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五A卷
高中生物必修3阶段质量检测(五) 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五) 期中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通过测交不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A.产生配子的种类B.产生配子的数量C.基因型D.产生配子的比例解析:选B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但配子的数量是无法计算的,比如精子是不计其数的。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兔的长毛与短毛B.人的身高与体重C.猫的白毛与蓝眼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解析:选A兔的长毛与短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人的身高和体重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猫的白毛与蓝眼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
3.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均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B.初级精母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C.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是一致的D.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解析:选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精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B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一致的,C错误;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4.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中,不可能表示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是()解析:选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儿生病,父亲一定患病,因此,C项图示不可能表示人类红绿色盲遗传。
5.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自由组合,现有三对亲本组合,杂交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组合三亲本可能是AaBB×AaBBC.若组合一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相同D.组合二亲本一定是Aabb×aabb解析:选C由杂交结果可知,组合一亲本为AaBb×AaBb,A正确;组合三亲本可能是AaBB×AaBB,也可能是AaBB×AaBb,还可能是AaBB×Aabb,B正确;若组合一中AaBb与组合三中Aabb杂交,子代中会出现白茧,与条件不符,C错误;组合二亲本为Aabb×aabb,D正确。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 届高三上学期五调(12 月)理科综合生物试题―、选择题1.以下有关细胞构造和功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没关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C.氨基酸是胰岛素等各样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D.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能将抗原-抗体复合物水解,但不可以将其完全氧化分解2.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R(抗倒伏基因)和A( 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人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挑选分化培养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1),过程如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豌豆基因在玉米细胞中表达的场所是细胞核B. 杂交细胞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 2 个 A 基因(不考虑突变)C.杂交细胞能够培养成F1和 F2植株的原理都是植物细胞拥有全能性D.杂交植物在 F2代初次出现性状分别,此中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所占比率为1/43.以下对于生物种群与进化理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色是种群密度和出生率与死亡率B.共同进化是指不一样物种之间在互相影响中的不停进化和发展C.种群基因频次的变化趋向能反应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可以反应可遗传变异方向D.标记重捕法合用于检查活动能力强的生物的种群密度,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4.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合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
将这一完好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 E 中(其成分能保证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合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如图乙、丙、丁所示。
与小鼠的组织液对比,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图乙, E 液 K+浓度更低B.图乙, E 液 Na+、K+浓度都更高C.图丙, E 液 Na+浓度更低D.图丁, E 液 K +浓度更高5.图甲表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表示水平搁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状况;图丙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
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带解析)

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C. 在进行无氧呼吸时,植物细胞只能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02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答案】D【解析】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O2,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项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项错误;在进行无氧呼吸时,绝大多数植物细胞能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02,但也有的植物细胞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例如马铃薯块茎,C项错误;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形成ATP,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再结合各选项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
2.将相同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含有物质M的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图。
对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C.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D. 细胞吸收M所需能量供应不足【答案】B【解析】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收速率没有增加,所以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属于自由扩散,A项错误;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而物质运输速率没有增加,说明M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B项正确;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和能量,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没有增加,所以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属于主动运输,C项错误;通入空气后并没有改变吸收M的速率,说明细胞吸收M与能量供应无关,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
物质M的浓度增大的时候,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限制;通入空气后并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因此该物质运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
2017-2018学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精品推荐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高二年级生物试卷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投放松毛虫白僵病菌。
灰喜鹊与松毛虫、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A.竞争和互利共生 B.捕食和互利共生 C.寄生和捕食 D.捕食和寄生3.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 ”型,达到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 .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 ”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0只C .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6.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C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7.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B .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8.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2017年高中生物会考测试真题(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生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下列糖类物质中,高等动物细胞含有的是A. 纤维素B. 淀粉C. 蔗糖D. 肝糖原2. 下列细胞中,下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的是A. 叶肉细胞B. 大肠杆菌C. 神经细胞D. 卵细胞3.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TP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ATP不含有磷酸基团C.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D. 植物细胞夜间不能生成ATP4. 过氧化氢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 核苷酸B. 氨基酸C. 脂肪酸D. 丙酮酸5. 下图为某种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它代表的运输方式是A. 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 渗透作用D. 主动运输6. 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A. 高尔基体B. 内质网C. 中心体D. 细胞核7. 人体的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它具有的生理功能是A. 携带遗传信息B. 催化反应C. 运输氧气D. 促进生长8. 雾霾天气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 光照强度减弱B. 土壤肥力下降C. 吸收CO2 过多D. 吸收水分过多9. 下列细胞结构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A. 细胞膜B. 核膜C. 液泡膜D. 核糖体10. 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该时期为A.前期B. 中期C. 后期D. 末期11.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移植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能在患者体内A. 发生减数分裂B. 诱发细胞坏死C. 增殖分化出多种血细胞D. 促进细胞衰老12. 某人因长期吸烟而患肺癌,一段时间后,其体内癌细胞发生了扩散。
这是因为癌细胞A. 代谢速率下降B. 色素积累显著增多C. 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D. 分化速度加快13.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有着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B.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只分裂一次C. 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D. 受精作用与配子之间的相互识别有关14. 下列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15.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提出该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A. 沃森和克里克B. 施莱登和施旺C.孟德尔D. 达尔文16. 基因编辑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它通过修饰基因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级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及解析

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级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一、选择题:1.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对照实验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B. 据实验结果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C. 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增加D. 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了的浓度可能会增加【答案】C【解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当植物缺镁时叶片发黄,光合作用下降。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X,实验组缺乏无机盐X,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A正确;B、将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
根据现象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B正确;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反应下降,叶绿体内NADPH的合成速率下降,C错误;D、植物吸收无机盐具有选择性,当植物吸收水大于吸收某种元素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离子浓度可能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2.真核细胞有边界,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组分,有对细胞的遗传和代谢进行调控的信息中心。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是细胞的最外层结构B. 细胞的信息中心就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C. 植物细胞内色素均存在于原生质层内D. 高等动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不会形成纺锤体【答案】D【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湖北省武昌区2017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昌区2017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种植物和一种哺乳动物细胞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准确的说A.碳元素的含量能说明有机物是动植物体内干物质质的主要成分B.由表可知,两种生物体内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C.测定该动物的某种小分子含C、H、0、N、S,此小分子不可能是氨基酸D.N、S含量说明动物组织含蛋白质较多,H、O的含量说明植物体内含水多2.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决定雄性个体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比X染色体或大或小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3.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和抗体B.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C.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D.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4.下图示为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图1、3装置中溶液A、B、a、b的浓度分别用M A、M B、M a、M 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3液面上升的高度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 A>M B、M a=M b>M A,则达到平衡后A.h1>h2 M a>M bB.h1>h2 M a<M bC.h1<h2 M a>M bD.h1<h2 M a<M b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6.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相互交配产生的受精卵孵小鸡,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鸡就表现出无用性状(乙群体)。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理综生物试题

试卷类型:全国卷天一大联考2016—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理科综合本试题卷分第I 卷(选择題)和笫H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凰:Hl C 12 0 16 Na 23 Al 27 S 32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荻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生物*内物质相互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人・叶绿体中既有ATP 的产生•又有ATP 的消耗B. 线粒体菇质中既有H 2O 的产生,又冇H.0的消耗C. 肝细胞中既有的产生•乂有筍萄辨的消耗D. 閒化细苗中既冇CO 2的产生■又有CO 2的泊耗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数目利种类增多B.细胞分化忘■细胞的全能性堆强C.基因的表达只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D.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超向专门化3・激索和神经递质等佶号分子只有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 卜列有关受体的叙述■正 确的是A 靶细胞上的每种受体均可以和多种神经递质结合B. 促甲状腺激索的受体只存A 于甲状腹细胞上C. 神经連质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只能楚树突膜或腺体细胞膜D. 细鞄上的激索受体一旦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分解4・下列右关墓因型为AAaa 的四倍体植物的叙述•止确的址A. 该植物细胞中等位慕因成对存在•故为纯合子B. 该柚物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 : Aa : aa = l :2:lC. 该植物滅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存広同源染色体D. 垓植物具有養杆相壮.叶片、果实较人•営养成分必然堆加的净点5•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杀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索(巧I 喙乙酸人我国学者崔微研究了 Zn 对番茄幼 苗中吆噪乙酸、色氨酸育世的形响■得到了如图1 J 割2所示的实脸结果。
下列有关分析错谋的見A.色氨威转变成生长索的过稅不发生在核糖体中B ・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律有Zn 的蒸協水中C. 实验组在加Zn 的前后形成了白身的郴互对照D. 据该实验町推测.Zn 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眄!喙乙酸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种群的型增长曲线模型(N 严Nj )中•入二增长率-1B. 种群增长的曲线中•在达到K 值前•种群数蜃毎年都以相同的倍数増长C ・在自然条件下•种辞的环境容纳fit (KffT )会蘆气候、季节等因索而变化绝密★启用前 (tis」01 ---- 1 --- «24 3D.仮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龙接近K/2时进行捕捞右利于做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第11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C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 都必须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检测(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A卷学业水平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 )A.用进废退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基因频率解析:选D 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B、C选项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而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
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这些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②共同进化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③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④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迁移、气候、疾病等,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A 细菌的抗药性个体是细菌种群本身就有的,不是因为接触青霉素而产生的。
5.(2012·广东)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解析:选D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题中所说“重组酵母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此过程并未发生生存斗争,所以不能确定进化方向是否发生改变,故D错误。
6.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解析:选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选D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可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倒位;基因突变率与基因频率没有关系;C项中女性中色盲患者占0.5%,则色盲基因频率为0.5%。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中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A.人的猫叫综合征B.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C.人的色盲D.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解析:选D 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没有可遗传变异。
9.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
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解析:选D 原鸡到家鸡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多品种的形成也是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长尾基因的出现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基因起到了选择作用。
10.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离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选B 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c与d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判断两个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这两个物种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11.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选C 每个岛上的鸟类有多种,所以它们是多个种群,每个种群都存在一个基因库。
由于两岛位置不同,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但无论是否是一个岛,不同种类的鸟类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由于甲岛上环境变化较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所以甲岛上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
由于两岛的大小相似,所以鸟类总的数量将趋于相同。
12.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解析:选B 在自然情况下,短期内对糯性和非糯性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Y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对是否抗病的选择作用非常明显,抗病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病的个体会死亡,所以抗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
13.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选C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统称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新物种形成后能生存,表明其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B正确;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称地理隔离,C错误;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就能存活下来,该表现型的个体在种群中会不断增多,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1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
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选B 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中个体间就存在抗药差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
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导致杀虫效果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58分)15.(1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
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3)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进行遗传学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会使生物产生多样性,但它们都是不定向的。
(2)A的基因频率=2AA+Aa+Aa +×100%=2×35+602×100×100%=65%,由于A与a两者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
(3)生物进化的实质即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1)基因库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不定向的原材料(2)65% 35% (3)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6.(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
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
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AA(30%)、Aa(60%)、aa(10%)。
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其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其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对其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刊登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上说,被称为“超级病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正呈蔓延趋势,从细胞结构来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________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________;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作用,使细菌的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