全文字里行间表达着伙伴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
本节课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下面的学习。

放手给学生自学预习,扫清语言障碍,字词是重点,解决了字的音、形、义,提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是部编版教材的要求。

2.细致入微的写字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写字顺序和书写格式。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体感知阶段,通读全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教师是值得肯定的,提问题、和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

学生也表现出了真感情。

4.预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也很成功。

学生学得也很快乐。

5.课堂气氛很活跃,我采取了开头和结尾都动起来的形
式。

这节课感觉不足的地方在于:
1.注意课堂的调控,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2.教学设计备好了,但是自己却不熟悉,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是临场反应。

3.本课遗憾的是,学生思维还是没有打开,没有我想象中的活跃。

平时上课过于依赖教材,导致学生思维呆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