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寺庙绿化实施方案

寺庙绿化实施方案
为了美化寺庙环境,增加寺庙的文化氛围,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我们制定了
一份寺庙绿化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化设计和管理,打造出一个宜人、宁静、清新的寺庙环境,让游客在参观寺庙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首先,我们将对寺庙周围的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基础上,
我们将引入更多的草坪和花卉,打造出一个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景观。
同时,我们还会根据寺庙的特色和历史文化,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进行种植,以增强寺庙的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植物的管理和养护。
定期修剪树木和修整花草,保持绿地
的整洁和美观。
同时,我们还会加强对植物的浇水、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确保植物的生长健康,让寺庙的绿化景观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此外,我们还将在寺庙周围设置景观照明设施。
夜晚,通过灯光的照射,让寺
庙的绿化景观在夜间也能展现出迷人的韵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合理的照明设计还能提高寺庙的安全性,为游客的夜间参观提供便利。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寺庙内外的标识、导览牌等
方式,向游客介绍寺庙的绿化景观,让他们更加了解寺庙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一些绿化环保主题的活动,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到寺庙的绿化建设中来。
总之,寺庙绿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寺庙的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提供
有力支持。
我们将不断完善方案,不断提高绿化管理水平,为寺庙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美丽、宜人的寺庙环境,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处清幽的文化避风港。
古寺庙规划建筑方案

古寺庙规划建筑方案古寺庙规划建筑方案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提供一个适合信仰活动和参观游览的场所。
以下是一个关于古寺庙规划建筑方案的简要描述,共计1000字:古寺庙作为重要的宗教文化遗产,代表着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规划古寺庙的建筑方案时,需要兼顾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满足现代信仰活动和游览需求的要求。
首先,对于古寺庙的规划建筑方案,必须考虑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在进行规划时,需要对寺庙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了解寺庙的特点和价值。
在规划设计中,应力求保护寺庙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和文化元素,同时恢复其破损部分,以保持寺庙的独特魅力。
其次,古寺庙的规划建筑方案需要考虑信仰活动的需求。
考虑到寺庙是供人们进行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信徒的空间需求。
首先,在规划设计中应设置一座主要的大殿,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和供奉神像。
大殿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信徒,同时要有合适的布局和氛围,以方便信徒进行宗教活动。
此外,还需要将寺庙的空间划分为其他供人们祈福、诵经、参拜和冥思等活动的区域。
第三,古寺庙的规划建筑方案也应考虑到游客的需求。
寺庙作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参观和了解寺庙文化。
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设置游客接待中心,提供导览服务和介绍寺庙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信息。
此外,需设置游客休息区域,以提供方便和舒适的服务。
在游客接待中心周围,可以设置一些商业设施,如文化艺术品店和茶馆,让游客能够购物休闲,体验古寺庙的独特魅力。
最后,古寺庙的规划建筑方案还需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古寺庙的周边环境特点,保持周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同时,规划设计还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和交通设施,确保游客和信徒能够方便进出寺庙。
总之,古寺庙规划建筑方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寺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信徒和游客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
景区庙宇策划方案

景区庙宇策划方案1. 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和信仰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各地的庙宇参观、祈福和旅游。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许多景区开始规划和建设庙宇。
庙宇作为祈福的场所,对于信仰或者纪念已故亲人的游客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庙宇也是传承和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策划和建设景区庙宇时,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文化传承和庙宇精神内涵的体现。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景区庙宇策划方案,帮助景区规划人员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内涵的庙宇。
2. 设计理念2.1 文化传承庙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需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元素的体现。
可以设置展馆或者展示墙,用以展示与庙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庙会的历史,庙宇的建筑风格、材料和工艺等。
同时,建议增加文化体验项目,如制作香炉、书法、画室等,可以让游客在庙宇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2.2 空间设计在庙宇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和庙宇的空间要求。
可以设置休息区、儿童游乐区或者庙宇茶座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为了使游客深度体验庙宇,并增加游客的互动体验,建议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如设置庙宇装饰品等,以便游客可以与之拍照留念。
2.3 舒适度和便捷性景区庙宇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注意游客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在庙宇的入口和出口设置指示牌和地图,让游客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庙宇和相关的使用设施。
同时,在庙宇内要注意通风和空调设施的设置,通过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更舒适和愉悦的游览体验。
3. 庙宇装饰庙宇的装饰是增加庙宇吸引力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在装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庙宇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庙宇的主题。
在庙宇内,建议设置某些装饰品,如福字牌、香炉、沙盘、木雕等,增加庙宇的装饰和氛围。
同时,庙宇可以设置水景、雕塑和园林等,以增加庙宇的自然美感。
4. 游客服务庙宇游览服务是景区庙宇策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服务的内容包括导游服务、停车服务、餐饮服务、购物服务等。
寺庙景观工程设计方案范文

寺庙景观工程设计方案范文1. 项目背景寺庙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寺庙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活动,还承担着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重功能。
因此,寺庙景观工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升寺庙的形象,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设计理念本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寺庙的宗教氛围,同时注重寺庙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设计师将以“融合、共生”为核心,通过对微观空间的理解,使寺庙景观更富有灵性,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工程技术。
3. 设计内容(1)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是整个寺庙景观设计的核心,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游客休闲观光的场所。
设计师将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布局,打造出一片优美的园林景观,营造出宁静、幽雅的氛围。
园林内将设置庭院、花坛、湖泊等多种景观要素,形成多样化的景观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将对寺庙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上设置光伏发电板,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文化广场文化广场是寺庙的核心活动场所,设计师将对文化广场进行布局和改造,设置文化展示区、雕塑、音乐喷泉等景观装饰,展示寺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4)游客服务设施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设计师将在寺庙周围设置游客中心、停车场、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服务水平。
4. 设计特色(1)文化融合设计师将通过文化展示、宗教讲解、音乐演出等方式,讲述寺庙的历史和文化,使游客更加了解寺庙的内涵和价值。
(2)生态环保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考虑到生态环保的原则,选择环保材料、节能设备,提升景观的生态效益。
(3)艺术创新设计师将借鉴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将其融入到寺庙景观设计中,增加景观的艺术价值。
5. 实施方案(1)前期规划在实施寺庙景观工程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对场地进行勘测和测绘,确定规划范围和主要设计内容。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研究

2013年第4期现代园艺1寺庙园林的基本概念寺庙园林是佛教寺庙和道观祠庙的建筑合成的庭院,大多修建于自然风景秀丽的山林里,寺庙内种植着名贵的花木,寺庙周围又不许随意砍伐树木,寺外参天古树和寺内奇花异草相映成趣,雅致又不乏肃穆之感。
这样的意境无不吸引着名人雅士来此研读诗书,修身养性。
2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2.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寺庙的大量产生,进而出现了以寺庙场所为主体的寺庙园林。
此时的寺庙园林不仅坐落在城内,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寺庙园林内建筑密度很大,而且大多富丽堂皇,园林里环境优美,植物景观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东晋的慧远大师所设计营造的我国第一座山岳型寺庙东林寺落于庐山。
优美的东林寺被描述为“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洛阳伽蓝记》也记载描述了坐落在北魏洛阳城内外许多环境优美意境深远的寺庙园林,如“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松竹兰芷,垂列阶樨。
寒风团露,流香吐揄。
寺有三池,景乐寺堂庞周环,曲房连接,轻条佛户,花蕊被庭”描写的是景明寺;从这些记载描述的场景中,不难看出此时寺庙园林的盛况2.2唐代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兴盛局面。
佛教的13个宗派也已经确立,道教自身的完整的体系也已经形成。
寺庙的建筑规制也愈发完善,在古代供人们进行公共活动场所严重缺乏,而有着优美环境的寺庙园林则成了社会各阶层人们交往的公共中心。
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以文会友。
普通百姓则来寺庙烧香敬佛。
这样使得寺庙园林的庭院景观和园林绿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寺庙内繁花似锦,寺庙外参天古木,鱼跃鸟鸣,交相辉映,因此全国各地的许多寺庙都成为了风景名胜。
2.3宋代到了宋代佛教禅宗的盛行吸引了大批文人来寺庙修禅,与禅僧探讨禅宗。
寺庙园林规划与旅游发展关系探究

中图分类 号 : TU9 6 F5 0 3 8 : 9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 6 2 ( 0 1 1 一 O 5 — 0 10- 91 21 )6 O6 2
21 0 1年 8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n rM o g l ce c c n lg n e n oi S in eTe h oo y& Ec n m y a oo
Au gus 11 t20
第 1 期 总第 22 6 4 期
No 1 t lNo 2 2 . 6 To a . 4
寺 庙 园林 规 划 与 旅 游 发 展 关 系探 究
董 小云 李 景 奇 刘 婷。 , ,
(. 内蒙 古 建 筑 职 业 技术 学 院 , 1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0 ;.华 中科 技 大 学 , 北 武 汉 10 0 2 湖 3 .天 津市 园林 规 划 设 计 院 , 津 3 02 ) 天 0 2 1 400; 3 0 0
摘 要 : 章 从 历 史 时 期 寺 庙 园林 旅 游 发 展 的 情 况 进 行 分 析 , 究 寺 庙 园林 作 为 旅 游 吸 引物 其 服 务 文 研 人 群 和 寺 庙 园林 功 能 的 演 变 , 出 历 史 时 期 寺 庙 园林 旅 游 发 展 对 现 代 寺 庙 园林 旅 游 开发 的 启 示 , 结 合 得 并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现 状 , 对 当 前 寺 庙 因 林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 出 基 于 旅 游 发 展 的 寺 庙 园 林 规 划 的 内 容 和 方 针 提
寺庙开发规划书

寺庙开发规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寺庙开发规划书,该规划书将描述寺庙的发展目标、策略和计划。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和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希望能够提升寺庙的地位,增加寺庙的吸引力,同时实现寺庙的可持续发展。
2. 目标和愿景我们的目标是将寺庙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宗教、文化和旅游价值的综合性场所。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保护和展示寺庙的宗教和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宗教场所•吸引游客,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寺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的愿景是让寺庙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宗教和文化活动。
3. 现状分析在进行规划之前,我们需要对寺庙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现状分析结果:3.1 寺庙的宗教和文化遗产寺庙拥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建筑、壁画、雕塑等。
我们需要保护这些遗产,同时结合当代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承。
3.2 寺庙的地理位置寺庙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旅游潜力。
但由于城市发展的压力,寺庙周边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3.3 寺庙的管理和服务寺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管理措施和服务设施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寺庙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发展策略基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发展策略:4.1 寺庙的保护与修复我们将加强对寺庙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这包括修复建筑物、壁画和雕塑,修缮古迹,以及修复寺庙周边的环境。
我们将与专业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
4.2 寺庙的文化活动我们将举办各类宗教和文化活动,包括佛学讲座、经文诵读、佛教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旨在增加寺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信众和游客参与。
4.3 寺庙的旅游开发我们将开发寺庙周边的旅游资源,提供导游服务、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寺庙参观。
我们还计划在寺庙周边建设一些旅游设施,如停车场、餐厅、纪念品店等。
寺庙文旅方案

寺庙文旅方案1. 引言寺庙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场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增加,寺庙文旅方案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和推动寺庙文旅方案,以实现寺庙的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双赢。
2. 寺庙文旅方案的意义寺庙文旅方案是将寺庙融入旅游业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活动来传播寺庙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传承。
这不仅能够增加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创造旅游经济的效益,并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寺庙文旅方案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寺庙文化的机会,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服务。
3. 设计寺庙文旅方案的原则在设计寺庙文旅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3.1 尊重宗教文化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和精神内涵。
在设计寺庙文旅方案时,要尊重寺庙的宗教文化,不做过度商业化的处理。
同时要注意适当引导游客,让他们了解和尊重寺庙的宗教信仰和仪式。
3.2 增加文化体验寺庙的文化内涵是游客吸引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寺庙文旅方案时,应注重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文化体验项目,如参观佛教艺术品展览、参与佛教禅修活动等,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寺庙的文化魅力。
3.3 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寺庙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也可以作为周边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在设计寺庙文旅方案时,要与周边景点和旅游产品进行合作,形成旅游线路和系列产品,提升寺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 寺庙文旅方案的实施步骤4.1 评估现状和潜力在制定寺庙文旅方案之前,需要对当前的寺庙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评估,了解寺庙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潜力。
这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专家评估等方法进行。
4.2 设计文旅产品和服务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寺庙文旅产品和服务。
这包括制定寺庙参观路线、打造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旨在提供给游客丰富多样的寺庙文化体验。
4.3 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寺庙作为旅游景点,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实施寺庙文旅方案时,要考虑对寺庙周边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善,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1 引言寺庙园林是我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无论是在建筑环境设计还是人文环境设计方面都堪称一种典范。
随着宗教旅游的兴起,寺庙园林被纳入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公众旅游的活动场所。
但由于目前旅游资源的超载开发,寺庙园林旅游表现出宗教属性与娱乐属性之间的对峙和矛盾,影响了佛教在广大信徒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正面作用的发挥。
因此寺庙园林的规划和改造,如何在满足公众社会需求与保持宗教独立性之间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以适用现代旅游的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 寺庙园林研究内容2.1 寺庙园林相关概念2.1.1 寺庙是指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宅院。
2.1.2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即寺庙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园林化的环境。
一般有三大类:一是位于城镇,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的城镇型寺庙园林;二是位于城市近郊,风景条件较好,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又有人工景观为主构景的郊野型寺庙园林;三是位于自然山水景区,寺庙与周围风景区有机结合,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的山林型寺庙园林。
第三种类型逐渐发展成为寺庙园林的主流.2.1.3 佛教旅游:在中国旅游史上,将佛教徒游化修行、传经、取经活动,文人名士追随佛教与高僧交学辩难的山水旅游以及民间大众游春、进香等宗教外出活动称之为佛教旅游或释游。
现代旅游学把佛教旅游定义为宗教旅游的一种,从狭义上讲,佛教旅游主要指佛教徒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石游、传法等;从广义上讲,佛教旅游指凡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之为佛教旅游,也就是说,佛教旅游不仅包括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徒出于兴趣游览佛教圣地、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
.2.1.4 寺庙园林旅游:主要是指广大旅游者(包括佛教信徒)以寺庙园林为旅游目的地,以寺庙园林旅游资源为依托所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1.5 寺庙园林旅游资源:指的是存在于寺庙园林或周边的,对广大旅游者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所有佛教吸引物,都可以称之为寺庙园林旅游资源。
如寺庙建筑、绘画、雕塑等。
2.1.6 旅游发展:一般是指旅游的现实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增大。
本文所指的旅游发展的概念是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将旅游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整合系统,旅游发展指旅游由小到大,由单一到整合,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它包括旅游内外的的主客体、元素、内涵、过程、途径等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文化因素贯穿始终,文化传播在旅游文化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寺庙园林发展历程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相融合,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唐宋佛教禅宗兴起,文人名士参与修禅,促进了文人名士与禅僧的往来,同时文人雅好山水的审美情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寺庙园林向自然山水环境中转移,而寺庙兴造合于自然山水,清幽典雅的禅境营造成为寺庙园林的主导形态。
“佛教四大名山”及“佛门四绝”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自此,在自然风景秀丽处建佛寺,于佛寺中植卉栽葩之风历代不息,“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望岳几乎遍布着寺庙园林。
而佛教寺庙逐渐成为施行佛教教化、传播佛教的中心场所,寺庙园林也逐渐演化成为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并列的我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引发了社会各阶层香客纷沓而至。
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极高的水平,寺庙园林建设也达到高潮。
这个时期的寺庙园林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世俗化、文人化,一般与私家园林相差不多,而且更为朴实、简练。
寺庙里经常有各种庙会活动,群众的参与程度高,逐渐寺庙园林已开放成为人们游赏和文化交流的游憩场所,兼顾公园之作用。
.2.3 寺庙园林特点2.3.1 寺庙园林文化及功能特点寺庙园林文化特点:寺庙园林首先是作为供奉神灵和信徒的居住修持之所,它反映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表现的是宗教艺术和传统文化风貌。
虽然寺庙园林因环境不同而千变万化,但总尽可能地保证其宗教功能,维持宗教活动建筑的基本格局。
其次寺庙园林遵从宗教礼制“神仙多住于山中仙境”的说法,常选址于清幽的山野环境中,这也是高僧们寻求静谧隐逸修行环境的心理的反映。
并且由于寺庙园林面向的对象不单是王公官卿,更主要是广大社会基层,所以寺庙园林的风格更接近民间;因受民间建筑风格的熏陶影响,从而也更自然、更典雅、更具山林情趣。
再者寺庙园林将宗教文化与优美的园林环境相结合,使它的景观不但具有观赏游乐内容,同时也具有宗教内容。
寺庙园林的功能特点:寺庙园林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出家僧众的生活和修持的场所,同时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寺庙园林向广大游客展示珍贵的宗教的文物、艺术宝藏,成为了天然的艺术陈列馆;寺庙园林中宗教的教化及安抚作用,使其又成为香客的“心理诊所”,让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受到佛门的慈悲、智慧与清净美好,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心灵的净化;寺庙园林在非常时期往往又担当了慈善、救济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的安全岛、避风港;寺庙园林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镇,在对外交往中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并且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杀生的佛教思想是分不开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吻合,寺庙园林不仅美化了环境,并且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具有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2.3.2 寺庙园林建筑特点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布局与印度佛寺基本相似,以塔藏舍利为中心,四周围以僧房。
佛寺随佛教传入中国,并结合中国古建筑特色,演变成殿堂与塔藏并重,塔藏在前,殿堂在后的格局。
唐宋时期,曾风靡一时的塔藏建筑被请出寺庙或变成寺庙主殿前或后的一小部分,逐渐形成了以佛祖殿堂为中心的布局。
此后,中国寺庙“伽蓝七堂”制建筑布局遍布全国各地,按常规“伽蓝七堂”是指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而佛教各派对其解释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山门、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
刘敦桢先生在《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中则认为“伽蓝七堂”大致是指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东配殿、西其次是沿中轴总体来讲寺庙建筑的布局特征首先是院落式布局,配殿和大殿七座单体建筑。
.线递进的对称式格局。
但事实上寺庙的形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其布局是随佛教的演变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
2.3.3 寺庙园林布局特点寺庙园林的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
布局形式由外到内基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这种轴线布局形式多按照风水方位布置,意在体现社会伦理秩序,这样不仅满足了寺庙功能的要求,而且使佛教仪式、活动更加的肃静、威严,烘托了宗教氛围。
而这条轴线成为寺庙布局中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2.3.4 寺庙园林植物特点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寺庙园林植物与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是一种象征(佛主的化身),精神的图腾(宗教崇拜),宗教活动的媒体和中介,而且还具有许多实用的功能,如园林美化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心灵陶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科普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等。
所以,在发挥宗教服务功能(即作为宗教文化的传承载体,对宗教文化起到强化和烘托作用)的同时,寺庙园林植物作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智慧的外化形式和载体,对公众环境保护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寺庙园林植物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与佛教文化的相关性;与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寺庙园林的统一性;与审美心理的协同性;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性;与地域文化的对应性;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
常见的寺庙园林植物主要有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五树”是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或椰子,其中有的是佛树,有的是刻写经文所必备和赕佛所必需的;“六花”是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千瓣莲花)。
常选用的乔木有松柏、银杏、香樟、槐、柳杉、楸树等姿态优美、树龄长寿的植物,以示佛教香火不断、源远流长。
常见的香花树种有栀子、茉莉、丁香、梅花、桂花、含笑、结香、瑞香、白兰花、蜡梅、金银木、兰花等。
常选用的观叶植物和地被植物有如芭蕉、玉簪、麦冬等,与寺庙环境十分融合。
2.3.5 寺庙园林景观小品特点寺庙园林内除了各式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陈设,常见的有宝盖、幡、长明灯、影壁、香炉、经幢等宝饰物,还有一些园林造景的置石、碑铭、水池、桌凳等景观小品,它们都是为了增加寺庙宗教气氛而设置的装饰物,具有特殊的宗教特点。
.2.4 寺庙园林研究进展古今中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者大多集中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专攻中国寺庙园林和寺庙园林规划的著述尚不多见。
就国外而言,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此后,伴随着日本全面吸收佛教禅宗文化,而陆续出现了具有浓厚禅宗意味的日本庭院,成为当时日本造园形式的主流。
在西方国家,从早期欧洲传教士和旅游者写的游记、书信和图片到后来尤其是十八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大量有关中国系统园林的专业论著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中国寺庙园林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以最早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敦煌寺庙的描述为始,到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神父的《中华新图》及法国耶稣会士李明神父《中国现状新志》,再到后来威廉?钱伯斯1757年关于中国建筑和园林论著《中国建筑、家俱、服装和器物的设计》等,都对中国寺庙以及寺庙园林作了相关的叙述。
现代以来,由瑞典著名艺术史学家喜龙在1949年撰写《中国园林》等专著对中国古典园林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但仍然是将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进行介绍。
内容多属于描述性、介绍性的,主要是向西方人介绍和宣传中国的园林艺术,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园林。
在国内,我们也只能从中国古代史书、方志、传记等文献中得到与寺庙园林园林相关的原始资料。
早在北魏杨衒之编著的《洛阳伽蓝记》中,就有对洛阳寺庙园林的寺庙选址、寺庙建筑、寺庙周围环境并其兴废沿革做了详细的描述,从中已经可以窥探出寺庙园林的规制;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径》和敦煌唐朝寺庙壁画将当时寺庙建筑布局的改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唐朝后期的著名禅师怀海第一次在传统律寺之外,创立了禅宗自己的宗教建筑-禅院,制定了《禅门规式》,并逐渐演变成了中国寺庙的“伽蓝七堂制”,并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