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一词多义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⑤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②臣妾..于吴者: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留侯论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情感态度价值: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
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
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高中语文_留侯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完成一下任务:1 检测预习情况,了解写作背景。
2 了解苏轼和张良其人,了解其主张。
3 学生讲解张良拾履的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在群雄并起、风云突变的楚汉争霸之时,一位文质彬彬、状如妇人之人却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一代君王,他就是刘侯张良,张子房。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就是苏轼满怀敬仰之情写就的《留侯论》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划线文言词汇(注意词类活用)。
第一段: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卒然临之而不惊此其所挟持者甚大第二段: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第三段:其平居无罪夷灭者而其末可乘其间不能容发其身之可爱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然后可以就大事第四段: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必能信用其民矣其君能下人臣妾于吴者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第五段: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非子房其谁全之。
第六段: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二)诵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文言知识并进行疑难问题梳理。
二、文章分析1、苏轼认为张良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3、本文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苏轼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结合你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忍”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的检查和反馈阶段,大约5分钟。
教师要设置针对本节课知识点设置适当的、多角度、灵活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做答,并当堂让学生展示,让学生相互评价,再次暴露学生对本节课还存有哪些疑惑,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解疑。
课堂总结大约1分钟。
学生先对本节课做出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刚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串。
并要做到补充总结,提炼其中解题方法和学科思想,进而使知识达到升华。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1导学案教师版

1、不称其志气2、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不与他的志向气度相符2大概
活动二:
教学内容: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目标:概括各段大意,关注概括各段大意方面的技巧
小组合作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方法归纳:
变式巩固:
【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读书人2安居(安分守己)被杀
•3也没有什么办法4实施法令严厉
•5当它走向末路时6不能忍受忿恨之气7个人
•8称心9情势危急10富贵人家的子弟11不肯死于盗贼之手
•12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
•13超出世人14只,仅15因为16一定
•17使……受挫18如果19年轻人
4.理解第四段词义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⑤()沛公安在
二、【自我反思】
文言实词应该怎么积累,积累什么
三、【前置性补偿】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1、郑伯肉袒牵羊以逆2、其君能下人
3、必能信用其民矣4、遂舍之
5、且夫有人之志6、是匹夫之刚也
7、非有平生之素8、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9、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1赤膊 迎接 2屈于他人之下 3使……信服
•4放弃进攻郑国 5 再说
•6普通人 7早有的交情 8使……受惊扰 9使……恼怒
方法归纳:
1、多多积累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高三语文教案:《留侯论》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留侯论》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三语文教案:《留侯论》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留侯论本课话题——勇猛与忍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
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2.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雨果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圯.上之老人( ) 卒.然临之而不惊(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 )倨.傲( ) 鲜腆..( )( )肉袒.( )【答案】 yí cù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 t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答案】 (1)“卒”同“猝”,突然 (2)“见”同“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临⎩⎪⎨⎪⎧卒然临.之而不惊( )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微⎩⎪⎨⎪⎧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勃,三尺微.命(《滕王阁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答案】 (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 (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小/动词,(如果)没有 (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________(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________(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________(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________(5)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6)油然而不怪.者( )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2)名词用作动词立王,称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屈辱(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使……发怒(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1.读准字音(1)圯.上之老人(y í) (2)卒.然临之而不惊(c ù) (3)刀锯鼎镬.(hu ò) (4)虽有贲.、育(b ēn) (5)倨.傲(j ù) (6)鲜腆..(xi ǎnti ǎn) (7)肉袒.(t ǎ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匹夫见.辱:被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腆,厚;折,使……受摧折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平时早有的交情 (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微⎩⎪⎨⎪⎧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略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俾倪,故久立,微.察公子:暗地里(2)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误过.故人庄:拜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古义:值得爱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卒然临之而不惊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
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
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而项籍之所以..败者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其君能下人..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C.其身之可爱..D.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
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
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D.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解析】A项,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B项,军,军队驻扎;C项,王,称王;D项,下,居人之下。
【答案】 A6.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B.慈父见背C.是以见放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陈登云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所犯的罪过,“且”表示更进一层,前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当然,也可根据主语“承宪妻”与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区别点在“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之间。
根据语法关系,“扬言”是动词,应紧接宾语“事由己发”,另外“用以”一词在此处表示目的,也应该与前面断开,故排除B项。
【答案】 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答案】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答案】 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1)“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
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
外出巡视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
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
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一类的人。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
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就把正直变为谄媚。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
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
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
”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外出巡视河南。
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
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2015·全国卷Ⅰ)[语言运用层]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①__。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②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
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③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解析】本题以补写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