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合集下载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政府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孙中山就职合影
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
大总统誓词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2)制度选择: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 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 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 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 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 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 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颁布《修正 大总统选举 法》,总统 任期为十年, 可连选连任。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2)政党政治失败
▶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 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行政 立法
内阁
参议院
政治
体制
司法 最高法院
总统 总理
国家元首 总统命令
政府首脑 总理附属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4)制度反思:责任内阁制有何不足
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 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 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总统制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 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 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 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 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 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 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责任内阁制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3)制度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命令需要国务员副署才可生效。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中国近代史》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 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从空间分布来看,革命根据 地有何特点?
①两省交际处的山区 ②长江以南的地方 ③分散,没连成片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时间: 1931年 地点: 江西瑞金 名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标志: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文件: 宪法大纲 意义: 中共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主要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
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 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 重大国务。
“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 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袁世凯复辟始末
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
经济之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
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期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 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1、找陕甘宁、晋察冀二块根据地位置。
2、抗日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①在敌后 ②大多在长江以北 ③很多连成一片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需要。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去参议会选举产生。

新教材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新教材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创 建建 立人 革民 命革 根命 据政地权 建 抗立 日抗 根日 据根 地据 的地政权建设 建 发立 表行 《政 论区 人民民主专政》
核心提纲
主要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具体内容
政协制度
发展历程及职能变化
人民代表大会
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特色的制度理论体系
目的和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去抗需参日要议根。会据选设地置举的各产政级生权。参建议设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 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 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 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 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19度49
政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确立,代人大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人大职能结束,参政议政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1978
改革开放后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
《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 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 为人中论阶华人级人民领民民导共主的和专以国政工奠》农定提联了出盟理未为论来基础的。的国人家民是民什主么专样政的的国国家家?。有何意义?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解放区 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奠定了坚定基础
03
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第3课
中中国国近近代代至至当当代代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演变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 南京临时政府(1912) ② 北洋政府(1912-1928) ③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①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②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③ 解放区(1945-194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2)内容:① 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的政治制度; ②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 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政治制度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演变
北洋军阀政府 1912.3-192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1912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3.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 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47张PPT)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47张PPT)

3.阅读图片,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幅画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
提示:认识:漫画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发扬 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 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时空坐标
教材 细研
素养奠基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其标志是 1912 年 1 月 1 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3)性质:是以 人民代表大会 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 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 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②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目标。
③2019 年 10 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最大优势。
1.阅读教材P14“历史纵横”和P15“思考点”,思考:民国 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西
20
20


西

m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 纲领》,进 入训政时期
召开国民 大会,建 立总统府, 推行“宪 政”
军政
训政 宪政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
,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
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

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大量吸收工农群 众参加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
把政权直接建到乡乃至村中,加强上级 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的联系。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
(1)目的: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政权建设: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非中党共间进产步党人人员士士
代表、领导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大会 行政
立法
指导、监督
司法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民政府
考试
总揽五项治权 监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
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训政”时期
代表、领导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大会 行政
立法
指导、监督
司法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民政府
考试
①缔造共和
总揽五项治权 监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1)成立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清宣统帝 下诏退位
1912.2.12
孙中山辞职, 推荐袁世凯
1912.2.13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3)措施: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 建立的政权的性质, 是民族统一战线的。 这种政权,是一切赞 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 人们的政权,是几个 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 于汉奸何反动派的民 主专政。——《抗日 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 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 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 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 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 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其他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军政”(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 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 “促进国家之统一”。 “训政”(1928年—1948年): 是指“军政”统一全国后,需在国民党的领导下, “以党治国”,培养合格官员以实现地方自治,训练 人民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发展“工商事业”、“开 发富源”。 “宪政”(1948年以后):“还政于民”,“依宪法 行全国大选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作 中措用施共:在①实抗巩行日固三根了三据抗制地日原进根则行据,政地建权,立建巩抗固日设和民的扩主措大政施了权有抗哪日些民?主有统何一作战用线?。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以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经验。
行政区的建立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先后在东北、华北、中 西北等地区建立。行政区设军事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 行政截单至位1。94为5年新底中,国原的伪政满权各建省设均奠接收定完了毕坚,实东基北础解放区共成立10个省和2
“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 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袁世凯复辟始末
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 况,袁与世夫凯列复强辟之帝关制系激观起之全,国则上中下国公之愤立,宪护,国以运君动主制行之为易,以共和制行之 也随。之爆发。……—悍—然[称美帝]古,德也诺使《原共本和依与附君于主他论的》进 步党人大失所望。……1916年3月,面对如火如荼 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护 国运动爆发以来,袁世凯为国人指骂,众叛亲离, 终于(在1袁91世6年凯6亲月信6日梁暴士亡诒。)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育 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马表工请程愿教团材、《中人国力近车代夫史代》表请愿团……和筹安会的各省 一起,同时向参政院投递请愿书,掀起了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
京临时政府成立。国旗为五色旗、改为阳历纪元。标志 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五色旗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 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 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 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1966-1976 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1982
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最大优势。
《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 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 为人中论阶华人级人民领民民导共主的和专以国政工奠》农定提联了出盟理未为论来基础的。的国人家民是民什主么专样政的的国国家家?。有何意义?
创 建建 立人 革民 命革 根命 据政地权 建 抗立 日抗 根日 据根 地据 的地政权建设 建 发立 表行 《政 论区 人民民主专政》
核心提纲
主要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具体内容
政协制度
发展历程及职能变化
人民代表大会
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特色的制度理论体系
目的和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去抗需参日要议根。会据选设地置举的各产政级生权。参建议设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 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 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 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 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时间: 地点: 名称: 标志: 文件: 意义: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1931年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宪法大纲 中共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2①、在找抗中敌陕日国后甘根共宁据产、地党晋在领察空导冀间的二分抗块布日根上民据有主地何根位特据置点地。?初期有陕甘宁、 晋 ②察大冀多、在晋长冀江鲁以豫北、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 个 ③根很据多地连。成一片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 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 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 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 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 官僚三民派国势时力期的的分政合党。政其治中有,何特点? 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 为三大①党党,派共分和化党组拥合戴多袁变世凯, 统一共和②党政接党近林同立盟,会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 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 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参议院 立法权
参议院多数党
选举 弹劾 一次否决权
总统
经参议院 同意任命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总理附署才能生效
总理内阁 行政权
法院 司法权
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步意义。
政党政治
第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提纲
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政治制度(资)
制度与举措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实行政党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南京国民政府
28年通过《训政纲 领》进入训政时期
48年召开国民大 会进入宪政时期
核心提纲
时期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制度与举措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宪政时19期48—年—,披国着民宪党政召外开衣“的国独民裁大会”,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此次“国大”(“行宪国大”)未 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的政治、军事、 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 争而使党内派系斗争激化。
——《中国近代史》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从①空两到间省1分交93布际0年来处夏看的,山全革区国命已根经据建地立有起何大特小点十?几块农 村②革长命江根以据南地的,地分方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 据③地分,散各,级没苏连维成埃片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李侃 等《中国近
通 过 《 训主要内容: 政训政①时在期训的政到时来期—,—由颁国布民《党训政全纲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 纲民领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领会; 》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 ,府总揽执行; 怎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 样重大国务。 评 价①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国②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民 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19度49
政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确立,代人大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人大职能结束,参政议政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1978
改革开放后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
①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 ②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成立 与宋教仁组阁
宋教仁遇刺
二次革命
袁世凯就任 正式大总统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不久,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 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宋教仁组阁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 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个特别市。……1947年5月至1948年末是东北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建设发展的 重要时期。……在政治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解放区政权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 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田茂纯《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
中作 措用施共:在为建解新立放中行区国政进的区行,政政在权权行建建政设设区奠的设定军了措事坚施委实有员的哪会基些或础?人有民何政作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