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0年语文高考考纲分析(含答案)
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同卷地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自治区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高考的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从内容上说,多属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也兼具自然科学性质;字数一般在1 000字左右。
从题型上说,从2012年至2019年,都是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2016年及以前是9分,2017年及以后增加为10分,简答题由3分变为4分。
不同的是,2018年和2019年考查的文本为几则非连续材料,但考查的实质不变。
预测2020年仍会沿袭对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点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
平时的阅读,时间不是问题,可以悠着来;而高考时间有限,没法慢慢看。
因此需要养成“思、勾、串”三位一体读文本的习惯。
第一,思,就是宏观思考,在开始读文本前就思考三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2.行文中作者为突显论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3.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和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的,就是文章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就是文章是怎样论证的。
这样带着问题读文,能让心静,心静则神凝。
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发现细微之处。
部分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思考则心静,心静就能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不心浮气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第二,勾,就是微观勾画。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在--------------------此--------------------卷--------------------上--------------------答--------------------题--------------------无--------------------效------------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完全解析版)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完全解析版)(全国新课标卷)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项训练(全国通用)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项训练(全国通用)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真题回顾】(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
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
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
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
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
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
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
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二实用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实用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简释:圈定文本范围:①体裁——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②类别——中外实用类文本。
明确文本重点: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指出考查重点:①准确解读;②筛选整合;③分析评价;④探讨。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所谓“重要概念”,是指文中涉及的各领域中的专业术语及科学原理等。
所谓“含义”,一般指其内涵与外延。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重要句子”在实用文中往往指,在内容上关系到文章主旨或某部分主要意思的句子,在结构上有总领性、总结性或过渡性作用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简释:这个考点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于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4)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简释: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实用文文体不同,语言表达特色也就各不相同,如传记语言文学化,新闻语言客观而不乏生动,调查报告准确平实。
“把握文章结构”主要是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则是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概括出来。
“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互为表里,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20高考阅读)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专题02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含解析

专题02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小说拟题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小说题目的考点】在练习题或考题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标题含意答题思路指津】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名师大讲堂》P206《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梦非梦”的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梦非梦”的第二层含义)。
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2009年揭阳二模《黑色旅游》:“‘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这个“黑色旅游”实际上比喻一些单位或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从而达到教育干部们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向1新闻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这一明显调整,在理论上增加了2017年高考考查“新闻”的可能性,在实践上,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新闻类文本除了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
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双选题+一道主观题。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
预计201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考查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个性化解读类试题,还要注重对“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
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通”耗时3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2015年540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后2000万姓名数据,并综合覆盖了11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
”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
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
而各大商业网站为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后”高重名率背后的两大“黑手”。
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强伟大、个人奋斗。
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材料二: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
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
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
60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后移情“丽艳敏芳静”,80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后专宠“婷静颖雪敏”。
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
然而2010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
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2010后女娃起名新风尚。
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
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
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胜天、超英、超美。
从80后到00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
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
70后、80后痛定思痛,决定给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
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女四德,男阳刚。
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30个名字,俨然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但从2010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
如“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度明显更高。
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希望大气”。
2005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
前三次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至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
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第四大重名潮。
据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
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从2010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1960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
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40年。
在最极端的1980至1990年代,最流行的前20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100%,女孩达到85%。
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摘编自2012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 材料三:2016女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梓萱11瑾萱21梦琪2梓涵12思涵22钰涵3诗涵13可欣23梓萌4可馨14紫萱24芷萱5一诺15若曦25艺涵6雨萱16紫涵26若萱7欣怡17雨涵27依依8子涵18雨彤28若熙9晨曦19欣妍29艺馨10子萱20若溪30诗琪2016男宝宝热名榜TOP30基于2015年全国新生儿540万姓名数据1浩然11子墨21俊杰2子轩12博文22致远3皓轩13一诺23天佑4宇轩14子涵24明轩5浩宇15子睿25梓涵6梓睿16睿26俊豪7梓轩17雨泽27昊然8浩轩18铭轩28一鸣9俊熙19宇航29皓宇10梓豪20子豪30梓宸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TOP301张伟299025(人) 16李强2307172王伟29061917王敏2235923王芳27729318李敏2234694李伟26945319王磊2191275李娜25858120刘洋2144206张敏24555321王艳2061197李静24364422王勇2041738王静24333923李军2040239刘伟24162124张勇20307710王秀英24118925李杰20242111张丽24107526张杰19978912李秀英24074227张磊19896213王丽23609728王强19595614张静23206029李娟19558915张秀英23111430王军193723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展现的是2010到2015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2012年以前的取名情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期许。
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
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40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2010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C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而没有取代;D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的四个选项中,A项主要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B、C、D三个选项主要针对材料一,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和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时要从相关语段中找到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然后以关键词为圆点,进行辐射,寻找与选项表述有异同的地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高考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考点,考生要注意复习备考。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两份调查报告都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这表明大数据进入各行各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姓名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B.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太行人身上坚韧的精神,可歌可泣。
B.“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开挖红旗渠的张家的叙述,过渡到下文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
C.林州地处山区,以前缺水、贫穷,但林州人引入了漳河之水,并发展了旅游产业,使林州经济位居河南108个县市的前列。
D.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投资多晶硅的开采,成为亿万富翁;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产,现如今桑中生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