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 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 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 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 蒂固的认识吧。
春秋几何纹饰
战国几何纹样
秦砖汉瓦

瓦当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
一、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四、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五、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纹样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眼球时代,设计无处不在,标志是一 种符号,传达着讯息,是企业、学校、团体乃至国 家的象征,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经常 被设计师青睐,带给我们新的视觉感受。
2、中国传统几何纹饰的内涵和特点
• 2、1悠久的历史 • 早在原始文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已经闪
烁。其中最辉煌、最闪耀的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新的彩 陶。 • 在中国彩陶装饰中,几何纹饰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 开始于新石器的早期,那是的人们运用点、线、圆等抽象 的几何纹饰装饰自己的彩陶,变化众多,质朴优美。彩陶 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装饰题材的母题,被历代相传沿 用,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 • 原始艺术的先河。
乳丁文和漩涡纹
• 2.2.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 春秋时期具有轻利活泼、飞动奔放的风格。 这个时期,在青铜器上占据了千年之久的几 何形抽象兽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何 形花纹。早中期的青铜艺术仍是西周中晚期 的继承和自然延续,运用写意甚至象征方式, 将动物纹变成几何纹饰,逐渐形成纹样化的 几何装饰风格如窃曲纹、重环纹。
水墨黑: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 配圆币,体现金融业的 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 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 开,使工字更加突出,表 达了深层含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胜纹⼀什么叫⽅胜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胜纹(见图1)是以两个菱形压⾓相叠⽽构成的⼏何图形或⼏何纹样。

“⽅胜”之“⽅”取其形,⼀⽅⾯指“⽅胜”图纹⽅正⽽⾮圆曲,另⼀⽅⾯,笔者认为可指⽅胜纹的构成元素之间并列且对称的状态关系,如《说⽂解字》中⾔:“⽅,併船也。

象两⾈省总头形。

”[1]也就是说,“⽅”原为并⾏的两只船,如词语“⽅轨(并排⾏驶的两车)”、“⽅轩(并排的窗户)”均强调并列、并⾏的状态。

“⽅胜”之“⽅”由其形若取其意则可为“正”、“犹(等同、相当)”、或者“共同”、“合⽽为⼀”之意。

⽽“⽅胜”中的“胜”则原为古时妇⼥的⼀种⽤来束发或配于腰间的饰物,后“胜”实际演化成为簪头的饰物。

古代神话中相传西王母蓬发戴“⽟胜”,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在《⼤⼈赋》中⾔:“吾今乃⽬睹西王母,曤然⽩⾸戴胜⽽空⽳兮。

”据传在西汉民间叫“胜”的饰物尤为盛⾏,⽤⾦、铜或⽟做成,戴在头上取意“优胜”,后⼜出现了“⼈胜”、“花胜”和“彩胜”等,如南朝梁简⽂帝(503~551年)《眼明囊赋》中⾔:“染花胜⽽成疏,依步摇⽽相通”;唐代诗⼈杜甫(712~770)也在《⼈⽇两篇》⼀诗中书有“樽前柏叶休随酒,胜⾥⾦花巧耐寒”之句;在北宋梅尧⾂(1002~1060)《嘉裕已亥岁旦呈礼叔》诗中有:“屠酥先尚幼,彩胜⼜宜春”。

由此可知,古⼈借“胜”驱邪保平安,是有其吉祥⽤意的,它是⼈们企望平安、幸福等⼼愿的物化表现。

⽽后,⽅胜则多以⼏何图案的形式出现,或独⽴作为纹路,再或与盘长纹结合组成⽅胜盘长、套⽅胜盘长⽽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吉祥⼏何装饰纹样。

⼆⽅胜纹的寓意1 对婚姻的美满希冀古往今来,爱情和婚姻是伴随着⼈类永恒的社会现象。

古时⼈们习惯于将异性之间两颗⼼的结合,⽤“同⼼结”来象征,亦是男⼥“永结同⼼”的信物。

⽽“⽅胜”因其同⼼相连、成双⼊对的形态,被世⼈赋予“永结同⼼、永不分离”的美满寓意,⽤以表达对爱情⽣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古代纹样分类

中国古代纹样分类

中国古代纹样分类中国古代纹样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样类型。

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纹样进行分类介绍,带您一起领略中国传统纹样的魅力。

一、几何纹样几何纹样是中国古代纹样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由线条和几何图形构成,形式简洁、规整。

几何纹样运用范围广泛,包括在陶瓷、建筑、织锦等方面的应用。

常见的几何纹样有:嵌格纹、回纹、十字纹等。

嵌格纹以方格图案为基础,通过交错排列形成形象,具有规则性和对称性,常被运用于建筑装饰中。

回纹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圆组合成,呈现出回旋的效果,常见于陶瓷器皿上。

十字纹以线条组成多个十字形状,与基地平行或垂直排列,常见于建筑和织锦上。

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在中国古代的装饰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把自然界的植物形象化,用以寓意吉祥、美好的寓意。

植物纹样可以分为带花、带叶、带茎三种类型。

带花植物纹样是以植物的花朵为主要元素,形态优美、富有变化;带叶植物纹样以植物的叶子为主要元素,从栩栩如生的叶子图案到充满抽象感的叶片纹样,各具特色;带茎植物纹样则注重植物的茎和枝干的装饰,形成独特的纹样效果。

植物纹样常见的有:花丛纹、草本纹、藤蔓纹等。

动物纹样是中国古代纹样中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动物的崇拜和喜爱。

中国古代的动物纹样常用来象征吉祥、祥瑞的寓意。

动物纹样主要分为神兽纹、鸟兽纹和鱼虫纹。

神兽纹是古代中国独特的创造,将多种动物形象融合在一起,具有神秘、神圣的象征意义。

鸟兽纹则以具体的鸟类和陆地动物为主题,展现了生动的动物形象。

鱼虫纹则强调水生动物的形象,寓意着富饶和亨通。

常见的动物纹样有:龙纹、凤纹、麒麟纹等。

四、人物纹样中国古代的人物纹样主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物纹样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背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类纹样。

人物纹样可以分为神仙纹、俊美纹和寿星纹。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得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得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得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得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得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得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得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就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得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与椭圆得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就是作为器型排列得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得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得纹饰。

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得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

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得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明与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清初,白玉连珠纹西汉连珠纹昭明镜陶瓷器装饰得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得回旋线条。

圆弧形得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得纹饰。

基本特征就是以连续得“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有得作圆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得作方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得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得。

盛行于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得铜鼓上,云雷纹就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得,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得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就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得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春秋战国云雷纹玉璧战国云雷纹镜瓷器得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回纹”。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与连续不断得带状形等,线条作方折形卷曲。

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得,俗称“对对回纹”;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方连续组合得,俗称为“回回锦”。

浅析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题材样式与特征

浅析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题材样式与特征

浅析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题材样式与特征荆楚传统几何纹样是指中国湖北省地区传统的几何图案纹样。

这些纹样在湖北地区历史悠久,丰富多样,对于了解湖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题材样式与特征进行浅析。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题材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天文地理纹样等。

动植物纹样是荆楚传统几何纹样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莲花纹样、龙纹样、鸟纹样等都是常见的动植物纹样。

这些纹样通常以栩栩如生的形态表现动物和植物的神韵,寓意吉祥吉庆。

几何纹样是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另一种常见题材。

几何纹样一般采用直线、圆弧、曲线等几何形态进行构图,纹样之间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关系,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

天文地理纹样是荆楚传统几何纹样中的一类特殊题材。

太阳纹、月亮纹、星纹等都是天文地理纹样的代表。

这些纹样通常与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环境紧密相关,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样式独特多样。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样式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中常见的“八仙过海”、“九龙戏珠”、“四季花鸟”等纹样,在构图和细部处理上都展现出浓厚的湖北民俗和地方文化特色,且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层次分明。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样式还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纹样样式有所差异。

武汉地区的传统几何纹样通常以线条简练、层次清晰为主,而襄阳地区的传统几何纹样则更偏向于线条丰富、层次繁杂。

这些差异展现出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地域特点和多样性。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构图通常采用对称平衡的原则,使整个纹样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线条流畅、有力,形成一种视觉动感。

这种动感不仅仅体现在纹样中物象的动态表现上,还体现在纹样构图和线条细节处理上。

荆楚传统几何纹样的色彩鲜明,富有变化。

纹样中通常以红、黄、蓝、绿等鲜艳颜色为主,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纹样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

中国传统纹样教学文稿

中国传统纹样教学文稿

中国传统纹样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

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

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 织锦(Sasa nni arifigured silks)。

明和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清初,白玉连珠纹西汉连珠纹昭明镜2、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春秋战国云雷纹玉璧战国云雷纹镜3、回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回纹”。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线条作方折形卷曲。

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方连续组合的,俗称为“回回锦”。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集锦

中国传统几何纹样集锦

xx传统几何纹样集锦从商周时代开始,我国有了陶瓷、青铜等器物的铸造,并且逐渐的,人类借鉴自然界中的各种形状,给器物纹上不同的纹样,从动物纹、植物纹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几何纹样,慢慢发展成丰富的纹饰文化。

云纹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古代汉族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

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

云纹象征高升和如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云纹图案得到不断的丰富,每个历史时期的云纹样式,都融人各自时代因素的不同风貌。

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云纹一般是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过渡自然的花型,也有由里向四周逐渐散开的云纹,一种或多种色彩深浅层次变化,使图案有立体感,显示细腻而生动逼真,云气纹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是汉族传统的装饰纹样。

云气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魏时代,汉族民间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

从商周的“云雷纹”、先秦的“卷云纹”、两汉的“云气纹”和隋唐以来的“朵云纹”、“如意纹”,都是当时典型的、定型化的纹饰,在陶器,青铜器,漆器,铜镜到陶瓷,都能看见它活跃的身影。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

《xx·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

说明火的图像是圆形,圜就是圆涡状Y形的火纹。

古人认为太阳即是火,因此圆形纹饰是太阳之像。

火,古人当作伟大的自然力量加以崇拜,通常施于簋,鼎、爵、斝、壶和卣上。

青铜器上的火纹,在圆形微凸的曲面上,中有三到八道旋转状弧线,以表示光焰的流动,中心有一圆圈;有的中心没有圆圈,也有的没有旋转弧线,因其近似水涡,呈圆形,故也称为“圆涡纹”、“涡纹”。

火纹有单个应用的,亦有和其他纹饰相配合一起应用的,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曲水纹唐人有诗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宋人词中也有“落花流水红”等含意,因此,对水纹加以艺术表现,创作出一种“落花流水纹”。

纹的演变

纹的演变
牛郎织女 竹林七贤 十八学士 香山九老 渔家乐图 渔樵耕读 吹笙引凤 女娲补天 吕布戏貂蝉 嫦娥奔月 刘海戏金蟾 百子闹龙灯 六 器物纹样 博古纹 山水纹 波浪纹 绶带纹
重点纹样研究
• 鱼纹 • 龙纹
• 纹的演变 • 现代的设计追求简洁化
• 所以既要表现出纹的特点也要使之与现在 的设计思想相结合
发展历史
• • 龙纹自诞生以来,不仅自身形象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出现了多 龙纹 种类似龙的图案。这些形象,有的来自鱼或龟的演化,有的来自走兽的演化, 也有的来自古文字的同音假借。计有:蒲牢,性好鸣,常装饰为铸钟上的钮 鼻;赑屃, 性好负重,形似龟,常装饰为驮碑之石趺;螭吻,性好吞,常装饰 为殿脊兽头;狴犴,好讼,常装饰为狱门铺首;??,性好水,常装饰为桥拱 兽头;睚眦,性好杀,常装饰于刀剑;金猊,性好烟,常装饰为香炉腿兽头; 椒图,性好闭,常装饰
四 吉祥纹样
• • • • • • • • • • • • • • 卍字纹 玉鸟纹 如意纹 开光纹 喜喜字纹 铜钱纹 文字纹 八吉祥 杂宝纹 八卦纹 喜相逢 宝杵纹 璎珞纹
一根藤 福禄寿禧 瓜瓞绵绵 功名富贵 岁寒三友 连中三元 玉堂富贵 竹报平安 三阳开泰 海屋添筹
五 人物纹样
• • • • • • • • • • • • • • • 飞天纹 人面纹 舞蹈纹 婴戏纹 仕女纹 高士纹 农耕图 钟馗图 五伦图 八仙纹 麻姑献寿 和合二仙 五子夺魁 天官赐福
• 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 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 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 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 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 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 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 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 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 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 “夔纹”或“夔龙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
样篇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

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

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

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

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

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3、回纹
回纹---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纹样如“回”字,故名。

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于妆饰器物口部或颈
部。

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沿用。

传统寓意纹样。

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

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

回纹图案在明清的织绣、地毯、木雕、瓷器和建筑装饰上到处可见,主要用作边饰或底纹,富有整齐、划一而丰富的效果。

织锦纹样中有把回纹以四方连续组合的,俗称为“回回锦”。

补充:瓷器装饰的一种传统纹样,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

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也是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间断排列的,有作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俗称“对对回纹”,也有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
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4、弦纹
古代陶器纹饰。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

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

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

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
或“人字弦纹”。

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5、条纹
条纹指塑料制品表面或内部存在的线状条纹缺陷,或指动物身上的纹装线条。

泛指纵走的细刻纹。

6、谷纹谷纹
玉器上的一种纹饰,形如倒写的e字母。

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

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

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

《周礼·典瑞》的有“子执谷壁,男执蒲璧”说法。

玉器上的谷纹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

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确实区别不大。

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
纹”,到了汉代有简化出了乳钉纹。

7、蒲纹
蒲纹: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

《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

”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也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

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
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8、绳纹
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

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

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
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9、绳络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

其状以一根或两根并连的绳索,相联或套结而成,连成菱形戎长方形的网格式。

常见施于瓿和壶上。

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10、锦纹
瓷器装饰典型纹样之一,系采用织锦和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图案。

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

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

锦纹图案常以各种图形连续构成,有绣球、龟背、花卉、云纹、十字、卍字纹等。

其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

锦纹用于陶瓷器装饰始见于唐三彩。

元景德镇窑受江南兴盛的织锦业影响,将其引入了制瓷工艺。

明清两代更是广为流行,表现技法多为彩绘,清代彩瓷有用锥拱方法,典型器如请康熙五彩锦地开光、清乾隆紫红锥凤尾地勾莲纹梅瓶
等。

11、云纹
云纹是印染专业用语,是指不同深浅层次过渡自然的花纹,在铜辊雕刻年代,云纹是由带麻点的云纹钉敲打出来的,故此名沿用下来。

12、勾云纹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
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
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勾云纹大玉龙
13、乳钉纹
古代常用纹饰之一。

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

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

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
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14、漩涡纹
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形象摹拟水流动的形态,统称水纹、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

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

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习惯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

15、曲折纹
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之一。

亦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

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波纹的一种。

施纹方法有彩绘、刻划、拍印诸种。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陶器已有彩绘曲折纹,刻划折纹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拍印曲折纹
在印纹陶上较为多见,流行于仰韶文化及以后的彩陶上,特别是马厂类型陶器
上。

----------THE END, THERE IS NO TXT FOLLOW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