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食文化与翻译策略
浅谈川菜菜名英译原则及策略

MING RI FENG SHANG309文 教 研 究文|宋丽娟 何大顺浅谈川菜菜名英译原则及策略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餐饮文化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更是享誉世界。
在这个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时代,将川菜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的英文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根据川菜菜名的特点将其进行分类,并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出了川菜菜名英译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川菜菜名;目的论;英译方法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
川菜作为八大菜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深受群众喜爱。
作为四川文化的一张名片,川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但目前有些川菜菜名翻译很不规范,给餐饮文化的发扬光大带来了一定障碍,因此怎样将川菜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的英文显得格外重要。
一、川菜的特点1、川菜的命名川菜讲究色、香、味、型、器俱全,自古以来就有“巴人善食,蜀人善烹”的说法。
川菜不仅做法讲究,而且命名也十分讲究,其菜名浓缩了博大精深的烹饪技巧和 地方特色。
它们或以川菜发明者的名字命名,比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东坡肉;或以历史故事和传说命名,如:灯影牛肉、叫花鸡;或以地名和景点命名,如:广汉连山火锅肉、合川肉片;或以原材料或者烹饪方法命名,如:红烧牛肉、干煸四季豆等。
2、川菜菜名的分类川菜菜名各具特色,主要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两类。
前者真实地反映出菜式的原料搭配、刀工火候、烹饪调味以及摆盘器皿等,重点突出菜品的主料名称,如:水煮鱼、泡菜鱼、鱼香肉丝等。
而写意型命名则注重“形、音、意”方面的意境,这类川菜菜名承载着特有的川蜀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成都元宝鸡、担担面、军屯锅盔等。
二、目的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Hans Vermeer 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作为功能翻译学派的主题理论,“目的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整个过程;2)连贯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3)忠实法则,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与原文。
论川菜英译中蕴含的文化现象的处理

论川菜英译中蕴含的文化现象的处理作者:李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7期摘要:川菜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有巴蜀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人民风俗习惯等都造就了川菜的发展,小小的川菜中浓缩了巴蜀人民的烹饪技艺,也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特色。
而一个好的菜名翻译,不仅要被外国人所接受,而且需要宣扬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对川菜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因而翻译方法需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应相互结合,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力求让翻译做到“信”“达”“雅”。
关键词:川菜;英译;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29-03正如W.B. 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扬我国的文化,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并喜欢中国文化,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译者作为两国交流的“媒人”不仅要熟悉两国的语言,还要了解两国的文化。
但正如霍夫斯泰德的价值尺度理论分析的一样,中国与其他国家确实存在着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既是交往的阻碍又是契机。
本文之所以从川菜英译的角度来看中英文化差异的处理,是因为川菜菜名浓缩了四川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地方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
川菜中有许多历史悠久、意义考究的特色小吃和菜肴,如“担担面”“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等等,这些菜名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中国人共知的餐饮文化的重要部分。
这些川菜大多都以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口感、人名、地名等几种类型来翻译,但是百菜百味的川菜不仅要传递原料、烹饪方法等信息,便于顾客点菜,同时还要翻译出其中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川菜命名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将川菜进行分类,并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将“直译”“音译”“意译”“释译”等翻译策略运用于翻译川菜的过程当中。
重庆美食文化英语 PPT

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 锅,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 火,尽管堂子装修的不好,甚至没 有堂子——美女在这个时候也从不 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个 香哦;西装革履的绅士,放下公文 包,呼-呼-呼,三下五除二的就把 一碗重庆小面吃尽。面摊前,男女 老少——有白领,有棒棒,有小学 生,等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 不论身世,不论地位,为的就是一 碗重庆小面。
5 Other food in Chongqing 6 summarize
2. The Hotpot in Chongqing
The Chinese hotpot boast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In fact, it is the most famous and favorite dish in Chongqing. This is the home of hotpot and hotpot in other places is not authentic, say Chongqing natives, just a reproduction of the masters.
最新 饮食文化的川菜菜名翻译研究-精品

饮食文化的川菜菜名翻译研究1川菜菜名翻译的原则通过分析常见的川菜菜名误译的原因,不难发现要保持川菜菜名的英译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示菜品本身和川菜的文化,要根据菜名本身体现的内容,价值观以及命名时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综合考虑。
这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更加全面细致地将川菜菜名翻译成英文,而避免引起外国读者的误会。
1.1保持川菜饮食文化内涵作为饮食文化传播的手段,川菜菜名的翻译必然要符合川菜所处的饮食文化。
虽然中西方文化不能完全一致,但是菜名翻译的特殊性要求这样的翻译本身应该达到传播饮食文化的目的。
为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共鸣,译者应该尽量考虑两种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译入语的文化。
因为文化内容不仅能够影响读者对于菜品的兴趣,也能够通过菜名的英译影响读者心理反应,所以在文化内容上保持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1.2综合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因素川菜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的。
在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有的菜品或者有的菜名翻译也许得不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容纳。
这时候的翻译应当充分考虑西方的价值观,因为译文服务的对象就是英语文化中的读者。
尽管在中西方价值观中寻求平衡以更好地翻译川菜菜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够化解由价值观不同带来的理解偏差,甚至是理解上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将川菜的饮食文化以西方价值观所接收的方式传播出去。
1.3保持菜品名的吸引力和其他文本的翻译不同,菜名翻译必须和菜品本身一样,能够引起人的食欲。
川菜讲究色香味俱全,那么相应地,菜名的翻译也应该尽力在表明菜品原料与做法的同时突出菜品的特色。
这就需要在重意和重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了。
菜名的翻译偏向哪一方都不太合适,太重意使人不明白菜是什么菜;太重形又会过于直白,无法表现出菜品的美。
2川菜菜名的翻译策略川菜菜品名称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是由于川菜本身品种繁多,菜名来历复杂这一特点决定的。
川菜菜名的翻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应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单中所包含的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如:原料、烹饪方法、特点等。
分析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翻译与策略

汉语食品名称蕴含丰富的文化 信息,翻译时易产生文化误解 或信息丢失。
02
文化翻译需要遵循“忠实、通 顺、传神”的原则,确保原文 信息准确传达。
03
针对不同类型的汉语食品名称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 直译、意译、音译等。
对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建议
01
02
03
深入了解源语言文化背景,准确把握 食品名称背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食品名称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一个准确的食品名称翻译能够真实地传递出食品的文化内涵, 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策略,探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和传递食品的文化 信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结合实 际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汉语食品名称文化翻译的策略和建议。
文化对接
音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食品名称的文化对接,尽可能保 留原文化的发音特点和韵律节奏。
创新性
音译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根据原食品名称的发音特点和文化 内涵,创造出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目标语言的表达形式。
04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跨文 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色、香、味、形、器的 和谐统一,强调食物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价值。
05
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翻译 策略选择
保留原文化特色
01
保持原汁原味
02
传递文化信息
03
促进文化交流
在翻译汉语食品名称时,应尽量 保持原汁原味,保留其独特的口 感和风味。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一、音译英音译是将中文拼音或汉字读音直接转化为外文之中相似或相同的音节、发音的方法。
在翻译中,我们通常可以将中文菜名直接用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比如,“披萨”(pizza)、“米饭”(rice)等。
但是,这种方法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
二、意译英意译是根据中文名称的意义和特征,结合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等因素,把其含义翻译成外语,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1.文化信息的意译中式菜名经常直接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域相关联。
以糖醋里脊为例,里脊是猪肉的一种做法,是北方地区的传统烹饪方式。
而糖醋是一种酸甜味的调味汁,由米醋、冰糖、生姜等食材煮制而成。
因此,糖醋里脊的英文翻译应该是“Sweet and Sour Pork Tenderloin”,这种翻译方法即保留了中文的味道,同时也传达了东方的文化内涵。
2.餐品特色的意译有些餐品名称具有独特的特色,如“葱油饼”、“剁椒鱼头”等。
这些名称通常都有着清晰的特色,表达了菜品的主要味道和特征。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类似于“Fried Onion Cake”或“Fish Head in Hot Chili Sauce”的翻译方法,让外籍客人更容易理解和懂得这些菜。
三、字面翻译法直接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保持原语言的句法和词汇表达。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名称比较简单,没有文化和语言色彩的菜名。
例如,“酸辣汤”直接翻译成“Sour and Hot Soup”、“黄瓜拌粉丝”直接翻译成“Cucumber Mixed with Vermicelli”。
四、巧用美食名词有时候中文名称非常独特,难以用传统翻译方法来表达,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美食名词作为替代。
比如,“麻辣烫”也可翻译成“Spicy Hot Pot”、“肉夹馍”也可直接翻译成“Chinese Hamburger”等等。
总之,在翻译中式菜名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了解菜品的制作过程和食材搭配,其次应该注重菜名的文化和语义信息。
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的英译原则与方法

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的英译原则与方法摘要: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其菜肴名称丰富多彩,译者要了解每道菜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才能精准地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本文浅析了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与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菜名英译原则具体方法一、中国菜名的英译原则1.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国菜的过程当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
比如,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
这些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
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
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中国的jiaozi,lo main,chow fan,tofu 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
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
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如炒粉(chow fun)、炒饭(chow fan)等,为西方人所接受。
为便于西方人理解,译者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
例如:牛肉炒粉(chow fun of beef)、扬州炒饭(Y angzhou chow fan)等。
2.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上释义口味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例如:湖南牛肉(Hunan Beef)thin slices of beef sautéed with black mixed vegetables in chef’s spicy hot pepper sauce 苏州熏鱼(Deep-fried Salmon,Suzhou Style)marinated salmon slices in the sauce of scallion,ginger,sugar after being deep-fried3.对菜名中包含原料的,采用直译原则。
“信达雅”原则在川菜菜名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信\达\雅”原则在川菜菜名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杨惋邱陈达来源:《职业时空》2010年第12期摘要:川菜菜名浓缩了四川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地方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
但是形形色色的川菜菜名翻译经常让外国友人产生误解、看不明白。
川菜菜名是进入四川文化的一扇大门,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主要讨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对川菜菜名汉英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川菜菜名;“信、达、雅”原则;翻译中国有八大菜系,川菜排名第三。
川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以成都和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俱全,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川菜口味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菜名的多样性,川菜菜名对四川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川菜菜名的翻译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翻译界,有许多种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Eugene A. Nida)“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观点,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方法以及我国翻译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文学翻译家傅雷的“形似神似”翻译标准观等,这些理论、方法和策略都对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译学界以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最具代表性。
菜名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表达形式,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严复的三字标准的指导下,川菜菜名的翻译应做到“准确”、“通顺”、“简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一、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与川菜菜名的英译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主张“‘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重庆美食文化与翻译策略
作者:闵西鸿, 张建英, MIN Xi-hong, ZHANG Jian-ying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外语系,云南昭通,657000
刊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年,卷(期):2014(1)
1.杜莉城市餐饮文化特色与"美食之都”建设探讨--以成渝两市为例 2011(03)
2.田桂玲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看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2010(09)
3.杨莉浅谈彼得·纽马克的文化范畴理论与翻译方法 2008(01)
引用本文格式:闵西鸿.张建英.MIN Xi-hong.ZHANG Jian-ying重庆美食文化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