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一号)

合集下载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一、单选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

A:20 B:30 C:40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降水又重新开始。

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2019年整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综合问题解答1号203124930

【2019年整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综合问题解答1号2031249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答:可以。

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答:不能。

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

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原因及处理分析

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原因及处理分析

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原因及处理分析作者:杨璐铭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文章根据自动站观测数据缺测原因,并对温湿度、日极值、正点数据等几项内容数据缺测做出分析处理,提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维护方法。

仅供参阅。

关键词:地面观测;数据;缺测原因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为天气预报、气候信息、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自动观测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是地面气象观测的重要环节。

任何一次失误的操作或外力干扰都有可能导致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缺测,若不能够及时发现、处理,将直接影响台站观测数据的质量,影响气象部门的正确决策,并最终给社会造成损失。

因此,对缺测数据进行正确处理,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完整、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动站数据缺测原因1.观测数据缺测原因1)数据采集器是自动站数据观测来源的核心部分,因此,采集器故障会导致观测数据缺测据,影响采集器正常工作的有:室外温度过高或过低、自动站采集器程序故障、电源故障、外来电磁场的干扰、参数和时间设置错误等一些主观原因都可能导致采集器停止工作。

2)在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错过观测规定的时间或没按照规范要求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观测结果未被记录,造成数据缺失。

3)台站终端计算机病毒感染,采集软件和感应软件出现死机现象,原始数据不能自动下载或系统文件被破坏,导致观测数据文件丢失。

4)对工作计算机的错误操作造成数据缺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进行业务软件升级、参数重置、修改前没有进行及时备份,此时发生断电、内存超出限制,也容易造成内存数据的缺测。

操作人员手动误删是造成数据永久缺测的原因;重新安装操作系统误将数据盘格式化,造成数据丢失且不可恢复。

5)自动站监控软件长时间的工作运行,占用计算机大量资源,造成采集器采集成功率下降,出现缺测情况。

6)硬、软件故障及电磁干扰造成的数据缺测可以在短时间内修复,近年来由于气象观测要素传感器长时间工作,仪器老化或脏污堵塞等情况使仪器性能下降,出现这种故障逐渐增多,雷击或外来周围电磁干扰等现象导致数据缺测频频发生。

《地面气象规范》复习题集锦(二)

《地面气象规范》复习题集锦(二)

《规范》复习题集锦1.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2. 地面气象观测纪录必需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3.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规范的必要补充。

4.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

5. 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6. 各台站均需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蒸发。

7. 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项目采用北京时。

8.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为北京时20时。

9. 台站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

10. 自动气象站以采集器内部时钟为观测时钟。

11. 地面观测员应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岗位资格。

12. 观测场应选在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13. 观测场周围环境变化后要详细记录。

14. 观测场大小一般为25×25M。

15. 场内仪器东西间隔>=4m,南北间隔>=3m,距边缘>=3m。

16. 干湿球温度表离地高度1.50m,误差5cm。

17. 风向器方位误差允许5°。

18. 台站迁移,旧站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记录从1月1日开始。

19. 台站迁移,水平距离超过2000m时,或高度差100m以上,应作对比观测。

20. 台站迁移,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及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

21. 风向风速采样速率为每秒1次,降水为每分1次,其它为每分6次。

22. 换用技术特性不同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时间>=3个月。

23. 云的观测含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24. 云状分类为3族,10属,29类。

25. 高层云地物无影,卷层云地物有影。

26. 卷云晕很少,也不完整,卷层云常有晕环。

27. 天空云量不到十分之0.5时,总云量记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第二部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一、实行新《规范》后我省人工站的执行什么观测程序?答:2004年1月1日执行新规范后,我省人工站执行统一的观测程序。

内容如下:30分: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40~44分:地面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地面最高温度、5~20厘米地温、40~320厘米地温、冻土、雪深;45~47分:云、能见度、天气现象;48~50分:干湿球、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温度计、湿度计51~53分:降水量54~55分:风56~58分:气压58~03分:查算、编发报03~10分:蒸发、雪压日落后:更换日照纸二、是否所有台站都要观测草面(雪面)温度?答:草面(雪面)温度是自动站的观测项目,人工站不需观测。

三、钟表对时,应以什么时间为准?答:一律以电台报时为准,不得以电视上的时间为准对时。

四、最小能见度如何观测和记录?答:出现视程障碍现象,达到记录最小能见度标准以后,观测员应随时注意能见度的变化。

出现更小的能见度时,随时记录,一律记入《值班日记》中。

20时后整理到气簿-1天气现象栏中。

五、夜间不守班的台站,夜间出现视程障碍现象,如雾、沙尘暴等现象记录现象符号,是否还应记录最小能见度?答:新规范24页规定: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对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尽量判断记录。

六、同一类的天气现象能否转记?答:不能转记。

七、人工观测达到大风标准,而自动站未达到大风标准,天气现象如何记录?答:在平行观测第一年时,自动站月报表数据文件中的天气现象,以人工观测记录为准。

当人工观测的大风与自动站观测有矛盾时,在自动站月报表数据文件中的备注栏注明。

平行观测第二年时,大风现象以自动站记录为准。

人工记录与自动记录有矛盾时,不再备注。

八、《规范》第26页倒数第2行中的“雪线高度”指的是什么?答:指山体上有积雪的区域和无积雪区域的分界线。

八、气压计、温度计和湿度计误差较大时,应在何时调整笔位?这三种自记仪器超检时,应在何时更换?答:为了避免影响日极值的挑取,必须在每日的20时调整笔位或更换仪器(仪器故障或损坏时除外)。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第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单位:姓名:成绩:一、填空题(56分)1一般气象站、无人值守气象站、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

23、人工器测日照时制采用真太阳时,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气象观测日照时制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

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5、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应具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或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方可用于观测业务。

6、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至少应进行3个月的平行观测。

7、因吹雪、雾、轻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和可见的云状。

8、薄幕卷层云的符号为Cs nebu。

9、预计可能降大到暴雨时,将蒸发桶和专用雨量筒同时盖住,蒸发量按“0.0”计算,待雨停或转小后,把蒸发桶和专用雨量筒盖同时打开,继续进行观测。

10、冬季当积雪掩没地面温度传感器时,仍按正常观测,但需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当各雪掩没草温传感器时,将传感器置于原来位置的雪面上,并在观测簿备注栏内注时起止日期。

11、地面状态划分为两种类型,二十种状况,以00~19二十个数码表示。

12、气象站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

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以观测场中心为准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13、一候、旬、月中,24次定时记录的某定时记录分别缺测1次、2次、6次或以下时,各定时按实有记录做候、旬、月统计;缺测2次、3次、7次或以上时,该定时不做候、旬、月统计。

14、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广义上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存储观测数据的设备,其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

《地面气象观测》题库

《地面气象观测》题库

《地面气象观测》题库一、填空题1、干湿表测湿法实用测湿公式中,A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2、各观测项目的记录单位及记录要求:冰雹直径(单位),记录要求。

水汽压(单位),记录要求。

雪压(单位),记录要求。

电线积冰重量(单位),记录要求。

3、当地温表示度超出刻度范围时,可用估计读数,并用最高(低)温度值的订正值进行订正。

4、毛发湿度计曲臂杠杆有两个作用,即作用和作用。

5、仪器安装高度,风向风速计中风速器的基准部位是。

每吹过200米风程风杯转过圈,记录器风速笔尖在自记纸风速座标向上或向下移动格。

6、虹吸式雨量计维护时,浮子直杆与浮子室顶盖上的直柱应保持清洁,无锈蚀物,两者应保持,以避免产生不正常记录。

7、有浮尘,整个天空可辨,无云。

总低云量、云状。

8、能见度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

9、因液体分化引起的误差和由于玻璃引起的误差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而有所变化的,故对温度表进行定期的是很有必要的。

10、飑的特征:。

11、气压表必须垂直悬挂,应定期检查校正。

12、当温度表球部的容积越毛细管横截面越、视膨胀系数越,则灵敏度大,读数越。

13、目前测定积雪的项目有。

14、一次积冰过程,一般可以包括积冰的、、或几个阶段。

15、在观测读数时发现最低温度表(含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断时,。

16、风速电磁铁动作时间过长的可能原因:。

17、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是指观测资料反映。

18、每天要清洗蒸发器(洗后倒净余水)、并换用,冬季结冰期间,可另外要定期检查蒸发器有无并及时纠正。

19、积冰架导线上积冰从称一次积冰过程。

所测的雨淞直径、纯雾淞直径时,需测定一次积冰过程的最大重量。

20、在实际观测中,有时某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亦有共同点,容易混淆,因此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集体观测,统一判别标准,熟练掌握,判别这些现象的主要区别点。

21、春、秋分的日照迹线向下弯,原因是日照计安装或。

第一批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考试试卷(全)

第一批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考试试卷(全)

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考试基础理论知识试卷(考试时间:2013年11月29日)是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此外还有无人值守气象站。

按云的、和结构特点,将云分为族10属29类。

目前,地面气象观测气压以为单位。

人工器测日照以为日界,除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时间外,其余地面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20时为日界。

观测的是未经翻耕保持自然状态的地表状况,划分为2种类型,20种状态。

大气降水的酸碱度采用值表示,大气降水的导电能力反映大气降水的洁净程度,用来度量。

天气雷达中S波段雷达的波长约为,C波段约为。

气象目标对雷达电磁波的散射,是气象雷达探测大气的基础。

在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中,定时高空气象观测时次是指北京时02时、时、14时和20时。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是指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的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风向、)等的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或工作过程。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按传感器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基、和天基气象观测系统。

某野外观测点,利用小型蒸发皿测量蒸发,某日降水量为19.2毫米,蒸发原量为20毫米,用米尺测得蒸发余量在蒸发皿中的深度为36.1毫米,则该日蒸发量为毫米。

二、单项选择题:1.海洋上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或者冷的海洋面上,都较易形成()。

A:辐射雾B:平流雾C:蒸发雾D:锋面雾2.大气中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最强的成分是()。

A:二氧化碳B:臭氧C:水汽D:沙尘气溶胶3.低压、反气旋是水平尺度为()的气象现象。

A:小尺度B:中尺度C:大尺度D:行星尺度4.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在海波高度5.5千米处,气压仅为海平面的()。

A:1/10 B:1/5 C:1/2 D:1/35.当相对湿度为100%时,()的说法是正确的。

A:气温高于露点温度,饱和差=0B:气温=露点温度,饱和差=0C:气温低于露点温度,饱和差<0D:气温=露点温度,饱和差>06.下列时制中,()是自动观测日照时间采用的时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答:可以。

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答:不能。

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

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

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

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降水量除外”,即风向、风速缺测时不能用前、后时次数据内插求得。

对于湿度记录的内插,应考虑水汽压、露点温度与气温、相对湿度的一致,按如下情况处理:①人工观测站湿球温度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用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反查求得时,此时湿球温度仍记为“-”,不必进行内插;②当湿度记录有缺测时,先用内插法求得相对湿度,再用气温(也可是内插值)与内插求得的相对湿度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

9、当时极值与正点值矛盾时,如何处理?答:在Z、H、I文件中,由于厂家自动气象站采集软件对小时开始分钟的处理有偏差,容易出现有时极值出现时间与对应时次矛盾;极值时间出现在正点,而极值与该时正点的值不一致的现象。

处理方法:①若极值出现时间出现在上一时次00分,则将极值出现时间改为上1次时01分。

例如:3时极大风速的出现时间为0200,则将0200改为0201;②若极值出现时间不在上一时次00分至该时次时间内时,如果该时极值正常,则该时出现时间按缺测处理,如果分析该时极值有明显偏差,则该时极值和出现时间均按缺测处理;③若极值时间在正点,但极值与该时次相应值不一致,若极大(小)值高(低)正点的相应值,则用该时极值代替该时正点值,若极大(小)值低(高)正点的相应值,则用该时正点值代替该时极值。

例如:6时最大风速为65,最大风速对应的风向为238,出现时间为0600,若此时10分钟平均风速为64,对应风向为240,则将10分钟平均风速改为65,对应风向改为238,若此时10分钟平均风速为66,对应风向为240,则将该时最大风速改为66,对应风向改为240,若只是风向不一致,则以正点的风向为准修改极值的风向。

上述情况可不备注。

时极值处理正常后,则不会出现日极值不正常的情况。

10、自动气象站降水记录不正常时,分钟、小时降水量如何进行处理?答:按如下情况处理:①若无降水现象,因其它原因(蚂蚁、风、人工调试等)或自动站故障而多记录时,应删除该时段内的全部分钟和小时降水量。

该情况在值班日记中说明。

②降水现象停止后,仍有降水量,若能判断为传感器翻斗滞后(其量一般为0.1、0.2、0.3mm,且滞后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将该量累加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否则将该量删除。

夜间不守班的站,夜间(20~8时)混有滞后降水量时,因无法判断,按正常处理。

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③出现漏斗堵塞或固态降水随降随化,若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的差值百分率与其它正常时相当,则按正常处理;若自动站记录的降水量明显偏小或滞后严重,则该时段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④若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存在明显偏差,如有雨量自记记录,则该时段的小时降水量用雨量自记记录值代替,分钟降水量作缺测处理,如雨量自记记录也没有,则对应降水现象时段内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均作缺测处理。

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⑤使用自动站降水量编发报的观测站,有关降水量组和天气现象组必须配合一致。

若无降水现象,而从自动站Z文件读取有降水量时,在定时观测编报中,应人工将该量删除。

该情况在值班日记中说明。

11、A文件中,哪些站需要录入海平面气压?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2.2(6)的规定,只有编发02、08、14、20时4次天气报且报文中编发海平面气压的气象站才录入海平面气压。

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A文件中需要录入海平面气压的站,需在台站参数中将“观测项目”中的“海平面气压”选上,其它台站该项则不必选中。

天气报(或加密天气报)需要编发海平面气压组,只需在“定时编报参数”中,选中4PPPP 组即可。

12、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的风的记录会有差别,应以何记录来记录大风天气现象?答:在平行观测期间,大风天气现象按人工站、自动站分别记录,自动站转入单轨运行后,则以自动站的极大风速判断记录。

13、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中记录的大风数据与Z文件记录的极大风速及其时间不一致,应如何处理?答:在自动站采集正常时,可按FJ.txt记录的内容记录大风天气现象,FJ.txt的记录规定详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的相关内容。

由于现自动气象站采集器中无法存储大风记录,FJ.txt文件的数据是自动气象站采集监控软件(SAWSS)从每分钟采集的数据中判断写入的,若SAWSS因故关闭或采集不正常,都会造成FJ.txt记录不正常,所以FJ.txt文件不能作为大风天气现象的唯一依据。

①若自动站日极大风速≥17.0m/s,FJ.txt中无大风记录,可从Z文件中的时极大风速尽可能的判断记录,或通过随OSSMO 2004一并下发的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中的“大风现象查询”功能获取。

②部分厂家的自动站,有时会出现从采集器读取的每分钟数据中的出现时间与实际时间有偏差,致使写入FJ.txt文件中的时间与正点写入Z文件中的出现时间有时相差1分钟,此时若开始时间还迟于Z文件中≥17.0m/s的极大风速出现时间,则以Z文件的极大风速时间为准。

例如:3日FJ.txt记录为“200501031557 113 174”,而该月Z文件中,16时的极大风速为174,其出现时间为1556,则此时大风天气现象的开始时间由15时57分改为15时56分。

在上述记录处理中,若影响重要天气报和航空天气报告,可不统计错情,但需在值班日记中详细说明。

为尽量避免漏记大风天气现象和漏发大风危险天气、重要天气报,观测员必须随时注意实时监测大风数据。

14、地温观测中遇最高温度示度超出刻度范围,如何观测、记录与订正?答:新《规范》去掉了原规范中对温度表超出刻度的处理,这是因为不允许台站使用不在本站可能出现的温度范围的温度表。

若确有此情况出现,可用外推法估计读数,并用该仪器检定证中的最高温度值的订正值进行订正,此种情况在备注栏注明。

15、自动站相对湿度缺测或异常时,且气温可能低于-10.0℃时,湿度记录如何人工补测?答:当湿敏电容测得的相对湿度缺测或异常时:①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则用毛发湿度表进行补测,水汽压、露点温度用自动站气温和经过订正后的毛发湿度表读数反查求得;②若自动站观测的气温≥-10.0℃,需同时观测干球和湿球温度,用以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及露点温度。

此时不用考虑干球温度是否<-10.0℃。

16、因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时间不一致,定时观测中是否允许相互之间不匹配?答:不允许。

在定时观测45-60分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必须匹配。

例如:雾7时48分结束,某站观测能见度的时间为50~55分,尽管两者时间不同步,但此时能见度必须记录为小于1.0的值。

17、如何理解A文件规定中“电线积冰记录中有现象无直径、厚度和重量”的情况?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2.2(4)的规定处理,即对于连续一天或几天的一次积冰过程,也只抄录一次最大的直径、厚度和重量。

因此,现行规定不能出现“电线积冰记录中有现象无直径、厚度和重量”。

18、由于降水现象影响能见度小于1.0千米,是否必须加记视程障碍现象?答:不必。

但应按照各天气现象的特征综合判断记录。

19、自动气象站的记录有时出现海平面气压、水汽压、露点温度等与计算值不一致,应如何处理?答:在A文件格检审核中,有时会出现海平面气压、水汽压、露点温度等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自动气象站采集形成的数据不正确造成,即厂家使用的计算公式的精度所致。

若海平面气压、水汽压差值在0.2hPa,露点温度差值在0.3℃或以内,则不必进行处理,否则应重新计算正确值。

在现行软件中,已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即写入Z文件的水汽压、露点温度是重新计算后的值,海平面气压在定时观测编报或“逐日地面数据维护”中形成。

20、自动气象站本站气压缺测,若水银气压表和气压传感器高度不一致,用人工补测时,本站气压和海平面气压应如何处理?答:应将人工观测的本站气压订正到自动站气压传感器的高度上来,再以此计算海平面气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