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变色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的变色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到了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
然而,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植物变色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难点:理解植物变色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植物、试剂等。
2.制作课件:展示植物变色的现象和科学原理。
3.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并进行得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朵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变色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会变色?”让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植物变色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3变色花》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3.3 变色花》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的反应。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在不同颜色光线照射下的生长情况,从而引出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之前学习过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情况。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朵变色花,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颜色光线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4.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对光线的感应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去探索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致度不够、观察不全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植物变色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想法,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变色花的实验材料(如花瓣、醋、盐等)。
2.准备实验工具(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
3.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实验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瓣会变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变色花的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如花瓣的颜色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变色花-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变色花 - 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特性2.了解叶色的变化与植物状态的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推理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变色花的基本情况1)学生讨论:有没有见过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变色的植物?(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可引出变色花的名字)2)教师讲解:变色花是一种蓝莓科植物,市场上常见的有“情人草”和“变色冰花”。
它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来改变花叶颜色,是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2. 变色花的环境适应能力1)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商讨,想一想变色花的生长环境,以及它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变色花适应能力包括:耐荫、耐旱、适应低温、抗寒能力强。
•根据环境来改变花叶颜色,例如花在阳光下会变成红色,花在阴暗处则会变成绿色。
3. 变色花的变色原理1)教师讲解:•变色花的变色是因为它含有兰氨酸类物质。
•一般来说,兰氨酸可以和自由基反应,形成黑褐色物质。
当叶子含有过量的兰氨酸时,会形成高浓度的黑褐色物质,导致叶子变黑。
4. 实验演示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利用红球蓝球试剂,可以变速显示兰氨酸。
水溶液变青时,含兰氨酸少;水溶液变紫时,含兰氨酸多。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1.实验前准备:把一些新鲜变色花叶片摘下来,放在2%的盐溶液中加热煮沸一分半钟,再用水冲凉备用;2.另外,准备红球蓝球试剂、两只小试管等。
3.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摘下来的叶片放入一个小试管中,然后加入红球蓝球试剂,观察水溶液的颜色变化。
5. 总结与思考1)教师问答:•问:为什么变色花不会改变花朵的颜色?•答:花朵颜色主要由花革决定,与环境关系较小。
2)教师总结:•引领学生总结变色花的基本情况、生长环境、变色原理及实验演示内容。
三、教学方式1.介绍案例学习方法2.小组合作讨论3.辩证方法教学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讲中学到了有关变色花的基本情况和生长环境,还能运用所学内容去进行推理和实验演示。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变色花》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变色花》教学设计与反思《变色花》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酸碱指示剂、并能利用自制的指示剂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
3、意识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妙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用自制指示剂准确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毛笔,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若干,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不同矿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抹布等。
四、学情分析:本校六年级学生问题意识、实验能手较强,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围绕变化创新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合理猜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设计与思考: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同学们紫甘蓝吃过吗?喜欢吃吗,紫甘蓝不仅营养丰富,是一类强身健体的蔬菜。
演示实验:紫甘蓝也是很好的科学实验材料。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请看。
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2、强化认识,形成概念。
学生阅书P36第2小节教师讲述: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学生分组实验:用试纸检测醋和碱。
提示:其实我们的科学家早就根据这样的原理制作了携带方便,检测准确性高的PH试纸。
思考: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学生阅书P37,相互交流:你知道了些什么?3、动手实践,提升认识。
问题:当我们弄不清某种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时,怎么办?分组实验:自制甘蓝水指示剂。
分组实验:检测酸性物质、碱性物质,提示:紫甘蓝水,以及滴管的使用;对于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要注意长期观察,跟踪观察,所以分工、合作很重要。
苏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课变色花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苏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课变色花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教材分析“纸花变红,纸叶变绿”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变色花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纸花变色是一种不同于纸色的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学情分析1、吃的苹果,洗衣服用的肥皂等等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纸花变红和变绿一样吗?为什么会变色?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积极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探索.2、探究酸和碱的其他性质对小学生比较困难.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纸花变红,纸叶变绿”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变色花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纸花变色是一种不同于纸色的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学情分析1、吃的苹果,洗衣服用的肥皂等等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纸花变红和变绿一样吗?为什么会变色?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积极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探索.2、探究酸和碱的其他性质对小学生比较困难.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纸花变红,纸叶变绿”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变色花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纸花变色是一种不同于纸色的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一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2.难点: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变色花、光照设备、观察记录表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相关知识点等。
3.安排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性,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变色花】教学设计变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5.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会变色的白花(一些用白醋浸泡过,一些用碱水浸泡过)、不会变色的白花、紫甘蓝、白醋、碱水、盐水、喷壶、PH试纸、烧杯、滴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在实践课上老师学会了折纸花,今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办公室折,可是科学组的办公室只有几张白色的纸,于是老师就折了几个白色的纸花。
瞧,他们已经被我种在花盆了里面,刚刚李老师给了我一瓶神奇的药水,她跟我说只要把这水喷到这花上面,花就会有颜色,所以今天我就把他带到了教室,想和大家一起看看这件神奇的事情。
请大家自习观察,我要喷水了(用喷壶往花上喷水),快看有的花变成了红色,有的花变成了绿色。
二、猜测——花和叶上到底做了什么手脚纸花虽然变色了,但是我却有一个疑问,都是我折的花,怎么喷了点水就变成不同的颜色了呢?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想一想,到底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在纸花上面找区别,因为喷的液体是一样的,只有纸花没有在学生注视下折成。
)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我的纸花做了一些手脚,老师想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老师对这两朵纸花做了怎样的处理。
现在实验台上摆了神奇液体、白醋、碱水,请同学们用胶头滴管取神奇的液体加入到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然后观察这两只烧杯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神奇液体在白醋中变成红色,在碱水中变成绿色。
)既然同学们发现这种神奇的液体在白醋和碱水中变成了不同的颜色,大家想不想知道这种神奇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他就是今天的主角——紫甘蓝。
现在老师就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制作这种神奇的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变色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分析:
《变色花》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课文是按照“变魔术探奥秘--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活动顺序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纸花变红,纸叶变绿”的奇妙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制作紫甘蓝汁,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第三部分: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检测各种物质,并记录在《活动记录》中。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2、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装有紫甘蓝汁的喷壶、纸花(两束)装有白醋、碱水的烧杯、紫甘蓝水。
分组材料: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托盘、抹布、洗衣粉、盐、肥皂、澄汁、花露水、自来水、牛奶、苹果、桔子、橙子、水果刀、滤纸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谈话:(出示纸花)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多我亲手制作的纸花。
(停顿片刻)你觉得这朵花还差点什么?
2、表演魔术。
3、提问: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4、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二、实验解密
1、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桌面上有什么?
学生看到桌面上有紫叶甘蓝、白醋、碱水
引导:这三种液体我在喷花魔术中都用到了,将紫甘蓝汁分别滴入两杯液体中会怎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2学生分组实验。
(把紫甘蓝汁分别滴入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
)
师:强调两点,①滴管不要碰到检测的物品,否则会污染了滴管影响对其他物品
检测,②分工合作,仔细观察。
观察交流实验现象。
3讲述: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类似紫甘蓝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酸碱指示剂。
4分析: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能够解释纸花变色的秘密吗?
三、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1、引导:刚才我们讲到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那么,生活中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是酸性物质?什么样的物质是碱性物质呢?
根据学生回答,告诉学生:“识别物质的酸碱性不能依靠感觉,因为感官有时是不可靠的,何况有些物品不能随便去尝去摸(课件)。
”我们还得用科学的方法去就检验。
日常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方法呢?导出:指示剂
想不想亲手制作一杯紫叶甘蓝汁酸碱指示剂呢?
2、指导学生看课件:紫甘蓝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将紫甘蓝的薄叶撕碎装入透明塑料袋中;第二步:加入一杯温水(50℃——60℃);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直到水变为紫色。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孔,使紫甘蓝汁流入烧杯中。
3、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4、查看准备检测物品的种类。
学生发现托盘里有白醋、自来水、苹果汁、洗衣粉水、橙汁、肥皂水等物品。
5、预测:你觉得这些物质的酸碱性是怎样的?
6、引导:像苹果)你打算怎样检测?(提示学生可用水果刀削一小块,再用滴管滴两到三滴在剖面上。
)可乐呢?(提示像颜色较深的液体,包括葡萄西红柿这样的水果直接滴在液体里,可能不易看出颜色的变化,这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滤纸(出示样品),看是否对你有帮助(引导先将液体倒少许在滤纸上)。
洗衣粉这种固体怎样检测?(可以直接滴紫甘蓝,也可先用水溶解在滴紫甘蓝)。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总结汇报,总结规律。
同学们今天检测的一些物质,多数物质是偏酸或偏碱的,我们用紫甘蓝汁只是一种初步检测物质酸碱性的指示剂,指示剂种类很多,常用的还有试纸(出示试纸)。
因为指示剂使用非常方便,实验室、工厂、医院经常用各种酸碱指示剂检验酸和碱。
四、总结——学以致用
师:小小的变色花变出了那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出示课件)
1、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的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可能土壤偏碱性,请问这时应该怎么办?
2、胃酸过多时,人感觉很不舒服,请问这时该怎么办?
六、激情——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师:你们也有继续研究的兴趣吗?
师:为了满足你们的研究愿望,老师给你们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出示课件:课后建议:1、请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活动时注意安全。
)
2、建议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碱性过量时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
的影响。
板书设计:
变色花
酸性物质:能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
碱性物质:能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
中性物质:不能使紫甘蓝汁变色的物质。
酸碱指示剂:能检测出物质酸碱性的物质。
《变色花》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变色花》一课。
下面谈谈上此课的体会:
一、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生疑——制作紫甘蓝水——探秘——再变——应用。
先出示白色的纸花引导学生评价。
喷洒紫甘蓝汁,变成“红花绿叶”,揭题。
引导学生猜测:纸花怎么会变色?猜测纸花变色原因:可能与喷洒的液体有关。
学生自制紫甘蓝水后,老师一组学生提供白色纸花(未涂酸碱物质),让学生喷洒紫甘蓝汁。
引导全体学生思考:纸花为何不变色?猜测不变色原因:老师可能在第一朵纸花上动了手脚。
引导学生探秘,通过分组实验研究出了老师到底在纸花上动了什么手脚。
并再次环节讲解了本课的重要概念: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
并再用一朵白花,花瓣上涂酸性物质,叶子上涂碱性物质,喷洒紫甘蓝汁进行验证。
增加了再变环节,抛出问题:怎样使“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这对学生很有挑战性。
有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并请学生到前面验证(“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
最后出示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选择问题课后继续研究。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本节课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每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好。
老师只在制作紫甘蓝水前作了必要的指导,在学生探秘交流后讲解了几个概念,这些都是老师必须做的。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本课的容量比较大,在“再变”环节时间不是非常充足。
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让学生各只选用一种已经滴过紫甘蓝水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而且把这两种液体倒出去一些再做实验,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