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技术现状2020

合集下载

国产芯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国产芯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国产芯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自2020年开始,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疫情的影响。

整个全球的产业链运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了半导体产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国产芯片领域更是展现出了不小的实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产芯片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国产芯片的发展现状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提高对科技的投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方面,国产芯片的发展表现尤为明显。

1. 芯片行业的快速发展从2014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发展集成电路的规划。

截至到2020年,国家的集成电路年产值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亿元。

同时,中国的芯片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9年,中国的芯片进口额甚至超过了石油的进口额。

因此,本土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我国的芯片行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华为公司的麒麟系列芯片、展讯科技的华星平台芯片等均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好评。

2. 政策的支持政策对于国产芯片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芯片行业,政策的支持也是相当明显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并对于前沿技术和高端芯片的研究和创新加大了支持力度。

例如,从2020年开始,国家的“芯片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将对芯片制造产业进行大力投资,以加速提升芯片制造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

政策的支持,使得国产芯片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3. 产业整合的加速芯片行业的整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方面,我国的芯片产业整合比较慢。

近几年,随着政府的增大支持和市场的变化,国内的芯片行业整合速度开始加大。

例如,国家新型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国内芯片企业进行了行业整合,打造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芯片品牌。

二、国产芯片的前景展望对于国产芯片的前景展望,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1. 国内外形势的巨大转变近年来,国际贸易局势在不断变化,其中美国对于中国科技的打压始终在持续。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芯片的研究和生产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目前芯片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芯片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芯片发展现状中国目前芯片发展的现状芯片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防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芯片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破局。

目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芯片发展的一大亮点是,近年来取得了在特定领域的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在移动通信芯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成功研发了一系列高性能芯片,如麒麟系列芯片,为华为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芯片不仅在性能上堪与国际一流水平媲美,还具有独特的低功耗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

此外,中国在物联网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201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显著提高,集成电路产业总体实力达到亚洲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政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提供税收优惠等,以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中国芯片产业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技术壁垒。

中国芯片产业相对来说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其次是人才短缺。

芯片的研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但目前中国芯片产业人才储备不足。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和培养人才,但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仍然需要加大投入和持续努力。

最后是市场竞争。

国际芯片巨头垄断了全球市场,中国芯片产业要想与之竞争,需要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总体来说,中国芯片产业在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为了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并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更多的芯片领域人才。

芯片行业分析报告

芯片行业分析报告

芯片行业分析报告【芯片行业分析报告】一、引言芯片(Chip)是一种通过半导体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芯片行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

本文将对芯片行业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产业背景、市场规模、技术发展、竞争格局以及前景展望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

二、产业背景芯片行业是高度专业化、技术密集的行业,涉及到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等多个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浪潮的兴起,芯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消费市场,也逐渐成为全球芯片市场的重要角色之一。

三、市场规模据统计,全球芯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达到5000亿美元。

其中,中国的芯片市场规模占据全球的28%,位居全球芯片市场第一。

在国内市场方面,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同样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2020年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

四、技术发展芯片行业是一个高度技术密集的领域,技术的发展一直是该行业的核心驱动力。

目前,芯片行业的技术发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制程工艺的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程工艺在芯片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制程工艺的升级与改进,既能提高芯片的性能,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2.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对芯片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硅基外延技术、碳化硅材料等,能够提高芯片的功耗性能和工作温度,加速芯片行业的发展。

3.芯片设计的创新:芯片设计是芯片行业的核心环节,创新的芯片设计能够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功能,满足不同领域应用的需求。

五、竞争格局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在技术实力方面,目前全球芯片制造商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的英特尔、高通等公司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日本的三星、东芝等企业在存储芯片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华为、中兴等公司在通信芯片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5G网络设备芯片的国产化现状及未来策略

5G网络设备芯片的国产化现状及未来策略

5G网络设备芯片的国产化现状及未来策略2020年是中国5G大规模商用化元年,截至2020年11月,三大运营商已累计建成71.8万座基站,占全球比重接近7成。

未来三年,中国仍处于5G发展的导入期,5G建设逐渐向县城渗透,覆盖密度逐渐加深。

5G网络的建设需要采购大量设备,其中芯片器件所占成本高,技术难度最大。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华为海思等国内芯片厂商陆续被美国政府加入“实体清单”,影响巨大。

未来,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国产化水平,实现安全可控的国产替代。

5G接入网由AAU、CU、DU构成,涉及到的芯片有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其中射频芯片包含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开关。

5G承载网全面采用光纤网,涉及到的芯片主要在光模块中,包含激光器芯片和探测器芯片。

5G核心网采用了SBA架构(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淘汰复杂的电信专用设备,采用X86服务器与虚拟软件,涉及到的芯片主要是X86服务器CPU和存储芯片。

综上,5G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如下图所示。

一、5G网络设备芯片的国产化现状1、5G基站基带芯片:华为、中兴具备设计能力,制造环节成瓶颈基带芯片是指用来将模拟信号转化为基带信号(数字信号),或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的芯片。

移动基站市场主要被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占领。

其中,华为海思在2019年1月推出了自行设计的天罡系列5G基站核心芯片,采用台积电7nm制程,华为5G基站的基带处理芯片已使用了天罡系列ASIC芯片。

中兴的5G基站使用中兴微电子自行设计的5G多模软基带芯片MSC3.0,采用的同样是台积电7nm制程,该芯片是中兴首款支持5G的基带芯片,集成了多种5G算法硬件加速IP,完备地支持5G现有协议标准,并具备后续协议演进的能力。

国外Marvell推出的5G基带处理器OCTEON Fusion可用于服务多扇区宏基站、微基站、智能射频头和分布式单元。

诺基亚与Marvell 在2020年3月就5G芯片技术达成合作协议,未来诺基亚的5G基站可能采用Marvell的产品。

芯片现状及发展趋势

芯片现状及发展趋势

芯片现状及发展趋势1. 芯片现状芯片是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汽车、家电等各个领域。

目前,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以下是芯片现状的详细描述:1.1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里持续增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20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达到了约5000亿美元。

1.2 主要应用领域芯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汽车、工业控制等。

其中,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是芯片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1.3 主要类型芯片根据功能和应用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存储芯片、传感器芯片等。

不同类型的芯片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

2. 芯片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芯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芯片发展趋势的详细描述:2.1 小型化和高集成度随着科技的进步,芯片的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

现在的芯片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并且在更小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

这种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趋势将继续推动芯片技术的发展。

2.2 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人工智能是当前热门的技术领域之一,而人工智能芯片作为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组件之一也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芯片具有高速计算和低功耗的特点,可以加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任务的处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

2.3 物联网芯片的需求增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物品连接到互联网。

物联网芯片作为连接物品和互联网的关键组件之一,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物联网芯片需要具备低功耗、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等特点,以满足大规模部署的需求。

2.4 新型材料和工艺的应用为了满足芯片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材料和工艺。

例如,石墨烯、硅光子技术等新兴材料和工艺有望在未来的芯片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芯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芯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芯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芯片行业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做了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从需求、规模、产业链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这一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需求方面,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对芯片的需求
呈现井喷态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4125亿美元,其中5G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68亿美元,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将达
到302亿美元。

可见,芯片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规模方面,目前全球芯片市场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国内企业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紫光展锐等也在不断崛起。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联盟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

可以看出,中国芯片市场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庞大、不断壮大的趋势。

产业链方面,芯片产业的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等,中游包括产品封装测试、面板生产等,下游是电子产品制造商。

其中,芯片制造技术是关键环节。

当前,全球芯片制造技术基本被垄断在了主宰市场的三星、英特尔、台积电等少数公司手中,国内芯片制造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上的限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但中国政府近年来予以大力扶持,芯片制造领域正在拥有更多的投资和关注。

综合以上分析,芯片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而在这个行业中,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产业协同效应的企业将更容易快速崛起。

政府、产业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助力芯片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3年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3年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3年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内容概要:存储芯片又称为半导体存储器,主要是指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介的存储器,通常用于保存二进制数据的记忆设备。

2022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为1297.67亿美元,我国存储芯片行业市场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5.9%,达到5170亿元,主要是受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爆发以及国内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存储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会逐渐增长,预计2023年我国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00亿元。

关键词:存储芯片、行业概述、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一、行业概述: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存储芯片行业发展存储芯片又称为半导体存储器,主要是指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介的存储器,通常用于保存二进制数据的记忆设备,是现代数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储芯片具有存储速度快、体积小等特点,广泛运用于U盘、内存、消费电子、固态存储硬盘、智能终端等领域。

存储芯片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级存储系统的应用,为存储协议、访问性能、存储介质、管理平台等多种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支持。

随着数据的快速增长以及数据对业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数据存储市场正经历快速演变。

存储芯片分类较为广泛,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主存储芯片和辅助存储芯片;按照断电后数据是否丢失,可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和非易失性存储芯片。

比较存储芯片三大产品可以看出,NANDFlash具有写入速度快和价格较低等优势,目前的USB硬盘、手机储存空间以及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就是以NANDFlash为主流技术。

尽管NORFlash具有读取速度快,但写入的速度慢、价格也比NANDFlash贵。

DRAM 具有存储时间短、读写速度快等优势,但单位成本较高,主要用于手机内存、服务器以及PC内存等设备等。

在1958年和1959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分别发明了第一块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这一突破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为芯片行业的全面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全球范围内,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也日渐强劲。

本文将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仍与在世界范围内产业沉淀有较大差距,市场份额有限。

根据材料分析,到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达到3300亿人民币,而中国集成电路装备市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若想填补现有市场和技术差距,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着多重难题。

首先是市场需求方面。

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

国外集成电路公司如Intel、德州仪器公司、NXP半导体公司等巨头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对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强烈的竞争。

第二,是核心技术方面。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化推广。

在工艺和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导技术仍是40纳米和65纳米,而美国、日本仍处于28纳米和14纳米技术阶段。

第三,是要素市场化方面。

由于国家补贴等原因,国内集成电路企业聚集在少数地区,如上海、北京等。

据悉,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在上海、北京、成都、苏州等少数核心城市,导致了人才的流失,造成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制约和拓展空间的不足。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高,尤其是国家对高端芯片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一系列政策、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变化。

政策方面,国家已经积极鼓励投资和扶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其中,国务院发布的“产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市场方面,整个汽车、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属于集成电路应用的头部市场,这些市场还未被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完全占据,国内企业还可以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芯片技术现状2020
这里仅列出中国研究所或私企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产品),对其按指令集架构和研发形式进行分类,以获得一个清晰的picture。

同时,对于宣传中那些含糊其辞的技术架构描述、片面的性能数据等一概过滤掉,仅保留简单的产品描述。


•ARM系之自研核心
天津飞腾(Phytium):新一代飞腾处理器产品FT-1500A主打商用服务器市场,采用ARM64微架构。

飞腾2000(FT-2000)于2017年作为天河三号的预先样机亮相于公开业界,多核性能上达到Intel E5主流产品的水平。

•ARM系之拿来主义
华芯通:由贵州省政府与美国高通于2016年创立,2019年解散倒闭。

2018年发布其ARM架构服务器芯片品牌-昇龙(StarDragon),基于高通的48核ARM 服务器芯片Centriq 2400的改进版。

•MIPS系之自研核心
中科龙芯:从MIPS获得指令集授权,最新产品为龙芯3A3000,64位4核心4线程。

北京君正:推出了针对物联网设计的1GHz处理器X1000,基于MIPS。

•Sparc系
国防科大:银河飞腾系列的第三代产品飞腾-1000(FT-1000)和飞腾-1500(FT-1500)采用了OpenSPARC开放源码项目的UltraSPARC T2源码,分别应用在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A中和天河二号中。

•Alpha系
无锡江南计算机所:最新产品为2017年发布的申威26010,已经用于太湖之光超算上。

技术来源于美国DEC公司的Alpha 21164,申威在Alpha 21164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扩展指令、神威睿智编译器以及基于Linux的神威睿思操作系统。

•Power系
苏州中晟宏芯:2017年拿到IBM服务器处理器芯片Power 8芯片架构和指令系统的永久授权,但没有像样的产品推出。

苏州国芯:2010年获得了IBM PowerPC CPU指令架构长期永久授权,基于PowerPC的指令集和架构开发嵌入式C2000/C8000/C9000系列CPU。

•RISC-V系
北京华米科技:成立于2014年,2018年发布RISC-V开源指令集可穿戴处理器黄山1号,集成AI神经网络模块。

杭州平头哥(中天微):平头哥半导体公司是由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的杭州中天微和阿里达摩院合并而成。

中天微2018年宣布基于RISC-V的第三代C-SKY指令架构,同时发布基于RISC-V第三代指令架构处理器CK902。

近期发布了RISC-V智能芯片玄铁910。

深圳乐鑫: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前沿低功耗WiFi+蓝牙双模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研发。

2018年推出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ESP32-Marlin物联网芯片。

武汉芯来科技:创立于2018年,推出了中国第一颗开源RISC-V处理器项目蜂鸟(Hummingbird)E203,配套图书《手把手教你设计CPU:RISC-V处理器篇》。

推出了商业RISC-V处理器Nuclei N200系列、900系列。

武汉晶心科技(Andes):成立于2005年,推出了RISC-V处理器AndeStar V5。

与芯来合作推出了RISC-V CPU核心N22。

深圳核芯互联:发布基于32位RISC-V内核的璇玑CLE系列MCU。

北京飞利信:正在研发RISV-V指令集为核心的自主可控MCU芯片。

•AI芯片系
华为:2018年发布了昇腾(Ascend)310和昇腾(Ascend)910,采用华为自研达芬奇架构,使用了华为自研的高效灵活CISC指令集。

中国科学院:于2016 年推出了商用化的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Cambricon) NPU,最新产品“寒武纪1M”。

地平线:2017年发布了专注于智能驾驶的地平线“征程”系列处理器与专注于AIoT边缘计算的地平线“旭日”系列处理器。

中星微:“星光智能一号”VC0758可以支持Caffe、TensorFlow等多种神经网络框架。

思必驰:2019年发布深聪TAIHANG芯片(TH1520),聚焦于语音应用场景下的AI专用芯片。

云知声:2018年发布了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芯片UniOne,采用
CPU+uDSP+DeepNet架构。

深鉴科技:自主研发的芯片“听涛”、“观海”。

比特大陆:2017年发布TPU芯片芯片BM1680,专门用于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加速。

2018年发布BM1682。

百度:2018年发布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



•x86系之拿来主义
上海兆芯: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国家大基金的支持,双方给兆芯注入不少于50亿人民币资金;技术上通过引入台湾威盛VIA获得了X86指令集的授权和微内核设计IP先后推出了ZX-C系列、KX-4000系列和KX-5000系列,最近基于台积电的16nm FinFET工艺推出了KX-6000系列处理器,主频达到了3.0ghz。

苏州宏芯:虽然得到了国家大基金的支持,并获得了IBM的powerpc指令集和内核设计IP,但是并没推出像样的产品。

天津海光:获得了AMD的热门处理器ZEN的设计IP,2018推出Dhyana X86处理器。

•x86系之自研核心
北大众志(MPRC):北京大学成立的全资校办企业,以AMD授权的X86指令系统为基础推出了UniCore-2微处理器核,并集成进自研芯片PKUnity86-3。

•IA64系之自研核心
国防科大: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腾FT64都采用IA64指令集。

•ARM系之公版核心
华为海思:海思麒麟系列,获得ARMv8指令集永久授权,使用公版核心,最新产品麒麟980。

泰山(Taishan)是华为的ARM服务器品牌,使用鲲鹏系列处理器,最新一代为Hi1620。

上海展讯:成立于2001年,于2013年12月23日被紫光集团收购,2016年与锐迪科整合成为紫光展锐。

展讯的SOC芯片SC系列主要面向中低端,最新款SC9832集成四核ARM Cortex-A7处理器。

小米:松果处理器一共有两款,分别为松果V670和松果V970,V670 采用的是4颗2.2Ghz A53+4颗1.7Ghz A53组成的big-LITTLE架构。

2017年发布了澎湃S1 SoC,应用在小米5C产品,但澎湃S2却迟迟未见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网传澎湃S1实际上是一款贴牌产品,是从大唐电信旗下的联芯科技购买的定制芯片。

福州瑞芯微(Rockchip):推出RK系列芯片,最新RK3399搭载双Cortex-
A72+四Cortex-A53大小核。

珠海炬力:与ARM合作推出猫头鹰ATM7039芯片。

珠海全志:成立于2007年,拥有A系列、F系列、H系列、R系列、T系列、V系列、X系列等芯片。

上海联芯:大唐电信旗下,发了LC系列SOC芯片,红米手机2A增强版使用的是联芯LC1860C处理器。

上海晶晨(Amlogic):1995年创立,专注于多媒体SoC芯片,如S905、T9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