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春节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江西省春节庆祝的传统风俗习惯

江西省春节庆祝的传统风俗习惯

江西省春节庆祝的传统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富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江西省,春节庆祝活动将传统风俗习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欢乐、庄重和热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江西省春节庆祝的传统风俗习惯。

一、除夕年夜饭除夕之夜,江西省家庭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整个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

年夜饭通常有特色的传统菜肴,如麻辣豆腐干、家常凉菜和腊肉拼盘。

每道菜品都寓意着幸福、团圆和好运。

家族成员相互敬酒,祝福新年带来吉祥如意的美好期盼。

二、守夜江西省的乡村地区,人们坚持守夜的传统习俗。

大家会在家中或者庙宇守夜,参与各种庙会和祈福仪式。

守夜期间,人们会祈祷家庭平安、健康和繁荣,同时也为农业丰收和民族团结祈福。

三、拜年在春节期间,江西省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和问候。

在互相拜年的过程中,人们会交换红包,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象征着好运和吉祥。

此外,拜年还包括互赠礼物和品尝传统美食,在愉快的氛围中串联起各个家庭和社区的情感纽带。

四、舞狮舞龙表演传统舞狮舞龙表演是江西省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之一。

舞狮舞龙可以追溯到古代迎接春天、祈福好运的民俗活动,如今已成为一种寓意吉祥如意和驱邪祈福的庆典形式。

身穿狮子和龙的表演队伍在大街小巷巡游,击鼓、舞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瞩目。

五、花车巡游江西省春节期间,各地都会组织盛大的花车巡游活动。

花车上装饰着各种绚丽多彩的花朵和传统元素,展示了江西省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貌。

在巡游过程中,还有舞狮、舞龙等表演,带给观众们一场视觉盛宴。

人们会沿街围观,为花车队伍加油鼓劲,弘扬传统文化并迎接新年的到来。

六、赏花灯江西省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节。

人们在夜晚赏月、猜灯谜和观赏各种精美的花灯。

花灯形式各异,有动物、花卉、神话传说人物等。

观众可以买彩灯,点亮并挂在家中,带来温馨和吉祥的氛围。

总结江西省春节庆祝的传统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以家庭聚会、守夜、拜年、舞狮舞龙、花车巡游和赏花灯等为主要活动。

赣南的春节作文

赣南的春节作文

赣南的春节作文第一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赣南,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除夕这一天,家里长辈中的男丁早早地就要起床,他们需要回老家祭祖、扫老屋、贴祖宅的对联,也必须赶在晚上六点之前杀好过年这几天需要吃的鸡、鸭、鹅、鱼等。

女人和孩子在除夕这一天,就是为年夜饭做准备。

午饭草草结束后,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就要陆陆续续开始洗澡了,为的是干干净净地穿上崭新的衣服,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晚上七点钟,一般是吃团圆饭的时间,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前面早已摆好了碗筷,碗里还有已经倒好的一口农家酿米酒,大家吃饭之前先端起碗,祝福新年快乐!在赣南年夜饭桌上,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是鱿鱼笋丝,食材笋丝一般都是年前从山上挖回来的冬笋,山里的美味配上海里的美味,再加入一些油豆腐、五花肉丝等,那味道弥漫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家人也浸在这香味里,更觉得幸福了!另一道就是酸酒鸭,这道菜对鸭子的质量要求很高,鸭子养的不能太久,肉也不能煮得太久,不然吃起来都会很柴,只有七八分熟的时候捞出来是最合适的,再准备一份用醋、朝天椒、姜丝等调制的灵魂酱汁,往切好的鸭肉上面这么一浇,鸭的香味与酱汁的酸辣融为一体,吃一口,终生难忘!当然,还有其他的美味佳肴,都是值得好好去品尝一番的!初一大家都需要外出走走,初二、初四,是远嫁女子回门的日子了,初六就可以随意串门了,过了初七,勤劳的赣南人就都该上班或者外出务工了,年也会随着家人的远去而渐渐淡去!第二篇南康,作为赣南客家腹地,有汉、畲、回等20个民族,也印证着那历史上有名的大迁徙,到如今,自然也是汉族居多,然而却是一种融合了当地文化的独特汉族支系。

赣南客家春节,在时光沉淀下,也散发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尤其在乡村,保留着最原始习俗。

记得小时候,按照惯例,家乡的年从腊月初便陆续开始了,家家户户掩盖不住热闹气息,让冬的寒冷尽数散去。

到腊八那天,家中能干的妇女们,人人都在忙着腊香肠、板鸭、红鱼、猪肝、猪肉、牛肉,然后用大锅蒸制糯米酒,酒香飘散,年味就更浓了。

江西省春节传统风俗概览

江西省春节传统风俗概览

江西省春节传统风俗概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省各地庆祝的盛大节日。

江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传统风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江西省春节的传统风俗概览。

一、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晚上,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是江西省的传统风俗。

年夜饭的菜肴种类繁多,有鸡鸭鱼肉,还有各种蔬菜和年糕等美食。

全家人坐在一起,共享团圆之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贴春联贴春联是江西省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的对联,内容一般对仗工整,言简意赅。

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寓意着迎接新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三、放鞭炮在江西省的农村地区,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并带来好运和吉祥。

当午夜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鞭炮,将欢乐的声音传送到每一个角落。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江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之一。

人们会扮成龙和狮子的形象,来表演舞蹈动作。

这一活动寓意着驱除邪气、吉祥如意。

舞龙舞狮常常伴随着锣鼓的声响,在庆祝活动中增添欢乐气氛。

五、拜年江西省春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拜年,祝福互换。

拜年是传统礼仪,年长的人会给年轻的人以及邻居亲朋送上祝福和红包。

拜年不仅是传达祝福,也是加深亲情友情的时刻。

六、吃汤圆吃汤圆也是江西省春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点心,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人们相信吃了汤圆可以招财进宝,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福气。

七、祭灶江西省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祭灶的活动。

祭灶是为了感谢灶王爷在一年中给人们带来的庇佑和保护。

在祭灶时,人们会烧香、燃放鞭炮,然后在灶王爷面前摆上丰盛的食物和水果,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

总结:江西省春节传统风俗丰富多样,有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吃汤圆和祭灶等。

这些传统活动寓意着团圆、祈福和吉祥。

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希望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春节传统风俗不仅是江西省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乐观、向往美好生活的体现。

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作文

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作文

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作文1. 引言1.1 概述江西赣州石城县是中国传统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而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

在石城县,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庆祝春节,享受欢乐与团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概述和背景介绍。

其次是第二部分,介绍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包括历史背景、传统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第三部分探讨了过年前的准备工作,涵盖了扫尘洁房、购置年货和准备新衣等方面。

第四部分则重点展示了春节期间的习俗庆祝活动,如守岁习俗、燃放爆竹以及舞狮子舞龙灯会等。

最后,第五部分为结语与展望,对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和保护传承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江西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文化。

通过阐述其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和特色饮食文化,希望能够增进对这一地区民俗风情的理解与关注。

同时,将探索乡村过年准备工作以及合家团聚、拜年等重要环节,使读者深入了解石城县春节习俗的内涵与意义。

最终,对于传承与发展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呼吁保护和弘扬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机。

2. 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习俗介绍:赣州石城县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它有着丰富多样的春节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下是赣州石城县过春节的主要习俗介绍:2.1 历史背景:赣州石城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赣州石城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2.2 传统活动:赣州石城县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活动,其中包括庙会、龙舟比赛、踩高跷、放风筝等。

庙会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和参与。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遗存如璀璨明珠密布全城,被誉为“宋代博馆”。

对于这座城市有哪些属于它的饮食文化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赣州的饮食文化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

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

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

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炒豆如炒虫。

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

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繁琐不堪的饮食大阵,客家人中产生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

说的是恭候客人的过程,先是来了一位,孤坐许久。

请客的主人如盼星星月亮,手足失措。

厨下的师傅跃跃欲试,多次打听上菜时间,主人自言自语:“该来的不来”,意思是说应该都来了呀!先来的那一位偶然听见,非常不达,自以为不属“该来”之列,借故离开。

第二位客人来了,主人才发现第一位又走了,便道:“不该走的又走了”。

第二位客人又误会是自己不该来的,孤坐少许也离开了。

赣州的饮食文化知识特产赣南脐橙、沙地板鸭、梓山酱油、会昌酱干、龙南板栗、南康甜柚、寻乌蜜桔、兴国灰鹅、赣州密饯、湖江密枣、上犹绿茶、客家糯米酒、豆巴子、龙南紫皮大蒜、信丰红瓜子、信丰萝卜干、南安板鸭、宁都肉丸、赣州苦瓜酒、酸枣糕、龙归茶。

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赣南客家春节习俗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而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赣南客家人的年节民俗却在久远的时光沉淀中历久弥新。

忙碌的年前准备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赣南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准备年货。

记得小时候每临近年关,母亲就会穿着围裙,在灶台上做豆腐、炸油豆腐、炒粉皮,做各类如糖圆、芋头条等农家小吃,其中糖圆是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做好后放在油缸里,几个月都不会变质,是每家必做的,也是独具风味的客家小吃。

在做这些食物前,母亲会先在灶台前给灶君上一炷香,祈求做出的食物美味可口,等食物出炉后,会请临近的亲友来品尝。

当母亲在家做年节小吃时,父亲就在外赶圩置买其他物件,香烛、鞭炮,还有各类杂货,都会在除夕前买回来。

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花两三天时间准备好年货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重要的年节活动扫尘,即每家每户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这个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的座椅、茶几等物什搬出屋外,甚至还会卸下门板,用温热的水将这些家具擦拭干净,以示除旧迎新。

临近除夕,每个客家村落都浸润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中,传承悠久的年俗根植乡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到丝丝温情。

全家团聚的除夕除夕这天又称大年,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家人身处他乡,也要设法赶回家中团聚,一起饮酒、吃年夜饭、喜迎新的一年。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春联,不仅住宅大门上,卧房、乡村祖屋、祠堂、杂物间、粮仓甚至厕所和猪圈都是满堂红,春联寓意喜庆吉祥,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的美好愿望,因而各家各户春联上书写的文字内容也不尽想同。

不同年龄阶层也有诸多讲究。

老人的房门上会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语,而小孩的房门则会贴上学业有成、大展宏图等寄语,连猪牛棚、鸡鸭圈外都会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等红条幅,而很多用具上还会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江西省传统春节习俗

江西省传统春节习俗

江西省传统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祭祖、辞旧迎新的时刻。

江西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传统春节习俗。

本文将介绍江西省传统春节习俗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1. 贴春联贴春联是每逢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江西省的春联多为四个大字,内容寓意美好,表达了人民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盼。

年前,人们会在门口、屋内贴上春联,寓意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家庭幸福、健康和平安。

2. 烧年糕江西省春节期间,制作和吃年糕是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在传统观念中,年糕象征着团圆和长寿。

江西人喜欢用糯米粉做年糕,并将其蒸熟或炸熟。

吃年糕意味着“年年高”的美好愿望,希望家庭的财富和利益能够不断增长。

3. 舞狮舞狮是江西省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活动之一。

人们用五彩缤纷的舞狮表演来庆祝节日的到来。

舞狮的目的是驱邪祈福、祈求豐收、辟邪驱鬼,也寓意着新一年里家庭的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4. 猜灯谜猜灯谜是江西省春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也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人们在家中或街头巷尾挂起灯谜,通过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氛围。

猜对了灯谜,可以得到小奖品,让人们充分享受节日的快乐和欢乐。

5. 赏花灯在江西省的农村地区,人们会制作和赏花灯。

花灯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利用竹子、纸、丝绸等材料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笼。

这些花灯造型各异、色彩艳丽,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夜晚,人们会点亮这些花灯,一家人围在一起赏灯、吃团圆饭,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6. 祭祖春节是人们祭祖的重要时刻,在江西省也有着不同的祭祖仪式。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祭祀,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祭祖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

总结:江西省传统春节习俗丰富多样,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贴春联、烧年糕、舞狮、猜灯谜、赏花灯和祭祖等活动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这些习俗不仅让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关于江西赣州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江西赣州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江西赣州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说起我的家乡江西赣州,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

这里的民风民俗,就像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赣州的风俗,那真是五花八门,从年头到年尾,每个时节都有它独特的讲究。

就拿春节来说吧,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忙着打扫房屋,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说是要扫走一年的晦气。

小孩子呢,则眼巴巴地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可是有讲究的,叫“祭灶”。

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

所以,这一天妈妈总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糕点,说是要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多说好话。

我那时候还小,总是盯着那些糖果流口水,趁妈妈不注意,偷偷拿上一块塞进嘴里,那甜蜜的滋味,至今都让我难忘。

过了祭灶,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了。

这时候,集市上可就热闹了。

卖春联的、卖鞭炮的、卖各种小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最喜欢跟着大人去逛集市,看着那些红彤彤的春联,感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喜庆。

还有那一串串的鞭炮,我总是又害怕又好奇,远远地看着,心里却想着过年放鞭炮时的热闹场景。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是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赣州的年夜饭可丰盛了,什么梅菜扣肉、粉蒸肉、鱼丸、肉丸,满满当当摆了一桌。

其中,梅菜扣肉可是我的最爱。

那一片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被煮得入口即化,配上咸香的梅菜,吃在嘴里,满满的幸福感。

妈妈做这道菜的时候,我总是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闻着那扑鼻的香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年夜饭做好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

大人们一边吃一边聊着这一年的收获和明年的打算,小孩子则只顾着吃好吃的,偶尔插上几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我最期待的发压岁钱环节。

长辈们把一个个红包递到我们手里,嘴里说着祝福的话,我接过红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盘算着怎么用这笔“巨款”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赣州春节民风民俗
篇一:江西风俗
江西风俗
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
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电影上映。

江西方言
汉语目前可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湘、赣、闽、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江西大部分地区通行赣方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南昌话和抚州话。

赣方言的语音特点是一般没有浊音,因而赣方言许多词语的读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甚至会发生歧义。

赣方言的词汇特点是保留
了许多古代词汇,被汉语史专家称为古代汉语词汇的“活化石”。

如南昌、抚州话称“白天”为“日上”,称“谈话”为“话事”,称“多少”为“几多”,称“脏”为“腌臜”等等。

赣剧
赣剧是江西传统的地方代表性剧种,源于元末明初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县,亦称“高腔”,曲调高亢激越,粗犷奔放,所演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连台戏为主,加之它善于“错用乡语”,即能入乡随俗,故在明代便风行全国,并由此产生出很多不同的流派如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京腔等。

清代以来,赣剧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吸取了昆腔等诸腔,在艺术表演方面,注重程式化的同时,仍保持了接近生活、细腻逼真的特点,传统剧目,包括联本戏和折子戏,共
有三百多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赣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除赣东北各县专业剧团外,南昌还成立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名的“江西赣剧团”,该团的传统剧目
《珍珠衫》、《还魂记》曾被拍成舞台艺术影片在全国上映。

波阳节节高
节节高”由学龄前儿童扮演群众喜爱的历史或小说人物,每8人为一节,组成三百多节,称“节节高”。

表演时,庞
大的队伍或川流不息,或排列阵式,或组成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金阁老龙灯
进贤李家渡一带百姓为纪念神话传说造福于此地的金
阁老龙而扎制的巨形彩灯,用木、竹、藤、稻草、丝绸、金属等为原料。

龙身长百余米,上置数百个花盆、花篮及农产品模型,龙头高数米,长数米、上挂宫灯、花篮灯、八宝灯、鲤鱼灯及包公、孔明、穆桂英等人物造型。

须几十上百人扛在肩上游动,使整条“金阁老龙”上下起伏,左右蜿蜒,周身熠熠闪光,大有倒海翻江之势。

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之说。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
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选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名义进见皇帝,要求减免赋税,朱元璋为笼络天下,果然下令减免了税收。

从此,江西人乐于自称、亦被别人称作“江西老表”。

江西山歌
江西山歌以赣南客家歌为代表,尤以兴国山歌著名。

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南客家山歌起源于伐木客,伐木工人边伐木边唱歌,山鸣谷应,引起樵夫、农民的唱和。

客家山歌的特点是,运用比兴、夸张、拟人、反衬、谐音、重叠等多种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起兴、即兴而歌。

内容根据需要,可长可短;音调因情而异,或慷慨激昂、或委婉低回;表现形式有对花、猜花、锁歌、盘歌、捡脚跟、丢观音、绣褡裢等。

唱腔开头是一声独具韵味的“吱呀嘞“,接着是一句或两句歌头,定下一首山歌的内容和韵脚,结束句前有句呼应声“心肝哥”或“心肝妹”等衬词,它使山歌有亲切感,同时也预示了结束句的到来,形成赣南客家山歌独一无二的风格。

客家姑娘小伙子常常以歌代话,相互叙说衷肠,结交知己。

每逢节日、山歌会、婚嫁等喜庆场合,客家男女老少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祝愿,直唱得山舞水笑如痴如醉,客家山歌无歌不传情,无情不成歌。

鄱阳鱼灯
鄱阳湖的渔民们将各种鱼类彩灯顺序排列,头灯为鳌鱼。

其次为春鲢、夏鲤、秋鲑、冬鳊,象征四季太平,接着还有其他鱼类灯,最后是风稍尾鱼灯。

各种鱼灯色彩缤纷,相互辉映,使水乡泽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汉族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
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
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
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
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
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
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
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
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

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

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

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秦、楚不仅与齐、燕、
篇二: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宁都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我们宁都,每年春节期间也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风俗,可以说别具一格,在这里通过这个调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宁都常见的春节风俗。

赣州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

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现在宁都全县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

黄石中村客家傩、石上的桥梆灯、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所以,宁都有着浓郁独特的乡风民俗,尤其是在正月。

打年糕
打年糕(我们本地人叫打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传统特有风俗之一,具有历史的悠久。

麻糍是宁都客家人春节的必备小吃。

为喜庆吉祥,一定要在麻糍中心点上一颗四星红点。

麻糍制作方法:以本地出产的糯米为原料,将洗净滤干的糯米盛入甑中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用木锤(用质地坚硬的黄檀木制成)将糯米饭舂烂,最后,撮成丸状如乒乓球大小。

麻糍食用方法:可用油炸、或在文火锅中油煎烤熟,还可切成薄片晒干随时用来油炸碾碎做擂茶、米糊的香料。

当地人一般多以油炸、油煎粘红(白)糖为大众吃法。

如今人工打麻糍已经被机器取代,县城已难觅“打麻糍”的场面了割鸡
宁都是一个纯客家聚居的县城,史籍记载及田野考察表明,这块古越之地在唐宋时期便有中原汉人移入。

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客家习俗,名目繁多的“神灵”按月分期地接受着乡民们的祭拜,尤其在传统农历
节日,行走乡间不经意间就会撞上奇异的祭奠。

我们是特意来看石上“割鸡”仪式的,这是石上村独有的传统祈子习俗,据说已延续了600余年。

李氏属石上村大姓,所谓“割鸡”,其实是这个大家族为庆贺添丁所举行的集体典仪。

3000余人的村镇,李姓占有90%,即使是在人口控制的当今,每年的添丁家数依然不少,村民告诉我,今年算是少的,最多的一年,全村有40余户在同一年添丁。

村民深信,新年里依祖训“割鸡”祭拜汉帝,家族必会昌盛。

看到如此生发的李氏家族,杂姓人家自然不敢怠慢,跟着李氏家族一同祭拜,久而久之便发展为石上镇独有的民间习俗。

割鸡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半,打三点起,整个村庄便是“炮火”连天。

添丁户进祠堂的队形是约定俗成的,先由两人扛着长长的爆竹篙引路,户主一手举着大公鸡,一手拿着贴有红纸的利刀,另一人手捧烛台由两人护驾,随后是拎着祭品蓝和提着香烛蓝的亲友。

我随着一户人家进入梅海翁祠,去年该支祠添丁7户,当属今年庆典最热闹的支系了。

街道、巷弄、祠堂门前挤满了观众,像我一样的外来者看的热闹,而本村的百姓丝毫没有游戏感。

女人们更是在用耳目用心灵参与男人的活动,即使是新添丁的妈妈们也是把那份荣耀和喜悦藏在心里,静静地站在人群中,等待着男人们冲出祠堂去往汉帝庙割鸡祭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