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如下:
1. 数字的认识和计数:学习数字0-99的认识和书写,掌握用手指和物体进行计数的方法。
2. 数字的排序和比较:学习数字的大小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大小比较进行排序。
3.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一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4. 位数和数位的认识:了解数字的组成和位数的概念,学习十位和个位的读法和写法。
5. 数量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数量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字、物体和图形的表示。
6. 长度的认识和比较:学习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比较,初步掌握米和半米的概念。
7. 时间的认识和处理:学习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能读懂和写懂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8. 金钱的认识和处理:学习不同面值的货币,掌握用纸币和硬币进行金额的比较和计算。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分数的认识和比较: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读法和书写,能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10.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学习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图形
分类和比较。
这些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的重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
能够建立起对数字、数量、长度、时间、金钱和图形等概念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3) 1米=100厘米.(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六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数乘号乘数积(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2、乘法口诀表(1)一一得一一二的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
一张床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3、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4、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二、填上“>”“<”或“=”。
35厘米25厘米5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20厘米2米5米50厘米1米8厘米180厘米三、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3. 教室宽6()4. 一棵树高3()5.小明的身高130()6. 操场长80()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期中知识重点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期中知识重点
1.数与运算
(1)正确、熟练地计算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以内两位数以此类推一位数、两位数以此类推两位数试题。
笔算: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估计:能够在具体内容情境中挑选最合适的方法展开估计,认知估计方法的.多样性。
(2)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熟练记忆乘
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包括看算式想口诀、看口诀写算式、知道口诀的由来、口诀上下句
之间的关系。
2.量与计量
(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使用。
(2)能够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整厘米数,能够用直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3)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一、加法和减法1.加法原理:利用加法原理解决问题,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加法运算,最后将这些结果相加即可解决问题。
2.加法口算:通过反复练习加法口算,培养孩子对数的感觉,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减法的概念:减法是求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差。
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
4.减法的计算过程: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并将得到的差作为结果。
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加法与减法是相互辅助的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帮助解决问题。
二、整百的加减法1.整百的概念:整百是指个位和十位都是零的整数,如100、200、300等。
2.整百加法:整百加法是指两个整百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百减法:整百减法是指一个整百的数减去另一个整百的数的运算。
4.整百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百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整十的加减法1.整十的概念:整十是指个位为零的整数,如10、20、30等。
2.整十加法:整十加法是指两个整十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十减法:整十减法是指一个整十的数减去另一个整十的数的运算。
4.整十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十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重换位加法1.重换位加法的概念:重换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将两个数的位数互换,再进行相加的运算。
2.重换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先将两个数的个位数互换,再将两个数的十位数互换,最后对应位上的数字相加。
五、进位加法1.进位加法的概念:进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相加时其中一位上的和超过9,就要向前一位进12.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其中一位的和超过9,则要向前一位进位,将超出的数逐位向前进位。
六、错位相减法1.错位相减法的概念:错位相减法是指这样一种减法,即减数与被减数的各位按位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结果。
2.错位相减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减数的一位大于被减数的对应位,就向前一位借位,进行相应的减法运算。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课件

少个车轮? 4×5=20(个)
答:5辆这样的车有20个车轮。
2.一件上衣上有5颗扣子,4件这样的上衣有 多少颗扣子?
5×4=20(颗) 答:4件这样的上衣有20颗扣子。
解决乘法与加法对照的问题。
1.超市里的7号电池有一板装4节的,也有一板 装6节的。 (1)两种电池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
4+6=10(节) (2)如果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池?
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8×5 或5×8
乘号
…
读作:8乘5 读作:5乘8
乘号的由来
5+5+5+5+5+5+5+5 8×5或5×8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 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 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转动45°角,这样乘号“×” 也就面世了。
4×4= 16(个)
10个<16个<20个
答:在操场上做游戏的共有16位同学。
• 期中复习课件 • 几何
第一课时 长度单位
知识点归纳
• 1.长度的测量工具——尺 子
• 2.认识厘米和米及单位换 算
• 3.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 4.认识线段并会画线段 • 5.画线段的方法 • 6.判断物体的长度,能正
2.小军比强强高3米。( 错 )
3.100个1厘米就是1米。( 对 ) 4.量自己的手掌宽可以用米做单 位。( 错) 5.不同的线段都是直的,都有两个 端点,只是长度不同。( 对 )
四、画一画
请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5厘米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5厘米的地方。
请画出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2=6(厘米)
比40条多还是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汇总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差
减数=被减数- 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
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 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
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
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
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