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如何降水体中的氨氮?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如何降水体中的氨氮?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如何降水体中的氨氮?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质污染物质,对水产养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下是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几个主要影响:氨氮会影响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使得鱼类的呼吸系统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削弱鱼类的免疫系统,增加其感染疾病的风险。

氨氮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高浓度的氨氮会影响鱼类的摄食量和消化吸收,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

同时,氨氮也会影响鱼类的生殖系统,降低其繁殖能力。

氨氮会引起水体的酸碱度变化。

当氨氮浓度较高时,会使水体变得更加酸性,从而影响水中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

氨氮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氨氮是一种营养盐,过多的氨氮会促进水中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繁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质变差,对水产养殖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正常运营和高产量,必须控制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健康。

关于氨氮的限值氨氮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 0.2mg/L,氨氮含量超过2.00 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试用教材《池塘养鱼学》介绍,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 0.5 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 0.1 毫克/ 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的污染。

氨氮含量一般不宜超过0.5 毫克/ 升,氨氮含量超过2.00 毫克/ 升,鱼类出现氨氮中毒症状是肯定的。

氨氮检测结果如何降低水产养殖中的氨氮?降低水产养殖中的氨氮浓度是保持水产养殖环境健康的关键之一,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方法:定期更换水:定期更换水可以有效地将积累的氨氮排出,减少水体中的氨氮浓度。

更换水的频率取决于鱼塘的大小、密度和饲养种类等因素,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水。

水质处理剂:一些水质处理剂可以帮助减少氨氮浓度,例如硫酸铜、硫酸亚铁、氯化铵等。

这些剂可以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将氨氮转化成较为安全的物质,但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废水和饲料残渣,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会给水产养殖业产生危害。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技术。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高浓度的氨氮会使水体的氧含量降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生生物受损: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受到限制。

3. 养殖效益下降:氨氮污染会使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免疫力下降,易患病死亡,减少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生物物种来降解和吸收氨氮,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对氨氮进行硝化转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也可以通过放养一些具有氨氮利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水稻苗和苔藓等,通过吸收氨氮来净化养殖水体。

2. 物理-化学方法:采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处理氨氮污染。

通过通风和曝气等方法,将水中的氨氮气化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氨氮。

3. 循环农业技术: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氨氮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农田和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4. 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氨氮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氨氮污染问题。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整饲养方式和投喂量,减少废水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和浪费。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氨氮污染带来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解读水中杀手“氨”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一、氨的产生途径: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在较低浓度下: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为 了防止养 殖水 体氨 氮含量 过 高 ,除了定 期检 测水
中氨的指标 外 ,还要注意 : ( 1 )加换新 水 。适 时加注新 水 或换去部分老水 ,是最 直接 、经济而快捷有效的办法 ; ( 2 )增氧 。高 温季节晴 天中午开启增 氧机 曝气 ; ( 3 )生
六 氨氮控制指 标
的皮 、胃、肠道 的粘膜 ,造成 渗透 调节失调 ,引起 体表和 血呈 红色 ,最 为明显 ,其次是臀鳍基部前端 、眼眶外缘 、 内部器官 充血 ,表现 出与 出血性 败血症相似 的症状 ,造成 鳃盖边缘和 口腔 充血呈红色 ;体色变浅 ,体表 粘液增多 , 鱼类大批死亡 。 鳃 丝呈 紫色 。解剖 腹腔 可见 血色 发暗 ,紫 而不 红 ,肝 、
发生。在养殖水域存 在的有害物质 中 ,氨氮 比亚硝酸盐和 多 ,透 明度低 ,一般 在3 0 c m以下 ;二是水质 老化 ,没有 硫 化氢等对水产养殖 的危害事故更频 发 ,带来的经济损 失
更 巨大 ,氨氮 已成为养殖鱼类 的隐性杀手 。


氨氮的危害
四 氨氮中毒症状
由于氨对水产动物 的毒 害依 其浓度不 同而不 同,氨氮
1 . 慢 性 中毒 症 状
白天有浮头现象 ,采取增 氧措施 效果不明显 ;易发鱼
进入鱼 体 ,损伤鳃表 皮细胞 ,使血液和组织 中氨的浓度升 病 ,即使对症 治疗但效果很差 ,即使 鱼病 治疗 好后很快又
高 ,降低血液的载氧 能力 ,使鱼呼吸 困难 ,食 欲减退 ,影 复发 ,病鱼死亡较快 。
氨 氮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以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一 种 是 氨
强 的毒 害性 ;另一种是铵 ( NH ),又叫离子态氨 ,对水 产动物 无毒 。由于氨具有 较高的脂溶性 ,能通 过鳃和皮膜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是一种水质指标,是指水中以氨(NH3)和离子态氨(NH4+)的形式存在的总氮的含量。

在水产养殖中,氨氮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水质问题,它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 造成鱼类死亡水产动物对氨氮污染很敏感。

当水中的氨氮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时,会对鱼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氨氮的毒性主要是由离子态氨引起的,当水中的氨氮浓度超过0.05mg/L时,就会对鱼类造成毒害。

2. 影响鱼类生长氨氮污染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降低鱼类的体重和体长。

长期处于高氨氮浓度的环境中,鱼类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 降低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氨氮污染会对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鱼类在高氨氮浓度环境下,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害,从而影响鱼类的健康和品质。

同时,氨氮污染还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营养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1. 曝气法曝气法是一种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通过将水体曝气,促进氨氮的氧化,使其转化为硝态氮,达到降低水中氨氮浓度的目的。

2. 生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是将水中的氨氮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

该技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好氧处理需要供氧,厌氧处理则不需要供氧。

生化处理法的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但需要一定的投资和运营费用。

3. 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将具有氨氮吸附和代谢能力的植物引入水体中,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生物组织中的氮素和碳水化合物。

植物修复法的优点在于投资和运营成本低,同时还能起到美化水质、增加氧气、减少水生植物病害等其他作用。

4.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氨氮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利用光合有机质自然降解氨氮,从而达到降低氨氮浓度的目的。

该技术不需要投资和运营成本,但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进行治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如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等。

其次分析了影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的因素,包括养殖水体流速、温度、养殖密度等。

然后介绍了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包括常见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如纳米材料技术。

通过对这些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加强氨氮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产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氨氮污染、水产养殖、危害、影响因素、处理技术、常见处理方法、新型技术、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池塘和水体中的氨氮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氨氮会直接毒害水生动物,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氨氮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导致水体缺氧,加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氨氮会促进水体中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藻华爆发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处理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种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

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氨氮是水生生物的致命毒素,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 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和水产养殖环境。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止氨氮中毒及应对措施氨氮是池塘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俗称“分子氨”)和铵离子(NH4+,又称“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

其中分子氨对鱼虾是有毒性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和就称为总氨氮(TAN),二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pH值和温度。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当分子氨(NH3)通过鳃进入鱼虾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虾氨氮排泄的负担。

氨氮在血液中浓度升高,血液pH也会随之上升,造成鱼虾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鱼虾的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功能,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致使鱼虾窒息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总氨氮(TAN)≤0.02mg/L,在此范围内,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繁育造成影响。

若水体0.2mg/L≤分子氨(NH3)≤0.5mg/L时,鱼虾会中毒,影响摄食、生长,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养殖效益下降;分子氨浓度(NH3)≥0.5mg/L,对鱼虾毒性极大,很容易造成鱼虾死亡。

防止水体中氨浓度过高,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分子氨的含量一般控制在0.2mg/L以下。

养殖水体氨氮的来源主要是四方面:1、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后产生的氮大部分以氨氮形式存在。

2、水生动物的泌氨作用。

养殖生物密度越大,泌氨作用就越高,水体氨氮也大幅增加;另外在缺氧情况下,含氮有机物、硝酸盐、亚硝酸盐通过厌氧菌作用产生氨。

3、氮素化肥的引入,如尿素、碳铵、氯化铵等;使用地表水养鱼的地区地表水的污染造成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4、通常我们喂养吞食性鱼类都是用颗粒饲料,但是由于投喂量大,氨元素在鱼池中也在不断增加,而大部分是以非离子态氨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相关专题:
水产养殖
时间:2012-03-13 15:25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xxxx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

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

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

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
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

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

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予(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

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2.加换新水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在池塘中使用“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益菌王”或“虾乐康”,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乳酸菌素,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活化利生素”、“特效活菌净水王”、“复合利生素”、“益菌王”、“活水素”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抛洒“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其他措施种植某些水生植物,其根须可吸收水体或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控制水体pH,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在池塘中混养少许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等,减少池塘中有机碎屑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