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化工文献综述

化工文献综述

化工文献综述1 性能氯化聚乙烯是由聚乙烯 [一般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 ,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HDPE ] 通过氯化反应进行化学改性得到的产物,分子中氯含量可为0一70%,其分子结构可看成乙烯、氯乙烯、1,2一二氯乙烯的三元无规共聚物``` ```且氯原子是沿着聚乙烯链无规分布,因此产品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

产品一般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老化性、耐燃性、寒性、耐油性、耐候性、自由着色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以及良好的相容性和加工性,与PVC,PE,PS及橡胶掺混以改进其物性。

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新型高分子弹性体材料,作为橡胶与塑料的优良改性剂和添加剂,在塑料门窗、PVC管材与板材、防水卷材、防腐涂料、橡塑共混材料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1塑料改性剂氯化聚乙烯在PVC加工中可起到一系列良好的辅助填加剂的作用:(1)增塑剂。

因其分子质量高于一般的酯类增塑剂,不会在温度高时产生迁移、渗出和日久挥发导致的硬化等弊病,是良好的永久性增塑剂。

(2)抗冲改性剂。

氯化聚乙烯与PVC间既有相互融合,又有某种程度的相分离现象,在混炼之后成为含弹性体微粒子的塑料合金状态,提高了PVC的抗冲击性能。

(3)助熔剂作用。

掺混氯化聚乙烯可使PVC熔点降低,促进塑化,降低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流动性,方便加工和缩短加工周期。

但加入氯化聚乙烯也使PVC的耐热性、刚性下降。

用其生产的硬制品包括抗冲型PVC硬板、硬片、增强PVC硬管、增强PVC管件、PVC异型材,生产的PVC软制品包括电缆料(改善热老化性)、软管、耐油管、地板、防水卷材、压敏胶带、密封材料等。

氯化聚乙烯用于改性ABS时,可防止燃烧时产生滴下物,改善冲击性,并在加工时起润猾作用。

在改性PE方面,因其具有阻燃性、与其它阻燃剂的互溶性和优良的填充性,可防止因PE与阻燃剂互溶性、填充性不佳造成的混炼操作困难和成品起霜现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化工工艺学之文献综述学院: 化生材学院班级: 化工(1)班学号: 07053126姓名: 邹珍珍老师: 许文苑二零一零年五月α-羟基乙酸合成与分析方法综述摘要:α-羟基乙酸是一一种重要的大宗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黏合剂、金属清洗、生物降解材料、染色、纺织,而且是个人护理产品的重要组成成分。

化学法生产羟基乙酸存在原料消耗大、产品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生物法合成羟基乙酸条件温和、底物转化率高,为绿色合成羟基乙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文章查阅了很多文献比较了各种羟基乙酸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综述了羟基乙酸分离方法,特别是溶剂萃取和协同萃取效应。

最后,分析了羟基乙酸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羟基乙酸;腈水解酶;定量分析;协同萃取前言:羟基乙酸(hydroxyacetic acid),又名乙醇酸(glycolic acid),是最简单的α-羟基乙酸。

羟基乙酸是一种无色无味半透明状的固体,熔点80℃,由于热不稳定性和化学活泼性,在沸点100℃时分解;羟基乙酸毒性低,腐蚀性小,具有独特的金属螯合能力以及有效的中和性能能,工业上常用其70%的水溶液。

羟基乙酸还可以自聚合成,聚羟基乙酸(PGA)具有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迄今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1]。

20世纪9年代以来,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羟基乙酸,羟基乙酸水溶性好,具有强渗透性,能够穿过角质层被皮肤吸收,促进表皮的新陈代谢,消除皮肤皱纹[2]。

目前,世界上生产羟基乙酸的公司主要有美国杜邦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日本丸和公司以及德国赫可特公司等。

国内羟基乙酸潜在的是市场需求量大,但是尚无以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羟基乙酸及其相关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1 羟基乙酸的合成1.1 化学合成法羟基乙酸的化学合成方法较多,主要有氰化法、草酸电解法、氯乙酸水解法等。

氰化法是以甲醛和氢氰酸为原料,经过加氯合成羟基乙腈,再在反应温度为100~150℃的酸性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羟基乙酸。

化工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化工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26万吨/年重整装置芳烃精馏的工艺设计--甲苯塔部分1 文献综述1.1苯1.1.1苯的来源工业上大量的苯主要由重整汽油及裂解汽油生产,甲苯歧化、烷基苯脱烷基等过程也是苯重要的工业来源,由煤焦化副产提供的苯占的比例已经很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苯的供应情况各不相同:美国主要从重整汽油中获得;西欧主要来自裂解汽油;中国则主要由重整汽油及炼焦副产品生产。

由重整汽油及裂解汽油分离苯:在石脑油经催化重整所得的重整汽油中,约含苯6%(质量),用液-液萃取法将重整汽油中芳烃分出,再精馏得到苯、甲苯、二甲苯。

由烃类裂解得到的裂解汽油中,苯含量最高可达40%(质量),工业上也用液-液萃取的方法从中抽提芳烃,然后精馏得苯等芳烃组分,但萃取前需先用催化加氢方法除去裂解汽油中的烯烃及含硫化合物等杂质。

脱烷基制苯:所用烷基苯可以是甲苯、二甲苯或多烷基苯,由芳烃的供需平衡决定。

烷基苯脱烷基工艺可分为催化脱烷基法和热脱烷基法。

催化脱烷基法反应温度500~650℃,压力3.0~7.0MPa,用负载于氧化铝上的铬、钴或钼系催化剂,特点是能耗低,但因催化剂易结焦,需有较大的氢/烷基苯比,俗称氢油比。

此外,还要求原料中非芳烃含量不能太高。

热脱烷基法允许原料中非芳烃含量较高,反应温度比催化脱烷基法高约100~200℃,压力为3.0~10.0MPa,特点是操作比较简单,但能耗大、反应器材料要求高。

甲苯歧化:甲苯与苯比较,用途较少。

甲苯经歧化反应除制得苯外,同时获得用途较大的二甲苯,因此这也是解决各种芳烃的需求不平衡的重要方法。

从炼焦副产分离苯:煤焦化过程中,除生成焦炭外,得到焦炉煤气及液体产物。

焦炉煤气经油吸收分离,得到芳烃混合物,再用硫酸处理或催化加氢,脱除混合物中烯烃及含硫化合物,得到粗苯。

粗苯中含苯(50%~70%)、甲苯、二甲苯等,可用精馏法分离出苯。

1.1.2苯的物理性质苯的沸点为80.1℃,熔点为5.5℃,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味甜、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易挥发。

林产化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林产化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林产化工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林产化工是以林木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转化的过程,以生产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林产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环境友好、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林产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全面综述,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林产化工的发展历程林产化工起源于古代,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林产化工的体系。

本节通过回顾林产化工的历史发展,包括研究重点、关键技术和主要应用领域的变化,以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2. 林产化工的原料资源林产化工的原料资源主要包括林木、木材副产品、树脂、木浆和纤维素等。

本节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原料资源及其性质、获取方法和利用价值,阐述了林产化工中原料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在不同研究方向中的应用。

3. 林产化工的关键技术林产化工的关键技术包括木质素分解、纤维素转化、制浆造纸、木材改性和木材粘合等。

本节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讨论了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存在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4. 林产化工的应用领域林产化工在能源、材料、化学品和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节重点介绍了林产化工在生物质能源、木材改性、木材粘合剂、木浆和纸张制造、医药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5. 林产化工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林产化工的发展不仅对环境可持续性有影响,还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本节通过分析林产化工对环境的影响、碳排放减少和绿色经济的促进等方面,探讨了林产化工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和挑战。

6. 林产化工的创新与发展林产化工领域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

本节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等角度,提出了加强林产化工研究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林产化工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其研究和应用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化工热力学文献综述

化工热力学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是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为有效利用能量和改进实际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2.国内外研究现状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蒸汽机发展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

最初只涉及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之后逐渐扩展到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各种状态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规律。

在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能量守恒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能量转换的特点论证过程进行的方向。

这两个定律具有普遍性,在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化学领域,形成了化学热力学,其主要内容有热化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于热能动力装置,如蒸汽动力装置、内燃机、燃气轮机、冷冻机等,形成了工程热力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学性质以及各种装置的工作过程,探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途径。

化工热力学是以化学热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为基础,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化工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蒸馏、吸收、萃取、结晶、蒸发、干燥等许多单元操作,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过程,生产的规模也愈来愈大,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例如在传质分离设备的设计中,要求提供多组分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各相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

一般化学热力学很少涉及多组分系统,它不仅需要热力学,还需要应用一些统计力学和经验方法。

在能量的有效利用方面,化工生产所涉及的工作介质比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工作介质(空气、蒸汽、燃料气等)要复杂得多,且能量的消耗常在生产费用中占有很高比例,因此更需要研究能量的合理利用和低温位能量的利用,并建立适合于化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193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H.C.韦伯写出了《化学工程师用热力学》一书。

1944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B.F.道奇写出了名为《化工热力学》的教科书。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工程实践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化学工程设计、反应工程、传输现象以及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实际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实践应用的基石,本小节将重点综述该领域的文献。

其中,热力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之一,研究热力学性质对化工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流体力学、传热学和质量传递学等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借助化学反应进行物质转化的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包括化工过程的设计、优化和控制等方面。

本小节将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其中,化工过程的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如何将化学原理和工艺技术转化为可实施的工程方案。

此外,化工过程的优化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进一步提高工艺效率和经济性。

同时,过程控制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系统对工艺过程进行监测和调节,以确保工艺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当前,化学工程与工艺领域涌现出许多创新技术和研究方向,本小节将综述相关文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创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中,绿色化学工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选择环境友好的原料,降低化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膜分离技术、催化剂设计与合成以及纳米材料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崭露头角,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艺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效率。

化工大学范例——文献综述

化工大学范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发现企业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物流企业在管理上引进KPI体系更是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如何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KPI体系,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以至各企业往往无从下手。

KPI关键绩效指标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构建与运用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KPI的参考文献,其中不乏《物流技术》《物流技术与应用》《物流科技》等主流期刊。

物流企业构建实施关键绩效指标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

本论文参考国内外权威理论,在总结企业项目运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合理的方法,为这次论文做了充分铺垫和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KPI的研究及其文献著作,都对本论文的写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是,各企业所属行业不同,性质各异,在对KPI的选择与应用上差别也很大。

本论文选择一个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物流仓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在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KPI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具体的建立方法。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绩效管理框架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平衡计分法(Balance Scorecard,BSC)。

在我国国内,尤其在我国的物流、物流相关企业的运用也开始多起来。

中国物流企业现今的绩效管理方式仍存在目标弱,反馈少的情况,且基本没有奖惩管理。

中国物流企业对企业的使命和组织结构方面有较强的正确观念,但更热中于利用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这两个杠杆来控制和协调绩效,以及更依赖价值诉求来激励员工,而很少用美国企业常用的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

而近些年国内有关KPI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如:王伟在(2002)《供应链企业物流绩效评测体系(KPI)》中指出供应链企业物流绩效评测体系KPI是企业战略改革的基础,并在文中给出了使供应链健康发展的KPI的实施方法和运营方式。

文献综述(化工类)资料

文献综述(化工类)资料

文献综述石油是一种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中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相应的沸点从常温到500度以上,分子结构也是多种多样。

不同油区所产的原由在性质上差别较大,不同组成的原油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而不同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对原油的使用价值、经济效益都有影响。

石油不能直接作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发动机的燃料,必须经过各种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石油产品。

人们根据对所加工原油的性质、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加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分析、制订合理的加工方案。

原油常减压蒸馏是常用基本的加工方案。

石油炼制工业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和化学工业原料,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在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主要根据其特性、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投资力度等因素决定。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燃料型主要产品是用燃料的石油产品。

除了生产部分重油燃料油外,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通过各种轻质化过程转化为各种轻质燃料。

(2)燃料-润滑油型除了生产燃料的石油产品外,部分或大部分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还用于生产各种润滑油产品。

(3)燃料-化工型除了生产燃料产品外,还生产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

原油经过常压蒸馏可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馏分。

因原油性质不同,这些馏分有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有的需要进行精制或加工。

将常压塔底油进行减压蒸馏,等到的馏分视其原油性质或加工方案不同,可以作裂化(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原料或润滑油原料油原料,也可以作为乙烯裂解原料。

减压塔底油可作为燃料油、沥青、焦化或其它渣油加工(溶剂脱沥青、渣油催化裂化、渣油加氢裂化等)的原料。

一、设计方案设计一套年处理量为320万吨俄罗斯原油加工装置,由于原料中轻组分不多,所以原油蒸馏装置采用二段汽化,设计常压塔,减压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文献综述
1性能
氯化聚乙烯是由聚乙烯[一般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HDPE]通过氯化反应进行化学改性得到的产物,分子中氯含量可为0一70%,其分子结构可看成乙烯、氯乙烯、1,2一二氯乙烯的三元无规共聚物
``````
且氯原子是沿着聚乙烯链无规分布,因此产品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

产品一般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老化性、耐燃性、寒性、耐油性、耐候性、自由着色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以及良好的相容性和加工性,与PVC,PE,PS及橡胶掺混以改进其物性。

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新型高分子弹性体材料,作为橡胶与塑料的优良改性剂和添加剂,在塑料门窗、PVC管材与板材、防水卷材、防腐涂料、橡塑共混材料等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1塑料改性剂
氯化聚乙烯在PVC加工中可起到一系列良好的辅助填加剂的作用:(1)增塑剂。

因其分子质量高于一般的酯类增塑剂,不会在温度高时产生迁移、渗出和日久挥发导致的硬化等弊病,是良好的永久性增塑剂。

(2)抗冲改性剂。

氯化聚乙烯与PVC间既有相互融合,又有某种程度的相分离现象,在混炼之后成为含弹性体微粒子的塑料合金状态,提高了PVC的抗冲击性能。

(3)助熔剂作用。

掺混氯化聚乙烯可使PVC熔点降低,促进塑化,降低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流动性,方便加工和缩短加工周期。

但加入氯化聚乙烯也使PVC的耐热性、刚性下降。

用其生产的硬制品包括抗冲型PVC 硬板、硬片、增强PVC硬管、增强PVC管件、PVC异型材,生产的PVC软制品包括电缆料(改善热老化性)、软管、耐油管、地板、防水卷材、压敏胶带、密封材料等。

氯化聚乙烯用于改性ABS时,可防止燃烧时产生滴下物,改善冲击性,并在加工时
起润猾作用。

在改性PE方面,因其具有阻燃性、与其它阻燃剂的互溶性和优良的填充性,可防止因PE与阻燃剂互溶性、填充性不佳造成的混炼操作困难和成品起霜现象。

用其改善EVA,可提高表面硬度,减弱韧性。

未硫化的CM的加工性很好,并具有优良的耐臭氧性、耐候性、色稳定性、耐热性、耐油性、阻燃性等特性,而且耐磨性、耐挠曲性等机械性能也优秀,因而可单独或与其它橡胶并用制造特种橡胶制品。

例如,因其对铬酸几次氯酸钠等强氧化性化学品的抗耐性极好,可用于制橡胶辊筒、衬里、胶管、模型制品等;因其具有极好的耐老化性、耐候性、耐油性、阻燃性,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可用于制造各种电器材料,在引线之类的耐热电线中可用作护套材料及兼具绝缘层、护套层功能的材料;与SBR并用制得的产品的物性与CR的相当,并且由于其色稳定性好,可制成彩色电线,而且成本低,可替代用CR制造的电线、电缆、软线,还可用于制浅色橡胶窗嵌条、胶管、胶布等各种浅色制品;因其极好的耐热老化性,可用作火花罩、阳极氧化罩及其它耐热制品。

氯化聚乙烯在涂料方面的应用较广,广泛用于船底涂料,化工厂钢架、桥架、贮槽等金属构件的防锈涂料,可制成溶液涂料、乳液涂料和粉末涂料,用于橡胶、塑料、纤维和金属材料的涂层、地板涂层等。

特别是高氯化聚乙烯(HCPE),由于其分子链饱和且含有大量氯原子,不仅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燃、耐老化、耐候、防水、防雾、防生物腐蚀性,而且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粘附性,是一种良好的成膜材料,为化工设备防腐漆、船舶漆、集装箱漆的理想原料,几乎在所有场合均可替代价格昂贵的氯化橡胶(CR)。

固相法HCPE的性能与CR防腐涂料相近,大大优于氯化聚氯乙烯防腐涂料,可有效替代CR树脂涂料。

氯化聚乙烯的开发最初即采用溶液法,由英国ICI公司在1938年开发,原料为低密度聚乙烯,使用溶剂为四氯化碳或氯仿。

虽然用该法得到的氯化聚乙烯的氯含量可高达60%-90%,且产品中氯分布均匀,但由于从反应液中分离出氯化聚乙烯和从氯化聚乙烯中去除残留溶剂非常困难,且溶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对人体危害也相当大,现在这种工艺已被淘汰。

3.2.水相悬浮法
日本大阪曹达公司、昭和电工公司、美国DOW公司和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水相悬浮法生产氯化聚乙烯。

该法为将PE细粉末分散到悬浮剂去离子水中(PE含量为5%-20%),加入溶胀剂(二甲基亚砜),防粘剂(如丙烯酸水溶液、硅酸或PVC粉末等),分散剂(环氧乙烷一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或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多氯烷基磺酸钠、聚乙二醇胺等),引发剂(有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消泡剂等,通氯气进行氯化反应。

按照所用PE原料,反应温度一般为110一120℃,反应压力为0.4Mpa。

氯化后进行脱酸、水洗、加碱中和、脱废液、热水洗涤、离心脱水、干燥后得到产品。

其典型的工艺流程见图3-1。

具体的工艺还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一段氯化法
在某一条件下一直氯化到预定指标结束反应。

反应温度在原料PE熔点的附近。

因为胶粒表面熔结结块,不仅妨碍氯化和后处理的正常进行,而且使胶粒包含少量盐酸等杂质,产品性能恶化。

因反应集中在粒子表面和粒子内部的无定形区域进行,使产品中氯分布不均匀,产物结晶度大,不能制备弹性体。

3.2.2分段氯化法
大阪曹达公司和昭和电工公司使用该方法生产氯化聚乙烯。

该法又叫低温—高温两段氯化法,先在比PE熔点低5一15℃的温度下进行氯化,再升温到熔点附近或熔点以上3--10℃时氯化。

依据所用PE原料不同,曹达公司得到的是弹性体,昭和电工公司得到的是树脂型CPE。

3.2.3热处理氯化法
该技术为大阪曹达公司采用。

先在低于PE熔点的温度氯化至含氯量为10%一30%后,停止通氯,升温至PE熔点,热处理0.5一2.0h,再降温至残晶熔点通氯反应,得到氯含量为25%一45%的CPE弹性体,或经多次热处理得到氯含量大于60%的高氯化聚乙烯。

该法中的第一段氯化是引入氯原子,以产生位阻,使热处理的晶体在冷却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以降低残晶熔点。

热处理是使晶体熔融,氯化易于进行,
颗粒表面和内部的大分子错动均化,避免氯化部位过于集中。

第二次氯化是使氯分布趋于均匀,得到氯化聚乙烯弹性体。

3.2.4选择氯化法
大阪曹达公司采用该法。

在氯化前使PE粉末的表面、非晶区选择性吸附一种油溶性自由基捕捉剂(最初采用2,6一二叔丁基-4一甲基酚,后改用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将氯化反应转向即将熔融的结晶区。

该法使用的原料广泛(PE的相对密度为0.92一0.96,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万一40万〕,适应性强,不粘结,氯分布均匀,反应速度快,产品的弹性、透明性好,效果优于热处理氯化法。

3.2.5三段氯化法
Dow化学公司采用该法生产氯化聚乙烯,所用原料为HDPE,与水的质量比为
1:(10~12)。

各段氯化温度和产品中氯含量分别为:100~115℃,20%;115℃,35%;115~140℃,35%~42%。

日本公司对此工艺的描述为:第一阶段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少量的氯化,此时氯化仅在PE粉表面进行,形成具有高氯量的外壳;第二段氯化在中温下进行,氯气分子向PE的多孔部位扩散,在无定形区域反应;第三段的氯化温度约为PE的结晶熔点,反应在原来的结晶区域进行。

3.3酸相悬浮氯化法
酸相法是水相法的一个改进工艺,由德国赫斯特公司开发。

PE在配料槽中用20%左右盐酸配制成盐酸相悬浮液,进入氯化釜。

在冷却/加热系统精确控制下,按预定的程序通入液氯进行氯化反应,通定量的氯气后结束反应。

用平面转盘真空过滤机连续脱酸,洗涤出料,脱出的25%盐酸一部分循环,另一部分可作为商品出售。

脱酸后的湿料连续进入哈氏合金螺杆筛网离心机,经干燥等工序处理后得成品。

其工艺流程见图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