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合集下载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王春易)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王春易)

“做”的过程
学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
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都在潜移默
化中得到提升。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实验步骤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不足之处
失败之处 我的思考
课程整合是必然
学生当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后,课时异常紧张,
学习规划书—自主学习的导航仪
• 单元内容 • 单元规划 • 单元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 单元检测
学习合作小组——自主学习加油站
• 营造氛围
• 培训组长
• 捆绑式评价
终结性诊断——加强过程性评价
• 模块成绩 = 模块测试成绩50% + 平时成绩50%
• 平时成绩不同单元有不同的赋分权重。
过程性评价
细胞的结构 • 阅读20% 生物的进化
• 细胞的代谢
• 细胞的生命历程
• 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 生物与环境
• 遗传的定律
•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 遗传的分子基础 • 生物的变异
• 基因工程
• 细胞工程 • 胚胎工程 • 生态工程
案例:细胞的结构
• 整合范围:两章六节的内容
• 建议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细胞膜 第二课时:细胞器 第三课时:细胞核 第四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五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必修一:细胞呼吸 必修一:酶的作用与本质 必修一:细胞的分化
+ + +
选修一:传统发酵技术 选修一:酶的研究与应用 选修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选修一:DNA与蛋白质技术 选修三:基因工程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核心素养是课改实践的灵魂和方向袁忠旭内容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我们由研究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

过去,教师主要立足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基本局限于学科知识怎么传授。

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教研视角: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改;立德树人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什么是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书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书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读书笔记如果说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卓越教学则是对教学的理想要求。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六章”核心导向”的教学中的第三节“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这一章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素养的特征和意义读了这部分主要围绕三的个关键词“知识”“能力”“素养”来展开,描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同的突出表现。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内层,由此可见,知识和能力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是影响人的精神、品质和性格。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他包含了知识和能力,就内容而言,它具有广泛性,除两者外还有其他广泛的东西,所以对学校教育特别必要强调核心素养。

人的素养形成,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小培养,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质。

作为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就如房屋的地基,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例如:陆珊老师教授的《美丽的秋天》以三首秋天的小诗《落叶》、《秋天里的淘气包》、《秋天的色彩》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渎、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打节奏读、诵读的方式感知秋天的变化,秋天的美。

同时抓住语言训练点:“秋天,把给了,秋天,把给了,秋天,把给了。

”让学生结合活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同时也在赏读中感受秋天的美,进而爱上四季,爱上大自然——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他们的心灵上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爱美的种子。

何以看出,现在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二、核心素养内容和体系的建构从不同角度,可以构建不同体系的核心素养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核心素养的体系。

第一、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来构建。

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构建。

第三、从文化角度来构建。

建构“365”体验课程 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建构“365”体验课程 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0年第44期(总第416期)深度关注▲【摘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就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和学校环境中的现有课程资源,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为根本,由学校教师、家长、专家甚至是学生等参与策划,由学校教师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语文课程依托多项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发展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探索中聚焦“会听说”“汇吟诵”“慧读写”,致力于培育文萃儿童六大积极品质和“听、说、读、写、用”五大语文学科素养,形成语文学科的“365”校本课程。

【关键词】差异;个性化;“365”校本课程建构“365”体验课程 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刘洁一、“365”课程的提出:在体验中反思,于整合中突破校本课程建设要扎根于合适的土壤,要与学校的课程哲学一脉相承。

文萃小学自建校以来,便秉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风,从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到校本化的实施,将“体验”融入课堂、活动、作业,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化课程的探索,形成“体验式教育教学”特色。

“体验”是基于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和个体感受,在课业及其进程中满足个体对生活世界的本真复归,尊重个人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它具有生活性、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

“体验式教育教学”强调“三个有”,即“有体验场”“有体验活动”“有生活链接”,力求在体验场中创设教学情境,在体验活动中发挥合作探究精神,真正与生活结合,解决生活问题。

二、“365”课程的理念:建构顶层设计,紧贴学科特色设置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

文萃小学采取归纳法收集师生、家长诉求,以“顶层架构”的方式搭建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有效实施的蓝图。

1.“365”课程的顶层指导理念,坚持体验式积极品质育人以“建构主义”“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在“体验式学习”的具体指导下,结合校、师、生实际,形成“四个一”课程建构理念,即“坚守一个立场——儿童立场;坚持一种特色——体验特色;坚定一个目标——培育积极品质;坚实一条思路——课程整合”。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供你参考。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篇一七月下旬,学校组织了我们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的培训活动。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收获良多。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

近几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和谐发展之路,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并创造了优秀的办学业绩。

北京市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

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第一次在高中校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介绍和推广该校高中课程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的经验。

第一天的学习是从十一学校主管课程改革的副校长秦建云主讲《从问题出发构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始的。

他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的几点问题出发,谈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还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堂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环境等五方面讲述了具体变革的尺度和相应措施。

我的之前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的确学生是学出来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意识和暗藏能量,适宜学生个体需求让兴趣指引、增强责任、磨练意志,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上午三个多小时的报告,秦校长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幽默风趣,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学员,也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理念。

秦校长说,教育改革可以先从学校中容易、切实可行、学生最迫切的方面开始。

2024年教师读书笔记(15篇)

2024年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5篇)教师读书笔记1最近,在我们学校教师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的活动。

全书分为6辑,精选了其中67篇__汇集成册,由于我刚刚生完小孩,迫于时间的压力,只是细细品读了其中几篇,但足以让我对教师这项职业改变了看法。

我始终觉得,我选取教师这项职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

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我所教学的课程。

但也许诗意的生活,是源于灵魂,更是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怎样样享受人生,享受职业带给我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盼所有学生都到达自己理想的高度,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读完其中一篇《这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后,突然不明白我之前都是怎样做的。

是啊,我要如何做一名教师,并且是一名快乐的教师。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人生的全部好处就在于付出自己的爱”。

成功学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一切成功的最大秘密”。

那么就是说对学生就应包含满满的爱,学生就会快乐,反正我也会快乐,这样,做起教师来不是更加简单。

我们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眼睛缺少发现。

我们能够拿这样的话来劝慰我们的学生,但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我们要对学生的过错多一份宽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对我们的学生只要犯了错误,对有些惯犯那更是深恶痛绝,只要一犯错,我们立刻就把他们的老底给抖落出来,批评后,学生表面温顺了,但心里也是鼓鼓的。

那么我们快乐了吗,动了肝火还不是要老几岁想想我们班四十几个学生,每一天都有人犯错,那做教师的不是要累死。

想想吧,我们把眼睛看往何处,我们的心态就会是什么样的,看到鲜花我们会心旷神怡,看到垃圾我们会恶心呕吐。

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多看看学生的优点会让我们更公正的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也同样会使我们更乐。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在未来的每一天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你愿意。

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够去尝试的话,你会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诗意的生活着,会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

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

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

课堂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转向”发表时间:2018-12-26T14:50:23.6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3期作者:周晓蕾[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改进旨归是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为达成“素养”目标,理应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其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转向”:从教学目标转向教育目标;从冗余知识转向核心内容;从知识授受转向能力培育。

周晓蕾江苏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214000【摘要】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改进旨归是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为达成“素养”目标,理应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其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转向”:从教学目标转向教育目标;从冗余知识转向核心内容;从知识授受转向能力培育。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改进;实现路径;三个“转向”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76-01在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来,教育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不断深入,已进入核心素养如何体现在平时切切实实的教学实践阶段。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一般诠释为体现学科教学价值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一门学科各具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学科的价值就是在学科育人思想的引领下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人格修养等多个方面。

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九诠先生所言,“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教育性,它超越了教学,是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的有机统一”。

基于这“两个统一”,引发了我们对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改进产生了以下若干思考。

一、“教学目标”到“教育目标”的转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价值旨归。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

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用视角解读为例曹加明【摘要】语文,不能满足于学科教学层面“技”的达成,更应该追求教育层面的“立人之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经典名篇,不止是语言教学的极好资源,更是依托语言展开“思维”“审美”“文化”教育的载体。

为此,教师应握紧语言的缰绳,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追求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学科教育审美语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910(2019)02~03B—0021—03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不止是关乎语言,更关乎“思维”“审美”“文化”,关乎师生的言语生命成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就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指明了方向——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之基础,建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之教育“大厦”。

而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诸维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

没有“语用”之基,“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的语文学科“大厦”就成了“无本之木”,甚至成为“想当然”的“海市蜃楼”。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古典诗词名篇,亦是作者的生命“结晶”。

教师对此名篇的教学,如果只是停留于知识传授的层次,显然是“唐突”了杰作,更忽略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亦错过了关乎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现场”。

而立足语用视角的文本解读则能够实现《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常规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审美“逆袭”。

一、由解释“语言”走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言的理解体悟中实现教学向教育的审美升级“大江东去”,何以不用“大江东‘流’”呢?在语言的辨析比较中,师生不止建构“言语”的“世界”,更是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整个的“人”去教学
----向课堂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尊重而非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手而言,我向往王春易老师那样的课堂,“充满创造力,激情无限,幸福感极强”,其实我想不仅是我,任何一位老师都渴望达到这样登峰造极的地步。

看了王老师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不禁自惭形秽,我不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多年在三十九岁时就能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老师哪里来那么大的毅力能坚持把讲了无数遍的滚瓜烂熟的教材备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坚持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新老师都做不到的她都做到了。

我不知道她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给她的家人上一遍或是自己对着镜子讲一遍,自己预设学生的反应和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反复备,反复摸索。

更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仰的是她对于教学的看法,
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让人惊愕的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爱他们。

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每天苦口婆心、费心费力地督促学生、鼓励学生,一道题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两遍三遍甚至是更多,生怕他们记不住,懒得记,有时还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们,感叹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一项职业,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一个人?而学生对老师有的仅剩下表面的尊重,有些甚至尊重都谈不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被迫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他们觉得老师每天上课歇斯底里地讲,他们就象征性地坐在下面欣赏上面的“独角戏”,想听的话会给个耳朵,不想听的话便我行我素,自己在台下演小戏或寻周公。

教师和学生感觉就像是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斡旋于学与不学之间。

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处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一阶段做一些最美好的不会让自己此生后悔的事情,多年后他们就会觉得快下课时大家一起翘首企盼窗外等着踩着铃冲出教室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就会多么想那一刻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要珍惜这最美好的中学时代……而他们给出的回应却是一笑了之。

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更明白;也有些时候,我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地时候,就如对牛弹琴,整个班都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样的时间在漫长的煎熬中度过后就纳闷这群孩子怎么都这么无可救药;无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不知哪天学
生状态好了,还是他们心情高兴了怎的,上起课来就特别轻松,他们的配合度也极高,这样的课堂就是“共赢”的课堂---学生开心地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老师也开心地播撒着知识,收获了最珍贵的成就感。

快乐和痛苦交替存在着,这不仅使我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出充满激情的、学生和教师都幸福感满满的和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呢?新课改明确提出好的课堂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影响课堂的所有要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

换言之,“谁站在讲台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败。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名卓越的教师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