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歌曲赏析
《斑鸠调》的音乐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探究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斑鸠调》的音乐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探究邓金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经历五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音乐形式已经发展到百家齐放的历史新阶段,而客家音乐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其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以及显著的民族特征,因此曾被我国著名音乐学者纳入到中国音乐体系十二支脉里。
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斑鸠调》这一客家经典音乐艺术进行剖析,探究其存在的特有音乐艺术特征以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斑鸠调》;音乐艺术特征;美学价值;探究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55-01一、前言中国传统艺术都是有着双重性质的,一面是体现社会上人民生活现象的,另一面是传承着创作者艺术工艺的。
并因其具有着独特的社会生活写照以及带有浓厚生活气息,使得其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斑鸠调》中就包含着对赣南人民基本生活状态的展现,以及生发出的情感。
因此《斑鸠调》的本质思想就是通过其自身的音乐本质来唤醒广大听众的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进行发泄,以带给广大听众强烈的代入感。
二、赣南文化孕育的《斑鸠调》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处于亚热带季风最南边的江西地区,冬暖夏热,雨水丰富,加之地形多为丘陵,这就使其获得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独特称号。
而当地生活着的客家人多是居住在半山腰,通过在山间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因为赣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人民单一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用一边进行劳作一边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活方式,来调节枯燥的劳作和单一的生活。
而正因如此,在赣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地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而这些又多以山歌、灯歌、号子、革命民歌和小调等的形式流传存在着。
而文章探究的《斑鸠调》就是赣南客家人民所在地区的民族性特色歌曲之一,它是来于客家人生活之中,因其曲调轻快欢乐,地域性强而广为流传。
《斑鸠调》所传唱的斑鸠就是赣南地区常见的动物,因为客家人喜欢以动物为创作的对象,加之客家人认为斑鸠是一种有灵性的鸟类动物,所以当地人的情感就与斑鸠结合到了一起,并据此创作了《斑鸠调》,因此曲调具有活泼、快乐、轻松的特点。
大班江西民歌-斑鸠调

大班江西民歌-斑鸠调《大班江西民歌-斑鸠调》是江西省传统的民歌曲目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该民歌的详细介绍,总计约____字。
一、斑鸠调的起源和发展斑鸠调是江西省传统的民歌曲目,起源于大班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因此得名。
该曲目多用于庆贺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是大班县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班县自古就是一个彝族聚居区,彝族文化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而斑鸠调正是在彝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斑鸠调融合了彝族的饮食、服饰、房屋建筑、生活习俗等元素,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斑鸠调最早出现在当地彝族村寨的集市活动中,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斑鸠调逐渐发展为一种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民歌曲目,成为当地人民特别是彝族人民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二、斑鸠调的音乐特点1. 曲调优美动听:斑鸠调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既有欢快明快的节奏,又有柔美悠扬的音调,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2. 乐器伴奏丰富多样:斑鸠调常常配以葫芦丝、唢呐、马头琴、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增加了曲目的层次感和情感表达。
3. 歌词简洁直接:斑鸠调的歌词以叙事为主,常常描绘农田劳作、自然景观、爱情婚姻等生活场景,内容真实、质朴,能够触发人们深深的共鸣。
4. 传唱性强:由于斑鸠调旋律简单易学,歌词平易近人,加之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斑鸠调在当地民众中广为传唱。
三、斑鸠调的文化内涵1. 表达彝族人民的情感:斑鸠调以真实、深刻地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表达。
2. 展示彝族文化:斑鸠调深受彝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示了彝族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文化特点,是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存储历史记忆:斑鸠调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元素,通过歌曲的串词方式,将这些历史记忆传承下来,并使其变得活灵活现。
四、斑鸠调的地域特色1. 彝族文化的鲜明影响:由于大班县是彝族聚居区,斑鸠调深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彝族的语言、节日、服饰习俗等都融入到了该曲目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斑鸠调》的音乐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斑鸠调》的音乐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作者:王静来源:《牡丹》2018年第17期中国传统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组成,而客家音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我国知名音乐学家王耀华就曾将客家音乐纳入中国音乐体系十二支脉中。
而客家民歌在我国的民歌研究中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有别于西北、东北、江汉、湘,其曲调可以应用到其他音乐艺术中,如器乐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
由《回家》这一经典戏剧不难看出,赣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因此,当代艺术戏剧家在创作时,需要充分重视《斑鸠调》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特征,挖掘其美学价值。
戏剧艺术家在创作新剧目时,应该充分重视像《斑鸠调》这样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并且重新审视《斑鸠调》带来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斑鸠调》这一民族音乐创作背景、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剖析。
一方面充分尊重《斑鸠调》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通过《斑鸠调》梳理出传统音乐中的典型特色元素,之后学者或者艺术家再将其融入艺术作品中,从而创造《回家》这样具有艺术化、民族化的优秀戏剧作品。
艺术作品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代表着社会生活现象,另一方面承载着艺术家的艺术加工。
所以,艺术往往有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
它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比如,采茶戏是我国南方产茶区中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在广东、江西和福建等省影响深远。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创作出一系列歌舞作品,如采茶歌、采茶灯等。
关于曲调的融入更是常见,比如在戏剧《回家》中,描摹人物旺篼与文竹的婚俗场面时,作曲家就直接采用《斑鸠调》的旋律,衬托婚俗场面中载歌载舞的喜庆气氛,也表达出村民的传统思想。
音乐往往是由时空中的情绪发酵而成的,通过声音表达感情,所谓的“乐者出于人心”,就是人情绪的表达,成为一种非常合适的艺术宣泄方式。
因此,人们开始找物质以表现其自身,在发声上表现,就形成了音乐。
而《斑鸠调》就是赣南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状态,生发的一种浓郁情感。
《斑鸠调》歌曲赏析

《斑鸠调》歌曲赏析
江西民歌《斑鸠调》的曲式为上下两段体的结构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其中前两句在旋律、节奏上完全相同。
而第三句为“转句”,出现了二拍子的切分,在节奏上与前两句有所不同,为歌曲的节奏增加了新的元素。
而第四句是“合”句,为了使其和前几句连贯起来,在音调上则以音符“la”开头和前句结尾的音符“re”往下构成一个和谐的纯四度。
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在第一部分的旋律基础上改编而成。
第一句的第一拍由前面的切分拍子变成了十六分拍子,第二句则是第一句的重复。
第三句是“转句”出现了二拍子的切分,与第一部分第三句相同。
在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有两小节为四个八分音符的连接句,“mi”“sol”两个音符把两句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结尾句采用了第一部分的第四句。
而在第一部分第四句中第二小节有一拍附点音符,在第三部分则被改成了四分音符,最后到达“sol”终止。
由于歌曲旋律为五声徵调式,音符“sol”就像标点符号中的句号给了歌曲一个完满的结束。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斑鸠调》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斑鸠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斑鸠调》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民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材。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斑鸠的形象和习性,歌词简洁朴实,旋律优美动人。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斑鸠调》,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民歌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斑鸠调》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知道中国传统民歌的魅力。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斑鸠调》,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斑鸠调》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富有感情地演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其他传统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介绍《斑鸠调》的背景、歌词和旋律,讲解歌曲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3.学唱歌曲: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4.演唱展示:分组进行演唱展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5.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类似风格的民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文化。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名称《斑鸠调》、歌词、旋律走向、演唱技巧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和文字展示歌曲的特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演唱表现、课堂参与度、对民歌的认识和欣赏等方面进行。
歌曲《斑鸠调》的演唱分析

歌曲《斑鸠调》的演唱分析民歌是基层民众情感的表达,生活的写照,也是基层人民的口头诗篇。
它们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爱情,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爱好。
一首优秀的民歌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它唱出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和经历。
赣南风景秀丽,山川俊美,文明历史悠久。
几千年来,赣南人民一直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赣南民歌不只具有山高气壮如声的特色,还具有森林、穆交织的田园风光,以及春暖回川的柔软旋律。
这些五光十色的赣南民歌充分表达了赣南人民的喜、怒、悲、喜的情感,展现了赣南人民勤劳才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祖国的文明宝库。
(一)《斑鸠调》的行腔咬字在歌唱艺术中,言语是表达思想和爱情的重要方式。
为了完整地演奏一部声乐著作,有必要准确地发音。
准确的发音和吐字会影响嘴巴和声响的准确性,也会影响对风格特征的把握。
歌曲《斑鸠调》中有许多地方言语,代表了赣南民歌的风格特征。
客家方言中有许多言语特征显着、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并且都是客家方言,易学易用。
就言语清晰度而言,赣南人的清晰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他们非常重视清晰度,如“真实”和“呼唤”。
出口量相对较大,单词输出与输出相同。
在实践中扮演著作时,他们应该特别注意。
此外,在吐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调。
不允许用普通话的四个腔调歌唱。
发音时,应该与普通话的语调完全相反。
例如,普通话中的“好”和“叫”两个字是“好”,方言的语调应改为“阳”,普通话中的“叫”是“去声”。
这便是方言的语调。
例如,“是”和“得”是阳平的两个词。
普通话中,“是”是阳平,“得”是轻声。
然而,在方言中,这两个词是重音。
因而,咱们在发音时应该特别注意它们。
这些有趣的词语也突出了著作的趣味性和地方性。
(二)《斑鸠调》的情感处理演唱者在理解和表现音乐时的二度创作实际上也是审美的创作、想象的创作,演唱中给作品插上了美丽的翅膀,歌者对歌曲的渲染和声音技巧都基于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利于达到情中有声、声中有情的和谐效果。
斑鸠调欣赏教案

《斑鸠调》欣赏教案年级:初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民歌《斑鸠调》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在欣赏中,以听觉为先导,以动觉为切入口,使学生在欣赏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3、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调动学生分析、联想、创作的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教学过程:(一)欣赏民歌《斑鸠调》,初步感受歌曲中春天的意境。
在富有跳跃感的歌声中寻找春天的气息。
(二)作品分析1、体裁形式通过复习民歌体裁:号子、山歌、小调。
分析《斑鸠调》是江西地区流行的小调,五声徵调式。
2、歌词分析歌词创作上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词性,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使歌曲更加生动形象。
如:拟人:桃花笑动词:叫、听、飞、开、采、插等象声词:叽哩咕噜、咕咕、哥咯啯啯衬词:呀哈咳、里格、咧、哟哈咳等3、节奏分析①歌曲将各种不同的音符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为了使歌曲增加跳跃感,旋律中多处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
×××××××|×××××|××××××××|×××××|②用击掌、拍腿、拍肩的简易律动、击拍歌典中不同的节奏,感受一下歌曲中欢快的节奏效果。
十六分音符组合群要拍得均匀、平衡。
a.×××××××|×××××|××××××××|×××××|0↑↑0 0↑↑前半拍击掌,后半拍拍腿。
(如此反复)b.×××××××|×××××|××××××××|×××××|(三)复听《斑鸠调》,进一步感受迷人的春天。
湖南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斑鸠调》教案分析

湖南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斑鸠调》教案分析《斑鸠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斑鸠调》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斑鸠调》这首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知、体验江西“灯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3.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了解江西的风土人情,喜爱民族音乐的韵味。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斑鸠调》。
教学难点:感受并体验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以及乐曲中音程大跳的演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望庐山瀑布》图画,对话交流,让学生看画吟诵《望庐山瀑布》。
2.引领学生根据自身所了解的介绍江西人文景观。
3.感受江西民歌,播放歌曲《请茶歌》、《江西是个好地方》。
4.聆听歌曲《斑鸠调》,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歌《斑鸠调》.教师范唱《斑鸠调》,学生静中聆听、感悟。
2.出示歌片,结合歌曲,让学生找找含有动物叫声的乐句,并跟随琴声唱一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说说有些什么特点?4.板书音乐知识:下滑音记号,简介并实践示范练习。
5.学生学唱《斑鸠调》的第一段。
(采用听录音范唱学、随琴声学唱等方式进行)6.疑难解答: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唱?为什么难唱?(1)板书出示:“叽哩咕噜”的乐句。
(2)指导学生边唱边用手指画出旋律线。
(3)师与全体学生对答演唱。
(解决难点问题)7.随音乐范唱自主学习歌曲。
(教师聆听发现不足,及时纠正)8.完整地随琴声演唱全曲。
三、歌曲巩固与处理:.结合歌曲的风格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1)师与生对答演唱练习。
(2)学生分组分句演唱。
(3)学生接龙对答式演唱。
(4)男、女生分段练习。
(演唱时,教师进一步强调乐句间的强、弱处理,尽可能的与歌曲风格相一致)(5)有表情地完整地随伴奏演唱《斑鸠调》。
四、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学习的音乐内容。
适当渗透情感、思想教育,并布置课后收集自已家乡的民歌唱一唱。
2.全体师生再次唱起《斑鸠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鸠调》歌曲赏析
江西民歌《斑鸠调》的曲式为上下两段体的结构形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其中前两句在旋律、节奏上完全相同。
而第三句为“转句”,出现了二拍子的切分,在节奏上与前两句有所不同,为歌曲的节奏增加了新的元素。
而第四句是“合”句,为了使其和前几句连贯起来,在音调上则以音符“la”开头和前句结尾的音符“re”往下构成一个和谐的纯四度。
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在第一部分的旋律基础上改编而成。
第一句的第一拍由前面的切分拍子变成了十六分拍子,第二句则是第一句的重复。
第三句是“转句”出现了二拍子的切分,与第一部分第三句相同。
在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有两小节为四个八分音符的连接句,“mi”“sol”两个音符把两句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结尾句采用了第一部分的第四句。
而在第一部分第四句中第二小节有一拍附点音符,在第三部分则被改成了四分音符,最后到达“sol”终止。
由于歌曲旋律为五声徵调式,音符“sol”就像标点符号中的句号给了歌曲一个完满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