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第二单元总结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第二单元总结

2、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的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二)体系的构成 注:还包括《凡尔赛和约》
名称
对奥
对保
对匈
对土和约
时间
疆域 (领 内 土) 容 政治
军备
赔款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 匈牙利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为南斯拉夫)
(三)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实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 上的战后国际体系。
美国努力营造的和平体系为何没能维持长久?
将本国利益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上
7. 对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华盛顿体系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
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宁曾评论道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 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2.作用: 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 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 山东问题的解决及原因:(华盛顿会议会外解决)
山东问题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主);美英和日本的矛盾(次)
6. 华盛顿会议结果:
哪国是最大的赢家?谁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何表现?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1)拆散英日同盟; (2)美国海军与英国并驾齐驱; (3)遏制日本在亚太的扩张; (4)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
他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是 ,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大国的博弈》
在巴黎和会上,以英法为主导,在惩治德国为首 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 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重新瓜分世界的统治新秩序。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战争与和平的知识点是⾼考历史考点之⼀,你都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了吗?为了⽅便⼤家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第⼀次世界⼤战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军事集团的形成。

(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盾⽇益尖锐。

⽭盾:英德⽭盾,法德⽭盾,俄奥⽭盾。

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

)③导⽕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①第⼀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②第⼆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德兰海战,⼤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

③第⼆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命,德国投降。

3、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正义性。

第⼀次世界⼤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的决定的。

⽽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影响:①对⼈类造成巨⼤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量。

③俄国⽆产阶级取得⼗⽉⾰命的胜利。

④⽆产阶级⾰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潮。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建⽴: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利、⼟⽿其签订了⼀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丹尔赛体系”。

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领⼟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盾,建⽴了帝国主义重新⽠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了很⼤的变化,在欧洲出现⼀系列新兴的民族独⽴国家。

高三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高三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高三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

在高三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一、古代战争与和平古代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古代战争主要以部落间的争斗为主,武力成为了部落拓展地盘的手段。

然而,也有一些伟大的文明在和平中得到了发展,例如古埃及、古中国等。

1. 古埃及与和平古埃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强大国家体系的文明之一。

尼罗河的氾滥使得古埃及人在农耕上获得了富足的收成,从而有时间追求艺术和文化。

古埃及法老统一了埃及,实行集权制度,并通过外交手段保持了与周边的和平。

2. 古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古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战争,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战国七雄之间的角逐等。

然而,在一些朝代中,如夏、商、周等,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

尤其是周朝的西周、东周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二、近代战争与和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代战争以两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伤害,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它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庞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崩溃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波及到了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们。

纳粹德国的对外侵略使得战争呈现出极端残酷和恶劣的一面。

三、当代战争与和平二战后,国际社会为了维护全球和平,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尽管战争和冲突在世界各地仍然存在,但和平与合作的呼声也在不断发出。

1. 冷战与和平二战结束后,冷战的持续影响了全球的战争与和平。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一战的爆发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二、一战进程和结果1、三条战线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2、四年战事及结果⑴战况及结果:年代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1915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19 16 重心转西战事惨烈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1917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1918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B插手欧洲事务;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①经济劣势: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3)三个阶段阶段时间主要概况影响第一阶段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西线:马恩河战役(英法—德),德军撤退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形成对峙局面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线陷入相持阶段,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略主动权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5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1916年关键性一年:重心回到西线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革命推动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基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3)方式:一方面谈判和幕后交易;另一方面扩军备战(4)表现:三对基本矛盾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表现: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扩军备战(3)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当时欧洲有关国家有哪些利益要求A 德:a 维护欧陆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b 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B 法:复仇,夺回欧洲霸权C 英: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D 俄:争夺巴尔干地区E 奥匈: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F巴尔干国家:反对外来奴役,争取独立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最主要矛盾);俄奥矛盾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同盟国:1882年德;奥匈;意德国是核心(2)协约国:1907年英;法;俄英国是核心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含义如何?原因?政策:“光荣孤立”含义: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原因:经济实力强大,掌握海上霸权长久以来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政策?欧洲大陆均势原则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三、巴尔干火药桶1.两次巴尔干战争2.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

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国耻日。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知识点总结: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

2.(1)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意、澳;协约国:英、法、俄(2)法德、英德、俄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巴尔干火药桶(1)1912年秋,由巴尔干同盟发动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2)1913年,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为抢夺胜利果实(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婓迪文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练习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被瓜分完毕是在()A. 19世纪70年代B. 18世纪晚期C. 20世纪初D. 20世纪20年代中期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1)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2)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3)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A. 1、2、3B. 2、3、4C. 1、3、4D. 1、2、3、43.(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能消极的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战争与和平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3)亚洲诸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2.实力变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1)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2)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3)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4)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1)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2)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爆发(1)引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2.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3.阶段4.评价(1)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虽然失败,但是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巴黎和会⒈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⒊地点:凡尔赛宫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6.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10.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2.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3.凡尔赛体系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5.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国际联盟(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2)时间:1919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生效(3)总部:瑞士日内瓦(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7)操纵:英法。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2)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华盛顿会议1.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2.发起国:美国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⒍操纵国:美、英、日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8.内容:【1】《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2)内容:①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②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2】《五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3)影响:①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英:丧失了海上霸权③日:受到抑制,但日本在一定区域内拥有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3】《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9.华盛顿会议的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10.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2.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3.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2)持续时间长(1929~1933年)(3)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②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②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②现实原因:政府软弱,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2)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3)内外政策政治上,①一党独裁统治②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经济上,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军事上,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思想上,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