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资料
水稻主要病虫害

水稻主要病虫害1.二化螟别名钻心虫,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穂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穂和白穂: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穂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刮易倒折。
二化螟为害会造成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侧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游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呈黄色,稻杆易折断。
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主要天敌有卵寄生蜂等。
幼虫:老熟时长 20~30 毫米,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2)药剂防治。
为充分利用卵期天敌,应尽量避开卵孵盛期用药。
一般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2米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枯鞘团。
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药剂品种是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每667米2用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或兑水200升泼浇或400升大水量泼浇。
目前,许多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双、三唑磷等已产生严重抗药性,2009年前常用5%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
但自2009年10月起氟虫腈因为对环境极不友好禁止在水稻上使用,建议采用苏云金杆菌(金骠悍)等生物制剂,防效突出的同时对环境友好,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施药期间保持深3~5厘米浅水层3~5天,可提高防治效果。
2.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
水稻害虫知识

• 螟害程度的轻重取决于蚁螟盛孵期与最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的 情况。在栽培技术上,可以通过调整水稻品种布局和播种、移栽 期等措施,使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错开,造成时间差 来避过螟害,这就是栽培治螟的理论基础。
• 三化螟幼虫咬孔蛀入稻茎后,在分蘖期取食幼嫩而呈白色的组织, 将心叶咬断,使心叶纵卷而逐渐凋萎枯黄,形成枯心。1头幼虫 可造成3~5个枯心苗。1个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可造成的枯心苗数, 第1代为10~20根,第2代为30~50根,第3代为40~60根,从而 形成枯心塘(枯心团)。在穗期取食稻茎内壁组织,咬断维管束, 致使水分和养料不能向上输送,侵入后5天左右便形成白穗,侵 入后约8天便大量出现白穗,1头幼虫能造成1~2根白穗,同一卵 块孵出的幼虫可造成30~40
当前我国水稻害虫发生的动向是:迁
飞性害虫尤其是褐飞虱仍然是为害最为 严重的害虫,本地虫源害虫相对地处于 次要地位,一些以前已被控制的或原来 为害不重的害虫,如稻蝗、稻象甲、稻 黑蝽等有抬头的趋势,白背飞虱自80年 代后在全国范围内虫量显著上升,三化 螟在局部地区有回升现象。这些害虫是
稻螟虫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下部叶鞘内或 稻丛间化蛹
强(灯下, 雌多于 强 雄,雌多为未产过 卵)
弱(1,4代上灯 率高)
2-3块/30-80粒, 叶尖/叶鞘,
1-7块/50粒左 右,叶尖正面/ 反面
2-4块/60-150 粒,叶鞘内侧面
虫情调查与预测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防治枯鞘、枯心:查卵块 防治枯心 查卵块孵化进 防治枯心:查卵块孵化进
• 发生代数与地区,海拔,栽培制度水稻品种类 型有关。浙江北部2-3代,南部3-4代。
以老熟龄幼虫在稻桩内滞育越冬。
水稻病虫害知识

水稻病虫防治一、稻瘟病稻瘟病农民也叫“禾发瘟、”吊“颈瘟”等,是一种重要的暴发型流行性病虫害。
发生重的年份如防治不及时,损失很大,甚至无收。
1、识别稻瘟病为害水稻除叶鞘以外的各个部位。
按发病的时期和受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等,其中叶瘟、穗颈瘟最常见。
苗瘟:苗瘟是指发生在秧苗三叶期以前的稻瘟病。
病苗多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成团枯死。
叶瘟:是指发生在叶片上的稻瘟病。
其病斑主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以慢性病斑最常见。
慢性病斑:一般为梭型病斑,有一条褐色的坏死线从病斑中央贯穿两端,这是识别慢性病斑的重要特征。
急性病斑:一般为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似开水烫过),在病斑的表面常有灰色的霉状物。
急性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严重发生的预兆。
穗颈瘟和枝梗瘟:是指发生在稻穗颈部和枝梗部的稻瘟病。
发病初期先在穗颈(或枝梗)上产生褐色的点,后使穗颈(或枝梗)变黑枯死,使整个或部分稻穗(或枝梗)变白形成白穗,对产量影响最大。
节瘟:是发生在水稻茎节上的稻瘟病。
发病初期先在茎节上产生褐色的小黑点,最后整个茎节都变黑、凹陷折断,形成白穗。
2、发生特点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为害,尤其在秧苗3~5 叶期、分末至孕穗期、始穗至齐穗期发生多、为害重。
通常山区重于平原,早稻重于晚稻,地膜秧田重于露地秧田。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以发病稻草、种子带菌传播。
其发生轻重同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栽培管理切相关。
一般气温在24—28C相对湿度在92%以上或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品种抗性差、过多或偏迟施用氮肥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此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在于选用抗病良种、种子消毒和药剂预防叶瘟和穗瘟。
(1)选用抗病良种。
这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对稻瘟病常发区尤为重要。
(2)种子消毒。
所有种子在播种前都要用药剂浸种消毒,药剂可选用先安、强氯精等。
(3)烧毁带病稻草,合理水肥管理,不偏施、迟施氮肥。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复杂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稻田中常常发生各种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对稻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保障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加强对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稻田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由水稻瘟病菌引起。
该病在稻田中发生迅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特点是在高湿和高温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病毒引起的病害,能够导致水稻的叶片变黄、凋萎和死亡。
该病在稻田中发病较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病害,降低稻米的产量。
3. 稻螟:稻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幼虫以稻叶为食,重度为害时会导致稻米的产量大幅下降。
稻螟发生季节较长,每年可发生多代,因此其防治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护稻米的正常生长。
4.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取食水稻的汁液,导致稻叶逐渐变黄和凋落,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稻飞虱在稻田中发生较早,数量较多,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虫害。
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保护稻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1. 遴选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育种和选育工作,开发出抗病虫害的稻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稻米的危害。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促进稻米的生长发育。
3.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稻田的种植密度,避免水稻过于拥挤,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4. 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除去病虫菌源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在稻田中的生长和繁殖。
5. 进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益虫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如放养鱼类来吃稻苗中的稻螟;利用昆虫种类对抗稻飞虱的滋生等。
6.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必要时,根据农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施药,用于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虫害大全与水稻害虫图谱

水稻虫害大全与水稻害虫图谱水稻为草本稻属,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
因此,保证水稻种植的稳产高产,不仅有其经济意义,还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不过,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害虫的侵咬,导致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那么,水稻虫害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水稻的虫害大全与水稻害虫图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稻纵卷叶螟为害特征:以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躲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二、稻苞虫为害特征: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成苞,潜伏在其中为害。
食后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仅剩叶中脉。
三、稻三化螟为害特征: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造成枯心苗,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
四、稻二化螟为害特征: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稻苞、茎秆等。
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五、稻大螟为害特征:幼虫蛀食稻生长点、茎杆和果穗为害,可造成枯心苗、茎秆折断和烂苞。
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且田边较多。
六、稻飞虱为害特征: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
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倒伏,甚至颗粒无收。
七、稻蓟马为害特征:成、若虫用口器锉破叶面,吸食汁液,叶片出现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严重时全叶卷缩枯黄。
八、稻象甲为害特征:成虫用管状喙咬食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呈现一横排小孔,严重的秧叶折断,飘浮水面。
幼虫取食稻株幼嫩须根,致叶尖发黄,生长不良;严重时水稻不能抽穗,或造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九、稻叶蝉为害特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稻株汁液为害,使植株生长发育受抑,致叶片变黄甚至全株枯死。
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如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并可诱发菌核病。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水稻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⒈水稻的常见病害⑴稻瘟病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淋状斑点,逐渐扩展成大片的黄褐色斑块,最终叶片枯死而倒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病害监测和及时使用化学药剂等。
⑵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以稻叶为食,会卷曲叶片影响光合作用。
在生长季节内,可迅速繁殖并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田间管理、推行轮作制度、使用虫害监测指标和合理使用杀虫剂等。
⒉水稻的常见虫害⑴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吸食水稻汁液引发黄化和灌浆期减产。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调整田间密度、搭配合适品种、病虫害监测和及时使用化学药剂等。
⑵稻纵卷叶螟同上述内容中的⑵。
⑶稻螟稻螟是水稻的常见害虫之一,幼虫以水稻的生长点和叶片为食,导致水稻植株生长不良,减产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合理施肥、使用对螟虫有效的化学药剂、采用生物防治等。
⒊防治方法⑴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常见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
但应注意剂量和施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⑵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如紧固菌、蜘蛛、草蛉等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⑶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包括使用覆盖物、粘虫板、黄板等方法,来阻止病虫害的轻易侵入和传播。
⑷抗病抗虫品种选育通过育成具有抗病抗虫性的水稻品种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杀虫剂:指用于杀灭害虫的化学药剂。
⒉杀菌剂:指用于杀灭病菌和真菌的化学药剂。
⒊物理防治:指利用物理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使用覆盖物等。
⒋生物防治:指利用天敌、寄生菌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水稻害虫

手段:灯测(三化螟和二化螟均有趋光性)发蛾高峰期。
2、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①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②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 3、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 ①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②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水稻螟虫防治技术 水稻螟虫的防治,应根据螟虫的发生规律和水稻栽培 制度及生长情况,采用防、避、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 防治则采取挑治轻害代,普治重治重害代。 1、消灭越冬虫源 清除稻桩
二化螟各代发蛾期
越冬代
*(盛期)
第一代 第二代
成都
中/4-上/5
(下/4-上/5)
下/6-下/7
(上/7-下/7) 下/5-下/7
上/7-下/9
(上/8-下/8) 中/7-中/9
1956年
苍溪
中/4-下/5
1966年
泸县
下/3-中/5
上/6-中/
上/7-上/9
1956年
(中/4-下/4)
(上/6-下/6)
谷)。二化螟和大螟在苗期和分蘖期先为“枯鞘”,后转为枯
心苗。
枯鞘
二化螟和大螟在苗期和分蘖期先为“枯鞘”
枯心苗
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 (生长点被破坏,中心叶干枯)
枯孕穗
孕穗期造成“死(枯)孕穗” (即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不能散
开)
健穗和白穗
抽穗期成“白穗”(穗粒干白)
大螟为害玉米状
大螟为害玉米时,前期表现花叶(心叶展开后呈现 不规则的伤痕)或枯心,后期蛀茎,蛀孔大,排出大量
40~50分钟。这段暴露于稻株茎叶上的时间是利用触杀剂 毒杀蚁螟的好时机。 蚁螟能侵入为害不同生育期的水稻,表现不同的被害 状。从水稻生育期看,分蘖期和孕穗期最利于蚁螟蛀入, 是2个危险生育期。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病虫害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稻常见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技术。
一、水稻病害1、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包括叶片斑点、茎秆坏死等。
防治稻瘟病的关键在于选用抗病品种,同时要合理施肥、及时排水,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使用三环唑、稻瘟灵等杀菌剂。
2、纹枯病: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包括叶片枯黄、茎秆腐烂等。
防治纹枯病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及时排水等。
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使用井冈霉素等杀菌剂。
二、水稻虫害1、稻飞虱: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较大。
稻飞虱主要吸食水稻汁液,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死亡。
防治稻飞虱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及时排水等。
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使用吡虫啉、噻嗪酮等杀虫剂。
2、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
防治稻纵卷叶螟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及时排水等。
在药剂防治方面,可以使用阿维菌素、毒死蜱等杀虫剂。
三、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预防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排水等。
同时,要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残体,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
通过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可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的防治方法。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量,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农药,避免对人畜和环境造成危害。
4、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防治方法。
主要措施包括使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手段来诱杀害虫。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同时不会对人畜和环境造成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剑的特点
一、独特的作用机理,全新的杀虫方式: 作用于昆虫的鱼尼丁受体,杀死抗性害虫效果好 解决反复打药不死虫的难题 二、高度的安全性,是绿色环保农业生产的首选产品: 阿维菌素是生物制剂,而氯虫苯甲酰胺按照正常的 用量,其毒性比食盐的 还要低。 用了更放心! 三、高效、广谱、专业: 单剂互补,延缓抗性,可杀死所有果蔬上的鳞翅目害虫,兼治果蔬上的螨 和潜叶蝇。 市场上最专业的、最可靠的鳞翅目杀虫剂
四、长效可靠:持效期20-30天,减少用药次数。 长效可靠,打药无需反复 五、杀虫速效:施药后3小时害虫开始死亡,死亡高峰期是48小时。 速效性好,保护作物好 六、宝剑能刺激作物生长,杀虫增产,一举两得
水稻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的 三个关键时期
•第一个关键期:移栽至返青期防治 ;5月下旬—6月上中旬, 以防治水稻螟虫(主要是二化螟)第一代为核心 •第二个关键时期:分蘖末期至园秆期防治 (即在水稻晒田 回水后);6月下旬—7月上旬,以防治稻纵卷叶螟为主,兼 治稻苞虫、三化螟第二代,亩用宝剑30-40对水30公斤均匀 喷雾。 •第三个关键期:孕穗至灌浆期防治 ;7月下旬—8月上旬, 此期需要重点防治的病虫害有:三化螟第三代,二化螟第二 代,稻纵卷叶螟等。亩用宝剑30-4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 雾。若要预防稻飞虱,还可加入噻嗪酮或与吡虫啉。 •视虫害发生情况控制药量,建议每亩不低于两桶水 Nhomakorabea纵卷叶螟
• 危害特点: • 1、幼虫吐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 食叶肉,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 导致减产,甚至无收。 • 2、广东一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早 稻以第2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大;晚稻则以第5代数量 最多,常为害猖獗 。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每 头幼虫能食害5~9叶。 • 3、早稻期间,5月下旬-6月上中旬是关键(此时早稻正 处在孕穗阶段)。如外地虫源迁入峰出现在6月上中旬, 迁入数量又大,猖獗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在8月上中旬-9 月上中旬,第5代幼虫可在晚稻分蘖期、抽穗期间歇成灾。
水稻重要害虫生态位
防治水稻害虫,要 根据害虫通常栖息 为害的部位施药, 对准靶标,稳准狠 地消灭害虫。 例如: 稻纵卷叶螟、稻苞虫 一般在植株上部; 白背飞虱、三化螟 一般在植株中部; 二化螟和褐飞虱一般 在茎干下部
纵卷叶螟
稻苞虫
灰飞虱 大螟
白背飞虱
三化螟
二化螟 褐飞虱
二化螟
• 危害特点: • 1、以幼虫钻入稻株的叶鞘或茎秆内咬食水稻的组织,在 水稻苗期和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穗期为害造 成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 • 2、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 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 • 3、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初孵幼虫 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转株蛀 茎,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一头幼虫能为害8~10株。 • 4、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害早稻的分蘖期,造成枯心苗; 6月中下旬为害早稻的穗期,造成死孕穗或白穗;7月中下 旬为害晚稻的分蘖期造成枯心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 晚稻的穗期造成死孕穗、白穗。
发生规律
• 稻苞虫种类较多。在中国主要发生为害的为直纹稻苞虫, 局部地区间歇性严重发生。南方稻区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 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 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 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 • 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在稻叶上。 所以,在山区稻田、新稻区、稻棉间作区或湖滨区大量发 生,为害较重。 • 直纹稻苞虫在广东、海南、广西1年发生6-8代;长江以南, 南岭以北如湖北、江西、湖南、四川、云南1年发生5-6代; 长江以北1年发生4-5代;黄河以北1年发生3代;辽宁1年 发生2代。 • 在湖南、江西、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区,稻 苞虫的主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 较重。在湖滨地区的一季晚稻也常会遭受较大面积的为害。
三化螟
• 危害特点: • 1、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水稻分蘖时出现枯心苗, 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 • 2、以幼虫在晚造的稻茬(禾头)内越冬 。秧田期卵多产 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本田期多产在叶片背面中上部,每 头雌蛾产卵2-3块。孵化后蚁螟就在卵块附近的植株上蛀 茎为害,造成“枯心团”或“白穗团”。 • 3、第一代幼虫为害早稻的分蘖期,造成枯心苗、枯心团; 第二代幼虫为害早稻的穗期,造成白穗;第三代幼虫为害 晚稻的分蘖期,造成枯心苗;第四代幼虫为害迟熟晚稻的 穗期,造成白穗。
稻苞虫
• 稻苞虫,早期危害造成白穗减产,晚期危害大量吞噬绿叶, 造成绿叶面积锐减,稻谷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严重减 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稻苞虫危害,导致稻粒黑分病剧增, 收获的稻谷中带病谷粒多,加工时黑粉不易去除,直接影 响稻米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 抽穗前为害,使稻穗卷曲,无法抽出,或被曲折,不能开 花结实,严重影响产量。 • 幼虫吐丝缀连水稻数张叶片成苞,躲在内蚕食叶片,严重 时,可将稻叶吃尽,还常使稻穗不能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