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最新版】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重点段落品析“不,妈妈。
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忘记——________ 失信——________(2)分别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如果……可是…… ________……因为…… ________(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
”理解。
【答案】(1)牢记;守信(2)如果今天下雨,你不用来了,可是,今天没有下雨呀!;小刚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因为最近他学习非常刻苦。
(3)生活中,我和朋友之间也会一些约定,也会有不能及时履行约定的事情发生,自己会是给坚守承诺的人,不管对方能不能及时履行约定,要做个“说到做到”的人。
【解析】【分析】(1)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如果……可是……”是假设关系;“……因为……”是因果关系。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1)牢记;守信;(2)如果今天下雨,你不用来了,可是,今天没有下雨呀!小刚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因为最近他学习非常刻苦。
(3)生活中,我和朋友之间也会一些约定,也会有不能及时履行约定的事情发生,自己会是给坚守承诺的人,不管对方能不能及时履行约定,要做个“说到做到”的人。
【10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海底世界(节选)海底世界(节选)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器一听,就能听见冬科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的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1)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自己再仿写两个: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窃窃私语”的总思。
________(3)语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请你接着想象,再写一句________。
(4)这段话中介绍了海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活动特点。
(5)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A.打比方B.做比较C.列数字列数字 ①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②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答案】 (1)嗡嗡、啾啾、汪汪;咯咯、喵喵)嗡嗡、啾啾、汪汪;咯咯、喵喵(2)背地里小声说话。
)背地里小声说话。
(3)列举的省略)列举的省略;有的像小鸡一样咯咯;有的像小鸡一样咯咯(4)梭子鱼)梭子鱼;乌贼;乌贼;章鱼;章鱼;贝类;贝类(5)A;ABC【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的掌握。
寻找文句中的表示声音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
【10篇】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10篇】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①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了祸。
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哎呀!”我叫起来,“坏了!小沙连忙摸耳染,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②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形象地说明________;句②形象地说明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对划线的句子“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小沙主动让“我”剪头,并且非常配合“我”B. 小沙总是怒视剃头师傅,还骂他是“害人精”,对“我”却不是这样。
C. 在小沙的心里,只要耳朵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也与前文小沙不受剃头师傅的欢迎相呼应,充满趣味性。
(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对“我”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案】(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
;“我”根本不会剃头(2)C(3)喜欢。
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①把“姑父的睡衣”比作“一张熊皮”形象地说明“我”剃得快,剃得多,这是比喻。
②把“我理的头”比作“层层梯田”形象地说明“我”根本不会剃头,这是比喻。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颐和园》片段,完成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颐和园长廊的的特点是________。
(2)为了说明长廊的特点,作者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颐和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式,在本段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赵州桥(节选)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héng kuà)________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训练(1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训练(15篇)一、课内阅读。
我非常惊讶,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是猫,还是别的什么?”我暗暗地猜测着。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1.“诡”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再查______画。
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欺诈,奸猾。
B.怪异,出乎寻常。
“诡秘”的“诡”应选择意思(____)。
2.文中“那个东西”指的是________。
3.用“——”画出描写带刺的朋友偷枣很高明的句子。
4.怎样理解句子“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A.刺猬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为了得到枣子,摔痛了也顾不上。
B.刺猬是为了节约偷枣的时间,才有意从树上摔下来的。
5.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了作者________之情。
二、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父亲、树林和鸟》节选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改写句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含答案)部编版三年级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①迟日江山丽。
②春风花草香。
③泥融飞燕子。
④XXX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XXX:丽。
泥融。
鸳鸯:_________。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景色。
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________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XXX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XXX。
纷纷。
欲断魂:借问。
3.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俗。
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新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①反义词。
枝繁叶茂-________ 消失-________②近义词。
轻松-________ 生育-________(2)用“||”分好的层次,写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3)“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的“这里”是指________。
作者写石榴树的目的________。
(4)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________抒情,以________喻人。
(5)人们为什么“也总爱在她故居的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答案】(1)枝枯叶落;出现;容易;繁衍(2)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不招虫。
(3)樟树的香气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是用对比的写法更突出樟树的特点(4)物;树(5)人们之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概括层意,可先看看每层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专题训练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专题训练1.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峰,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①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②我想,它们飞程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③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峰。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选自《蜜蜂》(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请选择。
(填序号)A.语言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
①“我”叫小女儿去放蜜,“我”在窝旁等着。
______②到第二天为止,二十只蜜蜂都飞回来了。
______③起风时蜜蜂飞得很低,大概是为了减少阻力。
______(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蜜蜂有什么本领?(4)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写出你的理由。
(5)读下列句子,注意波纹的部分,写一写你的体会。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2.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下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①迟日江山丽,
②春风花草香。
③泥融飞燕子,
④沙暖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迟日:丽: .
泥融: . 鸳鸯:_________ .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
景色。
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
境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
湿,秋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
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
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
欣欣向荣的________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清明: .纷纷: .
欲断魂:借问: .
3.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
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
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
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_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段选自《________》
2.第一段主要写了燕子的____________特点。
3.按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二段中的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5.文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荷花》片段,回答问题。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1.第______句描写荷叶。
这句话中,写荷叶颜色的词语是_______,写荷叶形态的词语是_______,写荷叶多而密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作者细致观察了________种白荷花开放的姿势,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照样子写一写挨挨挤挤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冒”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