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与圆
安藤忠雄建筑的空间与形体构成、环境及功能之外的追求

在安藤的庭院中很少有植物,但如果基地上恰好有一株或多株古树,安藤无论如何会想办法使其保留 下来,因为“它能为居民提供一种历史的延续感”。在城户崎住宅及六甲餐厅中都出现这种情况。
虽然安藤的建筑大多数以混凝土为原料,但如果环境特殊,他也会选择红砖、木材或石头。 总之,安藤对待基地的态度十分谨慎,绝非不分情况将周围环境一律拒之门外。在他那看似严格几何 构成的建筑中,包含着对环境因素的精心考虑。安藤说“我的建筑建立在构成和现代主义形式基础上,但 我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个作品的场所性、风土、天气、历史与文化背景。我希望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中找到建 筑的基点。”
以桂离宫为代表的日本传统回游式庭 院中,各个房间的配置都是围绕自然特 征——水展开的。在Time’s中,安藤想围 绕高濑川获得一种立体的回游性,令建筑 与水极为接近,参观者伸手便可触及水面。 建筑意在使参观者更好地意识到城市的历 史和文化,而不仅仅把京都当成一个历史 博物馆。安藤说“我很感兴趣地看到单纯 的几何形式是如何与具象的历史因素相联 系,以及混凝土砖的力度与美是如何体现 的。”
帝塚山底商住宅采取了相似的对称构造,四个街 区的分割是基于地形因素而刻意追求成对的扩散。
上田邸,是一个完全对称的住宅,撇开房间功 能的区别,双楼梯、双窗、双门、双入口,完全刻 意作为两户使用,这种严格的对称布局很难想象会 在一家的住宅中出现。
仔细分析安藤早期的作品,几何都可以找到对称的影子。“安藤的建筑,尤其是早期作品,看起来相当对 称的,两件事物彼此之间完美关系形成的对称感是其设计中的基本意象,当两件事物彼此相对时,第三者的介 入是多余的。安藤以这种方式设计的住宅,内部开放(成对事物彼此呼应),对外封闭(成对事物相互对立)。 在一个由彼此联系的两个事物组成的建筑中,对称性的运用很少引起人们的惊讶。然而,他并非一味地固守对 称,安藤通过光线和视线及人们的运动流线创造出复杂的空间。” 对称性作为形体组合及空间构成的方式,增强了安藤作品的简洁性。随着其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要求 日益复杂,对称性在总体布局上越来越不明显了,只是从局部的细节上仍可看出安藤对“成双”事物的偏爱。
古建筑 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中方和圆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它们在建筑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结构布局:
方形结构:方形在古建筑中常用于建筑整体的基本结构布局,如庭院、大殿等。
四方形式代表着稳定和坚固,通常作为主建筑的基本形状。
圆形结构:圆形在古建筑中多用于园林中的亭台、假山、池塘等部分,也常见于宗教建筑中的圣坛或塔楼等。
圆形象征着和谐、完整和永恒,有着一种圆融、无边界的美感。
建筑元素:
方形柱和梁:方形柱和梁常见于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中,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屋顶和上层结构,通常表现为方正、稳重的特点。
圆形柱和拱门:圆形柱和拱门常见于古建筑中的门廊、走廊等地方,其优美的曲线能够增加建筑的优雅和流畅感,也有一种凝重而灵动的美感。
装饰设计:
方形装饰:方形图案、方格、方形窗格等装饰常见于古建筑的墙面、门窗等部分,表现出整齐、规整的美感。
圆形装饰:圆形图案、圆形镂空、圆形窗格等装饰常用于古建筑的装饰细节中,营造出柔和、流畅的美感,也常见于建筑的拱顶、天花板等位置。
宗教象征:
在宗教建筑中,方形和圆形也具有象征意义。
方形代表着地,象征着稳定和坚实;而圆形则代表天,象征着完整和永恒。
方圆相结合,在宗教建筑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方和圆的运用不仅仅是古建筑中的设计手法,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
在古建筑中,方和圆的和谐统一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圆楼的六大功能与建筑工艺及与方楼的区别

圆土楼的六大功能有人问:“是先有方楼,还是先有圆楼?”永定方土楼的出现比圆土楼要早,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全世界为什么只有在中国福建西部才有这种规模庞大而奇特的圆形土楼民居?还有圆土楼产生的确切年代等,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感兴趣,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
通过研究,专家认为,聚族而居(整个大家族住在同一座楼里),防卫需求是产生圆土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圆土楼的六大功能。
(1)聚族而居功能: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地和父母,因此崇拜有加。
特别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客家的先祖出于聚族而居,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和安全防卫的需要,必须建立高大和坚固的圆土楼。
永定最大的圆土楼(承启楼)共四层,有400多个房间,可以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
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花园,学校、宿舍等设施,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整个家族住在一起,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
传说有一个“姑嫂夸楼”的故事,在某村的一次婚宴上,两个女子同桌吃饭时,相互为“自己住得土楼最大”这一话题争的面红耳赤。
一个说:“我住得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你说我住的楼大不大?”另一个说:“我住得楼象一座城,居住三年,竟然不识本楼人,你说谁住得楼更大?”结果相伴回家才知道,他们住得是同一座楼,而且论辈份还是姑嫂关系,一个是未出嫁的姑娘,一个是嫁过来两年的媳妇,只不过一个住在楼东,一个住在楼西罢了。
有人统计,倘若你到土楼借宿做客,在每家吃一天饭,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六七十户人家);在每一个房间住一个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时间(四百多个房间);每天认识楼里的一个人,需要近两年的时间(五六百人)。
这时,新的媳妇又娶了进来,新的小生命又诞生了……。
因此,你永远也无法认识全楼的人。
(2)安全防卫功能:圆土楼一般为四层,一层是厨房,膳厅,浴室,猪舍等;二层是储藏食物的仓库;三四层才是卧室。
建筑方中求圆方案

建筑方中求圆方案建筑方中求圆方案可以说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涉及到建筑设计中一个基本的几何形状——圆。
在建筑中,圆形具有很多独特的特性和美学价值,因此在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到圆形。
本文将从建筑方中求圆方案的意义、方法和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设计技巧。
首先,我们来探讨建筑方中求圆方案的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圆形可以增添建筑的柔和感和流动感,与直线、平面等几何形状相比,圆形更加有机、自然,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舒适的空间氛围。
此外,圆形也是一种具有良好象征意义的形状,可以代表和谐、完美、无限等含义。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圆形元素,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审美价值,还可以传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和主题。
其次,我们来了解建筑方中求圆方案的具体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求圆方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几何学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拟和绘制。
几何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圆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计算,包括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数学公式的运用。
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则可以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可以通过绘制曲线、创建圆弧、调整参数等方式实现对圆形的控制和修改。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建筑方中求圆方案的实践案例。
在建筑设计中,求圆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项目,如公共建筑、住宅、商业空间等。
以公共建筑为例,圆形元素可以用于建筑的外观设计,比如建筑的外墙、屋顶、窗户等,通过使用圆形的线条和曲线,可以打造出流畅、柔和的形态,增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此外,在室内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圆形元素,比如吊灯、地毯、家具等,通过圆形的形状和布局,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室内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方中求圆方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技术,它能够为建筑增添独特的美学价值,打造流畅、柔和的空间形式。
通过几何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师可以更加方便、准确地实现对圆形元素的运用和控制。
方与圆的关系

方与圆的关系方与圆是几何学中常见的两种基本图形,它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建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方与圆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首先,从形态上来看,方与圆的形状完全不同。
方是一种四边形,边长相等,角度均为90度的图形;而圆则是由半径长度相等的点构成的一种连续曲线,其角度则是无限小的。
在几何学中,方被归为四边形,而圆则是一种圆锥曲线。
因此,在形态上,方与圆并不是相似形。
但是,虽然方与圆的形态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十分紧密的。
首先,方和圆都是重要的几何元素,常常被用于各种图形的构建、分析和计算。
比如,对于建筑工程师而言,方和圆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设计一个建筑,需要利用方块形状的砖块来构建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建筑周围的道路设计和景观设计,这时就需要圆形或者其它弧形图形来来辅助。
同样,在数学计算中,方与圆也有纵向交汇。
比如对于计算简单机械设备的工作量而言,需要将方形的角度拆分成为弧度,这时候圆的相关知识就派上了用场。
其次,方与圆还有着关于面积、周长、对称性、切线和角度的共同属性。
比如,圆的周长就是圆的直径乘以π,而不论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面积的公式都是长乘宽。
同时,在对称性方面,方与圆也存在着相互关联。
比如说,在圆的内部可以找到与一个正方形相对应的形状,这与正方形的大小有关系。
同样,在角度问题上,方与圆也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四分之一圆弧代表的角度就是90度,这也是正方形的角度。
这些共同属性,让方与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区别,而是更为紧密的相互关联。
最后,方与圆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它们的建筑美学与艺术设计上。
方形的建筑多为现代化风格,例如像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就是方形的。
而圆与弧形则更多是奢侈旅馆、公园和花园等著名场景的建筑风格。
此外,在绘画方面,圆形素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可以突出空间的规律性和实际性。
而方形素描则多用于室内家具和图纸设计。
综上所述,方与圆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是几何学中的两种基本图形,它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建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方与圆的结合的寓意

方与圆的结合的寓意
方与圆的结合在很多文化和领域中都具有丰富的寓意。
从几何
形状的角度来看,方代表稳定、坚固和秩序,而圆代表完整、和谐
和无限。
这种结合可以被视为两者之间的平衡和融合。
在哲学和宗
教中,方与圆的结合也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方往往象征着人类的
理性和意识,而圆则代表了宇宙的神秘和超越。
因此,方与圆的结
合可以被视为人类与宇宙、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方与圆的结合常常被用来表达创造力和多
样性。
方形的严谨和圆形的柔和相结合,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
效果,这种结合常被用于建筑、雕塑和艺术品中,赋予作品更加丰
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方与圆的结合也具有重要意义。
方
代表着规划、组织和执行,而圆则象征着沟通、包容和团结。
将两
者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团队的高效运作,使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够得
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方与圆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寓意,涵盖了稳定与和谐、理性与超越、创造力与多样性、规划与沟通等多个方面。
这种结合
在不同领域和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一种综合、统一和和谐的境界。
方与圆解读

方与圆解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方”与“圆”一直是最为常见的几何图形,它们不仅具有基本的形态意义,更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篇文档将从“方圆之道”、“方的用途”、“圆的用途”、“方圆结合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圆观”、“现代设计中的方圆运用”以及“方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圆之道“方”与“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规矩和自由,方代表规矩,圆代表自由。
方是正直、有原则、有规矩的表现,圆则是灵活、变通、包容的象征。
方圆结合则寓意着做人要既有原则性又懂得灵活变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处世哲学。
二、方的用途在建筑、家具、器皿等领域中,“方”的形态被广泛应用。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方形为主,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再如传统的中国家具,方形书桌、方形椅子等都强调了规则和对称;还有各种器皿,如方形碗、方形盘等,也都体现了方的规则和严谨。
三、圆的用途相较于方,圆的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器皿方面,如圆形的碗、圆形的茶杯等,强调的是一种流畅和自然;在建筑方面,如著名的天坛,其圆形的设计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的敬畏和尊重;在家具方面,圆形凳子、圆形床等的设计也充分展示了圆的柔和与舒适。
四、方圆结合的智慧“方”与“圆”的结合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方形的规划和布局往往与圆形的景观设计相结合,这种方圆结合的设计既体现了规则又展现了灵活,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
此外,“方圆之道”也被广泛应用在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它教导我们要懂得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既要坚守原则,又要灵活变通。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圆观,实质上是一种对于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方的形态代表着规则、秩序和稳定,而圆的形态则代表着流动、变化和灵活。
这种对于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诗歌、绘画、音乐等。
方圆形建筑

方圆形建筑北京古建筑众多,其建筑平面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十字形和曲线形等,造型丰富多样,其中方圆结合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且在前辈、同仁著述中较少有涉及。
北京地区现存的方圆结合型建筑共有7处(10座)之多,概述如下。
方圆建筑·明堂一、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源流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起源很可能与明堂有关。
明堂是上古至唐代国家礼制建筑的核心建筑物。
其建筑形式就是上圆下方。
东汉桓谭《新论》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而这个理论在北京大高玄殿乾坤亭中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其上层匾额书“乾元阁”,下层匾额书“坤贞宇”,乾坤恰是天地的代称。
唐代以后,明堂在国家礼制建筑中消失。
但这种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式,则一直流传至明清。
方圆建筑·江山社稷铜亭二、北京地区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概况北京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分别是故宫乾清宫前的江山社稷铜亭、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大高悬殿后部的乾坤亭(或称乾元阁)、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御碑亭、北海琼岛上的善因殿、觉生寺(大钟寺)钟楼以及潭柘寺的楞严坛。
江山社稷铜亭位于故宫乾清宫丹陛两侧,东西各一座,推断为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铸造。
亭为铜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
铜亭安放在石质基座上,座身雕刻海水江崖图案。
方圆建筑·万春亭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相对而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造型、构造均相同,两座亭子在明清时期作为佛殿供奉佛像,万春亭至咸丰年间重建后改为供奉关帝像。
亭为木构建筑,上层圆攒尖宝顶,下层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大高玄殿乾坤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名无上阁,清代乾隆朝改名乾元阁。
明代时供奉嘉靖皇帝玄修像(称象一帝君)。
此亭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上下层之间有一层圆形平座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天圆地方”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天地的最初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极具意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这种观念贯穿于建筑的立意布局、建筑构件和样式中。
关键词:天圆地方;建筑;方与圆 Abstract:“Hemispherical dome” concept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world of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mispherical dome”of the universe has a great meaning schema of form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this concept throughout the building's conception layout,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styles. Keywords: It makes a place consistent;Building;Method and circle 一、关于“天圆地方”(一)“天圆地方”的由来和涵义在古人的意识中,我们脚下的辽阔大地是一片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国人敬仰崇拜的天是一个严密的等级社会,古代先民很早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头顶的“天”是什么样子?我们脚下的“地”是什么形状?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对其生命空间的总体认知,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的天体论之“盖天说”中,而“盖天说”又来自于古老的“天圆地方说”,这是一种天地结构学说,源自于古人对“天动地静”现象的理性思考,它认为“天像一种斗笠,地像一只复盘”。
[1] 早在西汉前,人们对于天地的认识是这样的:“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淮南子•天文训》)[2]。
“圆出于规,方出于矩,天环矩以为圆,地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周髀算经》)[3]从中就可以看出,“天圆地方”的观念早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
根据《辞源》对“天圆地方”的解释:“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
”《周易•说卦传》里说:“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为方。
”从以上几种古人对“天圆地方”涵义的理解,说明我国古代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探究不少。
二、“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一)“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对方形和圆形的审美崇拜,致使先民移天缩地,将方形和圆形的意象渗透到建筑设计当中。
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建筑布局中很早就有所运用。
1.天坛地坛建筑布局中的“天圆地方”观念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讲究天圆地方。
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这是“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布局当中的最好体现。
古代帝王为了更好地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
天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正好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的主体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是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地坛的平面为正方形,以水渠“泽”环绕象征“泽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
地坛的整个建筑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
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传统观念和象征表达构思设计的。
天坛为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为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为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为阴数,以象征“地”为阴,这种方圆布局又与阴阳学说巧妙联系在一起。
总之,天坛地坛一方一圆的建筑布局很好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思想。
2.客家围屋布局中的“天圆地方”观念“天圆地方”的建筑布局思想除了在诸如天坛地坛这样一类皇家建筑中予以运用外,在民居中的运用也常见,客家民居就是一个典型。
客家围屋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历史上客家人来自中原,信奉儒家思想,“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文化的指导下,在相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他们便在中原建筑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出以方圆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
以围龙屋为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的布局也是方圆结合,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其布局前半部为半圆形的池塘,象征“阴”,后半部为半圆形的围屋,代表“阳”,两个半圆合为一圆代表“天”,两半圆之间的方形代表“地”。
[4]前面半圆形的池塘和后面的围屋使整座围龙屋的外形构成椭圆形,这恰好又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这一平面布局设计表达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传统文化意象。
中国古人认为:天属于阳,是圆形的;地属于阴,是方形的。
天圆地方构成一种和谐的居住形态。
客家人之所以建这样的住宅,是因为中华民族对圆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和愿望,这种“天圆地方、阴阳和德”的房屋布局可以使他们有效地抵御外来的干扰、侵犯。
这种方圆的心态,方圆的文化,很自然地被客家人融进了他们的家园——围龙屋的建筑中。
(二)“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样式中的体现“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在建筑布局中体现得十分充分,而且在各种建筑样式中也有所体现,方与圆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样式精美、寓意丰富的建筑样式。
论建筑中的“天圆地方”观汪华丽(湖北美术学院2009级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00)美的结合。
总之,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设富有文化内涵又充满个性与特色的社区文化,对人居环境设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己经从简单的物质需求,逐步上升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居住环境得到提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能更专心的投入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意义。
优秀的人居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也就是中国环境文化里提倡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一体综合作用。
我们应该把各种有利于居住文化有效的体现的手段运用到建设良好的居住文化中来,建立具有人文精神和不同个性特色的居住环境,把人类居住环境真正得以改善,使居住文化成为居民生存和生活的营养液。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著. 艺术文化学[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 [2]杨冬江著. 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M]. 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7年作者简介:葛建余,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艺术硕士。
综合学术论坛大众文艺大286 1.亭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样式,一般来说,亭的体量不大,但是亭的造型丰富、玲珑多姿。
在亭的整体造型样式中,以亭的屋顶样式为标准来分类,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攒尖式亭,总体归纳为“天圆地方”亭。
⑴单檐攒尖式亭:这种亭的屋顶做成圆顶攒尖式,象征着“天圆”,而“地方”就在基座上发生变化,基座一般做成四方形,以此来呼应象征“天圆”的圆形攒尖顶,这一上一下、一圆一方的空间造型变换,使亭的样式稳定而不失灵动,从而达到一种建筑整体的和谐。
扬州寄啸山庄月亭就是这样一种形制,样式极其优美。
⑵重檐攒尖式亭:这种亭子也可以归纳为“天圆地方”亭,即复合式攒尖顶亭,上檐是攒尖式圆顶,重檐一般是方形,这也是中国人对生存的宇宙理解的具体表现。
复合亭中造型最有特色的当属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
⑶另外还有一种是在亭与亭之间的组合关系上进行创造的特殊样式,例如北海的五龙亭,这五座亭的组合关系设计得十分巧妙,五亭呈雁阵状对称分布,中间最高的亭是龙泽亭,据说为皇帝的专用的钓鱼亭,屋顶也为两重檐样式,在重檐方顶上又有一个圆形攒尖顶,取“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其东面两座亭分别为澄祥亭和滋香亭,西面分别是涌瑞亭和浮翠亭,四座亭均为方形攒尖屋顶,其中内侧的两座亭是重檐形制,外侧的两座亭是单檐形制,就单单中间的龙泽亭重檐形制是方顶上加圆形攒尖顶。
这种组合亭的样式、布局均能够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建筑造物思想。
五座亭的整体造型简单而有深意,屋顶既统一又有个性,在对称中又显出变化。
2.藻井谈起藻井,不得不说明清时期的藻井,因为这一时期的藻井相比以前时期的藻井,样式构造显得更为复杂、更为辉煌。
以北京故宫太和殿的藻井为例,藻井上圆下方,是一种“天圆地方”样式的典型做法。
藻井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上、中、下三层,第一层为方井,向上第二层是八角井,上部第三层是圆井。
方井是最外圈的结构,四周全部有斗拱组成。
方井之上,由抹角枋相互分割,使井口由方形变为八角形,然后再由八角形向上层圆形过度,八角的上口收成圆井,其上饰有云龙图案,是装饰的重心。
这种藻井结构形式方圆结合,圆中套方、方中套圆,其结构样式和装饰风格一起体现了宫殿建筑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中国自古的“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
3.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一种靠观日影而定时刻的计时器。
它的造型很简单,它本身就是一块圆形石盘,上面有指针和刻度,圆盘就斜立在方形的石座上,最多在基座上稍作变化。
小小的日晷圆盘与硕大的基座就这样妥帖地结合在一起,一上一下、一圆一方,使得石制的日晷打破了呆板,具有一种灵动性,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协调统一性。
这种方圆结合的造型,与传统的“天圆地方”造物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天圆地方”观念在建筑构件中的体现中国人对方圆的喜爱可以说不止一点点,把对方圆形式美的理解还应用在各种建筑构件中,以下就谈谈“天圆地方”观念在这些建筑构件中是如何体现的。
1.柱础柱础无论是在皇家宫殿建筑还是在民居园林中都不少见,柱础是垫在房屋柱子下面的石料,它的主要功能一是将柱子所承受的房屋重量通过柱础均匀地传递到地面;二是避免木柱直接接触地面,从而阻隔土地中的潮气直接侵蚀木柱。
柱础就总体造型看,除了标准的圆鼓式和基座式外,大多是上下两层或更多层的组合式,比较常见的就是圆鼓加方座组合而成,就这种形式而言也是多样的,一般在圆鼓下面的方座上做出了些许变化,如上圆鼓下立方体型,上圆雕仰莲下八角形底座、上圆鼓中间圆雕仰莲下呈变体须弥座等等,但其整体的基本形都是上圆下方式的复合式柱础。
圆鼓置于方座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人文内涵。
2.抱鼓石抱鼓石属于门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门重要的装饰构件,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抱鼓石,大多是方形的门枕石和圆形的抱鼓两部分组成,其基座有的是正方体石块,有的是须弥座式或变体须弥座式,基座上再放置圆形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