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第一节现代旅游业一、旅游业的定义1、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联系纽带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

其中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客体,旅游业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2、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三、现代旅游业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思考:1、一个人要想成为旅游者应具备哪些个人条件?① 经济条件(即金钱)② 闲暇时间③ 动机(即旅游的愿望)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

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3、旅游空间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

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

4、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四、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⑴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⑵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旅游餐饮业、商业和娱乐业兴旺的基础。

⑶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2、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拉动经济发展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高二地理选修3

高二地理选修3

高二地理选修3地理选修3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深入学习和探索地球上不同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学习地理选修3,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一、选修3基本介绍地理选修3是高二地理课程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重点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

2.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了解水的循环、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3. 陆地生态与人类活动: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机制和调控措施。

4. 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5. 综合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地理选修3的学习意义学习地理选修3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拓宽知识面:地理选修3涵盖了地球的多个方面,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 培养地理思维:地理选修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环境意识:地理选修3的学习内容涉及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增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4. 发展实践能力:地理选修3强调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选修3的教学方法地理选修3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地理选修3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过程。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科学实验: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高一地理选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选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选修三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它既包含着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又具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地理知识可以分为天文地理、大地系统、社会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选修三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高一地理选修三的必背知识点。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首先要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体(主要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地球表面辐射而使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环境。

第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的力造成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造成威胁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是指地球地壳的震动和摆动。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地震的方法,并在地震来临时采取相应的避灾措施。

第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

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城市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特别重要,它旨在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中,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共同为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高二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门类繁多的学科,分为物质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向。

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一门选修课,地理选修3主要涉及气候与环境、资源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气候与环境1.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指地球上大气、水体和陆地等相互作用的系统。

其中,大气层是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太阳辐射是推动气候系统运动的能量源。

2.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

3. 气候类型地球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这些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以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以来的变化趋势,也包括近年来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资源与环境1. 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在地球上是不均匀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问题与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为了保护环境,需要加强环境意识,推动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三、人类活动与环境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过程。

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工业化与工业发展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工业发展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1.旅游的概念:旅游是指人们为了娱乐、放松、教育或其他目的而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点参观、游玩、居住或其他活动。

2.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

旅游业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市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3.旅游的分类:旅游可以按照时间分类为长途旅游、短途旅游和近距离旅游。

按照目的地分类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境外旅游。

按照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探险旅游。

4.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设施三大类。

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社会设施包括酒店、旅游服务中心、交通设施等。

5.旅游的影响因素:旅游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政治稳定等;经济因素包括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等;社会因素包括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等;环境因素包括景区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

6.旅游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财富。

社会方面,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环境方面,旅游带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7.旅游开发的原则:旅游开发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要保护好自然环境,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同时也要保护好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8.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是旅游行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和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最佳的旅游线路。

线路规划需要考虑景点的时间安排、交通工具的选择、住宿的安排等因素。

9.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在线旅游预订变得更加方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教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遗产性质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八达岭--北京长城——山海关--河北长城——嘉峪关--甘肃明清故宫——北京--北京明清故宫——沈阳---辽宁莫高窟---甘肃平遥古城--山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苏州古典园林--江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颐和园--北京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天坛---北京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大足石刻--重庆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丽江古城----云南龙门石窟---河南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明清皇家寝陵——清东陵、清西陵-河北明清皇家寝陵—盛京三陵--辽宁云冈石窟---山西庐山国家公园--江西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山东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黄山--安徽武夷山---福建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要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海洋的地理分布、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因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时代与地层的划分。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全球化:- 工业的分布特点与工业区位理论。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环境保护政策与公众参与。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选修3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地球环墶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气候与水文地质,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

在这篇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对地理选修3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1. 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地球环环境系统是指地球大气、水、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维持了地球环境的动态平衡。

地球环境系统的演变受到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2.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形态和地质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构造、地震构造和火山构造等。

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受到地壳构造运动和内部热源的影响的,它直接影响了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地貌是指地表的自然形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等。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其与地球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 气候与水文地质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平均状态的总和,主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和风等要素。

气候对地球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和水文学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水等水文地质要素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和运动规律。

气候与水文地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其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严重破坏性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干旱、风暴和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规律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上便是地理选修3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

(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

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

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一黄山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

(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

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二夏威夷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

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文、土地利用等地域差异(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分界线②农业与畜牧业分界线③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④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四巴黎1 位置:塞纳河中下游,法国北部的巴黎盆地中央,是世界十大名城之一,有世界花都之城,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巴黎的主要建筑: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左岸)、巴黎圣母院(塞纳河西岱岛上)、凯旋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

爱丽舍宫、卢浮宫(收藏了蒙娜丽莎、维纳斯、胜利女神)都位于塞纳河右岸3 巴黎古迹的布局体现了欧洲文化特点:主要建筑大都位于城市广场的中央。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评价1 旅游资源评价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分析、比较和评判。

2 旅游资源评价包括资源本身、资源环境、开发条件三个方面。

3 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包括: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和规模三个方面。

4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包括:环境容量状况、环境质量状况和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

5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1)区位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2)客源市场条件(客源存在时空变化,在时间上,客源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旅游淡季和旺季;在空间上,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决定客源的分布密度,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规模大、社会经济条件好、接待能力强的地区吸引力大,客源范围就广、数量就大);3)其他开发条件:包括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

6 游客流量超过环境容量可采取的措施:1)在饱和区收取门票之外的附加费,附加费随游客流量的变动而上下浮动;2)在饱和区设置限流设施,一旦游客流量超过旅游环境容量,则停止游客进入。

第三章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第一节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1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它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点建设来合理发展旅游业,包括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等设施的开发顺序、发展规模与水平、空间布局等进行合理安排,以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多种需求。

2 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等。

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1)突出景观特色;2)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3)维护生态平衡;4)最佳综合效益。

4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1)景区形象;2)功能分区(同心圆功能分区模式,即将旅游景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3)空间布局(交通规划首先要方便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和可靠,还要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服务设施的规划,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有的服务设施需要集聚,有的需要分散,布局时需要具体分析)第二节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1 查找、收集旅游资料与信息的途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旅行社及亲朋好友。

2 旅游地信息的内容:1)旅游资源的特色;2)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3)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4)旅行费用。

3 选择旅游线路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丰富的旅游体验,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4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1)适应市场2)突出特色3)讲究韵律4)“冷热”兼顾5)发展创新6)安全可靠。

5 怎样选择和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1)根据经济收入,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2)应尽可能多的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串联成环形(或多边形)线路,避免行程的重复;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要劳逸结合;4)突出主题。

6 旅游必需品:1)身份证;2)必要的衣物;3)常用药物,小针线包;4)照相机,胶卷,还可根据需要带上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地图、帐篷、睡袋等;5)必要的经费;6)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7)买一份旅游保险。

7 旅游不安全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①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突发性自然灾害,②部分凶猛的野生动物、有毒植物和昆虫,③环境因素等引起的疾病;2)社会环境因素: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乱、犯罪活动、火灾及旅游设施管理不当等。

8 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三个要素: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不安全的旅游环境和行为在同一时空相遇。

9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1)增强安全意识;2)消除不安全因素;3)控制不安全行为;4)加强救援。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第一节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1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全球而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也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 现代旅游业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人们追求享受和个人发展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

(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和旅游空间的扩大化)3 十大旅游目的国:法国、西班牙、美国、中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墨西哥、奥地利。

4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1)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2)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3)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5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1)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2)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6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2)可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3)促进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7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消极影响:1)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2)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8 如何减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1)使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与旅游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2)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争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1)旅游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2)旅游推动了对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

2 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1)对动植物的影响,使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野生动物的捕食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