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借鉴材料)

合集下载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区别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区别
以上是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解析,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学频道。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答辩+结构化பைடு நூலகம்题思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区别
尽管孔子与苏格拉底处于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但两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教育目的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为了复兴周礼,他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孔子“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主张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打破了贵族统治官权的现象,为平民从政开拓了道路,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以及今后两千年多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他的智者具有显著区别: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三、教学方法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掌握知识、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感知领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孔子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就涉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而此时教师就要做到“启”,即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以指导,以开启学生的思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此时老师就要做到“发”,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不同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用的教材是六艺。

苏格拉底传授的主要是逻辑推理和辩证法,逻辑推理和辩证法都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十分重视理性。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1.维护与批判现存制度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与苏格拉底所处古希腊,都处于社会的转变动荡时期。

二人的政治态度则截然不同,孔子处于专制社会,尊崇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强调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

苏格拉底处身于民主发源地,则反对极端民主制度,倡导理性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是具有批评精神的学者,要求自己坚持正义而不能参政。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古希腊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性,中国古代文人具有依附性。

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思想,专制制度下的国家权威重于一切,民主制度中则人权最神圣。

这样的不同社会制度与教育,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不同。

2.德性为首与知性为先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美德是指理性知识,苏格拉底那里知性与德性是统一的,但更重视知性;孔子更重视政治道德,知识是次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内圣之道,“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两种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

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3.偏感悟与重逻辑苏格拉底注重逻辑与思辨,要求概念反映本质特征并具有普遍意义,结论依赖于推理与论证过程;而孔子注重于感悟与经验,结论不需要详细的论证过程。

苏格拉底侧重于思,孔子侧重于行。

这样差异的更深的根源,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认知特征不同,东方人不善于主客体分化机制,虽然能质朴地接近与再现自然,但也阻碍了抽象化的理性与逻辑的发展。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姓名胡慧欣学号201434004505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名称论语指导教师李蕾2015年12月24日摘要学术界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

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

因此,在此就孔子及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

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方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方国家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哲学2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Abstract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Key words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3摘要 (2)1 引言 (4)2,道德观比较:两种理性 (4)2.1 孔子的道德观 (4)2.2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5)3 宗教观的比较 (6)3.1 孔子的宗教观 (6)3.2 苏格拉底的宗教观 (7)4 小结 (8)1 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年479)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这两位东西方传统思想的重要开启者曾被比较过无数次。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拟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效劳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2.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究〔使其变成哲学〕。

孔子的主张1.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标准等。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方面,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根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此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成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讨论人生的目的和蔼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那么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标准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要求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 ,即多从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到“其 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高级教育
26
(4)复礼,是仁的表现。
据《论语》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论语·颜渊》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高级教育
27
2、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内容
当时社会政治纷 乱,王权倾颓, 诸侯 势盛,各阶级之间剧 烈变动,表现在社会 风气上是礼崩乐坏、 道德沦丧。
高级教育
4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 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 盛繁荣走向腐败衰落的时 期。
希腊精神世界和文化 价值产生危机,没有普遍 的公共伦理标准,人性普 遍堕落,社会中缺乏对美 德的判断和追求。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高级教育
24
(2)忠: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
❖ 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高级教育
25
(3)爱人:是“仁”的核心。
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 字来概括。
❖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 的道德品质。
高级教育
22
“仁”:
孝悌----仁的基础 忠-----处理君臣关系的准则 爱人----仁的核心 复礼----仁的形式
高级教育
23
(1)孝悌: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实现“仁”的基础。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他认为: 外在的善无助于美德的形成。 身体的善即健康的身体是有助于灵 魂的改善和智慧、道德的发展。 精神的善有助于智慧的发展和道德 形成,是促进人自身和谐的关键。
高级教育
20
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相同点——崇高的道德理想
❖不同点——仁”的道德实践与“善” 理论认识
高级教育
21
(三)内容的比较 1、孔子的德育思想内容
❖ 智者学派又走向了极端。
高级教育
7
❖(一)德育地位的比较
❖(二)德育目标的比较
❖(三)德育内容的比较
❖(四)德育方高法级教育的比较
8
(一)重视德育的地位
孔子
❖第一,孔子从德育与政治、修身与
治国的关系出发,肯定德育的重要 性。
❖第二,孔子从德育与专业知识学习 的关系出发,认为应该把德育放在 首位。
❖ 第二,君子应有好的品德。 “君子怀德”(《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
❖ 第三,君子应“安人”和“安百姓”。
❖ 第四,君子应语言谨慎,行为敏捷。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高级教育
16
❖ 第五,君子应该“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
高级教育
13
(二)孔子道德教育目标
❖ 三层次:
高级教育
14
❖ 圣人是孔子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格追 求的终极理想。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仁乎!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圣人,吾不得见之矣”(《论语·述而》)
高级教育
15
❖ 第一,君子应是好学之人。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高级教育
91.孔子提倡执政Fra bibliotek修身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拱之。”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高级教育
10
2.孔子认为道德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
习技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立志于道,据守于德,
❖ 苏宣体格扬 地拉人 位底是 ,万 但认物 却为的 走首尺向度了先,极弄凸端清显。人了认人为事的人问主是题是绝对重 要存和在必者要存在的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 “存完在全的不尺顾度,人这事种,相对而主对义上否天定了的客事物加以猜 测,代表是人不物是:观认普真罗理为泰的自戈存己拉在和。在高做尔本吉分亚 的工作?” 。
“依志傍于于道仁,,据优游于于德六,依于仁,游于艺”
艺。
高级教育
11
❖苏格拉底
“对你们说, 道德不出于钱财, 钱财以及其他一 切公与私的利益 却出于德性”。
高级教育
12
❖ 他大声疾呼:“雅典人,人中最高 贵者,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 利于世的城邦公民,你们已专注于尽 量聚敛财富,猎取荣誉,而不在意、 不想得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 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善是最高的真理” ❖“美德即知识” ❖“德性可教和回忆学说” ❖“无人自愿为恶”
高级教育
28
❖ “善”为最高真理
“万物实际上是受到善或道德义务的约 束才结合在一起的”,“在人的感知范围内, 最后和几乎难以发现的是善的真形,见过它 的人知道它乃是一切美的原则和全部美德 的动因;在这个可见的世界里,它催生光线和 光线的主导。”
高级教育
1
❖一、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比较
❖二、德育思想的比较
地位、目标、内容、方法
❖三、德育思想的影响比较
高级教育
2
(一)时代背景
社会“崩坏”时期
(二)理论基础
孔子————注重人的自身 苏格拉底——注重人本身的知识
高级教育
3
孔子:
孔子生活在我 国春秋末期,正处 于奴隶制社会向封 建制社会的过渡时 期。
高级教育
5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 知死?”
《论语·先进》
❖ 孔子继承了西周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现实 主义思想,而持有强烈的现世情怀。
❖ 在孔子看来,生的问题和人的问题还没有弄 清楚时,是没有必要去谈论“鬼神”和“死” 之类的问题的。
高级教育
6
❖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致力于说明宇宙和 大自然的统一基础,很少涉及到人自身的 问智题者。学派在理性上关注社会问题,它
❖ 第六,君子应该就心未胸免有宽些广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
“君子坦荡荡,的小质人朴,长又戚未戚免。有”些(浮华《。论只语有·述文
而》)
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 得上大雅君子。”
❖ 第七,君子应文雅而朴实。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高级教育
17
❖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如君命。”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
高级教育
18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目标
精神的善 身体的善 外在的善
❖苏格拉底把人追求 的善分为三个层次: 外在的善、身体的善、 精神的善。
高级教育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