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在汪曾祺的这几篇文中从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喜爱。
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习俗。
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规规格格中长大的,在一个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长大的。
真羡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羡慕他们即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怀念和细心品味回味的东西。
汪曾祺的文中总给别人舒适、亲切、淳朴、自然的感觉,不仅使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还是没经历过如此多习俗的我有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她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轻轻的给小孩讲着睡前故事。
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兴奋,有一点轻松。
回想着读过的每一句话,虽不是最华丽的语言,不是字字推敲写出来的语言,但这种猫不可言的东西却让我乐在其中。
总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读来非常喜欢。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精选17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精选17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汪曾祺散文》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篇1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
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
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
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
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
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8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我第一次碰触汪老先生的文字。
之所以用“碰触”是因为我无法在匮乏的词库里找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久违的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细珠润语。
汪老是经过那场革命考验过的人,却在字里行间有着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细润;不同于秋沅的诙谐。
这点在于我是难能可贵的。
品着品着,伴着午后微暖的阳光,透过窗拍打在我的身上。
我恍惚间有种假设即假设离,童真,无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间有种赤足漫步于沙滩边,捡拾水花清润的触感,那种幸福的温度,是无法言喻的。
试想着,有个足够亮堂的花园,生长着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苏;栖息着土蜂,蝉,天牛,螳螂,斑鸠如此种种生灵的乐土,我的童年可以畅快淋漓,无畏的度过,那必是一个优美的意境;试想着,有个足够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墙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贴水飞的野鸭子,撑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扑打的鱼鹰,我必可以在那里——水乡高邮。
肆意的赤足奔跑,听凭将那冷冷的笑声与烦恼都改写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阳光。
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探究着,这苍劲的笔锋必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风吹过,雨淋过,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兰;霜欺过,雪压过。
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绿荷。
另一方面,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乐观幽默的语言为何书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化*革命,就像在冬日黝黑却坚韧的树枝,在寒冬映衬下宛假设水墨画的树枝,突兀的生长着一朵极艳丽饱满的花。
那花是毫不忌讳的长着,如此骇俗又如此平实。
使人在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无疑对它的遭遇感到可惜;在可惜之余又为它产生敬仰和畏意了。
再准备从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时,却再也离不了那种纯洁,真实朴实的语言。
它虽没有如我最爱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发暖暖光辉的珍珠,打磨着我柔软的心,却也有闪烁着正义和尊严,友谊和爱,继而成为引领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净土。
精选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8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8篇)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
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
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
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
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
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
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
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
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
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汪曾祺是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
阅读了他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受感动,以下是我对其中十篇作品的读后感。
1. 《乡愁》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愁带给人的疼痛与欣慰。
我读到文章中描述的那片土地、那些人物,仿佛置身其中,深深被乡愁的情感所触动。
通过这篇作品,我发现乡愁是一种让人情感复杂、思绪万千的体验。
2. 《故乡》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个角落,而汪曾祺以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故乡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他通过回忆和瞬间的描写,把我拉回了童年时光,让我再次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陪伴。
故乡是我的根,也是我永远向往的地方。
3. 《春天里》春天是生命的象征,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他通过对春天中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力量。
春天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4. 《岁月如歌》岁月如歌,唱着漫长的时光和瞬间的欢乐与悲伤。
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通过对时间的沉思和对人生的反思,给了我很多启示。
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时间的流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怎样把握住每一个时刻,珍惜眼前的美好。
5. 《夏夜》夏夜是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的美丽与静谧。
他通过对夜晚中的景物和声音的描写,让我感受到夏夜的温度和宁静。
夏夜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空间,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
6. 《山村教师》在这篇作品中,汪曾祺以他平实的笔触描绘了山村教师的辛勤与奉献。
他通过对教师为人师表的点滴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山村教师的工作虽然艰难,但他们用心灵的火光照亮了山村的未来。
7. 《深秋》深秋是一个充满金黄和寂寥的季节,而汪曾祺在这篇作品中以他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深秋的美丽与忧伤。
他通过对秋天中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宁静和温暖。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汪曾祺散文》是我20某某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
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
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
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
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
《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
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
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
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
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
难道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
答案是:自由、时事。
兵荒马乱,前方抗战,云南联大的学子们却是清净活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泡茶馆》中的茶馆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名目繁多,为学生们提供了休闲读书的好去处。
有同学从早到晚泡在茶馆,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馆,深夜才回宿舍。
绍兴的老板惜才爱士,会资助学生奢侈的去南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跑警报》中,虽然警报声声刺耳,而学子们更多地在警报声中寻出了乐趣。
一位姓马的同学在每次跑警报时,不忘带上一壶水,一点吃的,还要夹上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
哲学系的研究生在跑警报时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学。
“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故此,每次解除警报时,他都会细心查看路面,还真有两次捡到了金子,由此实践了自己哲学的合理性。
更有一位罗同学,在别人都去后山躲警报时,自己一人逍遥自在地在宿舍楼里洗头洗衣,因为此时,没有人和她争抢。
形形色色的学子,诙谐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记》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县,去看一眼现实版的桃花源,虽然世人都说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慰藉一下多年的畅想也是可以的。
还有岳阳楼,“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那么多岳阳楼的诗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响最深远的还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恰恰从没有去过岳阳楼,从没有看见洞庭水,却写的如此千回百转、荡气回肠,难得,难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写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铜人雕塑,游客们为了借染好运,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复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铜漆凋落,格外显眼。
作者似乎不太认同这样旅游习俗,而回顾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我倒觉得摸摸也无妨,游客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总得亲手碰触一下历史,这样才不留遗憾吧。
我是喜欢吃葡萄的,正应了一句广告“酸酸甜甜真好吃”。
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
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
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
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
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
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
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
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把感情放在一粒尘埃上。
”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合上书的心情,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了。
洁白的封面略是一点粗糙,点点红粉染缀其中一角,几根粗细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条穿插其间,轻轻抚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们说,散文,有松散的形式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谓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字质朴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来,道家常,讲故事。
从书画到文学,从文学再到戏曲,更有从美食到花木果蔬,还有家乡与那所南菁中学。
生活的一切,其实不过为这些微小细腻的事物而构造的。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
”就像张爱玲的一篇《私语》一般——你听我说,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来。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话特别迷人:“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
我未曾见过梨花,也不曾看过苹果花的风采,但读了这一句,我却犹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们或许开在低矮的枝头,展开洁白的花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的这句诗早被我们吟诵了千百遍,而将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点点弯细玲珑,固然妙意只增不减。
那种美感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坠入我目帘,而汪先生又并未写下太多艳丽的辞藻都大说一通,这种微妙的感觉实在是让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当你蘸上清淡的水,当淡墨悄然融合,情感溅落宣纸上,才能慢慢渲染弥漫开来。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园中百花起舞,各种花朵都不过轻写一个短句:“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好像在文字中,花儿们都换上裙装化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与宿命,却又各不相争,演绎自然和谐之乐。
每一朵花儿,每一颗露珠都被赋予了生命,在平白轻述的文字跳跃。
是那样的细微,却又那样的缠人。
不是豪放,也不是艳丽而是情感的缱绻将美丽压成一张张纸。
抚摸书页,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赋予我们什么?一顿食物,一场天气,一次旅行?我们总说,要用心体验生活,要细细观察,多多思考。
从不凡归属平淡,从浩荡终归细节。
或许生活不过是一片花瓣一个枕头,一支笔,一张纸,写下我们的故事,写下我们微弱的感触。
我愿执笔轻描,从细节看生活。
看了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的人还看了:
1.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6篇
2.汪曾祺经典散文选读后感3篇
3.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3篇
4.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5.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